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春天,在国外生活了20年的陈昱,买了一张单程机票,从美国辞职回到上海。在随行的15件行李中,有一份砖头厚的创业计划书。他要来中国做自助式小仓库项目。
自助式小仓库,在香港、新加坡又被称为“迷你仓”、“储物仓”,1960年代兴起于美国,后流行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华尔街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全美平均每10户就会租用一个自助式小仓库。对于经常被派到外地操作中短期项目的公司人来说,小仓库更是必备之物。
陈昱原是日本SKK的一名项目管理工程师,因为工作关系,他一直在日本、美国轮流居住工作。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租用一个被他称为“生活外接硬盘”的自助式小仓库,存放他大量的私人藏书—很多书他不一定会再重读,但只要是被保存下来的,每一本书背后都是一段私人的时光和记忆。
陈昱觉得,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生活的“外接硬盘”—它既可以容纳一个购物狂过季的衣服、鞋子和包包,也可以盛放一个家庭几十年回忆浓缩成的书本、玩具、画册,如果你是个生意人,还有必要存放一些重要的人事资料、财务资料等。
可是这样的体验却经常被打断。比如,当他因为某个中长期项目回到中国的时候,他就为找不到这种小仓库而懊恼。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陈昱说起这事时,才发现大家原来都有类似的苦恼。聚会散去,他立即翻阅相关资料,这才发现—经过40多年的发展,根据国际仓储协会(SSA)的统计,截至2010年美国共有3万家专业自助式仓储企业运营着超过5万家的自助式小仓库,2010年,美国自助式仓储行业的营收约200亿美元。
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自助式仓储也没有像其他行业那样滑入低谷,相反仍在增长。中国的近邻、寸土寸金的日本,也很早就引入了自助式仓储,并且增加了日本式的精益管理方法,一直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从来没有过创业经历的陈昱,突然想试一试。陈的5位朋友也很有兴趣,于是几个人就从各自的职业背景—工程、网络技术、设施管理、统计学教授与营销公关出发,花了几个月时间做前期论证,最终决定放手一搏。
陈昱团队将前期预算定在700万,他们的目标是先建旗舰店,通过一年半左右达到收支平衡。此后再规模化,在3年内复制2家店,5年内在全国复制5家店。
他们给这个创业项目起了个诗意的名字“悠悠空间”,陈昱是这个计划的执行者,也是这个创业团队中唯一全职创业的。
第一家店定在了上海—这是陈昱的故乡:房价高,人均住房面积有限,生活需求却丰富,这种空间压力自然需要像自助小仓库这样的“外接硬盘”来释放。陈提供了一个数据:在房价数万元每平方米的上海,本就狭小的房子却有35%的空间被浪费在存储功能上。如果将这部分空间释放,城市人的生活将有一些喘息的空间,触角也可以伸得更广。
按最初的计划,他需要先在上海拿一块地,通过自建的方式量身定做一个小仓库,就像在美国那样。在市场最成熟的美国,自助式小仓库多选址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或城乡接合处,只有20%设在郊区或者空旷地。在另一个成熟的市场日本,因土地有限,多采用集装箱充当储物柜,以服务精细著称。
辛苦奔波了一圈后,陈昱才发现受政策限制,在中国拿地几乎是一种幻想。陈昱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现有仓储项目里挑选一些现成的加以改造,但问题又随之而来—上海的大多数仓储项目都在郊外,比如青浦、嘉定和松江,这又跟自助式小仓库的便民性质背道而驰。
在多处寻找之后,陈昱最终定下了一个老厂房的三层楼面。由于国有企业退城进郊,上海有许多老厂房、仓库被空置,陈昱看中的这个厂房位于正向知识性社区转型的杨浦区,交通便利,环境也不错,背靠公园和艺术园区。
只是,工业厂房作为他用,物业使用性质转变必须通过规划局、房地局、消防局等多个部门审批。等这些审批程序走完,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另外,由于是旧房改造,改造的费用要超出自建成本将近一倍,陈昱不得不提高了预算—在最初的规划,前期预算只有700万。
接下来是大刀阔斧的改造。这时,团队协同作战的优势就显现了:统计学教授负责精密测算,将储物柜分为从0.7m3到51m3不等的规格,每种规格数量不等,共1000个;工程师画好图纸,项目管理在现场推进;IT工程师做网页;营销公关则做出一系列的推广计划。
2011年1月,悠悠空间开始试业。他们首先圈定的客户是外国人以及有过海外生活背景的中国人,这些人接触并使用过自助式小仓库,推广起来较容易。
低价、私密、安全、便利是陈昱常挂在嘴边的几个卖点。举例而言,当一名客户完成他的工作,深夜12点驱车赶往自助式仓储设施,希望拿到一份私人物品以备第二天使用时,他必须手持一张专属IC电子智能卡,进入其仓库所在楼层。当他进入过道时,过道上的感应灯依次亮起。最后他到达自己的小仓库,打开自己设置的锁,取出想要的东西。
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便捷,但实际上,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玄妙之处。比如,这座三层的自助式仓储设施,实行实名登记,客户需刷IC智能卡方能使用电梯,电梯也只能进入他租用的仓库所在楼层;每个仓储都是独门独户独立门锁,绝对私密;50多台红外监控设备24小时开启,确保物品安全;这样的小仓库,也不是想象的那么贵—租金按月结算,最小0.7 m3的仓储月租只要298元,最大51 m3的月租金为3570元。
陈昱将这些卖点印发成一些小册子,在地铁上发放,还参与了网络团购活动。这给他带来了一些大学生、附近居民以及淘宝卖家。后者更是陈昱没有料想到的客户群体。受限于空间,一些淘宝卖家在生意上了规模之后,迫切需要寻找更大的仓储空间。上海原有的仓库,都是铺开式,私密性和安全性不够,而且无法做到24小时随时取放。相较之下,自助式小仓库,租期灵活,租金较便宜,成了他们的一个好选择。
试运营4个月后,悠悠空间的出租率达到40%。陈昱又作了一次调整,增加了100个0.7 m3的储物柜。“从出租情况看,小的储物柜最受欢迎。”陈昱说。比如,最受青睐的5m3空间,看上去只有一个电梯轿厢那么大,但在专业人员的巧手包装下,竟能将一室一厅的家具存放在里面。
这时竞争开始不期而遇。有一段时间,陈昱的一些客户都接到了另一家公司的推销电话,对方声称自己也能提供自助式仓储服务,且价格更便宜。陈昱大惊,悄悄地跑去对方的仓库看了看,发现硬件设施比较粗糙,安全性与便利性也无法实现,这才稍微放了心。
但这个小插曲还是让陈昱多了一份感悟,现在寻找商机的资本无处不在,单单提供设施,增值空间并不大,硬件更容易被模仿赶超,不足以提供竞争壁垒。比如,如果房企在建大型社区时“顺便”也建一个自助式仓储,将此作为配套设施的一种,形成社区与仓储之间的联动,悠悠空间就很难与这种规模性扩张的房企竞争。
“一定需要再增加更有成长空间的项目才行。”在陈昱团队的设想中,目前只是三步战略中的第一步。当悠悠空间形成规模后,宽宇空间项目将被启动,通过云计算将存储在悠悠空间的客户文档或物件系统化、网络化。通过扫描、RFID(射频识别)等技术应用,客户能随时看到所存物品的位置和状态,并且查看其中的内容。第三步则是启动物联网项目,将自助式仓储的物理空间与互联网所提供的网络云计算整合应用。
陈昱希望这些当下流行的概念在悠悠空间一一落地实现。以一家画廊的藏品为例,它存放在悠悠空间,这是第一步;将藏品进行三维扫描,并上传互联网,画廊可随时通过远程登录互联网向客户展示,这是第二步;当客户有意向购买的时候,画廊可随时在网上下达指令,悠悠空间很快就能把原物送抵画廊。
只是,能否打通整个仓储的上下游这才是三部曲的关键。比如,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客户响应系统—从客户决定使用仓储设施开始,就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打包、运输、进库等等,而在这个过程中,RFID、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让被存储的物品信息上传到互联网,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
现在,陈昱的首要任务还是提高示范店的出租率,多开拓本地客户。淘宝用户的意外出现就启发了陈昱,他现在正有针对性开拓这类初创公司客户。尽管有些困难,但陈昱不着急,他知道这块市场需要培育。而且从长远考虑,仅靠外国人和有海外背景的中国客户,项目是很难长足发展的,未来要真正解决项目的收入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本地市场需求的拉动。
自助式小仓库,在香港、新加坡又被称为“迷你仓”、“储物仓”,1960年代兴起于美国,后流行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华尔街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全美平均每10户就会租用一个自助式小仓库。对于经常被派到外地操作中短期项目的公司人来说,小仓库更是必备之物。
陈昱原是日本SKK的一名项目管理工程师,因为工作关系,他一直在日本、美国轮流居住工作。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租用一个被他称为“生活外接硬盘”的自助式小仓库,存放他大量的私人藏书—很多书他不一定会再重读,但只要是被保存下来的,每一本书背后都是一段私人的时光和记忆。
陈昱觉得,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生活的“外接硬盘”—它既可以容纳一个购物狂过季的衣服、鞋子和包包,也可以盛放一个家庭几十年回忆浓缩成的书本、玩具、画册,如果你是个生意人,还有必要存放一些重要的人事资料、财务资料等。
可是这样的体验却经常被打断。比如,当他因为某个中长期项目回到中国的时候,他就为找不到这种小仓库而懊恼。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陈昱说起这事时,才发现大家原来都有类似的苦恼。聚会散去,他立即翻阅相关资料,这才发现—经过40多年的发展,根据国际仓储协会(SSA)的统计,截至2010年美国共有3万家专业自助式仓储企业运营着超过5万家的自助式小仓库,2010年,美国自助式仓储行业的营收约200亿美元。
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自助式仓储也没有像其他行业那样滑入低谷,相反仍在增长。中国的近邻、寸土寸金的日本,也很早就引入了自助式仓储,并且增加了日本式的精益管理方法,一直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从来没有过创业经历的陈昱,突然想试一试。陈的5位朋友也很有兴趣,于是几个人就从各自的职业背景—工程、网络技术、设施管理、统计学教授与营销公关出发,花了几个月时间做前期论证,最终决定放手一搏。
陈昱团队将前期预算定在700万,他们的目标是先建旗舰店,通过一年半左右达到收支平衡。此后再规模化,在3年内复制2家店,5年内在全国复制5家店。
他们给这个创业项目起了个诗意的名字“悠悠空间”,陈昱是这个计划的执行者,也是这个创业团队中唯一全职创业的。
第一家店定在了上海—这是陈昱的故乡:房价高,人均住房面积有限,生活需求却丰富,这种空间压力自然需要像自助小仓库这样的“外接硬盘”来释放。陈提供了一个数据:在房价数万元每平方米的上海,本就狭小的房子却有35%的空间被浪费在存储功能上。如果将这部分空间释放,城市人的生活将有一些喘息的空间,触角也可以伸得更广。
按最初的计划,他需要先在上海拿一块地,通过自建的方式量身定做一个小仓库,就像在美国那样。在市场最成熟的美国,自助式小仓库多选址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或城乡接合处,只有20%设在郊区或者空旷地。在另一个成熟的市场日本,因土地有限,多采用集装箱充当储物柜,以服务精细著称。
辛苦奔波了一圈后,陈昱才发现受政策限制,在中国拿地几乎是一种幻想。陈昱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现有仓储项目里挑选一些现成的加以改造,但问题又随之而来—上海的大多数仓储项目都在郊外,比如青浦、嘉定和松江,这又跟自助式小仓库的便民性质背道而驰。
在多处寻找之后,陈昱最终定下了一个老厂房的三层楼面。由于国有企业退城进郊,上海有许多老厂房、仓库被空置,陈昱看中的这个厂房位于正向知识性社区转型的杨浦区,交通便利,环境也不错,背靠公园和艺术园区。
只是,工业厂房作为他用,物业使用性质转变必须通过规划局、房地局、消防局等多个部门审批。等这些审批程序走完,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另外,由于是旧房改造,改造的费用要超出自建成本将近一倍,陈昱不得不提高了预算—在最初的规划,前期预算只有700万。
接下来是大刀阔斧的改造。这时,团队协同作战的优势就显现了:统计学教授负责精密测算,将储物柜分为从0.7m3到51m3不等的规格,每种规格数量不等,共1000个;工程师画好图纸,项目管理在现场推进;IT工程师做网页;营销公关则做出一系列的推广计划。
2011年1月,悠悠空间开始试业。他们首先圈定的客户是外国人以及有过海外生活背景的中国人,这些人接触并使用过自助式小仓库,推广起来较容易。
低价、私密、安全、便利是陈昱常挂在嘴边的几个卖点。举例而言,当一名客户完成他的工作,深夜12点驱车赶往自助式仓储设施,希望拿到一份私人物品以备第二天使用时,他必须手持一张专属IC电子智能卡,进入其仓库所在楼层。当他进入过道时,过道上的感应灯依次亮起。最后他到达自己的小仓库,打开自己设置的锁,取出想要的东西。
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便捷,但实际上,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玄妙之处。比如,这座三层的自助式仓储设施,实行实名登记,客户需刷IC智能卡方能使用电梯,电梯也只能进入他租用的仓库所在楼层;每个仓储都是独门独户独立门锁,绝对私密;50多台红外监控设备24小时开启,确保物品安全;这样的小仓库,也不是想象的那么贵—租金按月结算,最小0.7 m3的仓储月租只要298元,最大51 m3的月租金为3570元。
陈昱将这些卖点印发成一些小册子,在地铁上发放,还参与了网络团购活动。这给他带来了一些大学生、附近居民以及淘宝卖家。后者更是陈昱没有料想到的客户群体。受限于空间,一些淘宝卖家在生意上了规模之后,迫切需要寻找更大的仓储空间。上海原有的仓库,都是铺开式,私密性和安全性不够,而且无法做到24小时随时取放。相较之下,自助式小仓库,租期灵活,租金较便宜,成了他们的一个好选择。
试运营4个月后,悠悠空间的出租率达到40%。陈昱又作了一次调整,增加了100个0.7 m3的储物柜。“从出租情况看,小的储物柜最受欢迎。”陈昱说。比如,最受青睐的5m3空间,看上去只有一个电梯轿厢那么大,但在专业人员的巧手包装下,竟能将一室一厅的家具存放在里面。
这时竞争开始不期而遇。有一段时间,陈昱的一些客户都接到了另一家公司的推销电话,对方声称自己也能提供自助式仓储服务,且价格更便宜。陈昱大惊,悄悄地跑去对方的仓库看了看,发现硬件设施比较粗糙,安全性与便利性也无法实现,这才稍微放了心。
但这个小插曲还是让陈昱多了一份感悟,现在寻找商机的资本无处不在,单单提供设施,增值空间并不大,硬件更容易被模仿赶超,不足以提供竞争壁垒。比如,如果房企在建大型社区时“顺便”也建一个自助式仓储,将此作为配套设施的一种,形成社区与仓储之间的联动,悠悠空间就很难与这种规模性扩张的房企竞争。
“一定需要再增加更有成长空间的项目才行。”在陈昱团队的设想中,目前只是三步战略中的第一步。当悠悠空间形成规模后,宽宇空间项目将被启动,通过云计算将存储在悠悠空间的客户文档或物件系统化、网络化。通过扫描、RFID(射频识别)等技术应用,客户能随时看到所存物品的位置和状态,并且查看其中的内容。第三步则是启动物联网项目,将自助式仓储的物理空间与互联网所提供的网络云计算整合应用。
陈昱希望这些当下流行的概念在悠悠空间一一落地实现。以一家画廊的藏品为例,它存放在悠悠空间,这是第一步;将藏品进行三维扫描,并上传互联网,画廊可随时通过远程登录互联网向客户展示,这是第二步;当客户有意向购买的时候,画廊可随时在网上下达指令,悠悠空间很快就能把原物送抵画廊。
只是,能否打通整个仓储的上下游这才是三部曲的关键。比如,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客户响应系统—从客户决定使用仓储设施开始,就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打包、运输、进库等等,而在这个过程中,RFID、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让被存储的物品信息上传到互联网,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
现在,陈昱的首要任务还是提高示范店的出租率,多开拓本地客户。淘宝用户的意外出现就启发了陈昱,他现在正有针对性开拓这类初创公司客户。尽管有些困难,但陈昱不着急,他知道这块市场需要培育。而且从长远考虑,仅靠外国人和有海外背景的中国客户,项目是很难长足发展的,未来要真正解决项目的收入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本地市场需求的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