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幼儿美感,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积极有效的美术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幼儿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陶冶幼儿的心灵,完善幼儿的性格,对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十分有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有效开展幼儿美术教育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幼儿 美术教育 科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189
一、幼儿美术教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快阶段,是儿童可塑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美术活动是幼儿乐于且易于接受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思维与表达能力等。美术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美育,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幼儿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
美术教师在指导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容易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着重于技能性目标的培养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把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技法作为重点,忽视了幼儿情感、审美、智力等整体素质的培养。
2.用成人或专业的眼光进行教学评价。
幼儿的作品是他们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是幼儿对生活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想象与理解。然而很多美术教师在指导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往往从专业化的角度或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把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得是否像、是否美观等作为标准来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容易扼杀幼儿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二、幼儿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美术教育是在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结构、颜色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充分表现自己对生活、社会的认知与情感。培养幼儿在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策略,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鼓励他们用不同的美术形式自由创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想象与理解,在尊重他们的想法与创造,肯定他們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技能、技法。创新设置教学环境,科学指导与评价幼儿作品,才能有效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
1.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美术环境,以幼儿为教学主体,给幼儿足够的自由,引导与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帮助他们提高创作能力,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去听、去看、去想、去探索,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把自己看到、想到、感兴趣的事物用美术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让他自己去想。幼儿自己去探索学会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2.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或画家,而是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生活体验与感悟是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源泉,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与天赋。在幼儿美术教学时,教师不能过于片面地追求美术技能、技法的提高,而应常带幼儿去接触大自然、去接触社会,去观察、捕捉、体验美好的艺术题材,充分解放幼儿的手、脑、眼,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与生活体验。让幼儿学会用自己的角度去捕捉与表达周围的世界,鼓励他们独自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幼儿受到情感与艺术的直观形象的教育。
3.科学指导与评价幼儿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过程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幼儿自评、同伴互评、教师引导欣赏的方式进行,让幼儿在互相交流与欣赏的过程中共同提高。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还可以促进幼儿其它能力的发展,自评可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大方的品质;同伴互评能让幼儿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引发思考,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幼儿的自评与同伴互评可以让教师充分理解每一份幼儿作品的创作心理与独特的美术语言。对幼儿的作品,教师首先应报以欣赏与鼓励的态度,不能用成人或专业的眼光去衡量和评价,应在肯定幼儿稚拙的表现手法的同时运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启发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技能与技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保持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同时大自然、日常生活、艺术作品中蕴涵着许多美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去发现美,培养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的要求,让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幼儿美术教育的教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张念芸:《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与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关键词】幼儿 美术教育 科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189
一、幼儿美术教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快阶段,是儿童可塑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美术活动是幼儿乐于且易于接受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思维与表达能力等。美术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美育,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幼儿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
美术教师在指导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容易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着重于技能性目标的培养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把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技法作为重点,忽视了幼儿情感、审美、智力等整体素质的培养。
2.用成人或专业的眼光进行教学评价。
幼儿的作品是他们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是幼儿对生活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想象与理解。然而很多美术教师在指导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往往从专业化的角度或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把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得是否像、是否美观等作为标准来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容易扼杀幼儿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二、幼儿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美术教育是在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结构、颜色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充分表现自己对生活、社会的认知与情感。培养幼儿在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策略,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鼓励他们用不同的美术形式自由创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想象与理解,在尊重他们的想法与创造,肯定他們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技能、技法。创新设置教学环境,科学指导与评价幼儿作品,才能有效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
1.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美术环境,以幼儿为教学主体,给幼儿足够的自由,引导与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帮助他们提高创作能力,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去听、去看、去想、去探索,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把自己看到、想到、感兴趣的事物用美术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让他自己去想。幼儿自己去探索学会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2.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或画家,而是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生活体验与感悟是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源泉,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与天赋。在幼儿美术教学时,教师不能过于片面地追求美术技能、技法的提高,而应常带幼儿去接触大自然、去接触社会,去观察、捕捉、体验美好的艺术题材,充分解放幼儿的手、脑、眼,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与生活体验。让幼儿学会用自己的角度去捕捉与表达周围的世界,鼓励他们独自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幼儿受到情感与艺术的直观形象的教育。
3.科学指导与评价幼儿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过程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幼儿自评、同伴互评、教师引导欣赏的方式进行,让幼儿在互相交流与欣赏的过程中共同提高。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还可以促进幼儿其它能力的发展,自评可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大方的品质;同伴互评能让幼儿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引发思考,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幼儿的自评与同伴互评可以让教师充分理解每一份幼儿作品的创作心理与独特的美术语言。对幼儿的作品,教师首先应报以欣赏与鼓励的态度,不能用成人或专业的眼光去衡量和评价,应在肯定幼儿稚拙的表现手法的同时运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启发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技能与技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保持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同时大自然、日常生活、艺术作品中蕴涵着许多美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去发现美,培养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的要求,让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幼儿美术教育的教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张念芸:《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与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