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叙写了新课标中阅读的要求在农村的实施情况。在学生藏书少、阅读量小的状况下,老师立足实际,依据新课标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进行督促检查,引导学生交流心得,最终取了良好的成效,引导学生领悟到语文阅读的魅力。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高中;课外阅读;指导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广东是全国率先进入新课标实验的四省区之一,现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结果令人忧。
2004年秋接手高一新生两个班,学生168人,可谓超大班。开学第一周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是:(1)没有一个学生家里订有报刊杂志;(2)没有一个学生有专门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3)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的仅有5人,读过鲁迅、冰心现代作品的人就更少,更不要说外国名著了;(4)家里几乎没有中外名著的收藏。学校的情况是:2004年为迎接区一级学校的评估验收购置了几千册图书,但至今尚未启封,图书尚未与学生见面,学校图书室不知在何处,图书管理员不知是谁。这样的学生现状,这样的农村高中如何落实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的目标?
二、面对问题,迎难而上,勾画高中三年课外阅读蓝图。
面对这样的现状和条件要落实新课标,总的一个字是“难”。虽难,但总不能让这块实验田在我的手里荒芜,于是决定面对问题,迎难而上,为学生勾画高中三年课外阅读的蓝图。
1.认真理解和解读新课标,让学生明确“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能使我们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了解名人之所以能成其为名人的人生轨迹,树立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可以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品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2.时间安排。根据“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配合必修课的学习,高一、高二每学期必须完成两本(部)中外名著的阅读,四个学期完成八部,到了高三主要是备考,不主张读大部头的名著,但要读《读者》、《文摘》等优秀期刊。
3.向学生推荐中外名著。将新课标附录规定的推荐篇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准备,可借可买,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保证有书读。第三周周一检查登记,每生都有一本名著。
三、督促检查,形成习惯。
学生的书从无到有,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有了书,不能保证学生就能认真的去读。我们都知道,惰性,是人的共性,不但学生如此,甚至老师也如此,没有督促检查,没有鞭策,人就会产生惰性。为此必须要有效的机制去督促、去鞭策。我采取的方法是,运用学分认定这个法宝来管理、督促和鞭策学生。通常我们说“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我要求学生每天必读30分钟,写10分钟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要写明每天的时间,读书的内容。面对每班80多人的超大班,我每天必查,有时是随机抽查,有时是集中检查,形式多样,读了的记分,不读的扣分。经过半学期的逼、查,到必修(一)上完,期中考试时,学生基本完成了一本名著的阅读,也基本形成了每天按时读课外书,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四、谈体会,交流经验和读书心得,方法指导。
后半学期用一周的时间,每节课在上课前用3至5分钟让一两个学生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以及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困惑予以正确的指导。
1.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人归纳出青少年读书的五种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需要;消磨时间需要(见《中国教育报》2001.2.1)。这是符合青少年学生阅读心理特征的。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兴趣就是需要。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多在兴趣上做文章。
2.解除学生的阅读困难。
(1)不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除新课标附录建议的目录外,还经常向学生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时代感强有一定哲理性的精美短文;有益于青年学生提高知人识世水平的有深度的学者短文;有益于跨世纪人才自我形象塑造的指导性文章;优秀中外人物传记片断等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独立阅读,学了有用的材料等。
(2)介绍名家谈读书、学习的文章,以“对症下药”。
(3)有选择地介绍著名作家的生平事迹,创作轶事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如读鲁迅的文章,就有必要介绍相关的背景材料。
3.清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指导学生要善于从上下文去揣摩字、词的语境义。有的暂时未能解决,不妨跳过。一旦阅读达到相应的量以后,有的就会豁然开朗,触类而旁通,原先成为疑难的问题,也会自然化解。
4.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我不仅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我还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两年心血,初见成效,成绩喜人。
两年的努力,两年的心血,学生完成了8本(部)中外名著的课外阅读,写出了厚厚的读书笔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每天保质保量按时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的性格。学生多读多写,自然写作能力也提高了,2005年我班林素屏、林小苏两位同学在“汕尾市城区首届中小学作文竞赛”中,荣获高中组三等奖,2006年我班程映菊、许小君、陈彬贤三位同学在“第三届小超人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学生也看到了他们厚积薄发和成功的喜悦。
现在学生课外阅读已经走过了读物从无到有,时间安排从肓目随意到走向规律,形成习惯、认识从被动到主动的漫漫长路。我深信,本届学生课外阅读的天窗已经打开,他们将会在魅力语文的殿堂里自由遨游,他们今天形成的这个良好习惯将终生受用。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高中;课外阅读;指导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广东是全国率先进入新课标实验的四省区之一,现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结果令人忧。
2004年秋接手高一新生两个班,学生168人,可谓超大班。开学第一周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是:(1)没有一个学生家里订有报刊杂志;(2)没有一个学生有专门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3)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的仅有5人,读过鲁迅、冰心现代作品的人就更少,更不要说外国名著了;(4)家里几乎没有中外名著的收藏。学校的情况是:2004年为迎接区一级学校的评估验收购置了几千册图书,但至今尚未启封,图书尚未与学生见面,学校图书室不知在何处,图书管理员不知是谁。这样的学生现状,这样的农村高中如何落实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的目标?
二、面对问题,迎难而上,勾画高中三年课外阅读蓝图。
面对这样的现状和条件要落实新课标,总的一个字是“难”。虽难,但总不能让这块实验田在我的手里荒芜,于是决定面对问题,迎难而上,为学生勾画高中三年课外阅读的蓝图。
1.认真理解和解读新课标,让学生明确“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能使我们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了解名人之所以能成其为名人的人生轨迹,树立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可以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品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2.时间安排。根据“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配合必修课的学习,高一、高二每学期必须完成两本(部)中外名著的阅读,四个学期完成八部,到了高三主要是备考,不主张读大部头的名著,但要读《读者》、《文摘》等优秀期刊。
3.向学生推荐中外名著。将新课标附录规定的推荐篇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准备,可借可买,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保证有书读。第三周周一检查登记,每生都有一本名著。
三、督促检查,形成习惯。
学生的书从无到有,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有了书,不能保证学生就能认真的去读。我们都知道,惰性,是人的共性,不但学生如此,甚至老师也如此,没有督促检查,没有鞭策,人就会产生惰性。为此必须要有效的机制去督促、去鞭策。我采取的方法是,运用学分认定这个法宝来管理、督促和鞭策学生。通常我们说“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我要求学生每天必读30分钟,写10分钟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要写明每天的时间,读书的内容。面对每班80多人的超大班,我每天必查,有时是随机抽查,有时是集中检查,形式多样,读了的记分,不读的扣分。经过半学期的逼、查,到必修(一)上完,期中考试时,学生基本完成了一本名著的阅读,也基本形成了每天按时读课外书,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四、谈体会,交流经验和读书心得,方法指导。
后半学期用一周的时间,每节课在上课前用3至5分钟让一两个学生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以及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困惑予以正确的指导。
1.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人归纳出青少年读书的五种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需要;消磨时间需要(见《中国教育报》2001.2.1)。这是符合青少年学生阅读心理特征的。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兴趣就是需要。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多在兴趣上做文章。
2.解除学生的阅读困难。
(1)不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除新课标附录建议的目录外,还经常向学生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时代感强有一定哲理性的精美短文;有益于青年学生提高知人识世水平的有深度的学者短文;有益于跨世纪人才自我形象塑造的指导性文章;优秀中外人物传记片断等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独立阅读,学了有用的材料等。
(2)介绍名家谈读书、学习的文章,以“对症下药”。
(3)有选择地介绍著名作家的生平事迹,创作轶事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如读鲁迅的文章,就有必要介绍相关的背景材料。
3.清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指导学生要善于从上下文去揣摩字、词的语境义。有的暂时未能解决,不妨跳过。一旦阅读达到相应的量以后,有的就会豁然开朗,触类而旁通,原先成为疑难的问题,也会自然化解。
4.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我不仅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我还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两年心血,初见成效,成绩喜人。
两年的努力,两年的心血,学生完成了8本(部)中外名著的课外阅读,写出了厚厚的读书笔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每天保质保量按时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的性格。学生多读多写,自然写作能力也提高了,2005年我班林素屏、林小苏两位同学在“汕尾市城区首届中小学作文竞赛”中,荣获高中组三等奖,2006年我班程映菊、许小君、陈彬贤三位同学在“第三届小超人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学生也看到了他们厚积薄发和成功的喜悦。
现在学生课外阅读已经走过了读物从无到有,时间安排从肓目随意到走向规律,形成习惯、认识从被动到主动的漫漫长路。我深信,本届学生课外阅读的天窗已经打开,他们将会在魅力语文的殿堂里自由遨游,他们今天形成的这个良好习惯将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