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其教育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迅速的提升。因此,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已成为一个焦点。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内涵建设是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使规模与质量达到协调统一。本文提出,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办学理念,拥有优秀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 内涵建设 教育质量 教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快速发展,逐步从扩张式的外延建设向以提升质量的内涵建设过渡,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中等职业院校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内涵建设的中心任务,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教育质量体系,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质量立校成为办学传统,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力度,重点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一、内涵建设对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内涵建设是一个大的体系,包括学校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科学定位是关键,核心能力培养是目标,改革评价体系和方法是动力,加强教学管理是保障,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
抓内涵建设就是抓教学质量,要提升教学质量就要明确什么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没有一个单一的质量标准,而是一个有机组合起来的概念体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教学质量是指教学所达到的水平,它一般体现在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所具备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水平,是整个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结果和真实反映。因此在内涵建设中要提升教学质量,应围绕以下内容去努力。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一切应以社会、企业所需求的职业、岗位、工作技能为基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脱离了这个基本目标,所有的人才培养都是不切实际,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升。
2.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素质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还包括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而作为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差异,这方面的培养较为困难。专业技能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保证学生就业分配的基本保障。心理素质是学生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条件,只有身心健康,他们才能以充沛的精力、豁达的心胸、坚强的意志,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文化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不断探索,不断革新,不断发展。明晰了素质教育内容,就有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智育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更要注重思想道德品质、身心素质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提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同时掌握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既能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始终紧跟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保证,也是学校最根本的基础建设之一。
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需要,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实践能力训练与职业岗位相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依托学校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另一方面依托行业,联合企业,深化学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的相结合。
二、教学模式转变的实施策略
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学模式改革。而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校企合作,以工学一体化教学为切入点,以就业为主体导向,既要改变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又要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走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从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这个工程要能有序、有效地推进,既需要全面考虑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也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力量。
1.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最大限度地与社会、企业需求相结合,其目的就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它是多种教学模式的集合体,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只要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教学模式均可以纳入其中。因为工作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一个综合过程,需要多种类型的知识和技能,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同的课程做支持,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体系。为此应明确以下三点:第一,明确企业需求,走校企合作之路。第二,强化以质立校观念,走特色之路。第三,转变教育模式,走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2.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转变教学模式的实施者,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这就要求培养一支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中职学生教学,又能从事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既搞教学又搞教研,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走进企业,掌握目标培养。二是走产、学、研结合教师培养模式之路。三是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最佳途径。
3.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1)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工种、岗位能力为课程目标,以工学一体化为基础的多元化教学过程为课程模块,以实训项目为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的要求,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建设一批院级乃至省级精品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二是新增专业的课程建设。三是教材建设。 (2)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建设等,是与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学校实施教学活动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依据,是评价教学效果和检测教学质量的基本准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为促进内涵建设工作,提高课程教学水平,规范课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建立健全一般课程标准。第二,建立健全重点课程标准。第三,建立健全精品课程标准。
三、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
1.管理机制的长期性
加强职业院校管理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根本保障,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因此,作为管理首先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做到有据可依,使其规范化,同时应细化常规管理,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强教学管理制度。二是加强学生工作管理。三是提升后勤服务管理。
2.建立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前提
(1)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职业院校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完整、规范的质量标准,否则无法真实评价教学质量。因而,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理念,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从招生到教学到毕业各个环节全程质量管理,构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教学质量标准,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
(2)构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让职业院校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技能人才,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只有建立了企业与学校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才能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3)突出质量体系的自主性和特色性。 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发挥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所属类型及层次,不要一味地模仿和追随其他院校,应在实践中突出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
3.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关键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形成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关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性提高,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逐步建立一套以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为目标,自上而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应包括管理指挥、信息采集、分析评估及反馈调节三个环节。
4.建立高效持久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是核心
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要建立一套以评教制度、督查制度、督导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等教学保障制度,以制度约束,以激励为推动力,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具体包括:学生评价制度、教学督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学激励制度。
四、小结
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培养出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与企业需求相符合,具备较强职业能力,富有创新能力,能在生产或服务一线岗位独立工作的中、高级技能人才,这就是教学质量。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体现了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价,企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体现了毕业生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而这些评价和反馈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体现,对学校是否能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注重内涵建设的时候应把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核心内容。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技师学院)
关键词:职业教育 内涵建设 教育质量 教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快速发展,逐步从扩张式的外延建设向以提升质量的内涵建设过渡,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中等职业院校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内涵建设的中心任务,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教育质量体系,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质量立校成为办学传统,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力度,重点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一、内涵建设对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内涵建设是一个大的体系,包括学校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科学定位是关键,核心能力培养是目标,改革评价体系和方法是动力,加强教学管理是保障,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
抓内涵建设就是抓教学质量,要提升教学质量就要明确什么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没有一个单一的质量标准,而是一个有机组合起来的概念体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教学质量是指教学所达到的水平,它一般体现在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所具备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水平,是整个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结果和真实反映。因此在内涵建设中要提升教学质量,应围绕以下内容去努力。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一切应以社会、企业所需求的职业、岗位、工作技能为基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脱离了这个基本目标,所有的人才培养都是不切实际,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升。
2.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素质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还包括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而作为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差异,这方面的培养较为困难。专业技能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保证学生就业分配的基本保障。心理素质是学生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条件,只有身心健康,他们才能以充沛的精力、豁达的心胸、坚强的意志,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文化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不断探索,不断革新,不断发展。明晰了素质教育内容,就有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智育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更要注重思想道德品质、身心素质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提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同时掌握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既能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始终紧跟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保证,也是学校最根本的基础建设之一。
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需要,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实践能力训练与职业岗位相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依托学校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另一方面依托行业,联合企业,深化学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的相结合。
二、教学模式转变的实施策略
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学模式改革。而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校企合作,以工学一体化教学为切入点,以就业为主体导向,既要改变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又要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走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从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这个工程要能有序、有效地推进,既需要全面考虑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也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力量。
1.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最大限度地与社会、企业需求相结合,其目的就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它是多种教学模式的集合体,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只要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教学模式均可以纳入其中。因为工作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一个综合过程,需要多种类型的知识和技能,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同的课程做支持,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体系。为此应明确以下三点:第一,明确企业需求,走校企合作之路。第二,强化以质立校观念,走特色之路。第三,转变教育模式,走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2.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转变教学模式的实施者,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这就要求培养一支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中职学生教学,又能从事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既搞教学又搞教研,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走进企业,掌握目标培养。二是走产、学、研结合教师培养模式之路。三是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最佳途径。
3.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1)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工种、岗位能力为课程目标,以工学一体化为基础的多元化教学过程为课程模块,以实训项目为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的要求,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建设一批院级乃至省级精品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二是新增专业的课程建设。三是教材建设。 (2)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建设等,是与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学校实施教学活动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依据,是评价教学效果和检测教学质量的基本准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为促进内涵建设工作,提高课程教学水平,规范课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建立健全一般课程标准。第二,建立健全重点课程标准。第三,建立健全精品课程标准。
三、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
1.管理机制的长期性
加强职业院校管理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根本保障,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因此,作为管理首先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做到有据可依,使其规范化,同时应细化常规管理,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强教学管理制度。二是加强学生工作管理。三是提升后勤服务管理。
2.建立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前提
(1)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职业院校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完整、规范的质量标准,否则无法真实评价教学质量。因而,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理念,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从招生到教学到毕业各个环节全程质量管理,构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教学质量标准,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
(2)构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让职业院校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技能人才,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只有建立了企业与学校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才能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3)突出质量体系的自主性和特色性。 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发挥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所属类型及层次,不要一味地模仿和追随其他院校,应在实践中突出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
3.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关键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形成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关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性提高,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逐步建立一套以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为目标,自上而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应包括管理指挥、信息采集、分析评估及反馈调节三个环节。
4.建立高效持久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是核心
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要建立一套以评教制度、督查制度、督导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等教学保障制度,以制度约束,以激励为推动力,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具体包括:学生评价制度、教学督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学激励制度。
四、小结
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培养出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与企业需求相符合,具备较强职业能力,富有创新能力,能在生产或服务一线岗位独立工作的中、高级技能人才,这就是教学质量。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体现了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价,企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体现了毕业生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而这些评价和反馈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体现,对学校是否能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注重内涵建设的时候应把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核心内容。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