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红涂匀了吗?修容粉看起来夸张吗?”
“可以帮我编个发型吗?”
我们叽叽喳喳地换上精致华美的礼服,怀着紧张而雀跃的心情,为即将开始的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做着准备。我们一行共45名学生,趁着寒假,参加剑桥大学的短期学术交流项目。
高桌晚宴也是我此次赴剑桥大学交流项目中最令人期待的环节。它有着严格的着装要求,系统的程序规则。出发前,项目指导老师就交代我们要带好礼服和高跟鞋,并简要介绍了高桌晚宴的相关礼仪:男士须西装革履,长袖衬衣,打领带或领结;女士须穿晚礼服,高跟鞋;在晚宴进行期间不能离开自己的座位;进餐时桌上摆放的刀叉应从外向内开始使用,一道餐点单独使用一套餐具……
剑桥的天黑得早,露出疏疏几颗星。同学们也不再是平日的休闲模样,男生穿上修身得体的西装,女生换上各式各样的礼服,有挂脖的、有露背的,有长纱拖地的、有短裙及膝的,有红的、粉的、白的……在这寒冷的冬季,倒让人联想起朱自清《春》里的语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我们一行人,在宴会大厅前的台阶上排好队形等待宴会的开始。20分钟后,优美的钢琴曲“献给爱丽斯”弹开了晚宴大厅的大门。在钢琴曲中,我们穿过桌子形成的回形长道,进入宴会厅。
我这个人散漫惯了,在这样庄重的氛围中行走,颇有些不习惯,但也一改平素的样子,庄重起来,这是氛围的影响力。看来一个人穿上正装,果然会不自觉地变得端庄起来,我有种一下子成了大人的感觉。
进入宴饭厅,入眼便是一桌晶莹剔透的高脚玻璃杯,桌上陈列有紅葡萄酒、白葡萄酒以及苏打水可供饭前饮用。身着西装的服务生守在桌旁,躬身为你倒上酒水,送上微笑。 踩着地毯继续向前,墙壁上的油画背景黯淡,越发凸显画面上面包、苹果、葡萄、核桃、银盘、刀具、台布的质感。不同物品质感的差异,形成了画面中的节奏与交响,生动而富有诗意,被笼罩在朦朦胧胧的细光里,好像很神秘又似乎很甜蜜。走到桌前,能看到一盏盏大方古典的烛台,高低交错的蜡烛燃烧着,散发着昏黄的烛光,却刚好能照亮桌上已置好的名卡……
菜单早已立在铺有白色桌布的桌面上,菜单封面上印有此次高桌晚宴的举办日期与名称,打开卡片便是今晚所上的酒品、三道餐点以及饭后咖啡与甜食。纸巾和每人两幅的刀叉整齐地摆放在椅背正前方。我们欢跃又忐忑地坐在椅子上,期待着菜单里那精细地写出了所用食材的餐点。
最早等来的是饭前餐包,硬邦邦的如同一块披了一层面包皮的冰块,用刀艰难地切开,涂上黄油,味同嚼蜡。于是,我对晚宴接下来的餐饮都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头盘是鸡胸肉与碎蘑菇拼在一起,薄薄的一层铺在盘底,用叉子插上一点,尝起来有种新鲜的食材最本真的味道。主菜是浇有漆冬、卷心菜、柠檬汁的煎鸭胸肉,看起来类似国内的牛排,但厚度上却至少是国内西餐厅常规牛排的1.5倍,用刀切开,能看到肉片中间夹有一层明显的血丝。
晚宴吃了大半,我的腹中却依旧空空,本来对接下来的餐点毫无期待,端上来的甜品却征服了我们所有人的味蕾。冰镇的水果配上香甜的冰淇淋,再加上恰到好处的黑巧克力酱,冰淇淋的甜腻被清甜的水果散开,丝滑的巧克力又同时在舌上化开,仿佛在你的味蕾上开出了一朵娇蕊,小心体味着欣赏着咂摸着,生怕惊动了它,默默地回味着。最后盛上来的咖啡也都抛却脑后,全然不顾了。
头盘、主菜、甜品、饭后咖啡依次而上,用完正餐后服务生便撤下用过的碗碟和刀叉。坚硬的餐包、平淡无味的鸡肉、带血丝的鸭肉果然没有辜负英国“黑暗料理”的名望,食物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我不禁起了疑问:“英国人难道不觉得自己的食物很难吃吗?”我们的带队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忍俊不禁的答案:“孩子怎么会认为自己幼稚呢?”
大家不时放下刀叉,与导师、项目辅导和课程老师低声聊天。高桌上一共有5个导师,坐在我身边的雨歆是中国留学生,在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onville & Caius)读研究生,也做助教。她身上的一袭黑袍成为了我们谈论的焦点,她介绍说这样的黑袍名字是学袍(college gown),是和导师一起吃晚宴的着装要求。剑桥大学的31个学院的着装要求是不同的,但大多要求着正装并披上学袍,而在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学生只需要披上学袍就过关。晚宴中与学生一同进餐的导师有各个科目的老师,其中不乏各个学科最为顶尖的教授。大名鼎鼎的霍金就是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导师,每年会在高桌上出现两三次,雨歆就曾有幸坐在离霍金较近的低桌。
餐桌上不仅有高大上的话题,也不乏“凡人俗事”。雨歆本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问起英语口音的问题,她说:“外国人学英语难免有口音,英语的单词、阅读、口语和写作容易练习,但口音很难纠正的。在学校里,不同的国籍的人有不同口音,其实也不用忧心自己的发音。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大家并不会要求你说标准的英音,相反他们会对外国人的发音存在相当高的宽容心。当然大家对你要求不高的基础是雅思一定要高分通过,否则很难有来到剑桥这类学校的机会。”席上便有同学说起她的姐姐曾经收到剑桥大学的offer,最后因为雅思分数不够而没能入学,选择间隔年(gap year)一年并重新考雅思申请剑桥的故事。接着话题又转向另一个来自伦敦的剑桥本科助教,他选择去俄罗斯间隔年一年做法语教师。
晚宴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晚宴结束时,全体学生起立,目视导师穿过学生和长桌围城的长道,走出大厅。
其实,我参加的高桌晚宴并没有遵守最为严格的高桌礼仪,例如,导师与学生没有分桌而坐,导师和学生的座椅也没有高、低桌之分,学生也没有在教授们进入大厅时起立,开饭前没有虔诚地念完拉丁文的晚祷文,晚宴中也没有投掷硬币进酒杯便要一饮而尽的硬币游戏等等。
事实上高桌晚宴这个名词,并不是对晚宴最为标准的描述,只是更多地被人们拿来使用,学堂晚餐(formal dinner)才是剑桥、牛津人对其的传统称谓。高桌与低桌之分,简单说就是教师用餐区与学生用餐区的差别——教师用餐区的地板要比学生用餐区高出十几公分,因此桌子也显得高些,称为高桌。只有学院导师与其邀请的客人才可以在高桌用餐,能够俯视在餐厅用餐的全体学生。而如今,在剑桥一些年轻的学院氛围变得轻松活泼起来,导师可以与学生一同用餐。
传统高桌餐厅的代表是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餐厅。电影《哈利·波特》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大餐厅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这次剑桥行,我也有幸参观了这所餐厅。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创立于1525年,而其餐厅是英国历史最为悠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餐厅。走进餐厅,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学院文化的庄严感就迎面扑来,里面摆满了精美的木制长桌和椅子,餐具则是设计简洁大方的英国白色陶瓷。餐厅里的座位也是按照级别划分的,有“高桌”和普通之分,只有教授、资深研究员或访问研究员等才能登上“高桌”。
“可以帮我编个发型吗?”
我们叽叽喳喳地换上精致华美的礼服,怀着紧张而雀跃的心情,为即将开始的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做着准备。我们一行共45名学生,趁着寒假,参加剑桥大学的短期学术交流项目。
高桌晚宴也是我此次赴剑桥大学交流项目中最令人期待的环节。它有着严格的着装要求,系统的程序规则。出发前,项目指导老师就交代我们要带好礼服和高跟鞋,并简要介绍了高桌晚宴的相关礼仪:男士须西装革履,长袖衬衣,打领带或领结;女士须穿晚礼服,高跟鞋;在晚宴进行期间不能离开自己的座位;进餐时桌上摆放的刀叉应从外向内开始使用,一道餐点单独使用一套餐具……
序曲
剑桥的天黑得早,露出疏疏几颗星。同学们也不再是平日的休闲模样,男生穿上修身得体的西装,女生换上各式各样的礼服,有挂脖的、有露背的,有长纱拖地的、有短裙及膝的,有红的、粉的、白的……在这寒冷的冬季,倒让人联想起朱自清《春》里的语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我们一行人,在宴会大厅前的台阶上排好队形等待宴会的开始。20分钟后,优美的钢琴曲“献给爱丽斯”弹开了晚宴大厅的大门。在钢琴曲中,我们穿过桌子形成的回形长道,进入宴会厅。
我这个人散漫惯了,在这样庄重的氛围中行走,颇有些不习惯,但也一改平素的样子,庄重起来,这是氛围的影响力。看来一个人穿上正装,果然会不自觉地变得端庄起来,我有种一下子成了大人的感觉。
进入宴饭厅,入眼便是一桌晶莹剔透的高脚玻璃杯,桌上陈列有紅葡萄酒、白葡萄酒以及苏打水可供饭前饮用。身着西装的服务生守在桌旁,躬身为你倒上酒水,送上微笑。 踩着地毯继续向前,墙壁上的油画背景黯淡,越发凸显画面上面包、苹果、葡萄、核桃、银盘、刀具、台布的质感。不同物品质感的差异,形成了画面中的节奏与交响,生动而富有诗意,被笼罩在朦朦胧胧的细光里,好像很神秘又似乎很甜蜜。走到桌前,能看到一盏盏大方古典的烛台,高低交错的蜡烛燃烧着,散发着昏黄的烛光,却刚好能照亮桌上已置好的名卡……
正餐
菜单早已立在铺有白色桌布的桌面上,菜单封面上印有此次高桌晚宴的举办日期与名称,打开卡片便是今晚所上的酒品、三道餐点以及饭后咖啡与甜食。纸巾和每人两幅的刀叉整齐地摆放在椅背正前方。我们欢跃又忐忑地坐在椅子上,期待着菜单里那精细地写出了所用食材的餐点。
最早等来的是饭前餐包,硬邦邦的如同一块披了一层面包皮的冰块,用刀艰难地切开,涂上黄油,味同嚼蜡。于是,我对晚宴接下来的餐饮都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头盘是鸡胸肉与碎蘑菇拼在一起,薄薄的一层铺在盘底,用叉子插上一点,尝起来有种新鲜的食材最本真的味道。主菜是浇有漆冬、卷心菜、柠檬汁的煎鸭胸肉,看起来类似国内的牛排,但厚度上却至少是国内西餐厅常规牛排的1.5倍,用刀切开,能看到肉片中间夹有一层明显的血丝。
晚宴吃了大半,我的腹中却依旧空空,本来对接下来的餐点毫无期待,端上来的甜品却征服了我们所有人的味蕾。冰镇的水果配上香甜的冰淇淋,再加上恰到好处的黑巧克力酱,冰淇淋的甜腻被清甜的水果散开,丝滑的巧克力又同时在舌上化开,仿佛在你的味蕾上开出了一朵娇蕊,小心体味着欣赏着咂摸着,生怕惊动了它,默默地回味着。最后盛上来的咖啡也都抛却脑后,全然不顾了。
头盘、主菜、甜品、饭后咖啡依次而上,用完正餐后服务生便撤下用过的碗碟和刀叉。坚硬的餐包、平淡无味的鸡肉、带血丝的鸭肉果然没有辜负英国“黑暗料理”的名望,食物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我不禁起了疑问:“英国人难道不觉得自己的食物很难吃吗?”我们的带队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忍俊不禁的答案:“孩子怎么会认为自己幼稚呢?”
话题
大家不时放下刀叉,与导师、项目辅导和课程老师低声聊天。高桌上一共有5个导师,坐在我身边的雨歆是中国留学生,在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onville & Caius)读研究生,也做助教。她身上的一袭黑袍成为了我们谈论的焦点,她介绍说这样的黑袍名字是学袍(college gown),是和导师一起吃晚宴的着装要求。剑桥大学的31个学院的着装要求是不同的,但大多要求着正装并披上学袍,而在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学生只需要披上学袍就过关。晚宴中与学生一同进餐的导师有各个科目的老师,其中不乏各个学科最为顶尖的教授。大名鼎鼎的霍金就是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导师,每年会在高桌上出现两三次,雨歆就曾有幸坐在离霍金较近的低桌。
餐桌上不仅有高大上的话题,也不乏“凡人俗事”。雨歆本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问起英语口音的问题,她说:“外国人学英语难免有口音,英语的单词、阅读、口语和写作容易练习,但口音很难纠正的。在学校里,不同的国籍的人有不同口音,其实也不用忧心自己的发音。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大家并不会要求你说标准的英音,相反他们会对外国人的发音存在相当高的宽容心。当然大家对你要求不高的基础是雅思一定要高分通过,否则很难有来到剑桥这类学校的机会。”席上便有同学说起她的姐姐曾经收到剑桥大学的offer,最后因为雅思分数不够而没能入学,选择间隔年(gap year)一年并重新考雅思申请剑桥的故事。接着话题又转向另一个来自伦敦的剑桥本科助教,他选择去俄罗斯间隔年一年做法语教师。
晚宴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晚宴结束时,全体学生起立,目视导师穿过学生和长桌围城的长道,走出大厅。
文化
其实,我参加的高桌晚宴并没有遵守最为严格的高桌礼仪,例如,导师与学生没有分桌而坐,导师和学生的座椅也没有高、低桌之分,学生也没有在教授们进入大厅时起立,开饭前没有虔诚地念完拉丁文的晚祷文,晚宴中也没有投掷硬币进酒杯便要一饮而尽的硬币游戏等等。
事实上高桌晚宴这个名词,并不是对晚宴最为标准的描述,只是更多地被人们拿来使用,学堂晚餐(formal dinner)才是剑桥、牛津人对其的传统称谓。高桌与低桌之分,简单说就是教师用餐区与学生用餐区的差别——教师用餐区的地板要比学生用餐区高出十几公分,因此桌子也显得高些,称为高桌。只有学院导师与其邀请的客人才可以在高桌用餐,能够俯视在餐厅用餐的全体学生。而如今,在剑桥一些年轻的学院氛围变得轻松活泼起来,导师可以与学生一同用餐。
传统高桌餐厅的代表是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餐厅。电影《哈利·波特》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大餐厅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这次剑桥行,我也有幸参观了这所餐厅。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创立于1525年,而其餐厅是英国历史最为悠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餐厅。走进餐厅,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学院文化的庄严感就迎面扑来,里面摆满了精美的木制长桌和椅子,餐具则是设计简洁大方的英国白色陶瓷。餐厅里的座位也是按照级别划分的,有“高桌”和普通之分,只有教授、资深研究员或访问研究员等才能登上“高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