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西宜春自古人杰地灵,素有崇文兴教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宜春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基础教育更是一枝独秀,分外妖娆。近年来,该市建立了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组织实施了教育民生工程。去年春秋两季全市免学杂费总人数达132.06万人,免学杂费12759.7万元;向12.88万人免费提供了教科书,金额达1051.4万元,免费面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19.6%;补助寄宿生生活费3.34万人,金额达1002.3万元,补助面占寄宿生的24%;资助普通高中贫困生8627人,资助金额690.16万元,资助面10%;下达2007年秋季中职助学金1885.5万元,资助25138人,资助面90%。该市的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齐头并进,去年分别招收新生2.92万人和1.76万人。市内外中等专业学校招收该市新生8663人,升入高中阶段就读的学生合计5.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上升到68.7%,比上一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该市的上高县和高安市作为受检县市,2007年5月中旬,接受了国家“两基”督导团检查,得到了评估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全市的基础教育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正值该市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谋划加快教育发展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宜春市教育局局长徐晖,就该市基础教育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进行了一席长谈。
说到基础教育,徐晖一脸自豪。他说,宜春市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市历届党政领导班子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系统比较完整、发展相对均衡、规模逐渐扩大、质量保持稳定的教育发展态势。回顾宜春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宜春市教育能够取得现有的成绩,徐晖局长体会最深的有这么几点:
第一,落实“三个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徐晖说,“三个到位”是指组织领导到位、制度落实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宜春市各级政府建立健全了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形成了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教育部门牵头、社会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宜春市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在加强基础教育领导,保证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对教育经费实行县级统筹;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对教师队伍实行教育部门统管。强化了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等方面的管理职能。教育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2004年至2006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分别为7.9亿元、9.4亿元、11.5亿元,其增长比例分别高出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6.2、7.2、6个百分点。2007年,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宜春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积极落实了教育民生工程的相关配套资金,全面完成了各项教育民生指标。
第二,突出“四个重视”,整体推进基础教育发展
一是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狠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狠抓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扩充,狠抓扶贫助学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基础教育普及面不断扩大。
二是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幼儿园的管理与指导。采取了切实措施,推动幼儿教育观念更新。建立、健全了幼儿园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了幼儿园晨检和家园联系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宜春市还不断改善了办园条件,积极推动示范幼儿园建设。省、市示范幼儿园由2000年的6所增加到了12所,其中省级示范幼儿园7所。宜春市在办好示范幼儿园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
三是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十五”期间,宜春市特教学校由2000年的3所,增加到现在的6所,其在校学生由962人增加到了2446人,教师由38人增加到了62人,办学资源翻了一番,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全社会大力营造关爱残疾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对特殊教育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对在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的教师按规定发放特教津贴。高安市还为农村户口的特殊教育学生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并全部纳入城市低保。
四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在每三年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邀请教育专家来宜春市授课。“十五”期间,宜春市共培训初中正、副校长400余人,其中有100余人参加了国家级校长培训。宜春市教育局还组织了全市4000余名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同时,市教育局还积极探索农村教师培训新模式,2005年率先在全省施行“三个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毕业时按一定比例择优定向就业)的模式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推进“五项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积极推进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工程。按照小学低年级就近入学、高年级和初中相对集中的调整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全市的学校网点布局进行了调整。截至目前,全市小学由2001年的2245所减少到了1619所,初中由234所减少到了210所,普通高中由87所减少到了42所。校均学生人数小学由198.5人增加到了255.6人,初中稳定在1000人以上,普通高中达2062人。
二是认真实施中小学校建工程。一方面,扎实推进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坚持危改资金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原则,精心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宜春市“危改”第一、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共投入改造资金2.38亿元,改造435所中小学校舍,面积达54.3万平方米。另一方面,通过召开学校建设与管理流动现场会的形式,促进校建和管理上台阶。
三是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铜鼓县自1998年以来,采用“合并建设,寄宿管理”的办法,成功地创办了23所山区寄宿制学校,使山区的孩子享受到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这一做法得到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此作了报道。2005年,宜春市在铜鼓县召开了现场会,在全市大力推广这一做法。目前,全市已建成了317所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达24.8万人,其中在校寄宿生15.9万人,住宿率达64.1%。
四是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宜春市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标准化实验室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等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市已有46所中小学校建成了标准化实验室,并有46所学校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省级示范校。上高、高安、靖安、万载等四县市通过了全省“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复查。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总量达2.5万台,生机比31∶1,已装备计算机的学校90%以上都接入了互联网。全市共筹措投入资金3745.8万元,为1775所农村中小学校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覆盖率达80%,受益学生50万人。
五是认真组织实施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全市所有重点高中和重点建设高中都纳入了优质高中建设范围。市教育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广泛进行社会融资,共投入各种资金近10亿元,用于学校异地兴建、就地改扩建、添置教育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得到明显扩充。
第四,强化“六项举措”,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宜春市高度重视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行为,将其纳入对中小学年终目标管理考评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规范招生行为,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二是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健全了市、县、校三级教学科研网络,明确了各级的职责和任务,实现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整体联动、有序推进。持之以恒地开展教研活动,全市各级教育部门每年都开展送课下乡、课堂教学达标、优质课竞赛等教研活动,并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下移教研重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三是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倡导正确的评价导向,做到“三个转变”,即从重考试分数向重综合能力转变,从注重优秀学生向重全体学生转变,从重优质学校向关注每一所学校转变。2005年以来,市政府将“初中入学三年保留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这两个最能反映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指标,纳入对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宜春市积极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2002年率先在全省实施中考实验操作考试,2004年又率先恢复并组织了全市初升高体育考试,从评价机制的建立入手,引导学校开展素质教育。
四是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强化三条学校德育工作线:一是以学校党支部、政教处、团委(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为主的德育常规线;二是以学校教务处、教研组、任课教师为主的德育辅助线;三是以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函授学校、法制副校长为主的德育补充线。通过三线互动、互补,强化了德育管理机制。
五是推进特色教育。始终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时代主题,积极探索“小学生求乐求趣求简、中学生求新求活求精”的活动思路,开办了系列的课外文体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六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宜春市狠抓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开展了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辆重点整治行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徐晖在总结基础教育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但对宜春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徐晖说,十七大报告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论述,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市教育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扎实工作,开拓創新,使全市的基础教育有新的突破。
□本栏责任编辑 谢爱林
E-mail:[email protected]
正值该市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谋划加快教育发展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宜春市教育局局长徐晖,就该市基础教育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进行了一席长谈。
说到基础教育,徐晖一脸自豪。他说,宜春市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市历届党政领导班子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系统比较完整、发展相对均衡、规模逐渐扩大、质量保持稳定的教育发展态势。回顾宜春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宜春市教育能够取得现有的成绩,徐晖局长体会最深的有这么几点:
第一,落实“三个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徐晖说,“三个到位”是指组织领导到位、制度落实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宜春市各级政府建立健全了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形成了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教育部门牵头、社会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宜春市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在加强基础教育领导,保证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对教育经费实行县级统筹;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对教师队伍实行教育部门统管。强化了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等方面的管理职能。教育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2004年至2006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分别为7.9亿元、9.4亿元、11.5亿元,其增长比例分别高出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6.2、7.2、6个百分点。2007年,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宜春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积极落实了教育民生工程的相关配套资金,全面完成了各项教育民生指标。
第二,突出“四个重视”,整体推进基础教育发展
一是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狠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狠抓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扩充,狠抓扶贫助学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基础教育普及面不断扩大。
二是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幼儿园的管理与指导。采取了切实措施,推动幼儿教育观念更新。建立、健全了幼儿园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了幼儿园晨检和家园联系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宜春市还不断改善了办园条件,积极推动示范幼儿园建设。省、市示范幼儿园由2000年的6所增加到了12所,其中省级示范幼儿园7所。宜春市在办好示范幼儿园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
三是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十五”期间,宜春市特教学校由2000年的3所,增加到现在的6所,其在校学生由962人增加到了2446人,教师由38人增加到了62人,办学资源翻了一番,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全社会大力营造关爱残疾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对特殊教育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对在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的教师按规定发放特教津贴。高安市还为农村户口的特殊教育学生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并全部纳入城市低保。
四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在每三年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邀请教育专家来宜春市授课。“十五”期间,宜春市共培训初中正、副校长400余人,其中有100余人参加了国家级校长培训。宜春市教育局还组织了全市4000余名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同时,市教育局还积极探索农村教师培训新模式,2005年率先在全省施行“三个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毕业时按一定比例择优定向就业)的模式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推进“五项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积极推进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工程。按照小学低年级就近入学、高年级和初中相对集中的调整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全市的学校网点布局进行了调整。截至目前,全市小学由2001年的2245所减少到了1619所,初中由234所减少到了210所,普通高中由87所减少到了42所。校均学生人数小学由198.5人增加到了255.6人,初中稳定在1000人以上,普通高中达2062人。
二是认真实施中小学校建工程。一方面,扎实推进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坚持危改资金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原则,精心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宜春市“危改”第一、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共投入改造资金2.38亿元,改造435所中小学校舍,面积达54.3万平方米。另一方面,通过召开学校建设与管理流动现场会的形式,促进校建和管理上台阶。
三是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铜鼓县自1998年以来,采用“合并建设,寄宿管理”的办法,成功地创办了23所山区寄宿制学校,使山区的孩子享受到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这一做法得到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此作了报道。2005年,宜春市在铜鼓县召开了现场会,在全市大力推广这一做法。目前,全市已建成了317所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达24.8万人,其中在校寄宿生15.9万人,住宿率达64.1%。
四是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宜春市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标准化实验室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等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市已有46所中小学校建成了标准化实验室,并有46所学校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省级示范校。上高、高安、靖安、万载等四县市通过了全省“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复查。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总量达2.5万台,生机比31∶1,已装备计算机的学校90%以上都接入了互联网。全市共筹措投入资金3745.8万元,为1775所农村中小学校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覆盖率达80%,受益学生50万人。
五是认真组织实施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全市所有重点高中和重点建设高中都纳入了优质高中建设范围。市教育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广泛进行社会融资,共投入各种资金近10亿元,用于学校异地兴建、就地改扩建、添置教育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得到明显扩充。
第四,强化“六项举措”,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宜春市高度重视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行为,将其纳入对中小学年终目标管理考评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规范招生行为,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二是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健全了市、县、校三级教学科研网络,明确了各级的职责和任务,实现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整体联动、有序推进。持之以恒地开展教研活动,全市各级教育部门每年都开展送课下乡、课堂教学达标、优质课竞赛等教研活动,并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下移教研重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三是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倡导正确的评价导向,做到“三个转变”,即从重考试分数向重综合能力转变,从注重优秀学生向重全体学生转变,从重优质学校向关注每一所学校转变。2005年以来,市政府将“初中入学三年保留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这两个最能反映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指标,纳入对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宜春市积极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2002年率先在全省实施中考实验操作考试,2004年又率先恢复并组织了全市初升高体育考试,从评价机制的建立入手,引导学校开展素质教育。
四是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强化三条学校德育工作线:一是以学校党支部、政教处、团委(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为主的德育常规线;二是以学校教务处、教研组、任课教师为主的德育辅助线;三是以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函授学校、法制副校长为主的德育补充线。通过三线互动、互补,强化了德育管理机制。
五是推进特色教育。始终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时代主题,积极探索“小学生求乐求趣求简、中学生求新求活求精”的活动思路,开办了系列的课外文体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六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宜春市狠抓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开展了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辆重点整治行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徐晖在总结基础教育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但对宜春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徐晖说,十七大报告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论述,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市教育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扎实工作,开拓創新,使全市的基础教育有新的突破。
□本栏责任编辑 谢爱林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