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6:45,深圳地铁龙华线福民站,刚刚还稀稀拉拉的地铁里,突然涌进来很多穿校服的学生。有高中生模样的,也有四五岁的小朋友。他们的着装和内地“土土的”运动装校服明显不同,以蓝色、灰色、白色为主,女生是呢子百褶裙,男生是笔挺的西装。
深秋的早晨已经有些寒意,孩子们穿上了深蓝色的毛线外套,加上黑色的皮鞋,灰色的半筒袜,像是内地人经常看的TVB电视剧里走出来的小人儿,很有港味。
时间刚过7点,他们依偎在爸爸或者妈妈身边,也有爷爷奶奶带着的,揉着惺忪的眼睛,加入了这接近2万的“跨境学童”大军。
选不选保姆车
5点半起床,穿衣吃早饭,每个跨境儿童的胸前都有一个小包,那里面装着香港发的回港证、广东省公安厅发的通行证和跨境学童证,还有香港北区某幼儿园的班级证。
从福田口岸地铁站到跨境儿童集聚地只需要7分钟,有的妈妈为了省钱,不刷卡出站口,站在地铁验票口看着孩子上电梯,入二楼找保姆公司的保姆带着出关。晚上4点半,妈妈们也会准时等在地铁站入闸口,这样就省去了保姆车去家里接送的费用。
记者在地铁上与一位家长攀谈起来。这位姓梁的女士有两个孩子,都在香港上学,而她本人和老公都是深圳户口,为了节约接近1000元的市内接送费,梁女士自己送孩子去福田口岸。
和所有的母亲一样,梁女士希望孩子接受港式教育,为了孩子,她在2008年辞去了某汽车公司高管一职,在家专心伺候两个小公主。33岁才生下第一胎的梁女士,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女儿,由于老公家是潮汕人,第二胎想要个男孩,未能成功,不过即使是女孩也一样要最好的教育,而港式教育在他们能力所及范围内就是最好的教育。没有请保姆公司的人代为接送,一来是觉得费用并不划算,二来对他们不够放心。幼儿园没有保姆车的服务,但是会给家长推荐相关公司。
深圳目前主要有礼姨、莲姨、深港等保姆车公司,以家住深圳福田的梁女士为例,以前她每月交纳2000港币的坐车费,保姆车在福田接小孩,送到福田口岸,然后由保姆护送去香港北区的幼稚园上学,时间约一个半小时。这些车有的大有的小,最小的也能容纳10余人。每个车身都有所属公司的名称和标志,喷黄色油漆,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将车辆挂靠到深圳的学校,然后申请校车上路许可证。也有一些保姆车的公司向深圳市场上的各种汽车租赁公司租用小巴来接送学童,不过这些车辆的营运资质则无法验证。
放学之后的补习班
早晨5:30起床,6:30准时到达口岸,6:40~7:00过关,下午4:30回到深圳,补习、做功课,晚上9点钟睡觉。绝大部分的跨境学童都是这样的作息表。
家住龙华新区的陈女士是因为孩子上学才卖掉在福田区的房子,转而搬到价格较为低廉的小区。每天早上开车去福田口岸约30分钟,如果遇到堵车则铁定迟到。由于香港的假期和内地不同步,很多时候,陈女士即使在放假也不能睡懒觉,依然要早起送孩子上学。
“如果单单只是入关上学还好,烦的是补习。”陈女士说,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很多不在香港读幼儿园的小孩子在香港读小学很吃力,所以越来越多的跨境儿童选择在港读幼儿园后再升入小学。并且,由于自己和先生都不会粤语,而香港幼教老师对话通常是英语加粤语,连考卷都是英语为主,这样即使孩子会数学,但是看到满是英文的卷子可能也不会做。语言方面,普通话虽然也有课程,但是小朋友初至香港,想要迅速融入当地的环境,就不得不赶快学习粤语。
现在,香港很多幼儿园都看到了“港生”儿童的需求,纷纷出台措施吸引生源。有的幼儿园推出了两文三语教育(中文、英文书写,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口语),有的幼儿园派出跨境校车专门接送,还有的幼儿园亲自派出校董赶赴深圳与家长会面讲解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理念。
也有怕麻烦的家长想把户籍转回来,却发现难之又难,加上之前赴港生子的费用和已经花在香港的费用又实在叫人不甘心,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用陈女士的话说“哪怕就是为了一份虚荣心呢!我经常在微信、微博上更新孩子们在香港的情况,内地家长都羡慕我,而且我的孩子确实比内地的孩子懂事,不闯红灯,不会乱扔垃圾,也很懂礼貌,尊老爱幼。”
期待深港无缝合作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内地女性在香港生产的婴儿数量,近年来一路攀升。香港政府宣布,2013年起禁止所有双非孕妇在港产子。目前除了个别情况,以后香港双非儿童会越来越少。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儿童的父母大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的是博士或者海归背景,他们希望孩子不仅有香港居民的身份,更多的,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融入香港的生活,明白香港的历史、文化、习惯、价值观和公民责任,成为真正和国际接轨的国际公民。这一切,不是仅仅每天奔波两地就能得到的,还需要香港和内地社会的无私帮助、无缝合作。
深圳是通向香港的必经之路,不少内地的父母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移居深圳,在这一刻,深圳的地位尤为重要和特殊。承载着接转的任务,同时承担着两地疏导和沟通的责任。
深港已经有很多专为跨境学童服务的无偿组织,例如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与深圳罗湖区妇女联合会合办的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这些组织为跨境学童家庭提供功课辅导和香港教育、学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咨询。与此同时,近年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北区区议员们收到越来越多居民投诉,要求政府正视大量跨境学童来北区就读幼儿园或小学,导致区内学额不足,本地学童被迫到其它地区上学的问题。香港教育局很快做出回应表示,将优化2014~2015学年及以后的安排,与其它部门合作改善跨境配套,希望更有效地分流跨境学童到北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也有教育专家指出,香港可以在深圳设立专门的“香港制学校”,这样一来就免去了“双非”儿童的奔波之路,但是考虑到学校的渊源传承和特殊的教育文化理念,这一建议并没有被广泛采纳,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的日子对于孩子们来说仍将继续。
深秋的早晨已经有些寒意,孩子们穿上了深蓝色的毛线外套,加上黑色的皮鞋,灰色的半筒袜,像是内地人经常看的TVB电视剧里走出来的小人儿,很有港味。
时间刚过7点,他们依偎在爸爸或者妈妈身边,也有爷爷奶奶带着的,揉着惺忪的眼睛,加入了这接近2万的“跨境学童”大军。
选不选保姆车
5点半起床,穿衣吃早饭,每个跨境儿童的胸前都有一个小包,那里面装着香港发的回港证、广东省公安厅发的通行证和跨境学童证,还有香港北区某幼儿园的班级证。
从福田口岸地铁站到跨境儿童集聚地只需要7分钟,有的妈妈为了省钱,不刷卡出站口,站在地铁验票口看着孩子上电梯,入二楼找保姆公司的保姆带着出关。晚上4点半,妈妈们也会准时等在地铁站入闸口,这样就省去了保姆车去家里接送的费用。
记者在地铁上与一位家长攀谈起来。这位姓梁的女士有两个孩子,都在香港上学,而她本人和老公都是深圳户口,为了节约接近1000元的市内接送费,梁女士自己送孩子去福田口岸。
和所有的母亲一样,梁女士希望孩子接受港式教育,为了孩子,她在2008年辞去了某汽车公司高管一职,在家专心伺候两个小公主。33岁才生下第一胎的梁女士,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女儿,由于老公家是潮汕人,第二胎想要个男孩,未能成功,不过即使是女孩也一样要最好的教育,而港式教育在他们能力所及范围内就是最好的教育。没有请保姆公司的人代为接送,一来是觉得费用并不划算,二来对他们不够放心。幼儿园没有保姆车的服务,但是会给家长推荐相关公司。
深圳目前主要有礼姨、莲姨、深港等保姆车公司,以家住深圳福田的梁女士为例,以前她每月交纳2000港币的坐车费,保姆车在福田接小孩,送到福田口岸,然后由保姆护送去香港北区的幼稚园上学,时间约一个半小时。这些车有的大有的小,最小的也能容纳10余人。每个车身都有所属公司的名称和标志,喷黄色油漆,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将车辆挂靠到深圳的学校,然后申请校车上路许可证。也有一些保姆车的公司向深圳市场上的各种汽车租赁公司租用小巴来接送学童,不过这些车辆的营运资质则无法验证。
放学之后的补习班
早晨5:30起床,6:30准时到达口岸,6:40~7:00过关,下午4:30回到深圳,补习、做功课,晚上9点钟睡觉。绝大部分的跨境学童都是这样的作息表。
家住龙华新区的陈女士是因为孩子上学才卖掉在福田区的房子,转而搬到价格较为低廉的小区。每天早上开车去福田口岸约30分钟,如果遇到堵车则铁定迟到。由于香港的假期和内地不同步,很多时候,陈女士即使在放假也不能睡懒觉,依然要早起送孩子上学。
“如果单单只是入关上学还好,烦的是补习。”陈女士说,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很多不在香港读幼儿园的小孩子在香港读小学很吃力,所以越来越多的跨境儿童选择在港读幼儿园后再升入小学。并且,由于自己和先生都不会粤语,而香港幼教老师对话通常是英语加粤语,连考卷都是英语为主,这样即使孩子会数学,但是看到满是英文的卷子可能也不会做。语言方面,普通话虽然也有课程,但是小朋友初至香港,想要迅速融入当地的环境,就不得不赶快学习粤语。
现在,香港很多幼儿园都看到了“港生”儿童的需求,纷纷出台措施吸引生源。有的幼儿园推出了两文三语教育(中文、英文书写,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口语),有的幼儿园派出跨境校车专门接送,还有的幼儿园亲自派出校董赶赴深圳与家长会面讲解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理念。
也有怕麻烦的家长想把户籍转回来,却发现难之又难,加上之前赴港生子的费用和已经花在香港的费用又实在叫人不甘心,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用陈女士的话说“哪怕就是为了一份虚荣心呢!我经常在微信、微博上更新孩子们在香港的情况,内地家长都羡慕我,而且我的孩子确实比内地的孩子懂事,不闯红灯,不会乱扔垃圾,也很懂礼貌,尊老爱幼。”
期待深港无缝合作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内地女性在香港生产的婴儿数量,近年来一路攀升。香港政府宣布,2013年起禁止所有双非孕妇在港产子。目前除了个别情况,以后香港双非儿童会越来越少。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儿童的父母大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的是博士或者海归背景,他们希望孩子不仅有香港居民的身份,更多的,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融入香港的生活,明白香港的历史、文化、习惯、价值观和公民责任,成为真正和国际接轨的国际公民。这一切,不是仅仅每天奔波两地就能得到的,还需要香港和内地社会的无私帮助、无缝合作。
深圳是通向香港的必经之路,不少内地的父母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移居深圳,在这一刻,深圳的地位尤为重要和特殊。承载着接转的任务,同时承担着两地疏导和沟通的责任。
深港已经有很多专为跨境学童服务的无偿组织,例如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与深圳罗湖区妇女联合会合办的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这些组织为跨境学童家庭提供功课辅导和香港教育、学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咨询。与此同时,近年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北区区议员们收到越来越多居民投诉,要求政府正视大量跨境学童来北区就读幼儿园或小学,导致区内学额不足,本地学童被迫到其它地区上学的问题。香港教育局很快做出回应表示,将优化2014~2015学年及以后的安排,与其它部门合作改善跨境配套,希望更有效地分流跨境学童到北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也有教育专家指出,香港可以在深圳设立专门的“香港制学校”,这样一来就免去了“双非”儿童的奔波之路,但是考虑到学校的渊源传承和特殊的教育文化理念,这一建议并没有被广泛采纳,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的日子对于孩子们来说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