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破灭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se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自我奋斗而实现理想的一种希望与信仰。然而残酷的现实将许多人的“美国梦”击得粉碎,他们对现实逐渐感到失望。这种状况在美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本文以《嘉莉妹妹》为例,通过嘉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来分析这部作品中反映的“美国梦”的虚无及幻灭。
  关键词: “美国梦” 小说《嘉莉妹妹》 嘉莉
  
  1.“美国梦”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文学从诞生到现在虽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却有一大批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相继问世。“美国梦”的根源可追溯至1620年。当年的11月,30多名英国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渡过大西洋来到了美洲新大陆,成了最早移民美洲定居的人。正是他们的到来,为以后深深扎根于美国人民心中的“美国梦”播下希望的种子,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始开发这片新大陆。从此“权利平等”“人人都能成功”成为“美国梦”最初的口号。18世纪末,美国西部发现了多处金矿,人们从各地蜂拥而至,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此时通过节俭和勤劳致富的“美国梦”变成了人人都能一夜暴富的“淘金梦”。美国内战时,工业化进程开始,贫富差距的悬殊,使得人人渴望金钱财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一些大都市相继出现,渴望金钱、渴望进入上层社会使“美国梦”充满了拜金主义色彩。然而,在资本主义的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地位的悬殊、种种残酷的现实使越来越多的人动摇了,他们开始怀疑“美国梦”的真实性。这种状况从美国一些文学作品中可略见一斑。
  2.嘉莉妹妹的追梦和破灭过程
  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记载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中人们追求“美国梦”的奋斗历程。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历史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由农村转为城市化,他们思想中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受到了挑战和质疑,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小说《嘉莉妹妹》生动地描绘了生活在美国下层社会的一个普通女子——嘉丽妹妹,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而走出农村投身大城市为自己的梦想所奋斗的历程,暗示了“人人平等”“通过努力奋斗就能获得成功”的所谓的“美国梦”的破灭。
  (1)第一次梦的破灭。在小说刚开始的部分,主人公嘉莉正坐着火车离开乡下的故乡去投靠生活在大城市——芝加哥的姐姐。她最初的打算是找一份可靠的活儿先养活自己,然后使自己全家都能从贫穷的乡下搬到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此时她的幸福观非常简单,只不过“过过比往日好些的生活——她将是幸福的了”——这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乡下女孩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而做的“美国梦”。在离开家乡时,嘉莉的心里还是怀着对父母的依恋,对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自己熟悉的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的。因为,要从养育自己的父母身边离开,从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大都市的环境中去对于一个只有十八岁、人生经验贫乏的少女而言可谓异常危险。然而,少女的梦想是无限美好的,即使前方道路坎坷,也已不重要。前方的路已经选定,她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憧憬起自己美好的未来了。在前往芝加哥的火车上,比起对以后工作的设想,嘉莉的脑子里更多的是对自己美妙前途的幻想。偶识的推销员杜洛埃更是把芝加哥描绘得有无限的吸引力。他的外表装扮首先就让嘉莉眼前一亮,“棕色毛料西装”,“同一布料的衬衫袖口”,“扣子是一粒大大的镀金扣,嵌着称为‘猫儿眼’的普通黄色玛瑙”,戴着“好几个戒指”,“精致的金表链”……这种用物质堆砌起来的时髦的外表,以及鼓鼓的钱包,让嘉莉意识到自己穿着的寒酸,感觉到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条界线,从而更激发了她对金钱的渴望。然而,住到姐姐家不久后,她立即意识到姐姐的生活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简陋的住房、寒酸的衣着让她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她好不容易在制鞋厂里找了份活干,勉强糊口,然而由于疾病和劳累的折磨她最终还是把工作给丢了。嘉丽希望能留在芝加哥继续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实现她的“美国梦”,可是生活的拮据、姐姐和姐夫的冷漠使她感到自己无路可走。可以说这时的嘉莉心中的“美国梦”已经开始动摇,她准备放弃梦想回农村老家。
  (2)第二次梦的破灭。就在此时,她遇见了杜洛埃——那个她在火车上结识的推销员。他邀请她到豪华大饭店就餐,给她买时髦的新衣服,带她去剧院。这对于困顿的嘉莉妹妹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为了实现心中的“美国梦”,嘉莉决定与杜洛埃同居。她认为杜洛埃能给她买漂亮衣服,能让她过上好日子,她甚至觉得自己是喜欢他的。事实上,杜洛埃只不过满足了嘉丽的虚荣心,又重新点燃了她追求“美国梦”的希望。在嘉丽看来,只要能帮助她实现梦想,不管什么手段、什么方法都是可取的。然而,好景不长,现实的生活又一次让她意识到推销员并不能让他过上幸福生活,实现她的“美国梦”。所以,当风度翩翩、衣着考究的酒店经理赫斯渥和她亲近时,她再次激起了那颗蠢蠢欲动的虚荣心。她发现赫斯渥那身华丽的打扮无疑对自己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小说描写了嘉莉此时的感觉:“他那种神情是何等的温文,他那高超的气概表现得何等动人。他对她产生的越来越大的欲望,像一只温和的手一般抚摸着她的心灵。”显然,赫斯渥优雅的气质、不俗的打扮深深吸引了她,但更令她着迷的是他酒店经理的地位,这实在比推销员杜洛埃的身份强出百倍。相比较推销员而言,赫斯渥更容易满足嘉莉的虚荣心,使她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在头脑简单的嘉莉眼中,华美的衣服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满足其虚荣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赫斯渥巧献殷勤的追求下,在强大的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嘉莉妹妹终于禁不住诱惑抛弃了她的情人,与赫斯渥私奔了。此时的嘉丽妹妹已不再天真、不再善良,她一心沉迷于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当中,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表面看来,嘉莉离开杜洛埃与赫斯渥私奔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实际上是她的爱情之梦破灭了,也揭示了靠努力工作,勤劳致富的“美国梦”的破灭。
  (3)最终的破灭。到纽约后,嘉莉结识了邻居万斯太太——又一个对她影响巨大的人物。她从万斯太太身上感受到富人生活的奢华,也由衷地羡慕万斯太太的舒适。此时的嘉丽虚荣心极度膨胀起来,她羡慕万斯太太漂亮的衣服、豪华的住宅、舒适的生活,同时也开始埋怨越来越寒酸的赫斯渥。工作受挫、生活拮据的赫斯渥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整日颓废在家里无事可做。此时的嘉丽已不再奢望赫斯渥能让她幸福,相反,极大的虚荣心使她害怕让好友万斯太太见到困窘的赫斯渥。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跻身上流社会,嘉丽妹妹毅然决定凭自己的年轻美貌和不俗的歌喉闯入演艺圈。最终,历经挫折的嘉莉凭借着自己出众的外表与表演天赋,在不懈努力下成了一位著名的演员,身着时尚的服饰,出入豪华餐厅、酒店,过上了令人羡慕的无忧的舒适生活。而此时的赫斯渥却成了寄生虫,空想、沉沦、抱怨成了家常便饭,他与嘉丽的差距越来越大,嘉丽毫无留恋地离开了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赫斯渥在贫民窟里用煤气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余生。而嘉莉的事业扶摇直上,成为众人耀眼的明星。此时的嘉莉既获得了名誉,又获得了金钱和地位。但她却时常感到空虚,找不到真正生活的意义,在寂寞和凄凉中,她坐在摇椅里梦想着那终不可得的幸福。表面上看,嘉莉通过努力在上流社会获得了地位,过上了梦想已久的豪华舒适的生活,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但是,她并不快乐,她感到了空虚、寂寞。她也知道,年轻和美貌是自己唯一的资本,当青春不在、美貌逝去时,自己的成功也会成为空梦一场。嘉莉的成功是虚无的,在夜晚来临时,陪伴她的将是寒冷与孤寂。
  3.结语
  随着历史的变迁,“美国梦”的含义一直在发生变化。虽然不同的人眼里,“美国梦”的具体涵义有所不同,但“美国梦”的精神却一直扎根于美国人民的心中。“美国梦”不仅仅包括金钱、地位,也应该包括亲情、爱情等一系列精神层面的东西。在20世纪初的美国,贫富差距扩大,下层人们拼命追求金钱、地位,上层社会的人们纸醉金迷、贪图享乐。通过努力奋斗而致富的“美国梦”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它再也不能给美国人带来为之奋斗的力量了,人们追逐享乐却最终得不到快乐,从而也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的美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梦想,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梦想可以去追求,可如果追求的欲望过度,“美国梦”就会变成恶梦。从嘉莉奋斗历程来看,她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获得了成功,但她为此付出了失去亲情、背叛爱情的惨重代价,更为可悲的是,最终仍实现不了她理想中真正的幸福。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见嘉莉仍然坐在摇椅里摇荡着、低吟着:“坐在你窗边的摇椅里梦想,你将永远独个儿渴望下去。坐在你窗边的摇椅里,你将梦想你永远不会感到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史敏.破灭的“美国梦”——浅谈美国文学中的悲剧性“美国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
  [3]西奥多·德莱塞著.裘柱常译.嘉莉妹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4]魏京京.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心理解析.安徽文学,2006,(12).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电影《罗丹的情人》海报  “我们的文化深深根植于各种男性本位的创造神话里,表现在宗教、艺术、科学诸种领域中。正如女性主义宗教学者们指出的那样,基督教就建立在上帝——父亲的权力基础之上。是他,从‘无’中创造出自然万物。”(《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女性作为一个整体在女性意识的觉醒方面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女性在社会中长
近些年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成为国产电影的新风尚,尤其是小说和电影的交融更是为导演与编剧所热力推崇。但由于小说和电影分属不同艺术门类,从文本到影像的改编面临诸多症结;对此诸多症结处理,电影《一九四二》在国产电影的影视改编中有着诸多成功之处。本文也基于此,从叙事视角的宏观转变、人物性格的重新构建以及叙述之于影像的风格转变三个方面,探析从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一九四二》叙事转换,在为受众提供多维
摘 要: 《庖丁解牛》中关于“技”与“道”关系的思想内核使我们得到启发:语文教师应努力练就高超的教学技巧,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使语文教学由“技”而“道”,从“有法”到“无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关键词: “技” “道” 《庖丁解牛》 语文教学    一、《庖丁解牛》:“道”进乎“技”  《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来自《庄子·养生主》,文中对庖丁解牛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绘,其技巧折服了
摘 要: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创造出辉煌的物质文明,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人们安享它带来的快乐时,它也正在威胁着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发展。包括电子媒体在内的现代科技,正左右着儿童的思想和生活。当儿童被成人所主导的电子媒体淹没时,我们惊异地发现童年在消逝。  关键词: 《童年的消逝》 儿童 电子媒介    一、童年的概念及意义  1.童年的概念  在尼尔·波兹曼看来,古希腊、古罗马、
摘 要: 近代中国伟大的反封建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始终伴随着浓厚宗教气息与神学的光环。洪秀全根据当时中国情况和农民战争的政治需要,对原始基督教义进行了一番改造,结合传统的谶语、巫术、自然气象,最终演化成以“风雨雷电露”等气象称号封赐领袖为主要特点的圣神制度。在太平天国上升阶段,圣神制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却也成为下降时期天朝陨落的重要的思想根源。圣神制度渗透在太平天国政治、经济、军事官职诸领
喜剧电影因其杂耍戏谑的叙事风格、诙谐搞笑的人物形象、因喜见悲的主题立意,积累了大量的粉丝观众,而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的黑色幽默美学,作为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元素,常常熔铸于喜剧电影作品当中,对已知的现实社会进行未知的消解和重构,继而上升到关于意识层面的审视和思考。黑色幽默电影往往会将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抨击通过喜剧幽默的形式外壳包装出来,形成搞笑与痛苦并存、荒诞与戏谑并置、平静与冲突结合的矛盾统一体
近年来,香港侦探片蜂拥而至,这些影片以剧情的扑朔迷离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以扣人心弦,充满神秘和恐怖的气氛调动人们观看的欲望,可以说,一部侦探片电影常常将情节曲折的惊险故事借助于悬念的手段来构成紧张的气氛,导演将侦探片中的矛盾与冲突不断的累积,以阶梯状的递进叙事方式讲述着故事情节,通过一个个的悬念叠加,最终在电影的最后阶段,将这种看似无所牵连的事物串联在一起,带给人们恍然大悟的视觉效果,直至将故事中
1984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中篇小说《棋王》,使作家阿城一举成名,蜚声于海内外,该作并于1988年、1991年两度被改编成同名电影。1988年版由大陆导演滕文骥执导,滕文骥与张辛欣编剧,谢园主演(以下简称滕版或大陆版)。谢园凭借此片与《大喘气》获得了1989年第9届大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1991年版则融合了阿城与台湾作家张系国的同名小说,将大陆知青时代的“棋呆子”故事与80年代港台商业社会的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电影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引导相关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阶段和时期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结合财力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对电影产业的支持,并加强对相关资金、基金使用情况的审计。这一条简明扼要地对国家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引导相关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基金支持电影产业发展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为电影产业发展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迅速更新与我国互联网平台的不断进步,我国移动视频行业借助移动互联网兴起并迅速发展。无论是老牌的门户网站,还是新兴的新闻网、客户端等,都在通过特有的短视频内容为平台争取更多用户。在被称为“短视频元年”的2017年,资本引领的内容生产者大量涌入短视频专有平台,阿里巴巴宣布将老牌视频网站土豆网改造转型为以短视频内容为主的PUGC(新土豆),并由阿里云提供技术支持;腾讯推出“芒种2.0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