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业中,学生写字课上普遍练得认真,但作业书写质量判若两样。要实现“练写合一”,教师应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试从学生的话语中去剖析此类现象的成因,并结合实践从思想、方法、评价等三个层面去探寻让“练字”走向“写字”之路。
[关键词]书写;练写分离;对策
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初练字的时候写得工整漂亮,可到作业本上,字就杂乱扭曲。因此,在与学生静心交流,与书法老师静坐分析,以及从孩子的一些话语中,笔者看出了一丝“端倪”,便试着去探寻让“练字”走向“写字”之路。
一、现象一:学生认为练字是一种技能,不能与写字对等
在写字课上,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工整、规范、美观的汉字。然而走出课堂,他们的关注点只是在作业完成的速度与正确率上,但忽视了完成的载体——写字。现行的课堂,写字指导时间少,练习的量也不大,不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觉:练字是练习技能的,是一项专门性的活动。让他们在写字与练字之间画上等号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另外,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无纸化办公”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可以看出,他们还没有产生自发的、本能的需要,没有正确理清“练”与“写”的关系。
对策:1.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提出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语言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书写时,笔画的长短粗细、结构的宽窄大小、运笔的轻重缓疾无不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性情的陶冶,情感的熏陶。其间,学生严谨细心、专心致志、追求完美的态度又得到了培养。我们可以利用晨会课、综合实践课等平台,带领学生演绎汉字故事,探寻汉字发展,引导学生去发现汉字的结体美、点线美、空间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感悟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学生必将从内心产生一种对汉字的敬畏感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作业中练字的意识。“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所提及的。学生要在平常作业中形成练字的自觉性,把每次作业都看作是练字的好机会,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把在课堂中习得的写字技能迁移到日常书写中,写出规范美观之字。课堂指导是有限的,课外书写是广阔的。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场合,学生只要一提起笔,就能认认真真地写,规规矩矩地练,一定会实现“练写合一”的境界。
二、现象二:若将练字融入作业练习,作业耗费时间太长
当下学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翻开学生的书包,《补充习题》《配套练习》《一课一练》……品种不少;打开学生的作业记载本,抄的、默的、读的、搜集的、操作的……名目可谓多样,学科可谓齐全。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在案头,学生只能选择加快书写速度,将写字姿势、作业质量抛之脑后了。
对策:1.控制作业量。教师要秉着“不求多,但求精”的原则,精心设计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不搞题海战术,亦不能机械重复。就拿抄写词语来说,《习字册》上有“字词句”的临写练习,《配套练习》上有“看拼音写词语”,再加上第二课时开始的默写,三次强化训练,相信学生应该能识记了。书写的数量少了,学生有了充裕的认真书写时间,书写质量也就有了保证。
2.渗透快写技巧。作业字迹潦草,其实质是学生为了提高书写的速度,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快写的技巧。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练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用。因此,教师在高年级学生掌握了楷书技能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去渗透实用技巧也未尝不可。
(1)正确姿势。不良的姿势会使孩子手指、手腕、手臂发酸,指间、掌间出汗,肌肉紧张僵硬,势必会影响运笔的灵活。事实也告诉我们,正确的握姿能使学生开阔书写视野,更为准确地把握字体的大小匀称;正确的坐姿能让学生挺直腰杆,两脚着地,全身放松。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流畅书写,减轻疲劳,还能提高书写水平。因此,教师应把“三个一”的握姿常挂嘴边,不厌其烦;把“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坐姿张贴于黑板,以提示,从而培养学生“练字先练姿”的良好习惯。
(2)成“字”在胸。许多学生在低年级时习惯边看边写,即看一笔写一笔或看一部分写一部分,到中高年级一直保持着此习惯。此举不但影响了字的美观,而且大大降低了书写的速度。笔者教学中反复强调“先观察,后落笔;少用橡皮,‘立此存照’”的作业要求:即学生落笔前一定要对字静观默察,仔细体味,做到成“字”、成“句”在胸,意在笔先。如若写错,尽量使用修改符号,一来保持感官上的工整,二来以便吸取教训。这样加强用笔、落笔责任感的培养,提高一次性书写的成功率,学生才能一鼓作气完成。
(3)良好心境。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过重的学业负担,让不少高年级学生表现出心烦气躁。《朱子家训》中把写字要领概括为“身正、心静、气顺、自然”。学生身心愉悦,呼吸顺畅,注意集中,书写速度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教师可通过做深呼吸的写前准备、舒缓音乐的渲染等方式,积极营造良好心境,引导学生静心写字,克服浮躁心理。
(4)介入行楷。六年级学生由于有一定楷书的书写基础,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逐步介入了行楷的练习。教师可以名家名帖为媒介,向学生细致介绍行楷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笔画连带是行楷的核心,唯有连带,方能提高书写速度。”此连带并非快速乱写,而是字的行笔路线,上下笔画间的衔接。行楷提倡“快马入阵”,即让运笔的动作大多留在空中,入纸的笔画则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书写有一定速度的同时保持字的间架结构不变形。教学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突出主笔,减少修饰,尽量一气呵成,使字浑然一体。
三、现象三:教师平时大多关注对错,写字质量沦入监管盲区
很多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关注点往往放在是作业是否完成,答案是否正确,极少去关注卷面是否整洁,字是否规范美观。长此以往,写字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写字优劣无伤大雅”的偏颇认知便在学生心中形成了。
对策:1.齐抓共管。在现实教学中,对于写字的监管往往是语文老师“孤军作战”,其他学科老师“视而不见”。在他们的思想中,写字本来就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与己无关。殊不知一个书写认真的学生,他的思维能力肯定严谨有序,做事也踏实有效。这一点无论对于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有益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把书写习惯的养成放在显要的位置,反复强调,从严要求,把练字过程融入日常各科作业之中,形成齐抓共管之势。
2.激励评价。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评价是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催化剂。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教学中,可采取以下评价激励手段:(1)在每次作业评价中增加书写项,实施时作业正确率为“优秀、良好、合格”,书写质量为“A、B、C”。(2)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在教室后专门设立优秀作业展览区,每周一次,不限参展名额。达到五次者,设“终身优秀作业奖”。当然对于书写暂后进生,可以降低门槛,只要比上一次写得好,卷面整洁即可参展。(3)充分发挥小评语的激励作用。“你的字越来越好了”“今天你的作业注意到了行款整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简明而富有鼓励性的评语燃起了学生对写好字的希望之火。这些评价方式,更好地营造了写字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练写兴趣,增强了在日常书写中练字的意识,使之感受到了练写的快乐。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关键词]书写;练写分离;对策
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初练字的时候写得工整漂亮,可到作业本上,字就杂乱扭曲。因此,在与学生静心交流,与书法老师静坐分析,以及从孩子的一些话语中,笔者看出了一丝“端倪”,便试着去探寻让“练字”走向“写字”之路。
一、现象一:学生认为练字是一种技能,不能与写字对等
在写字课上,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工整、规范、美观的汉字。然而走出课堂,他们的关注点只是在作业完成的速度与正确率上,但忽视了完成的载体——写字。现行的课堂,写字指导时间少,练习的量也不大,不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觉:练字是练习技能的,是一项专门性的活动。让他们在写字与练字之间画上等号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另外,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无纸化办公”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可以看出,他们还没有产生自发的、本能的需要,没有正确理清“练”与“写”的关系。
对策:1.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提出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语言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书写时,笔画的长短粗细、结构的宽窄大小、运笔的轻重缓疾无不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性情的陶冶,情感的熏陶。其间,学生严谨细心、专心致志、追求完美的态度又得到了培养。我们可以利用晨会课、综合实践课等平台,带领学生演绎汉字故事,探寻汉字发展,引导学生去发现汉字的结体美、点线美、空间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感悟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学生必将从内心产生一种对汉字的敬畏感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作业中练字的意识。“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所提及的。学生要在平常作业中形成练字的自觉性,把每次作业都看作是练字的好机会,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把在课堂中习得的写字技能迁移到日常书写中,写出规范美观之字。课堂指导是有限的,课外书写是广阔的。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场合,学生只要一提起笔,就能认认真真地写,规规矩矩地练,一定会实现“练写合一”的境界。
二、现象二:若将练字融入作业练习,作业耗费时间太长
当下学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翻开学生的书包,《补充习题》《配套练习》《一课一练》……品种不少;打开学生的作业记载本,抄的、默的、读的、搜集的、操作的……名目可谓多样,学科可谓齐全。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在案头,学生只能选择加快书写速度,将写字姿势、作业质量抛之脑后了。
对策:1.控制作业量。教师要秉着“不求多,但求精”的原则,精心设计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不搞题海战术,亦不能机械重复。就拿抄写词语来说,《习字册》上有“字词句”的临写练习,《配套练习》上有“看拼音写词语”,再加上第二课时开始的默写,三次强化训练,相信学生应该能识记了。书写的数量少了,学生有了充裕的认真书写时间,书写质量也就有了保证。
2.渗透快写技巧。作业字迹潦草,其实质是学生为了提高书写的速度,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快写的技巧。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练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用。因此,教师在高年级学生掌握了楷书技能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去渗透实用技巧也未尝不可。
(1)正确姿势。不良的姿势会使孩子手指、手腕、手臂发酸,指间、掌间出汗,肌肉紧张僵硬,势必会影响运笔的灵活。事实也告诉我们,正确的握姿能使学生开阔书写视野,更为准确地把握字体的大小匀称;正确的坐姿能让学生挺直腰杆,两脚着地,全身放松。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流畅书写,减轻疲劳,还能提高书写水平。因此,教师应把“三个一”的握姿常挂嘴边,不厌其烦;把“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坐姿张贴于黑板,以提示,从而培养学生“练字先练姿”的良好习惯。
(2)成“字”在胸。许多学生在低年级时习惯边看边写,即看一笔写一笔或看一部分写一部分,到中高年级一直保持着此习惯。此举不但影响了字的美观,而且大大降低了书写的速度。笔者教学中反复强调“先观察,后落笔;少用橡皮,‘立此存照’”的作业要求:即学生落笔前一定要对字静观默察,仔细体味,做到成“字”、成“句”在胸,意在笔先。如若写错,尽量使用修改符号,一来保持感官上的工整,二来以便吸取教训。这样加强用笔、落笔责任感的培养,提高一次性书写的成功率,学生才能一鼓作气完成。
(3)良好心境。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过重的学业负担,让不少高年级学生表现出心烦气躁。《朱子家训》中把写字要领概括为“身正、心静、气顺、自然”。学生身心愉悦,呼吸顺畅,注意集中,书写速度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教师可通过做深呼吸的写前准备、舒缓音乐的渲染等方式,积极营造良好心境,引导学生静心写字,克服浮躁心理。
(4)介入行楷。六年级学生由于有一定楷书的书写基础,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逐步介入了行楷的练习。教师可以名家名帖为媒介,向学生细致介绍行楷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笔画连带是行楷的核心,唯有连带,方能提高书写速度。”此连带并非快速乱写,而是字的行笔路线,上下笔画间的衔接。行楷提倡“快马入阵”,即让运笔的动作大多留在空中,入纸的笔画则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书写有一定速度的同时保持字的间架结构不变形。教学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突出主笔,减少修饰,尽量一气呵成,使字浑然一体。
三、现象三:教师平时大多关注对错,写字质量沦入监管盲区
很多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关注点往往放在是作业是否完成,答案是否正确,极少去关注卷面是否整洁,字是否规范美观。长此以往,写字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写字优劣无伤大雅”的偏颇认知便在学生心中形成了。
对策:1.齐抓共管。在现实教学中,对于写字的监管往往是语文老师“孤军作战”,其他学科老师“视而不见”。在他们的思想中,写字本来就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与己无关。殊不知一个书写认真的学生,他的思维能力肯定严谨有序,做事也踏实有效。这一点无论对于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有益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把书写习惯的养成放在显要的位置,反复强调,从严要求,把练字过程融入日常各科作业之中,形成齐抓共管之势。
2.激励评价。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评价是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催化剂。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教学中,可采取以下评价激励手段:(1)在每次作业评价中增加书写项,实施时作业正确率为“优秀、良好、合格”,书写质量为“A、B、C”。(2)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在教室后专门设立优秀作业展览区,每周一次,不限参展名额。达到五次者,设“终身优秀作业奖”。当然对于书写暂后进生,可以降低门槛,只要比上一次写得好,卷面整洁即可参展。(3)充分发挥小评语的激励作用。“你的字越来越好了”“今天你的作业注意到了行款整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简明而富有鼓励性的评语燃起了学生对写好字的希望之火。这些评价方式,更好地营造了写字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练写兴趣,增强了在日常书写中练字的意识,使之感受到了练写的快乐。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