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近年来的实践,在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出现了一些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任务;多样化;任务档案
所谓“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学生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也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遇到几个的问题
1.学生层次不易掌握,课堂掌控易偏差
任务驱动法是根据不同层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小组协作等多种方式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固定的任务来讲,可能基础任务大部分或者全部同学能够完成,不过当出现有些难度的任务,就会出现不同的层次,特别是对于不同班级的学生来讲,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此时对于课堂的把握也比较困难。
2.两极分化趋于严重
由于有分层任务教学,学生每节课上完成的任务程度和进度都会不一样,这样就导致了在上完一个模块后,学生的知识层次差距稍微明显,优秀的同学特别优秀,而其他同学就会越来越慢,此时。对于一个课堂来说也是容易出现状况的,教师就不好把握课堂,不知道知识层面是应该对着哪一类学生,造成课堂上的困扰。
3.任务设置导致学生思路不清晰
由于任务的设置是由老师或者课本设置的,在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或者题目的任务设置时,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或者文字描述。很容易让学生造成一定的误解,听老师的口头任务,学生也很难完全记住,导致任务容易漏做,或者学生会重复的提问。设置任务后,对于一些任务的细节还是需要老师的解释,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有所偏差,导致本身是学生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法依旧转变成了教师为主导的导学教学方式。对于任务驱动法本身的教学意义为此改变。
4.教师设计提出的任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即使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一先决条件,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纯粹的变成为了“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从而“任务驱动”法就变成了“教师主动提出任务。学生被动接受任务”。
二、对于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
1.采用的任务多样化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任务可以丰富课堂的操作练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可能会用不同的角度观察任务,也许就是一个角度问题,让学生觉得困难,因此设置任务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扩大学生的思考维度,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2.聘用“小老师”
由于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容易使得学生产生两极分化,因此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采取小老师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学习,也就是说将每组完成任务快的同学,在完成必做任务后,先当一回小老师,指导小组内其他同学完成必做任务。接下来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这些小老师也不会因为任务做了一半之后被老师控制讲解的时候发“牢骚”,而是跟着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进度再次进行巩固,当老师讲解完毕之后,没有完成必做任务的同学可以继续完成,而此时的练习时间又不影响掌握能力强的同学完成提高任务,此时,课堂的掌控能力随之形成。
3.建立任务资料档案
由于布置口头任务或者根据书上的任务作为载体,学生总是会丢三落四,对于任务的理解也不透彻,因此对于每一本书上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学习的内容制定相应的任务档案,学生上到此课的时候,直接打开WORD文档就可以知道这一节课需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需要达到的要求是什么,在建立任务档案的同时,还是设置一些提示档案,当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出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提示再次尝试,如果通过提示还是完成不了的话,再去询问同学或者老师,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时也免去了老师重复叙述任务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
4.“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一改以往由教师提出任务的做法,让教师通过创设情景、作品演示、调查访问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进而为完成这些任务而“需”、“需”才“索”、“索”才“教”。由传统的“教学”变为“求学”、“索学”。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与协助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以及知识的脉络,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又提升了信息素养。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正如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所说“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讨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反思与重建——陈雄才2010,6
[2]龙源期刊网《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浅谈》——代翠然2009,8
[3]考试周刊《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官少卿2008,4
关键词:任务;多样化;任务档案
所谓“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学生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也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遇到几个的问题
1.学生层次不易掌握,课堂掌控易偏差
任务驱动法是根据不同层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小组协作等多种方式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固定的任务来讲,可能基础任务大部分或者全部同学能够完成,不过当出现有些难度的任务,就会出现不同的层次,特别是对于不同班级的学生来讲,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此时对于课堂的把握也比较困难。
2.两极分化趋于严重
由于有分层任务教学,学生每节课上完成的任务程度和进度都会不一样,这样就导致了在上完一个模块后,学生的知识层次差距稍微明显,优秀的同学特别优秀,而其他同学就会越来越慢,此时。对于一个课堂来说也是容易出现状况的,教师就不好把握课堂,不知道知识层面是应该对着哪一类学生,造成课堂上的困扰。
3.任务设置导致学生思路不清晰
由于任务的设置是由老师或者课本设置的,在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或者题目的任务设置时,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或者文字描述。很容易让学生造成一定的误解,听老师的口头任务,学生也很难完全记住,导致任务容易漏做,或者学生会重复的提问。设置任务后,对于一些任务的细节还是需要老师的解释,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有所偏差,导致本身是学生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法依旧转变成了教师为主导的导学教学方式。对于任务驱动法本身的教学意义为此改变。
4.教师设计提出的任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即使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一先决条件,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纯粹的变成为了“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从而“任务驱动”法就变成了“教师主动提出任务。学生被动接受任务”。
二、对于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
1.采用的任务多样化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任务可以丰富课堂的操作练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可能会用不同的角度观察任务,也许就是一个角度问题,让学生觉得困难,因此设置任务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扩大学生的思考维度,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2.聘用“小老师”
由于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容易使得学生产生两极分化,因此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采取小老师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学习,也就是说将每组完成任务快的同学,在完成必做任务后,先当一回小老师,指导小组内其他同学完成必做任务。接下来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这些小老师也不会因为任务做了一半之后被老师控制讲解的时候发“牢骚”,而是跟着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进度再次进行巩固,当老师讲解完毕之后,没有完成必做任务的同学可以继续完成,而此时的练习时间又不影响掌握能力强的同学完成提高任务,此时,课堂的掌控能力随之形成。
3.建立任务资料档案
由于布置口头任务或者根据书上的任务作为载体,学生总是会丢三落四,对于任务的理解也不透彻,因此对于每一本书上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学习的内容制定相应的任务档案,学生上到此课的时候,直接打开WORD文档就可以知道这一节课需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需要达到的要求是什么,在建立任务档案的同时,还是设置一些提示档案,当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出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提示再次尝试,如果通过提示还是完成不了的话,再去询问同学或者老师,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时也免去了老师重复叙述任务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
4.“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一改以往由教师提出任务的做法,让教师通过创设情景、作品演示、调查访问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进而为完成这些任务而“需”、“需”才“索”、“索”才“教”。由传统的“教学”变为“求学”、“索学”。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与协助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以及知识的脉络,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又提升了信息素养。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正如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所说“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讨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反思与重建——陈雄才2010,6
[2]龙源期刊网《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浅谈》——代翠然2009,8
[3]考试周刊《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官少卿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