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一种写作教学探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mai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为“微写作”
  “微写作”源起于当下的全民微博时代。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其定义建立于博客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用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其最大的特点是短小便捷,互动性好。字数在140字以内,思想得到精炼的表达,在忙碌运转的现代社会,这种表达方式更符合人们快阅读的习惯。同时,拿起手机动动拇指就可发表一篇博文,即时的情绪表达也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写作热情,从而催生了微博的高人气指数。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就已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的2.498亿增长了5873万。随着微博在网民中的日益火热,与微博相关的词汇也迅速走红网络,《新周刊》甚至提出“微革命”的概念:小小的微博以微动力改变着你、我和这个世界。
  网络上,微博所带动的微写作,如“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故事”“微影评”等,样式繁多。无论是文学名家,还是草根写手,都借助微写作这一形式书写心灵、表达观点。有人因此预言,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民文学样式。前雅虎营销副总裁、入选“全球最受欢迎的100个博客博主”的赛斯·高汀在他的畅销书《紫牛》中写道:“我们正处于140字元的宇宙里,你最好已经学会‘微写作’。”
  而在有些人看来,“微写作”这种文学样式并不是网络时代的发明,在中国古已有之。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张闳说,大家所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其实都是微写作的文本,古代笔记、寓言、笑话,以及古典文论中大量的诗论、词论、曲论,甚至群众喜闻乐见的楹联、格言、谜语,都有微写作的影子,像《世说新语》《搜神记》《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微写作的典范之作。笔者翻阅几本明清时的小品散文,明吴从先著的《小窗自纪》 、明代洪应明著的《菜根谭》 、清代王永彬著的《围炉夜话》 ,深感明清文人小品文包罗万象,而其中的清言小品,以短小精致而甚得后人捧阅。林语堂先生称之为“享受自然和人生的警句和格言”。这些清言小品,每一章节多不超过140字,言简意赅、不事雕饰,堪称微博精品。如《菜根谭》中:“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不必于世事件件皆能,唯求与古人心心相印。”“红润凝脂,花上才过微雨;翠匀浅黛,柳边乍拂轻风。问妇索酿,瓮有新刍;呼童煮茶,门临好客。先生此时,情兴何如!”雅俗共赏、感悟时事、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历经数百年盛传不衰,而成经典。
  两相比较,中国古代的微写作虽有体裁不同,但短小精悍、语言精粹、内涵深刻却是古今微写作作品的共同之处。新星出版社副社长刘刚分析说,微博体、语录体、段子体,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用凝练的语言写作,越精炼,越有魅力,也越容易传播。
  所以,语文和作文教学,显然不能不汲取“微写作”这一新鲜而又久远的文化营养。
  2014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就正式把“微写作”列为高考题型。从2014年开始,北京卷的作文被“一分为二”,变为一大一小两个作文题,总分值不变,仍为60分。其中新增加的“微写作”分值10分,字数在150字到200字之间,形式灵活、多样,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大作文的分值50分,字数要求不少于700字,样题依然选择了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样式,思路没变。
  对此,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不乏其人。笔者观点,增加“微写作”无疑是应时顺势之举。笔者以为,无论是字数在150字到200字之间的“微写作”,还是由800字减到700字的大作文,都意味着学生要在作文语言“瘦身”的基础上,将写作内容表达完整,同时还要注重文章在立意上的升华。“微写作”会更倾向于通过展示思想的精华来表达学生写作的个性,大作文则侧重考查学生作文的整体把控和分析能力。两种题型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写作教学的生命——生活化
  “微写作”因其篇幅短小,写好是不易的,文字的精粹、意趣的精致、思辨的精微上都更具挑战性。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一写作挑战,并以“微写作”为引领,提升大作文的品质乃至学生内在的语文素养,是笔者力图探寻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因此,写作教学若不与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注意力只局限于课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那么,学生的作文呈现虚情假意、情感苍白、大而无当、人云亦云、缺失条理、干枯空洞的“假大空”的应试体症状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无数语文教育者不懈地呼吁,务必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但笔者思考的是,现在的学生真的存在“生活”缺失这一情况吗?即便学生两点一线的生活较为单调,但那也是生活,其间有纷纭和复杂,有心灵的悸动和思考的顿悟。况且,在当前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间接接触新鲜事物的途径可谓多矣。所以笔者以为,所谓的学生“生活”缺失其实是一个伪问题。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感受生活,关注和思考生活,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理解生活。
  以人气指数极高且信息完全开放式的微博为例,笔者对所教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讨论参与还是评论转发,学生不仅对公共事件是关心的,而且还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欲求。学生告诉笔者,他们刷微博还有一个乐趣是看他人留下的评论。不同的人不同的评论,阅读中往往能受到启发;当他人观点与自己相同时,会有如获知己的欢喜或自己被认可的愉悦。学生的这些行为和感受,正是对其自身写作能力的一种蓄养。
  当然,考题微写作和纯粹的网络评论还是有差别的。微写作不仅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还要求有序表达,有理有据,深刻严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并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眼光。
  三、写作教学的灵魂——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是一种善于探索、乐于质疑、敢于批判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极端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或是愤世嫉俗的牢骚,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够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具体由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宏观能力、认知策略——微观能力,共35个维度构成。①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先生曾说:“‘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倘若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将是一句空话。”②不仅如此,面对当前资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各种纷繁讯息汹涌而来,且瞬息万变、真假难辨,若不加判断地选择、随意地接收,就会在讯息的汪洋里迷失甚至被淹没。所以,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一个人具备批判性思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
  再以微写作的生活化代表——微博为例。由于信息量丰富,渠道广泛,获取容易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博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来源,同时,每个微博用户既可以是新闻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新闻的发布者,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进行即时解读,信息瞬间被多角度更新。其间,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必然会有滋生。是否每条140字的微博都是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是否每条微博在发布和传播的过程中都能确保其真实性?显然不是的。所以,在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许多国家都共同关注的。美国新泽西州的《核心课程内容标准<语言艺术素养>》总目标要求:“学生能通过理解和批判性分析来阅读、倾听和评论各种材料和文本,并对此做出回应。”③英国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独立地从详尽的、多样的参考资料中,有鉴别地选择、加工、评价和组织信息。”④日本亦主张:“强调思维训练,注重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⑤
  再看同是以中文为母语的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香港高考写作为实用类写作,内容包括评论、报告、专题介绍、新闻稿、建议书、演讲辞、书信、公函等,试题拟2-3题,供学生选择,或要求写作短文两篇,总字数不超过700字,或写作长文一篇,字数不超过600字。具体题目如“以义务工作发展局网页和某中学网上讨论区中有关义务工作的资讯、讨论为材料,选择演讲辞、书信、建议书其一进行写作。”考查学生对问题多角度分析、研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对于人、社会问题和观念的思考和选择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一种渗透和培养。
  在我国,更讲究文字的精粹、意趣的精致、思辨的精微的“微写作”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对学生加以考查呢?2013-2014学年的北京海淀高三期末语文试卷作文部分的“微写作”,可以让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题目:“‘汉语盘点活动’意在用一个词语囊括过去一年国内或国际发生的变化,人们关注的焦点。请从‘霾、正能量、女汉子、曼德拉、喜大普奔’中,选择一个你认同的“2013年度词语”,并写作理由。”在此,笔者以“霾”为样例,结合评分细则,对该题型进行具体呈现。
  一类卷,9-10分。评分细则:扣住“2013年”,对“霾”的原因及反思分析深入,语言顺畅,书写美观。例:“霾在前几年不是未曾出现过,2013年却成为社会热点词汇。虽然它只是一个气象灾害词汇,其背后却是这个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敲响的警钟。盲目地追求高速工业化所牺牲的环境,如今正让人类一点一点滑入危险的深渊。或许这个时代的我们应当反思,原本发展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如今为何失控变成‘慢性自杀’?霾让我们学会放慢脚步,回顾当代盲目的前行之路。”
  二类卷,8分。评分细则:扣住“2013年”,对“霾”的表现、反思和措施分析比较全面,语言有特点。例:“‘霾’一字,当为2013年度词语。过去的一年间,雾霾有时遮天蔽日,此时的北京,日色昏暗,空气变味,偶尔兼有沙尘。行人在街上匆匆而过,每个人都恨不得用口罩武装自己。霾,是中国社会问题的缩影。对此,政府也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污染工厂关停,清洁的新能源得到使用,每一个月雾霾天数都在减少。小小的霾告诉我们,2013是产出问题的一年,也是解决问题的一年。”
  三类卷,7分。评分细则:紧扣题干,理由充分,表达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例:“我认为‘霾’是2013年度词语,因为这一年中国雾霾现象变得格外严重,它最直接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霾是由于大气中污染物过多而引起的现象,它体现出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产生的重大矛盾,也是急需解决的危害公众身体健康的问题,应受到重视,所以我认为霾是2013年度词语。”
  四类卷,5-6分。评分细则:现象描述充分,危害影响和程度阐述充分,但没有谈及措施和反思。例:“‘霾’。据新闻报道,去年我国很多地区PM2.5系数已超过正常值上百倍。在北京这样高度城市化人口密集区,每周七天平均有两天霾。北京的汽车限号越来越紧,越来越多的人们出门戴口罩,可见,霾已在不知不觉中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年底,上海也成了霾的头号受害者。霾影响范围扩大,程度加深,是去年国内的显著变化。”   结合具体示例,我们会更切实地发现写好“微写作”并非易事。需要在独立精神、严谨审慎的批判性思考下,做到分析深刻、观点明确,说理清晰、条理分明,语言有说服力、文采出众,联系实际、素材饱满。
  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1.使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意识;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热点处追问,拓宽思维的广度,在困惑处追问,挖掘思维的深度,在明白处追问,提升思维的高度,在意外处追问,强化思维的力度”⑥;3.养成不加审查就不做任何判断的习惯;4.克服自己的思维缺陷,客观全面地认识现实;5.多阅读经典,多阅读生活。另外,人文素养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深刻性,以下几种态度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1.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发展和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2.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和割裂,反对将人简单化、机械化,拒绝将人异化;3.具有善良、同情、悲悯等健全美好的人性,热爱生命和生活;4.关注自然和人类命运等。这些都必须在平时的生活和写作练习中积淀和内化。
  四、结束语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曾提到:“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在信息纷涌、多元开放的微时代,在更具生机活力、活跃开放的“微写作”选修课堂,作文教学的时空依凭现实生活和以微博、微信为平台的网络生活得到无限的延伸和扩展。现实生活的广阔性和网络生活的即时互动性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交流中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敞亮了微时代的写作教学的未来。
  ————————
  参考文献
  ①张新玲:《批判性思维培养和读写结合写作教学的接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第74页。
  ②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1期第34页。
  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34页。
  ④⑤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18页。
  ⑥李爽:《追问——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作者通联:浙江温岭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郑愁予先生的代表作《错误》一诗被称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在华语世界广为传唱;尤其进入高中语文课本后,更是掀起了学界的诠解高潮,研究成果煌煌灼灼:有对意象意趣的古典追踪,有对主题内涵的多元挖掘,有对写作视角的现代解构,有对戏剧性情节的话语重构……都努力地品味着诗的意象之美、情韵之美、结构之美、节奏之美——古典美和现代美的浑然交融。就古典美而言,其“绝唱”之谓,不仅在于对古典意象的熟稔运用和受古典意
意境的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涉及两种文化的沟通。对意境的翻译,在做到“信”和“达”的前提下,又要突出“雅”,这就要求译者能从两种不同的文化内容着眼,根据不同的审关
本文以对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职学生的跟踪调研为依据,重点介绍了在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在授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