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图画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qsams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刘昆是个历经生死而重归健康的人,他创造了浴火重生的奇迹。刘昆的画也在起伏跌宕中日见大气磅礴。虽然他的作品体裁丰富、手法多样,但却弥漫着相同的气息:无论风景、人物还是花卉,都尊严、正直、神秘。甚至在前几年他一次次住院间隙画出的作品中,这种气息依然在画里凝聚、生长。
  


  图画之始,即与信仰相关,虽然它早就从云端掉进了人的七情六欲,但刘昆却执意秉承了信仰的理路,让绘画担承了描写生命光华与荣誉的任务。他把才华镶嵌在信仰的框架上,让图画沐浴着善与美的光泽。在他看来,画家因为有至诚至善的心性才会有至真至美的可能。若干年前,在青藏高原上,他看着磕长头的朝圣者,悚然觉悟—至诚至真至信并不是一种刻苦和磨砺,它就是简单明了的生存态度。画家所面对的世界,也如那句佛家谒语,“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若干年前,他创作了《一曲古老的歌谣》。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是刘昆1980年代蛰居河北青龙县时期的心灵传记。在这件作品诞生之前至少数年光景,他就像画中的女孩,孤单地生活在同样的背景里,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他所期待的生活。画画和冥想一度变成他的全部内容。青龙的生活,让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看到和经历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在那里不存在艺术家置身事外高高在上的视角。你就是底层,你就是大众,你就是我们,他们就是我自己。对刘昆来说,青龙是另一所学校,它用秘而不宣的方式施以影响,悄悄地塑造他的品格,为他的艺术开了一扇以前自以为不存在的窗。从刘昆的这扇窗口看出去,大千世界弥漫了忧心忡忡的美。很多年以后,曾经听到一首歌里唱到:我们是姐妹弟兄,我们是一个家族,我们是同一个血缘。我们是旷野上的一趟车,我们是苦海中的一条船⋯⋯感受起来,《一曲古老的歌谣》就像是这支歌的前世版本。刘昆把一段个人经历提炼成了一幅画。在青春的开头,希望无处不在,但却飘忽无定。对希望这个主题的涉及几乎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艺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令人喜悦的象征。
  


  在他的大型水墨作品里,油画语言经常会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来,与水墨造型理法溶解在一起,使图画构架坚实挺立,又不失中国画的美感。在肌理与设色上因为厚重凛冽而具有了精致的层次感。笔墨勾连也经常会与写实油画的空间概念相协调,但中国传统的审美构造又把造型规约在恰当的限度之内。三维和二维的空间造型理法被他在感觉层面高度融合,使他超离了把写实素描作为中国画造型哲学所带来的弊病。水墨小品一直是他的实验田,传统的入画题材可以纷至沓来,被他赋予个性化但不越常规的优美。细想起来,画家其实在“物种”方面有很大区别。有的轻灵,有的朴厚,有的清新,有的诡异。就像同在地层之下,有的是水,有的是石油;同在地上,有的是树木,有的是鸟兽。
  刘昆历来对养成自己审美理想的文化毫不动摇。理由是他也曾潜心研究过冲击自己艺术状况的西方现代艺术的机理;研究作为当代艺术家、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国画家如何吸纳和摒弃。这件工作他做了十几年。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他是个极有主见的人,尽力去弄通很多道理,坚持自己的道理,了解很多式样,创造自己的样式。依刘昆的年龄划一条线,如他这样,坚持自己的文化渊源,不隐晦自己的思想脉络,在绘画中知一说一,知二说二,不知不说的画家恐怕不多。表达自己所知道的,应该算不上是一条道理;但是,在今天的绘画界,它就像一条分水岭,把画家分成两大类:探索未知和表达已知。他钟情身处变革时代追随恒常道理的文化身份。更重要的是,一以贯之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操守,也是艺术路线。
  
  二
  
  “为了心目中的自我世界,这些年来我去过很多地方采风,以充实我创作的养分”,“出于对美与爱和智慧人生的追求,我尽可能的工作着,从不敢懈怠,同时体味着创作的快感”。这些话还是他身体很好的时候写在艺术笔记里的。那些年,他有很多作品参加了国内外的展览,得奖、收藏和收入大型画册。红尘滚滚,没人不把这当成绩。难得的是,刘昆在自己作品里始终保守了人性的温暖,一直让凡俗的心性活泼在画里。
  比如《梦回赵家沟》。用画笔精致典雅地“装修”一个村庄是画家常干的事,而刘昆却用虔敬的心情和朴素的技法表达出对一个村庄的敬意!《梦回赵家沟》是从中国画的习惯手法侵入心灵的卓越作品。结构、笔墨、设色一律被高度简化,从复杂的场景抽离出坚强、寥落的笔意,在物象被笔墨化的过程中,意境跃然纸上。这件尺幅很大的作品简单淳朴,有一种难于抵抗的力量,使阅读者为眼前的景象生出“与我心有戚戚焉”的俗人感念。像蓦然看到了故土,让人陡然牵挂。这也是一种托物寄情,它的美学因子就埋藏在传统艺术里,也藏在青龙生活时期的现实体验里。刘昆小心翼翼地把它溶化在宣纸上。
  


  生活在西部农村的作家刘亮程,曾在他《一个人的村庄》里倾心记录了养育自己的一草一木。他在人畜共居的村庄里写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这样的文字与刘昆的绘画就像是同一个声音的两个版本,他们都没有夸夸其谈“天人合一”,却都深谙生命彼此的关联,所以也才有弥漫人性光泽的艺术,自然而然地从心里长出来,使他们的图画或文字有一种直达内心的速度和力量。
  刘昆的作品经常会越出图画本身,他常用事实证验作为观看的绘画所包含的“形式”和“内容”不是绘画本身的分裂,而是画家自己人为的分裂。在形式的、风格的、观念的、技法的图画里,人性的图画永远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样的审美理想,刘昆对传统文人画孤高、幽雅、闲云野鹤式的趣味有意的疏远,就成为一种必然。即使在他众多的山水画作里,除了用笔墨搭建图画之美,在建设中寻找中国画的意蕴外,也在度量山水之间的精神幅度。把古人的境界与当代图画观念融汇在一起,使它们看上去激荡蓬勃,全然不见刻意的经营和习见的虚张声势。即使是人们经常重复的题材如《竹林七贤》这样的作品,他也会让心目中的文化英雄们心怀锦绣又从容不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作品诞生在他两次住院的间隙。应该说,在大约五六年的时间里,他处在身体的“逆境”之中,但他的画里既没有文人俯瞰众生的悲悯也没有对自己的悲戚,当然更没有画家常常恣意的孤芳自赏。他唯独对凡人与凡人的爱与关切,俗人与俗人之间的仰慕与慰籍情有独钟。
  比如也是这期间创作的《喀什作坊》,从造型手法上看,它代表了刘昆在水墨画技术扩展上的高度。《喀什作坊》不露痕迹地让中西两种造型理念贯通于一,在功能上默契地为形服务,迫使人去关注“形象”而不是技巧。看这幅画,能让人体会到契诃夫创作《凡卡》、列宾或高尔基在伏尔加河岸收集素材时的心情。画家引导读者去关注一位劳动中的老人,没有刻意的渲染,他只给出一个人物,一个特写的环境,和老人专注于劳动的身体表情。但是,一种阅读人类劳动史般的意绪笼罩着画面,这是一幅对劳动者充满温暖敬意的作品。我们甚至可以联想到米勒的《晚祷》和《喂食》,尽管它们的表面形式完全不同,但在画家对人的关切方面却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有时,人们会不无遗憾地感慨,今天这样的绘画已经变得稀缺了;美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进步”却为什么会离人心越来越远?然而这些都不是刘昆视野之内的事情。当“进步”呼声四起,“主义”蜂拥争夺座位的时候,刘昆的心正用在被多数人忽略、同时也是艺术所以感人并且永恒的部分。他的艺术反证了一个被忽视的朴素道理:在追求真理的路上,由于惯性,人们往往践踏着真理冲向前方;向前冲,经常替代对真理的追求。在艺术上,刘昆是个朝圣者,他并不为我们讲路上的奇风异俗,而是用绘画呈现至诚至信的心灵图象。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我的绘画是从热爱开始的。广阔的社会与具体的生活,宽泛的美与具体的美学观念,在我眼里忽远忽近。我甚至不能在某一时刻让它们都有准确的焦点,必须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热爱决定我把眼睛看到那里,热爱从我的心灵深处出发。我的心灵深处是我所不知道的地方,我通过热爱来看见我自己。别人看到我的艺术,其实就是看到了我的心。
  当我面对大千世界,把目光注视在某一点上,其他部分就变成一种背景。我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观察具体细微的生活。生活本身有我无法想象的差异,我只选择自以为能看懂的。能看出滋味的生活往往能使我设身处地,能感同身受。创作这样的作品,有一种在具体生活里不能企及的感受,它似乎把我带到高处,俯瞰我自己,顺便也看到了社会更开阔的部分。
  我用绘画来亲近人。我不是在创造图画人物或者图画场景,我是在纸上探讨他们会是怎样?为什么是这样?当他们最终变成某种样子时,常常让我吃惊。面对一幅完成的作品我会身不由己地踯躅,绘画和生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真实、生动的人与图像是什么关系?我不好回答,因为这是复杂的艺术理论。可我知道自己的结论——绘画具有把人性从概念提炼成视觉形象的能力。当然,绘画能做的不止这些,可我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我把自己看作画家的时候,我更在意人们恒久的精神状况,比如喜悦、安详、宁静。它们虽然发生在心灵内部,但可以通过气质、状态加以外化。我也在意时代特征和精神流变,但觉得恒久性应该是每个时代的画家都应该研究的课题。所处时代不同,画家给出的结论也天差地别。时代精神应该和普遍性发生联系。在普遍性里显示人的具体性,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一直认为,一个画家一生能在一点上深入进去,眼前的风景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
  风格是个老话题,但有趣。很多时候所长和所短都能决定一个画家的风格,有时候趣味也起作用,我认为风格的关键还在于心性。平实和拙朴与我有天然的关系,平实的心性可以摒弃花巧机敏的表达形式;拙朴又使轻佻优柔的趣味被抑制。这就使我的风格被约束在浑然、简洁、有力度的倾向里。对这一点我倒很坦然,自古以来大器少繁缛,绘画也是这个道理。笔墨和绘画的理趣从这里出发,作品的风格也就尽在其中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却是真知灼见。中国画的本性就是见与识的表现,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我来说,从心迹展开的绘画必然连接着广阔的人间,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点一滴的所知所识会潜沉成绘画的理由和动机,我期待自己的艺术成为这个时代的一束光线——用人心去见证人心,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抵达更广阔心灵的力量。
   (刘 昆《砚边随笔》)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型施工工程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基础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非常的普遍。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裂缝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质量通病。在工程施工
摘要:质量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工程质量,就没了项目投资效益。而项目投资效益是建设方追求的一大目标,同时国际公认的ISO9001标准将“以顾客为中心”定为质量管理的首要原则。可见质量管理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工程项目;工程质量;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Abstract: Quality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key to the success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越来越重视。结构检测是对建筑物工程质量进行鉴定和评估的十分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对建筑物结构检测技术的总结、分析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希望通过对建筑工程结合检测技术的应用的一些论述,使我国建筑结构检测技术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工程质量;结构检测;发展应用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
摘要: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都是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进行工程施工,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施工企业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措施  Abstract: At present, t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经济和管理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在中央部门预算改革推动下, 高校预算管理改革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高等教育的财务预算支出构成财务管理的核心, 其管理状况对学校事业计划完成情况等均产生直接性影响, 高等教育的财务预算应成为高校财务部门工作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刚性;约束;评价;体系;对策  Abstract: with conti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