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战略目标,介绍了胜任力的内涵,应用战略地图、任务矩阵方法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的胜任能力因素,甄选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能力特征,构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能力模型,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能力调查提供了工具。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高校教师;胜任能力;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37-04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落实“卓越计划高校”培养方案,建立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体系,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卓越计划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卓越计划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给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可以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胜任能力的高低。师资队伍的胜任能力直接决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的实施效果。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师资队伍的选拔和考核、师资队伍胜任力开发将越来越受到高等学校及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
二、胜任力与高校教师胜任力概念模型设计
1.胜任力的概念与胜任力模型。胜任力的概念很多,较有代表性的胜任力定义有:1973年,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是与工作绩效或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1982年,Boyatizis认为:胜任力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导致他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的特征(它可能是技能、动机、特质、社会角色或自我形象或其他所使用的知识实体等)。1993年,Spencer:胜任力是与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五个层面:知识、技能、自我概念、动机和特质。2010年,姜良杰认为: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文化氛围和组织环境中成绩优异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这些定义有的偏重行为,有的偏重特质,但综上所述,不难总结出胜任力的内涵一般包括下面三个重要方面:①与工作环境相关,具有动态性;②与工作绩效有紧密的关系,可以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工作业绩;③可以区分绩效高者与绩效平平者。因此,并不是个体的随便一个特征都可以称之为胜任力,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三个重要特征的知识、技能、特质等才能被认为是胜任力,这也为组织界定自己员工的胜任力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胜任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简言之就是个人胜任力的一个组合,具体来说是指担任某一特定职位的人所应具备的胜任力的独特组合,即该职位上表现优秀者所需要的胜任力结构,亦可理解为与高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人特征的组合。它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工具,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有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在组织进行绩效评估、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人员考核以及人员激励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开发工具。从胜任力模型诞生迄今,经典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洋葱模型(见图1、图2)。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包括两大部分:水面以上部分——主要有知识和技能,通常被称为基准胜任力(threshold competence),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这部分内容特征明显且容易测量;水面以下部分——包括特质、动机、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等情感因素,统称为鉴别胜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e),这是区别表现优异者和表现一般者的关键因素,这部分内容难以观察和测量,但却对人的行为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洋葱模型(onion model)(如图2)与冰山模型的本质内容是一样的,它在描述胜任特征时,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这也是该模型名称的由来。模型中知识和技巧位于外层,对应于冰山模型水面以上部分,容易测评和发展,而特质、动机位于模型的内层,对应于冰山模型的水面以下部分,是个体潜在的、核心的人格特征,较难测评与后天发展。
2.教师胜任力概念模型。关于教师胜任力的概念学术界还尚未有一个标准的说法。一般认为:教师胜任力(teacher competence)是指教师个体为实施成功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是教师个体特征的表现,是教师实现成功教学的必备条件。高校教师胜任力是指高校教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的独特组合,具体包括:职业价值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国外学者一般把教师胜任力模型分为三大维度:高学历(广博的知识层面)、整体发展(在能力、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会教学,懂教育,还能进行科研)。国内学者把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分为四个维度:科学胜任力(自我提升、反思与教学准备等)、知识胜任力(专业知识、技能等)、组织胜任力和教学胜任力(教学技巧、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本文认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不仅包含了以上内容,更应注重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如图3所示。
三、调查问卷设计
1.研究方法。为了进一步分析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需要对图3中的7个方面进行分解和细化。本文借助战略地图和任务矩阵初步得出40个高校教师胜任力特征因子,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小范围随机抽样,当面询问被测者,修改问卷并形成正式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发放问卷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①战略地图。战略地图(Strategy Map)是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四个层面“绩效目标层面、内部流程、利益相关者、支撑条件”,通过分析这四个层面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组织战略因果关系图,具有动态性。这条因果链把卓越工程师培养希望达到的战略目标与其相关驱动因素连接起来,以图的形式展现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这张直观化的地图可以使得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战略变得清晰明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的横向、纵向沟通也变得非常容易,还使得资源配置、预算更加科学合理。表面上,战略地图只是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个战略绘制成了一幅简单易懂的地图而已,但实际上,它却隐含了绩效测评和战略管理的完美结合。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战略地图(见图4)包括愿景、目标、利益相关者、关键过程、战略支撑因素五大部分。②任务矩阵。战略地图只是完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的分解,但要实现战略目标,还需要把战略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任务矩阵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分工而设计的工具,任务矩阵(也可以称之为责任矩阵)是一种以表格的形式,来表示高等学校教师需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必须具备的胜任能力。制定任务矩阵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分清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胜任能力特征,为师资队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任务矩阵原理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对高校教师胜任力的7个要求,把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胜任特征,然后把所有的胜任特征列在矩阵的第一列,把高校教师胜任力的7个要求列在矩阵的第一行。如果7个要求需要哪一个胜任特征,就在其对应的地方打“√”,这样就形成了“胜任能力特征”矩阵。表1为设计的“胜任能力特征”矩阵。
2.胜任力问卷设计。根据《胜任特征词典》、战略地图和“能力—胜任特征”矩阵就可以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要求回答者根据问卷所提供的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特征题项,对比其平时所认为的优秀老师的行为特征,然后就自己认为的重要程度做出选择。问卷采用的是Likert的五点等级量表:非常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赋值为1、2、3、4、5。
四、结论
本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要求,从胜任力角度,运用战略地图、任务矩阵和调查问卷等方法,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构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不仅得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结构,界定了各胜任力要素的内涵,而且还分析了各胜任力要素在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教高[2011]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0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hysiologist,1973.
[4]Boyatzis,R.E.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New York:Wiley,1982.
[5]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New York:John Wiley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高校教师;胜任能力;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37-04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落实“卓越计划高校”培养方案,建立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体系,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卓越计划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卓越计划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给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可以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胜任能力的高低。师资队伍的胜任能力直接决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的实施效果。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师资队伍的选拔和考核、师资队伍胜任力开发将越来越受到高等学校及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
二、胜任力与高校教师胜任力概念模型设计
1.胜任力的概念与胜任力模型。胜任力的概念很多,较有代表性的胜任力定义有:1973年,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是与工作绩效或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1982年,Boyatizis认为:胜任力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导致他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的特征(它可能是技能、动机、特质、社会角色或自我形象或其他所使用的知识实体等)。1993年,Spencer:胜任力是与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五个层面:知识、技能、自我概念、动机和特质。2010年,姜良杰认为: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文化氛围和组织环境中成绩优异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这些定义有的偏重行为,有的偏重特质,但综上所述,不难总结出胜任力的内涵一般包括下面三个重要方面:①与工作环境相关,具有动态性;②与工作绩效有紧密的关系,可以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工作业绩;③可以区分绩效高者与绩效平平者。因此,并不是个体的随便一个特征都可以称之为胜任力,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三个重要特征的知识、技能、特质等才能被认为是胜任力,这也为组织界定自己员工的胜任力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胜任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简言之就是个人胜任力的一个组合,具体来说是指担任某一特定职位的人所应具备的胜任力的独特组合,即该职位上表现优秀者所需要的胜任力结构,亦可理解为与高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人特征的组合。它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工具,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有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在组织进行绩效评估、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人员考核以及人员激励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开发工具。从胜任力模型诞生迄今,经典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洋葱模型(见图1、图2)。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包括两大部分:水面以上部分——主要有知识和技能,通常被称为基准胜任力(threshold competence),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这部分内容特征明显且容易测量;水面以下部分——包括特质、动机、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等情感因素,统称为鉴别胜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e),这是区别表现优异者和表现一般者的关键因素,这部分内容难以观察和测量,但却对人的行为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洋葱模型(onion model)(如图2)与冰山模型的本质内容是一样的,它在描述胜任特征时,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这也是该模型名称的由来。模型中知识和技巧位于外层,对应于冰山模型水面以上部分,容易测评和发展,而特质、动机位于模型的内层,对应于冰山模型的水面以下部分,是个体潜在的、核心的人格特征,较难测评与后天发展。
2.教师胜任力概念模型。关于教师胜任力的概念学术界还尚未有一个标准的说法。一般认为:教师胜任力(teacher competence)是指教师个体为实施成功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是教师个体特征的表现,是教师实现成功教学的必备条件。高校教师胜任力是指高校教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的独特组合,具体包括:职业价值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国外学者一般把教师胜任力模型分为三大维度:高学历(广博的知识层面)、整体发展(在能力、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会教学,懂教育,还能进行科研)。国内学者把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分为四个维度:科学胜任力(自我提升、反思与教学准备等)、知识胜任力(专业知识、技能等)、组织胜任力和教学胜任力(教学技巧、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本文认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不仅包含了以上内容,更应注重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如图3所示。
三、调查问卷设计
1.研究方法。为了进一步分析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需要对图3中的7个方面进行分解和细化。本文借助战略地图和任务矩阵初步得出40个高校教师胜任力特征因子,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小范围随机抽样,当面询问被测者,修改问卷并形成正式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发放问卷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①战略地图。战略地图(Strategy Map)是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四个层面“绩效目标层面、内部流程、利益相关者、支撑条件”,通过分析这四个层面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组织战略因果关系图,具有动态性。这条因果链把卓越工程师培养希望达到的战略目标与其相关驱动因素连接起来,以图的形式展现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这张直观化的地图可以使得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战略变得清晰明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的横向、纵向沟通也变得非常容易,还使得资源配置、预算更加科学合理。表面上,战略地图只是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个战略绘制成了一幅简单易懂的地图而已,但实际上,它却隐含了绩效测评和战略管理的完美结合。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战略地图(见图4)包括愿景、目标、利益相关者、关键过程、战略支撑因素五大部分。②任务矩阵。战略地图只是完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的分解,但要实现战略目标,还需要把战略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任务矩阵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分工而设计的工具,任务矩阵(也可以称之为责任矩阵)是一种以表格的形式,来表示高等学校教师需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必须具备的胜任能力。制定任务矩阵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分清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胜任能力特征,为师资队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任务矩阵原理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对高校教师胜任力的7个要求,把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胜任特征,然后把所有的胜任特征列在矩阵的第一列,把高校教师胜任力的7个要求列在矩阵的第一行。如果7个要求需要哪一个胜任特征,就在其对应的地方打“√”,这样就形成了“胜任能力特征”矩阵。表1为设计的“胜任能力特征”矩阵。
2.胜任力问卷设计。根据《胜任特征词典》、战略地图和“能力—胜任特征”矩阵就可以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要求回答者根据问卷所提供的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特征题项,对比其平时所认为的优秀老师的行为特征,然后就自己认为的重要程度做出选择。问卷采用的是Likert的五点等级量表:非常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赋值为1、2、3、4、5。
四、结论
本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要求,从胜任力角度,运用战略地图、任务矩阵和调查问卷等方法,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构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不仅得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结构,界定了各胜任力要素的内涵,而且还分析了各胜任力要素在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教高[2011]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0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hysiologist,1973.
[4]Boyatzis,R.E.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New York:Wiley,1982.
[5]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New York:John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