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因为“扶老人反被诬陷”的现象出现,连老人摔倒该不该搀扶这个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却在社会上引发争议。还有人为此发出了“好人难做”的感慨,甚至出现了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现象。
2006年11月,南京小伙彭宇称在公交站扶起一位跌倒的老太,反被老太指认他撞人,结果彭宇被判向老人支付4万余元。这一判决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11年8月,天津的许云鹤自称搀扶摔倒的王老太,却被老人指为撞人者,被法院一审判赔10万多元。许云鹤无奈上诉。
江苏如皋司机救助倒地老人反被诬撞人,幸有车内监控录像证明了他的清白……
在助人方面出现的类似现象,让不少人一时间产生了一种道德恐惧,并发出“好人难做”的感慨。于是,面对摔倒的老人,有人望而却步了。
众所周知,“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社会上也在不断演绎着这样的动人故事。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偏离道德标准的现象。比如,有时候,路边摔倒的老人没人搀扶;有人与歹徒搏斗,没人相帮;有人不幸落水,无人搭救……于是,有人感叹:“道德滑坡,好人难寻。”
其实,理性地看,做不做好事,已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也成为一个法律问题。
老人意外险或将缓解困窘
2013年11月,北京为老人定制意外险,此后,北京市300万老年人口不论户籍,在乘坐公共交通或逛公园等公共场所、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时,如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伤害,均可获得意外伤害保险赔付,最高可获20万元。
北京市民政局宣布,北京约7万低保、“三无”、失独等老人,其保费将由政府买单,其他老年人可自主投保,保费一年仅15元。据了解,老年人意外伤害险虽由政府主推,但其操作、执行、涉及等均由商业保险公司来负责,通过招标,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老龄办依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下一步,北京还将出台以企业、社会组织、单位为受益人的集体保险,以降低它们在为老人服务中的风险。
不久前,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老太被讹一事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让不少民众担忧“老人变坏”或“坏人变老”,并感慨倒地的老人“扶不起”。此时北京市推出“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无疑将民众从“扶与不扶”的焦虑中解救了出来。
老人跌倒后之所以“讹人欺诈”,无非是担心医药费,他们很可能会出于不拖累家庭考量,而选择去讹人。讹人固然是不道德的行为,甚至可能会触犯法律,风险不可谓不大。可相比于发生意外后的巨大经济风险,讹人就可能变成一种自保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进行道德说教,不如去反思如何改良滋生人性之天良的社会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市为老人定制意外伤害保险,通过商业保险来直接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
倘若每一个老人都能拥有这样一份意外伤害保障,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不道德的讹人现象可能就要少很多。而如果仅仅从道德层面去剖析老人摔倒我们扶不扶,这肯定是个无解之题。因此,不妨转变思路,把它当成一个社会问题,从制度层面求解。但是,为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仅是第一步,从长远来看,还应该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仅有法律护航难“扶起”老人
当然,打消民众的被讹顾虑只是“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附属产品,政府推动此类保险的最大善意在于,让老年人享受到来自社会的保障与关怀。
老年人的自我救济能力非常弱。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受伤害的可能性也更大。那么,无论老人跌倒是否有人搀扶,“老人意外险”之类的保障制度都理应尽早推行。我们期待此类保险能够覆盖北京以外的更多地区,让老年人在政府和社会持续的关怀与温暖中,享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与尊严。
尽管网络上对于老人意外伤害险能否“抑制讹人”争论得热火朝天,但无论如何,这个消息还是应该让百姓竖起大拇指,为其点成千上万个“赞”。我们知道,由于风险大,目前针对65岁以上老人的商业保险几乎是空白,所以如果在北京生活的300万老人都能拥有“意外险”,确实是社保与商业保险联手达成的多赢局面。
北京市民政部门相关人员“抑制讹人现象”说法也是想借此说明,老人面临风险后应有更好的保障,而只有社会提高和完善保险救助的水平和额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讹人现象。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老人都能从价廉物美的商业保险中获得意外后的保障,确实有助于化解社会保障方面的多种难题。但是,一个保险险种能否担起化解社会信任危机的重担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有网友认为就算买了保险,讹人的人也照样讹人,说不定还会有人既讹保险公司又去讹扶他的人,讹人是道德问题,保障再多也没用。那么,讹人仅仅是道德问题吗?之前四川达州3名儿童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诈事件已经告诉我们,讹人并不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它也属于法制问题。敲诈勒索达到一定金额时会构成刑事责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因为“讹人的人”是老人或是小孩而有所差异。达州蒋某即是此例,只要“讹人”行为得到确认,即便是古稀老人也应该承担应承担的责任。
如此一来,既有法律护航,又有商业保险兜底,“路过的好人”或许将不再忌讳伸手援助。
道德是解除信任危机的关键
2013年12月初,“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一组图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而据新京报记者调查,此组图片表示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该大妈的确被老外撞到。北京警方也证实,该外籍男子无证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在人行横道内肇事,属于交通违法行为。
“老外撞大妈”的戏剧性转化,表明当下舆论对“老人摔倒”的过度消费,并不假思索地为其贴上了各种醒目的标签。近来媒体报道了不少“老太摔倒讹人”新闻,很多人或许就此产生一种幻象,仿佛许多老人都跑马路上讹人去了,以致掀起一场莫名其妙的“老人变坏”的讨论。
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可能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但这些社会弊病并不能代表社会全貌。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审视一下社会、人心。如果用心去品味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就不会对少数“讹人”的个例太过敏感。此外,不妨做一些换位思考。如果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审视一下“摔倒不扶”与“见死不救”,不免会黯然神伤。青丝变白发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今天因为“有人被讹”就放弃“尊老爱老”、“见义勇为”的良知坚守,我们能以什么资格要求下一辈“搀扶我们”?
其实,扶还是不扶才是道德问题。有没有这份老人意外险,与道德水准并无实质关联。这些年来出现的老人跌倒而众人围观、不施援手场面,并不仅仅因为缺少这一份保险。如果面对一个跌倒的老人,先要考虑他是否购买了保险,保险岂不是成了冷血的又一个借口?所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社会信任危机,还是需要良好的社会教育、公民道义,加上完善的社会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进行完善,给予保障。
礼失而求诸野,老人意外险扶不起跌倒的老人,每一双伸出的手、每一个搀扶的姿势才是老人最保险的保险。
2006年11月,南京小伙彭宇称在公交站扶起一位跌倒的老太,反被老太指认他撞人,结果彭宇被判向老人支付4万余元。这一判决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11年8月,天津的许云鹤自称搀扶摔倒的王老太,却被老人指为撞人者,被法院一审判赔10万多元。许云鹤无奈上诉。
江苏如皋司机救助倒地老人反被诬撞人,幸有车内监控录像证明了他的清白……
在助人方面出现的类似现象,让不少人一时间产生了一种道德恐惧,并发出“好人难做”的感慨。于是,面对摔倒的老人,有人望而却步了。
众所周知,“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社会上也在不断演绎着这样的动人故事。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偏离道德标准的现象。比如,有时候,路边摔倒的老人没人搀扶;有人与歹徒搏斗,没人相帮;有人不幸落水,无人搭救……于是,有人感叹:“道德滑坡,好人难寻。”
其实,理性地看,做不做好事,已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也成为一个法律问题。
老人意外险或将缓解困窘
2013年11月,北京为老人定制意外险,此后,北京市300万老年人口不论户籍,在乘坐公共交通或逛公园等公共场所、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时,如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伤害,均可获得意外伤害保险赔付,最高可获20万元。
北京市民政局宣布,北京约7万低保、“三无”、失独等老人,其保费将由政府买单,其他老年人可自主投保,保费一年仅15元。据了解,老年人意外伤害险虽由政府主推,但其操作、执行、涉及等均由商业保险公司来负责,通过招标,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老龄办依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下一步,北京还将出台以企业、社会组织、单位为受益人的集体保险,以降低它们在为老人服务中的风险。
不久前,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老太被讹一事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让不少民众担忧“老人变坏”或“坏人变老”,并感慨倒地的老人“扶不起”。此时北京市推出“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无疑将民众从“扶与不扶”的焦虑中解救了出来。
老人跌倒后之所以“讹人欺诈”,无非是担心医药费,他们很可能会出于不拖累家庭考量,而选择去讹人。讹人固然是不道德的行为,甚至可能会触犯法律,风险不可谓不大。可相比于发生意外后的巨大经济风险,讹人就可能变成一种自保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进行道德说教,不如去反思如何改良滋生人性之天良的社会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市为老人定制意外伤害保险,通过商业保险来直接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
倘若每一个老人都能拥有这样一份意外伤害保障,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不道德的讹人现象可能就要少很多。而如果仅仅从道德层面去剖析老人摔倒我们扶不扶,这肯定是个无解之题。因此,不妨转变思路,把它当成一个社会问题,从制度层面求解。但是,为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仅是第一步,从长远来看,还应该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仅有法律护航难“扶起”老人
当然,打消民众的被讹顾虑只是“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附属产品,政府推动此类保险的最大善意在于,让老年人享受到来自社会的保障与关怀。
老年人的自我救济能力非常弱。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受伤害的可能性也更大。那么,无论老人跌倒是否有人搀扶,“老人意外险”之类的保障制度都理应尽早推行。我们期待此类保险能够覆盖北京以外的更多地区,让老年人在政府和社会持续的关怀与温暖中,享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与尊严。
尽管网络上对于老人意外伤害险能否“抑制讹人”争论得热火朝天,但无论如何,这个消息还是应该让百姓竖起大拇指,为其点成千上万个“赞”。我们知道,由于风险大,目前针对65岁以上老人的商业保险几乎是空白,所以如果在北京生活的300万老人都能拥有“意外险”,确实是社保与商业保险联手达成的多赢局面。
北京市民政部门相关人员“抑制讹人现象”说法也是想借此说明,老人面临风险后应有更好的保障,而只有社会提高和完善保险救助的水平和额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讹人现象。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老人都能从价廉物美的商业保险中获得意外后的保障,确实有助于化解社会保障方面的多种难题。但是,一个保险险种能否担起化解社会信任危机的重担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有网友认为就算买了保险,讹人的人也照样讹人,说不定还会有人既讹保险公司又去讹扶他的人,讹人是道德问题,保障再多也没用。那么,讹人仅仅是道德问题吗?之前四川达州3名儿童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诈事件已经告诉我们,讹人并不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它也属于法制问题。敲诈勒索达到一定金额时会构成刑事责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因为“讹人的人”是老人或是小孩而有所差异。达州蒋某即是此例,只要“讹人”行为得到确认,即便是古稀老人也应该承担应承担的责任。
如此一来,既有法律护航,又有商业保险兜底,“路过的好人”或许将不再忌讳伸手援助。
道德是解除信任危机的关键
2013年12月初,“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一组图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而据新京报记者调查,此组图片表示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该大妈的确被老外撞到。北京警方也证实,该外籍男子无证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在人行横道内肇事,属于交通违法行为。
“老外撞大妈”的戏剧性转化,表明当下舆论对“老人摔倒”的过度消费,并不假思索地为其贴上了各种醒目的标签。近来媒体报道了不少“老太摔倒讹人”新闻,很多人或许就此产生一种幻象,仿佛许多老人都跑马路上讹人去了,以致掀起一场莫名其妙的“老人变坏”的讨论。
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可能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但这些社会弊病并不能代表社会全貌。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审视一下社会、人心。如果用心去品味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就不会对少数“讹人”的个例太过敏感。此外,不妨做一些换位思考。如果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审视一下“摔倒不扶”与“见死不救”,不免会黯然神伤。青丝变白发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今天因为“有人被讹”就放弃“尊老爱老”、“见义勇为”的良知坚守,我们能以什么资格要求下一辈“搀扶我们”?
其实,扶还是不扶才是道德问题。有没有这份老人意外险,与道德水准并无实质关联。这些年来出现的老人跌倒而众人围观、不施援手场面,并不仅仅因为缺少这一份保险。如果面对一个跌倒的老人,先要考虑他是否购买了保险,保险岂不是成了冷血的又一个借口?所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社会信任危机,还是需要良好的社会教育、公民道义,加上完善的社会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进行完善,给予保障。
礼失而求诸野,老人意外险扶不起跌倒的老人,每一双伸出的手、每一个搀扶的姿势才是老人最保险的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