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氢能:冲破氢燃料电池“天花板”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shen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党中央确定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东方电气集团在重视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同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为助力我国能源结构的升级转型,早在2010年,东方电气集团就依托东方电气中央研究院对氢燃料电池等先进环保能源技术做了提前布局,组建团队正式启动燃料电池技术研发。
  经过近十年积累,2018年,为全面推进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应用,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氢能)应运而生。东方氢能副总经理吕红艳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实现研发、生产、市场、服务等经营业务的全面开展,2019年实现新增订单超1亿元,构建了膜电极、电堆及系统的设计研发、批量生产、测试及质量管控能力,实现了百台级燃料电池发动机市场应用。
  由技术迈向产业化
  吕红艳解释道,氢能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氢气制取、储运、加注)、中游(燃料电池系统及配套部件/材料)、下游(氢能应用)几个环节,东方氢能主要专注于包括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膜电极、电堆、控制系统等)在内的中游环节。“中游环节是氢气得以作为能源在下游段实现应用的基础,是氢能产业链的枢纽环节。该环节在膜电极低铂载量、超薄高耐久性双极板、电池堆高功率密度、电堆低温快速自启动技术、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低成本化和高可靠性等方面存在技术难点,东方氢能一直在努力突破。”


  吕红艳分享道,经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与创新,东方氢能克服重重困难,现构建起燃料电池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包括燃料电池膜电极、电堆、系统集成与控制、测试在内的关键核心技术,申请国内外专利100余项,多次承担氢能领域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建立了西南唯一省级“长寿命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主要产品有膜电极、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系统、燃料电池车辆动力总成解决方案、燃料电池测试平台,并提供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运维等服务。其中,公司开发的第三代膜电极性能最高可达1.6W/cm2,实测寿命超过12000h,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开发的长寿命电堆功率密度超过2.5kW/ L,实测寿命超过10000h,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40kW、60kW、80kW等发动机序列产品,覆盖全系客车及轻、中、重卡应用需求,并与车企联合开发出公交车、物流车、城际客车等氢燃料电池车型。
  目前,东方氢能市场应用情况良好,在车用方面,截至2020年7月,东方电气已为100辆燃料电池示范公交车提供发动机系统,车辆累计运行近400万公里,单车最高运营里程近12万公里,载客量超400万人次,氢耗等关键指标国内领先。在发电方面,完成百千瓦级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开发,并启动示范应用。
  说到东方氢能,不得不提到的一项成果,则是2019年4月10日,东方电气氢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该条示范生产线具备年产1000套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批量化生产能力。这是中国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标志着东方电气氢燃料电池这一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实现批量化生产,科研成果应用再上新台阶,是东方电气氢能产业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产线的自动化运行及MES系统应用大幅提升了公司生产的批量化、信息化及质量控制能力,保证了成都市第二批公交示范等项目的顺利完成。
  龙头企业的行业使命
  在吕红艳看来,作为成都本土的龍头企业,东方氢能在成都氢能产业链中扮演着先进技术的创造者、氢能应用的推动者和产业协作的促进者三个角色。在先进技术创造方面,针对车用、发电两大应用领域,加快提升膜电极、电堆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功率密度、寿命、可靠性及环境适应性,降低产品成本,引领燃料电池技术突破并扩大产业化应用;同时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零部件国产化。
  在氢能应用方面,推动四川省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创新商业模式,探索物流车、环卫车等示范项目的推动和执行;面向发电等领域,开展针对性应用示范;积极参与综合能源站示范项目建设及运营,助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绿色制氢技术、高效储氢技术及加氢站关键设备开发,推动氢能供应环节核心技术国产化及规模化应用。
  在产业协作方面,作为成都市氢能产业促进会的牵头单位,积极开展行业研究、应用场景论证及商业模式探索等工作;积极联合促进会成员单位,发挥整体优势;通过举办成都市国际氢能产业大会等形式,提高成都市氢能产业影响力,推动成都品牌“走出去”的步伐。
  未来东方氢能将全力推进“五中心、四平台、一集群”的东方氢能产业园建设,吸引产业链优势企业入驻,助力成都市补链强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氢都。与此同时,构建市场化的运营和激励机制,激发团队创新创业活力,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最后,与东方锅炉等企业实现产业协同,提供综合性能源解决方案,打造多业协同的闭环式产业链,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燃料电池供应商和服务商,推动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为“中国蓝天保卫战”注入新动力。
其他文献
展望2021,消费能否延续复苏态势,社零增长何日能够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关键需要解决好五大挑战。  一是疫情反复仍存较高不确定性,服务消费恢复周期拉长,恢复速度滞后于商品消费。当前服务消费恢复程度明显不及商品消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比有所下降,居民在食品烟酒和居住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比较2019年明显上升,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分项则均有不同程度的
期刊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让人类文明迈入新阶段,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生态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当传统的资源依赖变得不可持续,如何既不摒弃原有的产业基础,又可实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积极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具备来源广泛、清洁无污染等多种特性的氢能是有极大现实考量的必然之举。  与其他清洁能源相比,氢能的体量和潜力显然更大。氢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位于第一位,氢能则被视为“究极能源”,在能源应用上给了世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学界
期刊
中国经济率先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恢复,2020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达0.7%,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差不多恢复常态。正常情况下,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争取8%或以上的增速,考虑到2020年经济基数低,2021年的增长仍属于恢复性增长。  经济恢复到常态后,经济增长的一些常规推动力开始起作用。2021年出口不确定性较大。投资的弹性很大,特別是基建投资。消费目前正逐步回升,2021年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的整体
期刊
为加快培育成都市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成都市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市经信局、市财政局聯合印发《成都市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从加大引进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到完善产业生态圈、打造安居乐业的环境等方面,显示了成都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心。  加大集成电路领军企业的引进力度  《若干政策》提出,
期刊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  習近平总书记8月6日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自8月16日起开展网上意见征求。  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启动  8月7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国家新
期刊
北斗核心器件100%国产化  8月3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斗工程建设提前半年完成,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国产操作系统银河麒麟V10发布  8月13日,中国电子发布银河麒麟操作系统V10。新发布的版本具有国内最高安全等
期刊
作为未来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具有“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灵活智慧的能源载体、绿色低碳的工业原料”这三重角色的氢能正在工业、交通、建筑、能源等众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国均已将氢能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层面,纷纷加大氢能产业的布局力度。  氢能亦是我国能源结构由传统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元格局的关键媒介。我国具有丰富的氢能供给经验和产业基础,具备氢能全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技术和市
期刊
近日,成都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发布《2019年成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报告》从互联网基础资源、网民结构与互联网应用状况、属地自研APP应用情况、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政务新媒体应用及互联网传播等多个方面展示了2019年成都市互联网发展状况。  网民规模  成都网民规模达118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首次突破70%  《报告》显示,2019年,成都市网民规模达1186万人,
期刊
8月4日,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制定出台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产业国际合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  (一)财税:小于28纳米(含)的项目前10年免税  对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企业和软件实施税收优惠,是此次政策的重中之重。  
期刊
近日,工信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将支持包括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九大服务型制造模式的创新发展。  到2022年,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显著提升,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指导意见》清晰描绘了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