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近几年新课标的高中数学教育经验,对高中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搜集整理了一些自己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其整理出来,供同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学习内容明显增多,那么在原有内容学生学习就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让其主动学习,有获得成功的快感,将厌学变为乐学,真正做到轻负高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动力。具体我们该如何做呢?在我近两届的学生中,我采用了如下方法,现将其整理出来,供同行批评指正。
1 高中入学即进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近几年我接手了两届的高一新生,入学伊始我都精心地选择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一些趣味性的题目用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1.1 数列问题:国际象棋的发明者与国王的故事(详情请参看教材中等比数列求和一节),虽然学生尚未学习数列相关知识,但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1.2 数列问题: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28次后的厚度?
1.3 逻辑分析能力题:抽屉里有三顶红帽子,两顶蓝帽子,老师叫了三个同学上台站成一列,叫他们闭上眼睛,然后从中选取了三顶帽子给三人戴上,然后叫他们睁开眼睛,(此时后面同学能看见前面同学头上帽子的颜色),然后让他们判断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在连问两次,三人都不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的前提下,第三次提问有同学回答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请问这名同学是哪一位?他的头上帽子是什么颜色?
1.4 悖论问题:上帝说:“我是万能的”,有人问上帝:你能制造出一块你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吗?诸如此类问题虽然与高中的学习关系不是很大,但通过这样的讨论性学习能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
2 降低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老教材对原有知识点的处理是将每一个知识点从了解、学习、到掌握一步到位,直接达到高考水平,而新课标对知识点的学习采用的是螺旋式结构。即高一学一点,高二加深一点,高三再进行强化综合应用。新课标的处理已考虑到老教材的弊端,克服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克服了让学生来到高中就感觉数学特难学的畏惧情绪。新课标的处理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遗忘规律,过一段时间又将原有知识进行重现整理、升华。
例如:三角函数部分删掉了任意角的反三角函数的内容,只需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问题,在立体几何求角问题中一般只要求求出指定角的三角函数值,而不要求用反三角函数表示,从而降低了难度。
又如概率部分则未讲排列组合,理科把它放在了选修中处理,然后再对概率进行加深应用,采用了螺旋式教学法。
所以,我们不应该改变教材的编排模式,应充分理解和体会教材专家的意图,不要随意加深难度,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任何一个人都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稍加努力,就能获得时,他会非常满足,并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激发他的学习潜能。
3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评价一个教师课是否上得好,相当于评价一部电影是否演得精彩,是否让我容易接受。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一看就懂,但一做就错”的局面,往往达不到我们所要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所以教师应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从观众转变为演员,将课堂还给学生。最终评价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看我们懂了多少,而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看问题:哪个问题没讲到?哪里还应该再加深一些?哪里该如何讲?哪里学生可能不理解?作为一个“老教师”,也许能做到比较贴近学生实际,但也不可能想到学生的所有问题,如:学习它有什么用?为什么我的想法和老师的不一样?我的是错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强调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希望学生沿着我们指引的方向前进,少走弯路,而事实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只会读死书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开拓进取精神的,难道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没走弯路吗?我们是如何得到正确结果的?为什么不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他呢?我们应该向体育老师学习,为什么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本身就是演员,他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某一个动作做错了的时候,会有同学和老师帮他指出,从而加深印象,有时候甚至会刻骨铭心,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留给他犯错误的舞台,在错误中成长。“失败乃成功之母”。
教材是脚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双方共同参与频繁交流,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合作的课堂气氛。作为导演的教师,其要求会更高,我们要精心组织教学,要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一切问题,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要授之予渔,而不是授之予鱼”。
“听过会忘记,看过会明白,只有做过才会记住”只有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挫折中成长,在问题中成熟,才能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达到教学目的。
4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作为演员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以问题式教学,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和帮助学生,那么提出的问题将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它必须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最好还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原则。作为教材的一些性质和重要结论最好引导学生去探索它的推导方法和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在体验中去学习数学,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学生也才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數一节中我们可利用以下问题进行教学:初中是如何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我们如果把它放到直角坐标系中会有什么结论?对于一个确定的角它的三角函数值会随点P在终边上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吗?它有什么局限?能否推广到任意角?通过例1、例2我们能否总结出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方法?
提问是一门艺术,他是老师与全体同学的交流。而不应只向个别学生提问。向全班提问,再让代表回答。让所有同学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5 严格控制作业量、精心安排
作为学习者,不做一定量的作业加以巩固肯定是不行的,那么作业量的多少较适宜呢? 一般情况,一个知识点要重复三次以上学生才能完全掌握。即:课堂上教师讲一遍,师生再一起练习一遍,课外学生再自己独立完成一次。当然不能简单的重复,要有适度的变式。所以同一个知识点除了课堂练习而外,应布置一到两个类似的练习题加以巩固,通过作业最后了解掌握情况,再做处理。
另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还可以分层布置作业,拉开梯度与难度,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成就感。信息反馈要做到:有讲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
6 提高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作为高中生,毕竟还不成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我们必须和学生既要有师生关系,又要有朋友关系,处处给学生做表率,无论是从穿着,言谈举止,还是学识都要让学生觉得是他学习的榜样,还要适时关心学生,让他觉得学不好愧对老师、家长。激发潜能,尽最大能力去学习,不挖苦、打击讽刺学生,多鼓励、表扬、宽容学生。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老师才能“轻松”地教,学生才能“轻松”的学。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才能真正让学生轻负高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学习内容明显增多,那么在原有内容学生学习就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让其主动学习,有获得成功的快感,将厌学变为乐学,真正做到轻负高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动力。具体我们该如何做呢?在我近两届的学生中,我采用了如下方法,现将其整理出来,供同行批评指正。
1 高中入学即进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近几年我接手了两届的高一新生,入学伊始我都精心地选择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一些趣味性的题目用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1.1 数列问题:国际象棋的发明者与国王的故事(详情请参看教材中等比数列求和一节),虽然学生尚未学习数列相关知识,但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1.2 数列问题: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28次后的厚度?
1.3 逻辑分析能力题:抽屉里有三顶红帽子,两顶蓝帽子,老师叫了三个同学上台站成一列,叫他们闭上眼睛,然后从中选取了三顶帽子给三人戴上,然后叫他们睁开眼睛,(此时后面同学能看见前面同学头上帽子的颜色),然后让他们判断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在连问两次,三人都不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的前提下,第三次提问有同学回答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请问这名同学是哪一位?他的头上帽子是什么颜色?
1.4 悖论问题:上帝说:“我是万能的”,有人问上帝:你能制造出一块你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吗?诸如此类问题虽然与高中的学习关系不是很大,但通过这样的讨论性学习能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
2 降低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老教材对原有知识点的处理是将每一个知识点从了解、学习、到掌握一步到位,直接达到高考水平,而新课标对知识点的学习采用的是螺旋式结构。即高一学一点,高二加深一点,高三再进行强化综合应用。新课标的处理已考虑到老教材的弊端,克服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克服了让学生来到高中就感觉数学特难学的畏惧情绪。新课标的处理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遗忘规律,过一段时间又将原有知识进行重现整理、升华。
例如:三角函数部分删掉了任意角的反三角函数的内容,只需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问题,在立体几何求角问题中一般只要求求出指定角的三角函数值,而不要求用反三角函数表示,从而降低了难度。
又如概率部分则未讲排列组合,理科把它放在了选修中处理,然后再对概率进行加深应用,采用了螺旋式教学法。
所以,我们不应该改变教材的编排模式,应充分理解和体会教材专家的意图,不要随意加深难度,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任何一个人都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稍加努力,就能获得时,他会非常满足,并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激发他的学习潜能。
3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评价一个教师课是否上得好,相当于评价一部电影是否演得精彩,是否让我容易接受。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一看就懂,但一做就错”的局面,往往达不到我们所要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所以教师应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从观众转变为演员,将课堂还给学生。最终评价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看我们懂了多少,而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看问题:哪个问题没讲到?哪里还应该再加深一些?哪里该如何讲?哪里学生可能不理解?作为一个“老教师”,也许能做到比较贴近学生实际,但也不可能想到学生的所有问题,如:学习它有什么用?为什么我的想法和老师的不一样?我的是错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强调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希望学生沿着我们指引的方向前进,少走弯路,而事实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只会读死书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开拓进取精神的,难道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没走弯路吗?我们是如何得到正确结果的?为什么不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他呢?我们应该向体育老师学习,为什么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本身就是演员,他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某一个动作做错了的时候,会有同学和老师帮他指出,从而加深印象,有时候甚至会刻骨铭心,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留给他犯错误的舞台,在错误中成长。“失败乃成功之母”。
教材是脚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双方共同参与频繁交流,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合作的课堂气氛。作为导演的教师,其要求会更高,我们要精心组织教学,要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一切问题,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要授之予渔,而不是授之予鱼”。
“听过会忘记,看过会明白,只有做过才会记住”只有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挫折中成长,在问题中成熟,才能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达到教学目的。
4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作为演员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以问题式教学,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和帮助学生,那么提出的问题将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它必须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最好还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原则。作为教材的一些性质和重要结论最好引导学生去探索它的推导方法和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在体验中去学习数学,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学生也才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數一节中我们可利用以下问题进行教学:初中是如何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我们如果把它放到直角坐标系中会有什么结论?对于一个确定的角它的三角函数值会随点P在终边上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吗?它有什么局限?能否推广到任意角?通过例1、例2我们能否总结出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方法?
提问是一门艺术,他是老师与全体同学的交流。而不应只向个别学生提问。向全班提问,再让代表回答。让所有同学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5 严格控制作业量、精心安排
作为学习者,不做一定量的作业加以巩固肯定是不行的,那么作业量的多少较适宜呢? 一般情况,一个知识点要重复三次以上学生才能完全掌握。即:课堂上教师讲一遍,师生再一起练习一遍,课外学生再自己独立完成一次。当然不能简单的重复,要有适度的变式。所以同一个知识点除了课堂练习而外,应布置一到两个类似的练习题加以巩固,通过作业最后了解掌握情况,再做处理。
另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还可以分层布置作业,拉开梯度与难度,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成就感。信息反馈要做到:有讲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
6 提高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作为高中生,毕竟还不成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我们必须和学生既要有师生关系,又要有朋友关系,处处给学生做表率,无论是从穿着,言谈举止,还是学识都要让学生觉得是他学习的榜样,还要适时关心学生,让他觉得学不好愧对老师、家长。激发潜能,尽最大能力去学习,不挖苦、打击讽刺学生,多鼓励、表扬、宽容学生。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老师才能“轻松”地教,学生才能“轻松”的学。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才能真正让学生轻负高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