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湖北应依靠支柱产业的一些大企业,嫁接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填空补缺”,走“森林经济”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而湖北企业“森林经济”的发展战略在于创新策略的运用,包括:创新财政金融机制,为企业创新疏通融资渠道,加大创新投入;发挥网络系统优势,架设知识分享渠道;推动国际化标准的实施与建设,为湖北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以人为本,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企业经营方式,使企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围绕湖北六大产业,建立集群产业基地等。
【关键词】战略;创新;森林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026-04
1湖北企业走“森林经济”发展之路的战略
在2005年5月15日闭幕的“中部崛起战略论坛”上,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我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举措为:把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纺织、石化、冶金等六大行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力争在2008年,使全省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行业销售收入分别过千亿元;在具有竞争力的前提下,形成汽车产能100万辆,钢产能2000万吨,炼油和石化产品产能达1500万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在2010年形成10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0个过50亿元、60个过10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为我省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我们应看到:除上海、北京外,曾经在全国领先的湖北,如今远远地落后于东部各省,其落后的差异不在于大企业的数量及规模,而在于中小企业的数量以及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数量,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青岛的名牌支撑着“大树经济”,温州的民营企业发展着“小树经济”。湖北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较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及优势,有利于发展大企业经济,但我们又要看到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劳动力人口占70%,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人均产值又依赖中小企业经济,而“大树经济”也需要“小树经济”的辅助,相互联系和支持。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好比森林,需要参天大树与灌木、草丛共生共荣;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森林经济”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能带动湖北经济的腾飞。因此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举措应为:把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纺织、石化、冶金等六大行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基石,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并以产业竞争力为湖北工业发展的着力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符合湖北实际的中小企业发展思路,稳步发展与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纺织、石化、冶金等大工业配套协作的产业群,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实现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同时,要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走“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需要说明的是,湖北的这种“森林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浙江依靠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有人戏称为是从“草根经济”到“森林经济”的经营模式是不同的。他是依靠湖北支柱产业的一些大企业,嫁接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填空补缺”的“森林经济”的发展模式。
2湖北企业走“森林经济”发展之路的战略在于创新策略的运用
我国已经加入WTO,面对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湖北要迅速崛起,要实现“森林经济”的发展战略,根本的出路在于创新。创新带来的财富来源于企业,但企业根植于其母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中,国家创新系统对企业的创新方向和创新能力都产生著深远的影响,政府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形成的重要基础[1]。因此,湖北企业的创新活力,除了来自于自身,还来源于湖北政府创新。
2.1创新财政金融机制,为企业创新疏通融资渠道,加大创新投入:《中部区域创新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部科技环境优势明显,但创新能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以湖北为例,湖北在2001年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26.3,比全国24.61高,与珠三角29.87相差不很大。但科技经费投入偏低。湖北在2001年R&D占GDP的比例为0.8%全国是1.1,珠三角是1.3。科技人员人均R&D经营支出,湖北是2.35,全国是3.32,珠三角为5.91,是湖北的一倍多。从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看,湖北2001年万人专利授权为0.369,全国为0.778,珠三角为2.345。截止2003年3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湖北占全国的0.363%,珠三角占全国的46.281%[2]。湖北科研成果产出不高与其投入不足有很大的关联。所以,湖北要加大创新投入。
政府支持大型企业创新筹资的具体措施包括:在企业改组改制中要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参与本地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扩张;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制定与中央一致的地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通过财政贴息的办法发行“重点企业债券”,为湖北大型企业自主创新筹集资金,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对政府的研究与开发补贴在符合一定条件时认为是不可申诉的补贴情况,加大政府技术开发投入,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的开发给予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基金、专项补贴等财政支持;政府依据企业年度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例和销售额的增长率,对企业研究与开发直接补贴或扣减企业的收入税,通过设计补贴机制,引导企业走上创新之路,培养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支持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措施包括:①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范围,由目前的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襄樊市,普及到湖北省的各市、县,分别设立省级、市级、县级创新基金,用于匹配和支持国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以向具有良好研究意向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直接提供股本资金和贷款资金。②向有竞争产品、竞争市场、竞争技术的企业提供“出口信贷援助基金”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启动资金。③对特定企业给与投资补助,鼓励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建立海外投资促进基金等资金支持和间接咨询支持,促使湖北的先进产业尽快走向国际。
2.2发挥网络系统优势,架设知识分享渠道: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大企业的资源优势,缺乏专业人才队伍进行投资当地国信息的搜集与管理,许多企业也不知道国家的一些扶持政策,如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申请资金补助,或可获得奖励等。大型企业也缺乏集团公司与分公司的互动过程。从网络学习的观点来看,建立网络的学习渠道或策略联盟的合作模式是快速挺进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湖北政府应扩大企业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为企业实现与省外、国外的企业的联盟,寻找企业的合资,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减少在省外、海外市场试错的成本,将市场知识内化,以求得海外发展的机会;省政府要制定一项企业支持计划,以联合并组织政府各部门、工商团体、大专院校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发挥湖北优势,特设专家咨询热线或专家库,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随时得到专业人士如工程师、律师、税务师及会计师的协助,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组织、出版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刊物,为企业提供专门的商情信息及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提供更多地机会。建立湖北省世贸组织事务中心等相关机构,加强对反倾销的宣传培训,建立反倾销应诉工作快速反应机制,营造良好的公平贸易环境,制定有关培养WTO实战专才的工程等。
2.3推动国际化标准的实施与建设,为湖北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为减少非贸易壁垒,增强企业的品质管理能力,实施国际化标准,强化和推广产品测试和认证服务,政府还需要做大量的扶持性工作。一方面,支持大企业设立产品测试和认证中心,具体工作包括:提供基金支持,与海外合作牵线搭桥、组织行业协会或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等;另一方面,发挥各级科研院所、省技术质量检验局、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按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设立产品测试和认证中心,主动提升测试水准,并推动与海外机构的合作,促进本地和海外机构接受认可实验所的测试结果,以消除TBT的影响。湖北政府还应动员政府各部门及各媒体,大力宣传ISO9000系列、技术壁垒(TBT)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SA8000),倡导专业团体、行业学会等社会机构制定相应的标准供企业参考。为湖北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4以人为本,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谈到人才,人们总说“孔雀东南飞、麻雀都东南飞”,抱怨湖北总是充当“人才输出地”的角色。这话不假,湖北留不住人,人们听得多的是农村的留守孩子,其实在武汉市也有大量的城市留守孩子,这些孩子的家长基本上都是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才外流呢?举例来说,我校一名学生物工程的毕业生在武汉一家民营生物研究所工作不到一年,就跑到温州的一家改为股份制的厨工企业,到现在已经四年多了,回到母校继续攻读工程硕士时,他说:我现在的企业除了给我发工资,交保险,还给了1%的股份,我这次学习也是公司出钱,另外还住上了地方政府提供的廉价科技人才楼,所以现在打算在这家公司继续干下去。而原来在武汉的那家企业,除了几百元的工资,什么也没有。由此可知,湖北没有留住人才的环境及政策措施。
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就是在发达的东部地区应因缺乏人才而感到后劲不足,湖北要发挥科技教育优势,要打破过去的习惯,制定人才培养和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湖北地方政府的人才创新管理要围绕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工资待遇、住居条件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制度化,并允许企业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人才管理。同时把建立企业创新体系与人才开发挂起钩来,确立人才资源投资优先的战略,建立面向企业的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实行资金、项目、人才配套投入,以帮助企业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楚才回流之日,也就是湖北腾飞之时。
2.5创新企业经营方式,使企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加入WTO,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都是无人可阻挡的趋势。湖北省的出口量不大,目前只有武钢、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等几家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随着湖北省出口的增加,必然有更多的企业遭遇反倾销。因此,为了应对WTO的反倾销挑战,湖北企业经营方式要多样化,如跨国并购股权置换,收购销售网络许可证技术专利,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和工业园等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发展企业集团。国内一些企业目前已走在前列,如宝钢在巴西与世界最大的钢铁矿石公司巴西国有铝厂成立了合资公司――在靠近高端战略矿产资源储备的地区布置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广东美的集团出资2000万美元购买了日本三洋电器公司的微波炉业务——纵向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产品技术的高科技部分和零部件部分;万向集团收购了美国UAI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收购一个制造基地,作为立足点,支持中国在美国的进一步收购行为[3]。这些案例,反映中国通过跨国兼并和收购能获得资源、技术、产品、品牌等优势。同时提醒我们,企业不要将一种产品,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制造,都要一条龙负责。必须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优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把生产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全球化程度高的产品,越难反倾销,因为最后的产品的权属问题很难解决。国际化经营可规避反倾销。
2.6围绕湖北六大产业,建立集群产业基地:创新有一个集群效应。如硅谷人才聚集,一个企业什么人才都有,所以能很容易补充信息、人才和设备。迈克尔·波特认为,所谓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4]。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把这种产业的地区性集中称为外部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对于现代区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意大利北部的纺织业集群,美国硅谷的IT产业集群,中国的中关村电子信息、顺德古镇灯饰、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产业集群都强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湖北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数量增多,但各自为政、集群水平低,总体的竞争力比较低。湖北大企业为大企业“填空补缺”不够,导致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大企业反过来只能实行“外包”,不仅汽车产业如此,就是纺织行业,武汉市每年也得从浙江购进价值20多亿元的面料,加重了大企业的成本。因此,湖北推进企业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的集聚,才能实现集约化的发展。湖北企业的发展应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纺织、石化、冶金等六大行业,宜采用借助扩张的集群创新模式:①充分利用现成的关山“光谷”光电子,华中科技,武昌、鄂城、黄石的钢铁及机械工业,汉正街工业区纺织工业,汉阳、襄樊、十堰的汽车工业,东湖高新区电子信息高科技等的产业基础、产业基地,推进其集群化发展。②利用长飞、武钢、鄂钢、冶钢、东风、神龙、长动、武锅、武重、武汉健民、葛洲坝、三峡等龙头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品牌延伸,适时进行产业链创新延伸。构筑关山“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汉正街工业区纺织工业产业集群,以武昌、鄂城、黄石为主体的鄂东钢铁及机械工业产业集群,以汉阳、襄樊、十堰为主体的鄂西汽车工业产业集群,以东湖高新区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集群区域。通过产业集群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工业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英)玖·笛德(Tidd,J.),(英)约翰·本珊特(Bessant,J.),(英)凯思·帕维特(Pavitt,K.)著;金马工作室译: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郭生练、胡树华.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卢永明.WTO补贴于反补贴规则与财政补贴手段的运用,《上海会计》2004年第5期
[4]Porter.M.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年第11期
收稿日期:2007-09-04
【关键词】战略;创新;森林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026-04
1湖北企业走“森林经济”发展之路的战略
在2005年5月15日闭幕的“中部崛起战略论坛”上,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我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举措为:把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纺织、石化、冶金等六大行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力争在2008年,使全省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行业销售收入分别过千亿元;在具有竞争力的前提下,形成汽车产能100万辆,钢产能2000万吨,炼油和石化产品产能达1500万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在2010年形成10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0个过50亿元、60个过10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为我省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我们应看到:除上海、北京外,曾经在全国领先的湖北,如今远远地落后于东部各省,其落后的差异不在于大企业的数量及规模,而在于中小企业的数量以及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数量,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青岛的名牌支撑着“大树经济”,温州的民营企业发展着“小树经济”。湖北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较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及优势,有利于发展大企业经济,但我们又要看到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劳动力人口占70%,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人均产值又依赖中小企业经济,而“大树经济”也需要“小树经济”的辅助,相互联系和支持。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好比森林,需要参天大树与灌木、草丛共生共荣;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森林经济”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能带动湖北经济的腾飞。因此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举措应为:把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纺织、石化、冶金等六大行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基石,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并以产业竞争力为湖北工业发展的着力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符合湖北实际的中小企业发展思路,稳步发展与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纺织、石化、冶金等大工业配套协作的产业群,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实现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同时,要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走“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需要说明的是,湖北的这种“森林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浙江依靠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有人戏称为是从“草根经济”到“森林经济”的经营模式是不同的。他是依靠湖北支柱产业的一些大企业,嫁接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填空补缺”的“森林经济”的发展模式。
2湖北企业走“森林经济”发展之路的战略在于创新策略的运用
我国已经加入WTO,面对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湖北要迅速崛起,要实现“森林经济”的发展战略,根本的出路在于创新。创新带来的财富来源于企业,但企业根植于其母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中,国家创新系统对企业的创新方向和创新能力都产生著深远的影响,政府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形成的重要基础[1]。因此,湖北企业的创新活力,除了来自于自身,还来源于湖北政府创新。
2.1创新财政金融机制,为企业创新疏通融资渠道,加大创新投入:《中部区域创新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部科技环境优势明显,但创新能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以湖北为例,湖北在2001年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26.3,比全国24.61高,与珠三角29.87相差不很大。但科技经费投入偏低。湖北在2001年R&D占GDP的比例为0.8%全国是1.1,珠三角是1.3。科技人员人均R&D经营支出,湖北是2.35,全国是3.32,珠三角为5.91,是湖北的一倍多。从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看,湖北2001年万人专利授权为0.369,全国为0.778,珠三角为2.345。截止2003年3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湖北占全国的0.363%,珠三角占全国的46.281%[2]。湖北科研成果产出不高与其投入不足有很大的关联。所以,湖北要加大创新投入。
政府支持大型企业创新筹资的具体措施包括:在企业改组改制中要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参与本地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扩张;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制定与中央一致的地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通过财政贴息的办法发行“重点企业债券”,为湖北大型企业自主创新筹集资金,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对政府的研究与开发补贴在符合一定条件时认为是不可申诉的补贴情况,加大政府技术开发投入,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的开发给予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基金、专项补贴等财政支持;政府依据企业年度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例和销售额的增长率,对企业研究与开发直接补贴或扣减企业的收入税,通过设计补贴机制,引导企业走上创新之路,培养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支持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措施包括:①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范围,由目前的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襄樊市,普及到湖北省的各市、县,分别设立省级、市级、县级创新基金,用于匹配和支持国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以向具有良好研究意向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直接提供股本资金和贷款资金。②向有竞争产品、竞争市场、竞争技术的企业提供“出口信贷援助基金”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启动资金。③对特定企业给与投资补助,鼓励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建立海外投资促进基金等资金支持和间接咨询支持,促使湖北的先进产业尽快走向国际。
2.2发挥网络系统优势,架设知识分享渠道: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大企业的资源优势,缺乏专业人才队伍进行投资当地国信息的搜集与管理,许多企业也不知道国家的一些扶持政策,如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申请资金补助,或可获得奖励等。大型企业也缺乏集团公司与分公司的互动过程。从网络学习的观点来看,建立网络的学习渠道或策略联盟的合作模式是快速挺进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湖北政府应扩大企业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为企业实现与省外、国外的企业的联盟,寻找企业的合资,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减少在省外、海外市场试错的成本,将市场知识内化,以求得海外发展的机会;省政府要制定一项企业支持计划,以联合并组织政府各部门、工商团体、大专院校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发挥湖北优势,特设专家咨询热线或专家库,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随时得到专业人士如工程师、律师、税务师及会计师的协助,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组织、出版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刊物,为企业提供专门的商情信息及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提供更多地机会。建立湖北省世贸组织事务中心等相关机构,加强对反倾销的宣传培训,建立反倾销应诉工作快速反应机制,营造良好的公平贸易环境,制定有关培养WTO实战专才的工程等。
2.3推动国际化标准的实施与建设,为湖北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为减少非贸易壁垒,增强企业的品质管理能力,实施国际化标准,强化和推广产品测试和认证服务,政府还需要做大量的扶持性工作。一方面,支持大企业设立产品测试和认证中心,具体工作包括:提供基金支持,与海外合作牵线搭桥、组织行业协会或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等;另一方面,发挥各级科研院所、省技术质量检验局、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按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设立产品测试和认证中心,主动提升测试水准,并推动与海外机构的合作,促进本地和海外机构接受认可实验所的测试结果,以消除TBT的影响。湖北政府还应动员政府各部门及各媒体,大力宣传ISO9000系列、技术壁垒(TBT)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SA8000),倡导专业团体、行业学会等社会机构制定相应的标准供企业参考。为湖北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4以人为本,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谈到人才,人们总说“孔雀东南飞、麻雀都东南飞”,抱怨湖北总是充当“人才输出地”的角色。这话不假,湖北留不住人,人们听得多的是农村的留守孩子,其实在武汉市也有大量的城市留守孩子,这些孩子的家长基本上都是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才外流呢?举例来说,我校一名学生物工程的毕业生在武汉一家民营生物研究所工作不到一年,就跑到温州的一家改为股份制的厨工企业,到现在已经四年多了,回到母校继续攻读工程硕士时,他说:我现在的企业除了给我发工资,交保险,还给了1%的股份,我这次学习也是公司出钱,另外还住上了地方政府提供的廉价科技人才楼,所以现在打算在这家公司继续干下去。而原来在武汉的那家企业,除了几百元的工资,什么也没有。由此可知,湖北没有留住人才的环境及政策措施。
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就是在发达的东部地区应因缺乏人才而感到后劲不足,湖北要发挥科技教育优势,要打破过去的习惯,制定人才培养和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湖北地方政府的人才创新管理要围绕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工资待遇、住居条件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制度化,并允许企业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人才管理。同时把建立企业创新体系与人才开发挂起钩来,确立人才资源投资优先的战略,建立面向企业的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实行资金、项目、人才配套投入,以帮助企业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楚才回流之日,也就是湖北腾飞之时。
2.5创新企业经营方式,使企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加入WTO,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都是无人可阻挡的趋势。湖北省的出口量不大,目前只有武钢、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等几家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随着湖北省出口的增加,必然有更多的企业遭遇反倾销。因此,为了应对WTO的反倾销挑战,湖北企业经营方式要多样化,如跨国并购股权置换,收购销售网络许可证技术专利,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和工业园等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发展企业集团。国内一些企业目前已走在前列,如宝钢在巴西与世界最大的钢铁矿石公司巴西国有铝厂成立了合资公司――在靠近高端战略矿产资源储备的地区布置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广东美的集团出资2000万美元购买了日本三洋电器公司的微波炉业务——纵向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产品技术的高科技部分和零部件部分;万向集团收购了美国UAI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收购一个制造基地,作为立足点,支持中国在美国的进一步收购行为[3]。这些案例,反映中国通过跨国兼并和收购能获得资源、技术、产品、品牌等优势。同时提醒我们,企业不要将一种产品,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制造,都要一条龙负责。必须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优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把生产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全球化程度高的产品,越难反倾销,因为最后的产品的权属问题很难解决。国际化经营可规避反倾销。
2.6围绕湖北六大产业,建立集群产业基地:创新有一个集群效应。如硅谷人才聚集,一个企业什么人才都有,所以能很容易补充信息、人才和设备。迈克尔·波特认为,所谓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4]。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把这种产业的地区性集中称为外部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对于现代区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意大利北部的纺织业集群,美国硅谷的IT产业集群,中国的中关村电子信息、顺德古镇灯饰、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产业集群都强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湖北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数量增多,但各自为政、集群水平低,总体的竞争力比较低。湖北大企业为大企业“填空补缺”不够,导致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大企业反过来只能实行“外包”,不仅汽车产业如此,就是纺织行业,武汉市每年也得从浙江购进价值20多亿元的面料,加重了大企业的成本。因此,湖北推进企业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的集聚,才能实现集约化的发展。湖北企业的发展应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纺织、石化、冶金等六大行业,宜采用借助扩张的集群创新模式:①充分利用现成的关山“光谷”光电子,华中科技,武昌、鄂城、黄石的钢铁及机械工业,汉正街工业区纺织工业,汉阳、襄樊、十堰的汽车工业,东湖高新区电子信息高科技等的产业基础、产业基地,推进其集群化发展。②利用长飞、武钢、鄂钢、冶钢、东风、神龙、长动、武锅、武重、武汉健民、葛洲坝、三峡等龙头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品牌延伸,适时进行产业链创新延伸。构筑关山“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汉正街工业区纺织工业产业集群,以武昌、鄂城、黄石为主体的鄂东钢铁及机械工业产业集群,以汉阳、襄樊、十堰为主体的鄂西汽车工业产业集群,以东湖高新区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集群区域。通过产业集群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工业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英)玖·笛德(Tidd,J.),(英)约翰·本珊特(Bessant,J.),(英)凯思·帕维特(Pavitt,K.)著;金马工作室译: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郭生练、胡树华.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卢永明.WTO补贴于反补贴规则与财政补贴手段的运用,《上海会计》2004年第5期
[4]Porter.M.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年第11期
收稿日期:200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