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这是党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由于事件本身的极端敏感性,党中央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
两次特殊的会面像地下党接头
粉碎“四人帮”的决策过程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事先有个在较大范围内“摸底”的阶段。广为流传的陈云“下不为例”的故事是最有名的例子——叶剑英让王震到陈云那里征求意见,陈云经反复思考,让王震转告叶剑英:“看来,只有采取抓的办法。不过,党内斗争,只这一次,下不为例。”
大体来说,元老和将帅方面,通过叶剑英沟通;而与其他政治局成员的联系,主要由华国锋本人进行。资料表明,除了“四人帮”和被疑为其追随者的副总理吴桂贤,以及有恙在身的刘伯承元帅之外,所有在京政治局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或知晓此事。限于当时环境,私下交流、个别串联也要拿捏分寸,话不能说深说透,点到即止。
华国锋、叶剑英首先在各自的圈子里形成共识——与“四人帮”的斗争不可避免,但行动需要契机。9月11日,即毛主席逝世两天后,华国锋以身体不好要到北京医院检查为由,拐到西黄城根9号李先念的临时住处,请他征求叶帅的意见,以什么方式、什么时间解决“四人帮”问题为宜。因为“‘四人帮’当时对华国锋的行动是很注意的,是紧紧盯住的”(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语)。华、李两人的谈话不到10分钟。
为避免引起“四人帮”注意,李先念采取了跟華国锋类似的办法。9月14日,李先念对工作人员说心情不好,要去植物园散心。车到香山,他突然说去西山叶帅处,路上才叫警卫人员打电话通知。据工作人员回忆,得知李先念突然造访的消息,叶帅犹豫是否见面,后来还是答应了。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在一篇文章中复现了当时的场景——两人坐定后,叶剑英问李先念:“你是来公事奉命,还是老交情看望?”李先念回答:“都有。”这时叶剑英打开收音机,以防有人窃听……
“万一失密,将给予最严厉制裁”
经一个多星期深思熟虑,9月21日,叶剑英面见华国锋,“实务派”与“元老派”联盟正式达成。有研究者发现:在行动前,当事人两人以上的会面屈指可数,而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3人从未一起碰头,最常见的是单线联系,像搞地下工作一样。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之间。“你父亲要我和华国锋不要动,他在我们中间来回穿插”,汪东兴曾这样告诉叶剑英的女儿叶向真,“叶帅和老华他们俩挂帅之外,他还特别对我有个别的交代,特别是保密,特别是不要到他那儿去,不要暴露秘密”。
10月6日,决战时刻来临。下午3时30分,汪东兴对各行动小组做“战前动员”,并颁布了几条纪律:要绝对保守机密,万一失密,将给予最严厉制裁;要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任何人不得擅自开枪;即刻起以行动小组为单位活动,组长负责,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几乎同一时刻,叶剑英动身从玉泉山9号楼住地来到军科院办公室,为晚上8点中南海的会议做准备。4时许,叶帅驱车离开办公室,他叮嘱绰号“马头”的警卫员马西金:开会时站在会议厅门口不能离开,司机坐在车里不要出去。
“红旗”轿车驶出军科院不久,叶剑英说:“马头,你看看机场的飞机都在吗?”那时从西山可以看到不远处西郊机场的飞机。马西金一直数到了“18”,飞机都在——西郊机场本来有20架三叉戟,1971年林彪叛逃时摔了1架,后来机场出事故又损失1架,剩下18架。
快到军事博物馆时,叶剑英又问:“马头,钓鱼台那边有没有‘红旗’出来?”马西金知道,叶帅关心的是张春桥和王洪文的动静,他们一直住在钓鱼台。“现在想起来,叶帅是担心走漏了风声,江青等人先动手,他们的全部计划就打乱了。”马西金后来回忆。
行动结束后李先念还不知情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粉碎“四人帮”就是由叶剑英、华国锋坐镇,汪东兴指挥8341部队在中南海怀仁堂抓了应召来开会的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4人。实际上,整个行动的地点不限于怀仁堂和中南海,抓捕的人数至少8个(毛远新在中南海丰泽园被就地“保护审查”,吴德等人负责抓捕中南海之外的迟群、谢静宜以及王洪文的大秘书金祖敏,控制主要宣传机构以及机场、邮电局等要地),参与行动的部队除了8341还有北京卫戍区。据吴德回忆,当晚在北大、清华外围也布置了不少兵力,“北京实际上实行了暗中戒严,外地进京的所有路口都被监视,防止外地的部队进北京”。
当晚,中央政治局连夜在玉泉山9号楼开会。据吴德和叶帅秘书王文理回忆,李先念到达时,还以为常居西山的叶帅生病了,一进门便问:“怎么这么晚还开会?叶帅病得很重?”李先念是受华国锋委托秘密联络叶剑英的人。李先念知道原定的行动时间(国庆节后10天),但他显然对提前行动以及行动的具体方案毫不知情。这个细节足以证明当时保密到了何种程度。
在玉泉山上,华国锋通报了当晚的行动。为防止发生动乱(主要是担心上海民兵),会议决定,以中发[1976]16号文的形式逐步向下传达粉碎“四人帮”的消息。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新华社关于粉碎“四人帮”的消息。
(摘自《保密工作》 朱元石等/文)
两次特殊的会面像地下党接头
粉碎“四人帮”的决策过程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事先有个在较大范围内“摸底”的阶段。广为流传的陈云“下不为例”的故事是最有名的例子——叶剑英让王震到陈云那里征求意见,陈云经反复思考,让王震转告叶剑英:“看来,只有采取抓的办法。不过,党内斗争,只这一次,下不为例。”
大体来说,元老和将帅方面,通过叶剑英沟通;而与其他政治局成员的联系,主要由华国锋本人进行。资料表明,除了“四人帮”和被疑为其追随者的副总理吴桂贤,以及有恙在身的刘伯承元帅之外,所有在京政治局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或知晓此事。限于当时环境,私下交流、个别串联也要拿捏分寸,话不能说深说透,点到即止。
华国锋、叶剑英首先在各自的圈子里形成共识——与“四人帮”的斗争不可避免,但行动需要契机。9月11日,即毛主席逝世两天后,华国锋以身体不好要到北京医院检查为由,拐到西黄城根9号李先念的临时住处,请他征求叶帅的意见,以什么方式、什么时间解决“四人帮”问题为宜。因为“‘四人帮’当时对华国锋的行动是很注意的,是紧紧盯住的”(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语)。华、李两人的谈话不到10分钟。
为避免引起“四人帮”注意,李先念采取了跟華国锋类似的办法。9月14日,李先念对工作人员说心情不好,要去植物园散心。车到香山,他突然说去西山叶帅处,路上才叫警卫人员打电话通知。据工作人员回忆,得知李先念突然造访的消息,叶帅犹豫是否见面,后来还是答应了。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在一篇文章中复现了当时的场景——两人坐定后,叶剑英问李先念:“你是来公事奉命,还是老交情看望?”李先念回答:“都有。”这时叶剑英打开收音机,以防有人窃听……
“万一失密,将给予最严厉制裁”
经一个多星期深思熟虑,9月21日,叶剑英面见华国锋,“实务派”与“元老派”联盟正式达成。有研究者发现:在行动前,当事人两人以上的会面屈指可数,而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3人从未一起碰头,最常见的是单线联系,像搞地下工作一样。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之间。“你父亲要我和华国锋不要动,他在我们中间来回穿插”,汪东兴曾这样告诉叶剑英的女儿叶向真,“叶帅和老华他们俩挂帅之外,他还特别对我有个别的交代,特别是保密,特别是不要到他那儿去,不要暴露秘密”。
10月6日,决战时刻来临。下午3时30分,汪东兴对各行动小组做“战前动员”,并颁布了几条纪律:要绝对保守机密,万一失密,将给予最严厉制裁;要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任何人不得擅自开枪;即刻起以行动小组为单位活动,组长负责,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几乎同一时刻,叶剑英动身从玉泉山9号楼住地来到军科院办公室,为晚上8点中南海的会议做准备。4时许,叶帅驱车离开办公室,他叮嘱绰号“马头”的警卫员马西金:开会时站在会议厅门口不能离开,司机坐在车里不要出去。
“红旗”轿车驶出军科院不久,叶剑英说:“马头,你看看机场的飞机都在吗?”那时从西山可以看到不远处西郊机场的飞机。马西金一直数到了“18”,飞机都在——西郊机场本来有20架三叉戟,1971年林彪叛逃时摔了1架,后来机场出事故又损失1架,剩下18架。
快到军事博物馆时,叶剑英又问:“马头,钓鱼台那边有没有‘红旗’出来?”马西金知道,叶帅关心的是张春桥和王洪文的动静,他们一直住在钓鱼台。“现在想起来,叶帅是担心走漏了风声,江青等人先动手,他们的全部计划就打乱了。”马西金后来回忆。
行动结束后李先念还不知情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粉碎“四人帮”就是由叶剑英、华国锋坐镇,汪东兴指挥8341部队在中南海怀仁堂抓了应召来开会的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4人。实际上,整个行动的地点不限于怀仁堂和中南海,抓捕的人数至少8个(毛远新在中南海丰泽园被就地“保护审查”,吴德等人负责抓捕中南海之外的迟群、谢静宜以及王洪文的大秘书金祖敏,控制主要宣传机构以及机场、邮电局等要地),参与行动的部队除了8341还有北京卫戍区。据吴德回忆,当晚在北大、清华外围也布置了不少兵力,“北京实际上实行了暗中戒严,外地进京的所有路口都被监视,防止外地的部队进北京”。
当晚,中央政治局连夜在玉泉山9号楼开会。据吴德和叶帅秘书王文理回忆,李先念到达时,还以为常居西山的叶帅生病了,一进门便问:“怎么这么晚还开会?叶帅病得很重?”李先念是受华国锋委托秘密联络叶剑英的人。李先念知道原定的行动时间(国庆节后10天),但他显然对提前行动以及行动的具体方案毫不知情。这个细节足以证明当时保密到了何种程度。
在玉泉山上,华国锋通报了当晚的行动。为防止发生动乱(主要是担心上海民兵),会议决定,以中发[1976]16号文的形式逐步向下传达粉碎“四人帮”的消息。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新华社关于粉碎“四人帮”的消息。
(摘自《保密工作》 朱元石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