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者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要面向着未来,培养世纪新人,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为此,本文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考美术教育 机械教学 “虚热”现象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重视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以此来衡量目标的达成程度,衡量学生的成绩好坏。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学生个性扭曲。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我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深有感触地体会到了一些问题,现结合当前的高中美术教育和美术高考形式,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美术教育指导思想不正确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我国教育界多年来形成的“以理服人”的灌输式教育向“以情动人”的愉快教育过渡,国家教育部曾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把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学校的艺术普及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在学校教学中,艺术教育往往仍处于“花瓶”的地位,说时重要、做时次要、忙时不要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高一、高二设欣赏课但作为“副科”,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些课程仍基本处于学校与学生不重视的地位。
我在给高一、高二年级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根本不感兴趣,上课时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语文、英语、数学一些主科。在学生的习惯思维中,美术课就是画画,除了画画是没有知识可言的。学生不会持学习语文、英语、数学那样的认真态度去对待美术课,谁也不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学习那些不考试及看上去没什么用的知识。我发现学生已经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学习了,对于要考试的科目,上课时就要认真学,认真听;对于不考试的科目,上课时就可以不认真甚至不听。学生好像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想到学会如何去思考。这样的功利观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开发。
学生之所以有这种看法和态度,很大程度是受家长的影响。因为孩子的很多想法、态度及价值观是直接从家长那里来的。我们的家长基本上都是认为美术就是画画的,美术课不会考试,也不需要考试,因为美术没什么知识,更不要说美术是文化。在他们看来,美术课是可有可无的,更不要说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轻重可言。或许家长还会告诉孩子要把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学好,美术课是不要紧的。我觉得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教育,顶多只能是一种训练,训练学生怎么考试,怎么把所学变成分数,而很少从人的发展层面来看问题。
我国对青少年教育包括三方面:一是锻炼健康的身体,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三是学习专业技能或者职业技能。现在,在择校教育模式的引导之下,大家都认为分数和升学率最重要,所以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学生就是高考状元。而最近网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考状元的职业表现不尽如人意,远远低于社会的期望。我想,在新课程启动多年的当下,我们的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把分数看得淡一点,要知道分数和人的发展之间并非绝对关系。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一浪高一浪,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育人”,而不是成天制造考试的机器,否则将会离这个“轨”越来越远。
二、美术辅导班遍地都是,死搬硬套机械教学
与校内艺术教育的缓缓加温相比,如今校外艺术教育确实越来越来“火”。辅导班、群艺馆甚至一些艺术教师的家里,都成了学生接受艺术“充电”的场所。现在有不少美术培训班,老师都不懂得因材施教,仍然是“以绘画行为目的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来应对“升学率”,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压给学生。千篇一律地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要不就是采取“强硬”的教学手段,严格规定学生必须按照老师个人喜欢的风格去作画,甚至有个别老师竟然不准自己的学生去学习、吸收那些所谓“与自己不同门派”的画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表现手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如果盲目地死搬硬套,只会扼杀、糟蹋掉很多原来可以培养的人才。白石老人语云:“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的也就是这一道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多元化,在于不断地开拓创新,如果大家的作品都千篇一律,那跟印书印报有什么两样?我并不反对现在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即使是当不了画家的孩子,也可以从美术教育中得到一点美学的基本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是如果把学习美术当成了塑造童星的杂技和变相进入大学的急救手段,美术教育就成了一种病态的教育。
然而在这股追求艺术的热潮中,更多的是学生的抱怨与不堪重负。对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追求艺术所表现、创造的美的真谛被抛到脑后,他们大多数是怀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在升学竞争中得到优惠。这导致另一种急功近利的“唯证书论”,并且使升学竞争的范围与程度进一步扩大、加剧。
三、美术高考制度与高校招生政策有待改善
再看看美术高考,方式越来越趋向简单化,很多美术高校为了省事和减少考试费用,大多数考默写、画照片。因此,出现了很多考生只会画默写而不会画写生、只会画头像不会画静物、只会画照片而不会画模特等现象。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考生作坊”随之而来,在许多地方已经规模化了。每年的美术专业考试期间,考生们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一样形成一股巨大的人流,穿梭于大江南北,聚集在各地美院。然而在考生中有多少是真正喜爱美术,愿以美术作为自己的职业或终生追求的呢?一位朋友的孩子学的是理科,因为成绩不佳,高考无望,在高三上半学期被老师分流学美术,就是这样的一个半路出家的孩子竟在今年的高考中拿到四个专业证书,我们姑且相信这个孩子有一定的天分,但在学习美术短短半年时间里能拿到四个美术高考专业证书,让人觉得进美术院校也太容易了吧?美术院校之所以能够成为学业不佳的孩子们实现上大学梦想的救命稻草,与其宽敞易进的校园大门不无关系吧?
自美术高校盲目扩招以后,美术高考就日趋升温。高校、学生及社会上的相关机构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加入到美术高考的队伍中来,使得美术高考“高烧”不退。高校扩招在带来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生源素质的下降及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等。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美术高考的“虚热”现象,必须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营造起正确的教育和育人氛围,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兴趣来选择教育方向,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美术高考过热现象。
当然,尽管中国美术教育仍然弊病重重,但我还是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毕竟我国学校的艺术普及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艺术教育投入有所增加,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开课率大幅提高,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各级学校相衔接的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体制基本形成。我想,美术教育永远要面向着未来。我们要培养世纪新人,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就必须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和改革,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在理论研究上、艺术实践上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 高考美术教育 机械教学 “虚热”现象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重视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以此来衡量目标的达成程度,衡量学生的成绩好坏。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学生个性扭曲。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我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深有感触地体会到了一些问题,现结合当前的高中美术教育和美术高考形式,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美术教育指导思想不正确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我国教育界多年来形成的“以理服人”的灌输式教育向“以情动人”的愉快教育过渡,国家教育部曾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把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学校的艺术普及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在学校教学中,艺术教育往往仍处于“花瓶”的地位,说时重要、做时次要、忙时不要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高一、高二设欣赏课但作为“副科”,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些课程仍基本处于学校与学生不重视的地位。
我在给高一、高二年级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根本不感兴趣,上课时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语文、英语、数学一些主科。在学生的习惯思维中,美术课就是画画,除了画画是没有知识可言的。学生不会持学习语文、英语、数学那样的认真态度去对待美术课,谁也不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学习那些不考试及看上去没什么用的知识。我发现学生已经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学习了,对于要考试的科目,上课时就要认真学,认真听;对于不考试的科目,上课时就可以不认真甚至不听。学生好像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想到学会如何去思考。这样的功利观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开发。
学生之所以有这种看法和态度,很大程度是受家长的影响。因为孩子的很多想法、态度及价值观是直接从家长那里来的。我们的家长基本上都是认为美术就是画画的,美术课不会考试,也不需要考试,因为美术没什么知识,更不要说美术是文化。在他们看来,美术课是可有可无的,更不要说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轻重可言。或许家长还会告诉孩子要把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学好,美术课是不要紧的。我觉得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教育,顶多只能是一种训练,训练学生怎么考试,怎么把所学变成分数,而很少从人的发展层面来看问题。
我国对青少年教育包括三方面:一是锻炼健康的身体,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三是学习专业技能或者职业技能。现在,在择校教育模式的引导之下,大家都认为分数和升学率最重要,所以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学生就是高考状元。而最近网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考状元的职业表现不尽如人意,远远低于社会的期望。我想,在新课程启动多年的当下,我们的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把分数看得淡一点,要知道分数和人的发展之间并非绝对关系。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一浪高一浪,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育人”,而不是成天制造考试的机器,否则将会离这个“轨”越来越远。
二、美术辅导班遍地都是,死搬硬套机械教学
与校内艺术教育的缓缓加温相比,如今校外艺术教育确实越来越来“火”。辅导班、群艺馆甚至一些艺术教师的家里,都成了学生接受艺术“充电”的场所。现在有不少美术培训班,老师都不懂得因材施教,仍然是“以绘画行为目的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来应对“升学率”,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压给学生。千篇一律地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要不就是采取“强硬”的教学手段,严格规定学生必须按照老师个人喜欢的风格去作画,甚至有个别老师竟然不准自己的学生去学习、吸收那些所谓“与自己不同门派”的画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表现手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如果盲目地死搬硬套,只会扼杀、糟蹋掉很多原来可以培养的人才。白石老人语云:“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的也就是这一道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多元化,在于不断地开拓创新,如果大家的作品都千篇一律,那跟印书印报有什么两样?我并不反对现在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即使是当不了画家的孩子,也可以从美术教育中得到一点美学的基本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是如果把学习美术当成了塑造童星的杂技和变相进入大学的急救手段,美术教育就成了一种病态的教育。
然而在这股追求艺术的热潮中,更多的是学生的抱怨与不堪重负。对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追求艺术所表现、创造的美的真谛被抛到脑后,他们大多数是怀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在升学竞争中得到优惠。这导致另一种急功近利的“唯证书论”,并且使升学竞争的范围与程度进一步扩大、加剧。
三、美术高考制度与高校招生政策有待改善
再看看美术高考,方式越来越趋向简单化,很多美术高校为了省事和减少考试费用,大多数考默写、画照片。因此,出现了很多考生只会画默写而不会画写生、只会画头像不会画静物、只会画照片而不会画模特等现象。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考生作坊”随之而来,在许多地方已经规模化了。每年的美术专业考试期间,考生们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一样形成一股巨大的人流,穿梭于大江南北,聚集在各地美院。然而在考生中有多少是真正喜爱美术,愿以美术作为自己的职业或终生追求的呢?一位朋友的孩子学的是理科,因为成绩不佳,高考无望,在高三上半学期被老师分流学美术,就是这样的一个半路出家的孩子竟在今年的高考中拿到四个专业证书,我们姑且相信这个孩子有一定的天分,但在学习美术短短半年时间里能拿到四个美术高考专业证书,让人觉得进美术院校也太容易了吧?美术院校之所以能够成为学业不佳的孩子们实现上大学梦想的救命稻草,与其宽敞易进的校园大门不无关系吧?
自美术高校盲目扩招以后,美术高考就日趋升温。高校、学生及社会上的相关机构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加入到美术高考的队伍中来,使得美术高考“高烧”不退。高校扩招在带来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生源素质的下降及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等。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美术高考的“虚热”现象,必须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营造起正确的教育和育人氛围,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兴趣来选择教育方向,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美术高考过热现象。
当然,尽管中国美术教育仍然弊病重重,但我还是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毕竟我国学校的艺术普及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艺术教育投入有所增加,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开课率大幅提高,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各级学校相衔接的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体制基本形成。我想,美术教育永远要面向着未来。我们要培养世纪新人,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就必须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和改革,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在理论研究上、艺术实践上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