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村落的真正魅力在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经济效用的及时性与环境、社会效用的外部性和滞后性导致了古村落环境保护的失真,在利益博弈中相关的商业开发使古村落的原真性保护陷入了困境。本文通过对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黎槎古村落展开实地调研,提出在古村落原真性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对古村落原真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商业开发,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从而改善商业开发与原真性保护失衡的局面,使商业开发达到有利于古村落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的均衡。
【关键词】古村落;原真性;保护;开发;博弈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黎槎古村落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回龙镇,因周边的商业活动较少,其整体村貌至今保存得较为完整。黎槎村建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因房屋依岗而建,环水而设,巷道按八卦理念建设,多处为八卦迷宫巷,故又名“黎槎八卦村”。是典型的广府水乡。尽管黎槎古村落2009年就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成功纳入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内,但在保护与开发方面却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进展,面临原真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与冲突。
原真性是世界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概念,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而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原则。
而在国际遗产界对原真性概念的一系列探讨中,澳大利亚的《巴拉宪章》是一部对原真性概念有重要影响的法规,它针对原真性原则提出遗产保护方式,可以包括维护、保存、恢复、重建、兼容性利用、利用、适应性改变、展示等多种方式,接纳了“重建”等符合亚洲文化遗产特征的遗产原真性保护方式。
一、黎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实地调研为依托,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商业开发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黎槎古村落在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有村落遗产流失,原住民数量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黎槎古村落自身的八卦构造所带来的交通限制,许多原居民为了生活便利而迁出村外,围绕着村子另建新楼,原居民对老屋呈两种态度: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大刀阔斧进行房屋改造。
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商业性的开发渐渐被破坏毁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缺失,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来说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随着年轻一辈到城里打工或旅居海外,传统民风习俗和手工艺正面临着无人继承而消失殆尽的局面。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全面
目前除了黎槎古村落周边存在少量的房地产开发,其他的商业活动并不活跃。早期村落里的景点开发主要由村民们自己摸索,但缺少管理监督,很容易对古村落造成二次伤害,且难以保障游客的基本权益和服务体验。如村落里的各项公共设备部设施基本不到位。古村落基本设施的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仍是空白。
(三)缺乏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到位
黎槎古村落所在回龙镇2016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而早在2009年黎槎古村落就已经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在最新的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中,黎槎村被列入了中央財政支持范围内,政府给予的重视可见一斑。
政策发布后,由于涉及的相关政府部门和民间企业较多,工作调配上困难重重。黎槎古村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以政府为核心进行统筹兼顾。但由于整个项目体量过于庞大、专业性较强,运转起来需要大量的资金,且项目运作过程中社会各层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亟待协调,整个过程使得古村落无论是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方面或是商业开发方面,结果都不尽人意。
二、古村落原真性保护与商业开发模式的博弈思考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保护与开发其实是一组前后相悖的两个概念。原真性讲求对文化遗产保持最早和本初的状态,用“原”来修饰和限制“真”,而商业开发则是指以营利为目的所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强调以改造来迎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
对古村落进行原真性的保护,某种程度上要求能够将真实的历史遗物较好地保留下来。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追求,原居民已经无法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环境,交通和资源的不便利使他们被迫迁出村外,缺少了原住民与管理的古村落同样面临着变为空城的局面。完全意义上的原真性保护只不过是保存了古村落的建筑特色,对于相关的人文气息、传统文化、特色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是无法完整保留和深入挖掘的。这种保护对古村落来说,只是一种圈地为牢的做法,虽然保存了古村落的整体原貌,却也因此失去了文化的灵魂。
由此可见,无论是单纯地从商业开发角度抑或是从原真性保护的角度来说,仅仅以一种模式来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并非长远之计。原真性作为保护文化遗产的第一原则,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而非现实的模式,如何权衡原真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利与弊,从中做出优选策略,对于古村落的未来来说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三、古村落原真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对策建议
古村落保护的关键是文化的保护,发展的目的是文化的延续。而其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趋势。在古村落的建筑特色、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活动等延续其原真性的条件下进行合理的现代化改造,以此达到保护与开发两驾马车并驾齐驱,从而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分类保护与科学布局,吸引原住民回归
古村落的原真性保护主要是针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尤其以古建筑为代表。因为木石材料导致寿命短,于是要通过不断的“整旧如旧”的修缮原则来维持其原状。而这里的“整旧如旧”是指通过对损坏的建筑物进行及时的修缮,更忠于保护古村落的历史价值,使其恢复到原状,而并非刻意仿古。
在修复古建筑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居民的现实要求。对原居民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建筑修缮过程中,将“整旧如旧”的思想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相结合,完善交通、水电、互联网等建设,通过改造古建筑解决原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来唤起他们的回归之心。同时,对古村落周边及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周边的基本经济活动与内部的文化产业活动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功能区进行性质划分,整治古村落整体的生态及商业环境。 (二)吸纳民间资金,引进专业型人才
目前政府虽设立了古村落保护的专项资金,但远远不能支撑其项目的运转。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经费的不足将使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面临困境。因此,为了吸纳更多的保护与开发经费,政府与民间企业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以政府为核心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民间资金。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與当地原居民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共享古村落带来的文创福利。除了资金支持外,专业知识与技术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专家团,通过专家小组的分析指导,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保驾护航,避免过度商业化。通过提高古村落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评估机制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法律法规是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依据,而目前文化遗产保护性的立法落后于开发性的立法是造成其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地方法规、行政条例的制定,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通过对市场的监管来净化古村落的商业环境,协调各方利益,在保持古村落文化性与商业性的同时,平衡两者之间的权重。
另外,应加大对原真性开发的奖励力度和破坏性开发的惩罚力度,通过示范效应使古村落商业开发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有利于古村落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的均衡、可持续保持和发展古村落旅游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董小改.安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安徽三河古镇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2]杨帆.烔炀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3]庞璐.对中国旅游古镇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大理剑川沙溪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13).
[4]汪平西.基于基因植入理念的传统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以淮南上窑古镇保护规划为例[J].城市问题,2017(3).
[5]徐宏.古镇旅游开发中当地居民“旅游参与者”与开发商的利益博弈[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
[6]高要市方志办公室.《高要市情读本》[M].2010.
[7]佚名.原真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原则[N].中国建设报,2003-04-25.
[8]韩际飞.高要县志[M].清道光6年[1826].
【关键词】古村落;原真性;保护;开发;博弈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黎槎古村落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回龙镇,因周边的商业活动较少,其整体村貌至今保存得较为完整。黎槎村建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因房屋依岗而建,环水而设,巷道按八卦理念建设,多处为八卦迷宫巷,故又名“黎槎八卦村”。是典型的广府水乡。尽管黎槎古村落2009年就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成功纳入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内,但在保护与开发方面却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进展,面临原真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与冲突。
原真性是世界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概念,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而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原则。
而在国际遗产界对原真性概念的一系列探讨中,澳大利亚的《巴拉宪章》是一部对原真性概念有重要影响的法规,它针对原真性原则提出遗产保护方式,可以包括维护、保存、恢复、重建、兼容性利用、利用、适应性改变、展示等多种方式,接纳了“重建”等符合亚洲文化遗产特征的遗产原真性保护方式。
一、黎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实地调研为依托,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商业开发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黎槎古村落在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有村落遗产流失,原住民数量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黎槎古村落自身的八卦构造所带来的交通限制,许多原居民为了生活便利而迁出村外,围绕着村子另建新楼,原居民对老屋呈两种态度: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大刀阔斧进行房屋改造。
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商业性的开发渐渐被破坏毁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缺失,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来说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随着年轻一辈到城里打工或旅居海外,传统民风习俗和手工艺正面临着无人继承而消失殆尽的局面。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全面
目前除了黎槎古村落周边存在少量的房地产开发,其他的商业活动并不活跃。早期村落里的景点开发主要由村民们自己摸索,但缺少管理监督,很容易对古村落造成二次伤害,且难以保障游客的基本权益和服务体验。如村落里的各项公共设备部设施基本不到位。古村落基本设施的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仍是空白。
(三)缺乏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到位
黎槎古村落所在回龙镇2016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而早在2009年黎槎古村落就已经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在最新的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中,黎槎村被列入了中央財政支持范围内,政府给予的重视可见一斑。
政策发布后,由于涉及的相关政府部门和民间企业较多,工作调配上困难重重。黎槎古村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以政府为核心进行统筹兼顾。但由于整个项目体量过于庞大、专业性较强,运转起来需要大量的资金,且项目运作过程中社会各层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亟待协调,整个过程使得古村落无论是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方面或是商业开发方面,结果都不尽人意。
二、古村落原真性保护与商业开发模式的博弈思考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保护与开发其实是一组前后相悖的两个概念。原真性讲求对文化遗产保持最早和本初的状态,用“原”来修饰和限制“真”,而商业开发则是指以营利为目的所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强调以改造来迎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
对古村落进行原真性的保护,某种程度上要求能够将真实的历史遗物较好地保留下来。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追求,原居民已经无法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环境,交通和资源的不便利使他们被迫迁出村外,缺少了原住民与管理的古村落同样面临着变为空城的局面。完全意义上的原真性保护只不过是保存了古村落的建筑特色,对于相关的人文气息、传统文化、特色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是无法完整保留和深入挖掘的。这种保护对古村落来说,只是一种圈地为牢的做法,虽然保存了古村落的整体原貌,却也因此失去了文化的灵魂。
由此可见,无论是单纯地从商业开发角度抑或是从原真性保护的角度来说,仅仅以一种模式来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并非长远之计。原真性作为保护文化遗产的第一原则,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而非现实的模式,如何权衡原真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利与弊,从中做出优选策略,对于古村落的未来来说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三、古村落原真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对策建议
古村落保护的关键是文化的保护,发展的目的是文化的延续。而其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趋势。在古村落的建筑特色、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活动等延续其原真性的条件下进行合理的现代化改造,以此达到保护与开发两驾马车并驾齐驱,从而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分类保护与科学布局,吸引原住民回归
古村落的原真性保护主要是针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尤其以古建筑为代表。因为木石材料导致寿命短,于是要通过不断的“整旧如旧”的修缮原则来维持其原状。而这里的“整旧如旧”是指通过对损坏的建筑物进行及时的修缮,更忠于保护古村落的历史价值,使其恢复到原状,而并非刻意仿古。
在修复古建筑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居民的现实要求。对原居民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建筑修缮过程中,将“整旧如旧”的思想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相结合,完善交通、水电、互联网等建设,通过改造古建筑解决原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来唤起他们的回归之心。同时,对古村落周边及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周边的基本经济活动与内部的文化产业活动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功能区进行性质划分,整治古村落整体的生态及商业环境。 (二)吸纳民间资金,引进专业型人才
目前政府虽设立了古村落保护的专项资金,但远远不能支撑其项目的运转。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经费的不足将使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面临困境。因此,为了吸纳更多的保护与开发经费,政府与民间企业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以政府为核心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民间资金。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與当地原居民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共享古村落带来的文创福利。除了资金支持外,专业知识与技术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专家团,通过专家小组的分析指导,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保驾护航,避免过度商业化。通过提高古村落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评估机制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法律法规是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依据,而目前文化遗产保护性的立法落后于开发性的立法是造成其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地方法规、行政条例的制定,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通过对市场的监管来净化古村落的商业环境,协调各方利益,在保持古村落文化性与商业性的同时,平衡两者之间的权重。
另外,应加大对原真性开发的奖励力度和破坏性开发的惩罚力度,通过示范效应使古村落商业开发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有利于古村落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的均衡、可持续保持和发展古村落旅游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董小改.安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安徽三河古镇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2]杨帆.烔炀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3]庞璐.对中国旅游古镇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大理剑川沙溪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13).
[4]汪平西.基于基因植入理念的传统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以淮南上窑古镇保护规划为例[J].城市问题,2017(3).
[5]徐宏.古镇旅游开发中当地居民“旅游参与者”与开发商的利益博弈[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
[6]高要市方志办公室.《高要市情读本》[M].2010.
[7]佚名.原真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原则[N].中国建设报,2003-04-25.
[8]韩际飞.高要县志[M].清道光6年[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