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一种阴影。它所提供的那种生活,是一种阴影式的生活,阴影让我越来越真实,回到朴素的凝视中。”一个诗人的凝视,往往能够生产出更多的诗歌。孙磊,诗人、艺术家,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在外界眼中,孙磊在画坛似乎更有名气,但他说,诗是他从未放弃过的生活方式。
6月16日,诗人孙磊携新诗集《妄念者》走进济南品聚书吧恒隆店,与著名诗人、学者刘溪先生对谈,向读者袒露一个诗人的创作世界。
身处“沙尘”,心中怀“诗”
德国思想家泰奥多·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6月16日,在品聚书吧,一位年轻的读者引用同样的话,向孙磊询问写诗的意义。
孙磊在回答中引出另一位德国诗人保罗·策兰。作为二战以来影响最大的德语诗人,策兰1945年发表的《死亡赋格》,以对纳粹邪恶本质的强力控诉和深刻独创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战后的德国。阿多诺也因此收回了他那句著名的格言:“长期受苦更有权表达,就像被折磨者要叫喊。因此关于奥斯维辛之后不能写诗的说法或许是错的。”
“作诗”,在这个时代似乎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无用”。年轻人常常回避诗歌,仿佛它已被时代抛弃。作为一名“诗名被掩盖”的诗人,孙磊从未怀疑过诗歌的意义。“写诗是我的生活,作画只是职业。”
孙磊出版过多部诗集,《演奏》《去向》《处境》《无生之力》《孙磊诗文集》《刺点》《别处》《妄念者》《旅行》。这些诗集是他记录的生活,同时也成为时代的见证。
身处“沙尘”,落寞的现代人羞于用诗来“救赎”。孙磊不同,他所擅长的,恰是将阴暗面暴露在诗中。即使“写东西是一件非常孤独的事情”,他也无法摒弃自己诗性的一面。
《妄念者》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孙磊的妥协,“也许这是一部‘退步’诗集。但我现在已经不再担心‘进步’或者‘退步’这件事情。这个阶段的我,越来越了解这个世界,我意识到世界有多复杂,我的生活就有多复杂。我需要见证生活,方式就是作诗。”
诗中的“他者”,被孤立的“自我”
孙磊承认自己的诗很艰涩。
《妄念者》的第一首诗,他跟“死亡”坐在一起聊天。将虚拟的能量场拟作一个人,将对话体写成一首诗,“死亡也会死”就更具渲染力。
在另一首《读书》中,孙磊又极尽坦率和直白,叙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城市的挣扎与生存,惨痛的晃人眼睛。
“将自我用‘他者’表现出来,”这决定了孙磊的诗是“不容易被读懂的”。这种天赋源于孙磊小时候记日记的习惯,“但日记是特别直白的,令人难以接受的。”诗则不然,“你可以把话都说了却不被别人理解。”
“在黄昏,忍住落日,”在孙磊看来,一句诗完全可以表达出更多层更复杂的意思。这也恰是诗的魅力所在,“什么都能說出来,但好像什么也没说”。读孙磊的诗,可以发现,写作的复杂性及对人的敏感度,确实是他的一个特长。
在孙磊的理解中,真正的自我是他人的集合,自我是被塑造出来的。“他者”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一个诗人尤其重要。只有善用“他者”,才能真正看清自我;真正的自我与“他者”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搏斗的、抗争的……
站在生活的“悖论”里
孙磊至今难忘,有一次,他带妻儿从西双版纳自驾去大理。接近傍晚,一路上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孙磊感动于眼前的美景,妻儿在车中沉睡着。夜晚中的油菜花山坡,像落日一样耀眼,“不断波动的花浪,一遍遍划过自己”。
在那一刻,一个诗人也陷入了美景的虚幻中。
孙磊的画和诗,也许可以比作真实与“虚幻”的关系。对孙磊而言,画画是职业,比写诗容易赚钱,也比写诗容易受到尊重。“在社会生活中很难膨胀的部分,在学生面前可以被满足。”这两者也有相通之处,绘画中,一个杯子若不被画上阴影,证明这是虚假的;诗句里,若没有凝视“阴影”,写诗的意义则不被“显影”。
“生活也是一种悖论,否则怎么活得下去呢?”阿多诺站在焦土上写诗是有问题的,但写诗恰是为了见证这个时代,为了让我们的世界更真实。“我们所看不懂的社会现实”,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在孙磊的诗中。
他的诗里写着:他从脸上揭下树皮,面目教会他面对黑夜,拿着灯笼,他游荡在四折的商场里,他擦干身体,准备尝试更多的衣服,尝试更多的脸。
6月16日,诗人孙磊携新诗集《妄念者》走进济南品聚书吧恒隆店,与著名诗人、学者刘溪先生对谈,向读者袒露一个诗人的创作世界。
身处“沙尘”,心中怀“诗”
德国思想家泰奥多·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6月16日,在品聚书吧,一位年轻的读者引用同样的话,向孙磊询问写诗的意义。
孙磊在回答中引出另一位德国诗人保罗·策兰。作为二战以来影响最大的德语诗人,策兰1945年发表的《死亡赋格》,以对纳粹邪恶本质的强力控诉和深刻独创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战后的德国。阿多诺也因此收回了他那句著名的格言:“长期受苦更有权表达,就像被折磨者要叫喊。因此关于奥斯维辛之后不能写诗的说法或许是错的。”
“作诗”,在这个时代似乎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无用”。年轻人常常回避诗歌,仿佛它已被时代抛弃。作为一名“诗名被掩盖”的诗人,孙磊从未怀疑过诗歌的意义。“写诗是我的生活,作画只是职业。”
孙磊出版过多部诗集,《演奏》《去向》《处境》《无生之力》《孙磊诗文集》《刺点》《别处》《妄念者》《旅行》。这些诗集是他记录的生活,同时也成为时代的见证。
身处“沙尘”,落寞的现代人羞于用诗来“救赎”。孙磊不同,他所擅长的,恰是将阴暗面暴露在诗中。即使“写东西是一件非常孤独的事情”,他也无法摒弃自己诗性的一面。
《妄念者》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孙磊的妥协,“也许这是一部‘退步’诗集。但我现在已经不再担心‘进步’或者‘退步’这件事情。这个阶段的我,越来越了解这个世界,我意识到世界有多复杂,我的生活就有多复杂。我需要见证生活,方式就是作诗。”
诗中的“他者”,被孤立的“自我”
孙磊承认自己的诗很艰涩。
《妄念者》的第一首诗,他跟“死亡”坐在一起聊天。将虚拟的能量场拟作一个人,将对话体写成一首诗,“死亡也会死”就更具渲染力。
在另一首《读书》中,孙磊又极尽坦率和直白,叙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城市的挣扎与生存,惨痛的晃人眼睛。
“将自我用‘他者’表现出来,”这决定了孙磊的诗是“不容易被读懂的”。这种天赋源于孙磊小时候记日记的习惯,“但日记是特别直白的,令人难以接受的。”诗则不然,“你可以把话都说了却不被别人理解。”
“在黄昏,忍住落日,”在孙磊看来,一句诗完全可以表达出更多层更复杂的意思。这也恰是诗的魅力所在,“什么都能說出来,但好像什么也没说”。读孙磊的诗,可以发现,写作的复杂性及对人的敏感度,确实是他的一个特长。
在孙磊的理解中,真正的自我是他人的集合,自我是被塑造出来的。“他者”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一个诗人尤其重要。只有善用“他者”,才能真正看清自我;真正的自我与“他者”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搏斗的、抗争的……
站在生活的“悖论”里
孙磊至今难忘,有一次,他带妻儿从西双版纳自驾去大理。接近傍晚,一路上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孙磊感动于眼前的美景,妻儿在车中沉睡着。夜晚中的油菜花山坡,像落日一样耀眼,“不断波动的花浪,一遍遍划过自己”。
在那一刻,一个诗人也陷入了美景的虚幻中。
孙磊的画和诗,也许可以比作真实与“虚幻”的关系。对孙磊而言,画画是职业,比写诗容易赚钱,也比写诗容易受到尊重。“在社会生活中很难膨胀的部分,在学生面前可以被满足。”这两者也有相通之处,绘画中,一个杯子若不被画上阴影,证明这是虚假的;诗句里,若没有凝视“阴影”,写诗的意义则不被“显影”。
“生活也是一种悖论,否则怎么活得下去呢?”阿多诺站在焦土上写诗是有问题的,但写诗恰是为了见证这个时代,为了让我们的世界更真实。“我们所看不懂的社会现实”,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在孙磊的诗中。
他的诗里写着:他从脸上揭下树皮,面目教会他面对黑夜,拿着灯笼,他游荡在四折的商场里,他擦干身体,准备尝试更多的衣服,尝试更多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