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开放性”,结合教学实践,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支撑,分别从认识层面、理念指导和实践探索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对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摘要】科学素养;开放性;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
Actively explore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openness
Li Yunfeng
【Abstract】This paper around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openness”,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with advanced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for support, respectively from the knowledge level, idea guidance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three aspects of its ideas and practic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lass teaching reform has great inspiration and help.
【Key words】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penness;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lesson; Teaching; Exploration
科学素养是指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适应这样的一个环境,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从学生抓起,从中小学的教学抓起。
小学科学课的“综合性、活动性、基础性”等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的开放性。多年来,我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实践和探索着开放性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赘述如下:
1 提高在小学科学课中实施教学开放性的认识
1.1 科学课开放性的教学强调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科学课在小学学段设置,本身就突出了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中的重要性。为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设置的意义以及要求,这对于我们正确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说明了科学课的教学必须具有开放性。
1.2 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心理过程,教师的角色则是学生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因为这将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所以,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只着眼于所教的课本设定的内容上,也要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要让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的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从而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就这个方面来说,科学课教学的开放性还意味着超越学科教学本身价值的重要意义。
2 在科学课中实施开放性教学应树立的理念
2.1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开放性的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教师要积极鼓励有独特思维和创新见解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朝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
2.2 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这要求教师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经验背景、学习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需要,也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存在于学校内外及网络等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和指导,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激发者、辅导者,同时,教师还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
2.3 书本与生活联系的理念。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科学来源于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思考,同时科学又对生活和对自然的改造提供方法和途径,所以,科学课教学的开放性必须是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探索中感受科学、热爱科学,从而具备科学素养。
2.4 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开放性的教学能够促进对学生科学情怀的培养。开放性的教学,带给学生的是开放的思维和开放的视野,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科学兴趣等由此得到激发和培养,从而将促进学生科学情怀的形成,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3 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探索
3.1 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及时添加教材内容——教材作为相对固定的教学素材,不可能随时变化,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有新的科学技术诞生,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把握课程的核心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合理改动和更换内容——从知识传授的角度上看,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只是一个范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环境差异较大,教材上的有些例子可能不适合当地环境,这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四年级《养蚕》一课,按照我们的教学安排,本来应该组织学生亲自观察和饲养,但我校地处城市,根本不具备观察条件,更不可能组织学生饲养,最初教学时,我只能搜集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还组织学生观看养蚕的视频,但效果都不理想,在第二年教学时我就改为“养金鱼”、“养小鸡”等,这样也顺利完成了本单元的所要求的科学探究任务。适时调整教材内容——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各单元相对独立且按顺序教学,在教学中,我常常会根据天气变化或重大事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2010年10月1日,我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顺利升空,而此时六年级第四单元《登月之旅》尚未学到,我便在科学课的教学时及时把该单元调整上来,而且添加了有关卫星及人类探月的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航天科技知识,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3.2 鼓励学生质疑和主动探究。敢于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只有敢于质疑提问的人才会具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小学生活泼好奇的特点为他们产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提供了先天的条件,再加上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本身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更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四年级《冷热与温度》时,我先为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即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泡会上升,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温度计液泡会下降吗?有什么规律吗?”然后放手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于是课堂活跃起来,经过学生们的思考和操作,他们得出了“温度是会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而这一规律在此之前学生是毫无认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做到经常让学生质疑、实验、验证,学生不但能够主动获得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新知。实验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或因为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或因为学校条件不足,往往放弃了让学生参与实验,因而也违背了小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降低了教学效果。《小学科学课标准》指出:“亲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会经历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会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我就放手让学生做实验,为每组学生准备了橡皮筋、海绵块、压簧、小皮球,让他们亲手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由学生得出了“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所用的力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的结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认真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的开放性教学确实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4 在合作中扩大探究范围,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探究中各有所长、可以互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在学生参加科学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学校内外的合作——《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途径。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与课外、家庭与学校、生活与社会形成探究合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动物 植物 人》一课时,我布置了一个野外观察作业,鼓励学生积极调动家长的力量,与家长一道走进大自然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总结思考生物之间的异同,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感情,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摘要】科学素养;开放性;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
Actively explore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openness
Li Yunfeng
【Abstract】This paper around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openness”,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with advanced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for support, respectively from the knowledge level, idea guidance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three aspects of its ideas and practic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lass teaching reform has great inspiration and help.
【Key words】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penness;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lesson; Teaching; Exploration
科学素养是指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适应这样的一个环境,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从学生抓起,从中小学的教学抓起。
小学科学课的“综合性、活动性、基础性”等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的开放性。多年来,我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实践和探索着开放性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赘述如下:
1 提高在小学科学课中实施教学开放性的认识
1.1 科学课开放性的教学强调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科学课在小学学段设置,本身就突出了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中的重要性。为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设置的意义以及要求,这对于我们正确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说明了科学课的教学必须具有开放性。
1.2 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心理过程,教师的角色则是学生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因为这将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所以,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只着眼于所教的课本设定的内容上,也要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要让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的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从而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就这个方面来说,科学课教学的开放性还意味着超越学科教学本身价值的重要意义。
2 在科学课中实施开放性教学应树立的理念
2.1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开放性的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教师要积极鼓励有独特思维和创新见解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朝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
2.2 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这要求教师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经验背景、学习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需要,也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存在于学校内外及网络等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和指导,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激发者、辅导者,同时,教师还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
2.3 书本与生活联系的理念。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科学来源于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思考,同时科学又对生活和对自然的改造提供方法和途径,所以,科学课教学的开放性必须是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探索中感受科学、热爱科学,从而具备科学素养。
2.4 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开放性的教学能够促进对学生科学情怀的培养。开放性的教学,带给学生的是开放的思维和开放的视野,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科学兴趣等由此得到激发和培养,从而将促进学生科学情怀的形成,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3 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探索
3.1 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及时添加教材内容——教材作为相对固定的教学素材,不可能随时变化,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有新的科学技术诞生,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把握课程的核心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合理改动和更换内容——从知识传授的角度上看,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只是一个范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环境差异较大,教材上的有些例子可能不适合当地环境,这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四年级《养蚕》一课,按照我们的教学安排,本来应该组织学生亲自观察和饲养,但我校地处城市,根本不具备观察条件,更不可能组织学生饲养,最初教学时,我只能搜集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还组织学生观看养蚕的视频,但效果都不理想,在第二年教学时我就改为“养金鱼”、“养小鸡”等,这样也顺利完成了本单元的所要求的科学探究任务。适时调整教材内容——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各单元相对独立且按顺序教学,在教学中,我常常会根据天气变化或重大事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2010年10月1日,我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顺利升空,而此时六年级第四单元《登月之旅》尚未学到,我便在科学课的教学时及时把该单元调整上来,而且添加了有关卫星及人类探月的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航天科技知识,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3.2 鼓励学生质疑和主动探究。敢于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只有敢于质疑提问的人才会具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小学生活泼好奇的特点为他们产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提供了先天的条件,再加上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本身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更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四年级《冷热与温度》时,我先为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即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泡会上升,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温度计液泡会下降吗?有什么规律吗?”然后放手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于是课堂活跃起来,经过学生们的思考和操作,他们得出了“温度是会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而这一规律在此之前学生是毫无认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做到经常让学生质疑、实验、验证,学生不但能够主动获得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新知。实验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或因为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或因为学校条件不足,往往放弃了让学生参与实验,因而也违背了小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降低了教学效果。《小学科学课标准》指出:“亲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会经历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会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我就放手让学生做实验,为每组学生准备了橡皮筋、海绵块、压簧、小皮球,让他们亲手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由学生得出了“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所用的力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的结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认真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的开放性教学确实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4 在合作中扩大探究范围,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探究中各有所长、可以互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在学生参加科学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学校内外的合作——《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途径。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与课外、家庭与学校、生活与社会形成探究合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动物 植物 人》一课时,我布置了一个野外观察作业,鼓励学生积极调动家长的力量,与家长一道走进大自然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总结思考生物之间的异同,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感情,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