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干半岛,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南靠伊奥尼亚海、爱琴海,北以多瑙河和萨瓦河为界,面积约为50.5万平方公里。巴尔干半岛上星罗棋布着许多国家,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国的全部领土、南斯拉夫的大部以及罗马尼亚、土耳其的部分领土都在这个半岛上。素有“火药库”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历来都是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之地,由于历史纷争、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差异、边界纠纷和政治分歧等诸多棘手问题的存在,这里的空气中充斥着火药的味道。当然,巴尔干半岛也是一片足球的乐土,历史悠久的巴尔干杯就曾给该地区的球迷带来过许多快乐。
较之于英国本土四角锦标赛或是中欧杯,不管是参赛队的实力还是赛事的整体水平,巴尔干杯都要略逊一筹。尽管如此,巴尔干杯依然有着鲜明的特点,国家队之间的群雄逐鹿抑或俱乐部之间的强强对话,都能激发观战球迷的巨大热情。如今,巴尔干杯随着硝烟的散尽已经躺进了历史的故纸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登上时光机,重新造访这项古老而神秘的赛事。
巴尔干人的足球舞台
巴尔干杯包括巴尔干国家杯(Balkan Cup)和巴尔干俱乐部杯(Balkans Cup),前者于1929年正式创办,后者则在1960年才揭开大幕。
不管是知名度还是影响力,巴尔干国家杯都要远超于俱乐部杯。首届巴尔干国家杯历时三年(1929~1931),参赛队包括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比赛以双循环的方式进行,每支球队都要与其他球队交锋两次,一次在主场,一次在客场,各队每胜1场得2分,平1场得1分,输球不得分,每届杯赛结束之后,积分最高的球队获得冠军。首届巴尔干国家杯的冠军得主是罗马尼亚,他们当时的成绩是5胜1负,进26球失13球。
第一届巴尔干国家杯结束后,大赛在1931年就迎来了重大改革:比赛开始采取赛会制,每支球队只与其他球队交手一次,比赛时间也由此前的三年变成了一周左右。从1932年至1936年,参加巴尔干国家杯的四支球队没有变化,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赛事宣告中断。1946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巴尔干国家杯重新开打,希腊宣布退出比赛,阿尔巴尼亚成为了新成员,并一举夺得了二战后的首座巴尔干国家杯。1947年,当时的世界劲旅匈牙利队也加入了巴尔干国家杯,并在当年夺得了冠军,他们曾在对保加利亚的比赛中以9∶0狂扫对手。1948年,巴尔干国家杯的参赛队达到了七支,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也加入到赛事中。但是,由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因,该年的比赛未能顺利举行完毕(总共只进行了10场比赛),从此这一赛事便陷入了漫长的停办期。这一停,足足让球迷们等待了25年。
1973年,巴尔干杯“重出江湖”,赛制再度修改,参赛队伍缩小至四支,只进行两回合制的半决赛和决赛,比赛时间为四年,希腊、保加利亚、土耳其和罗马尼亚参加了比赛。最终闯入决赛的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主场以1∶0战胜对手,客场以2∶3小负,凭借着客场进球多的优势赢得了冠军。1977年,南斯拉夫加入比赛,但他们在最后一届巴尔干杯决赛中以两回合3∶4的总比分不敌罗马尼亚,与冠军擦肩而过。
1960年,巴尔干俱乐部杯正式启动,参赛队是来自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的俱乐部。比赛以双循环的方式进行,每支球队通常是在一个赛季或一年内与其他对手进行主客场比赛,计分规则与巴尔干国家杯相同。由于巴尔干俱乐部杯的参赛队伍水平不高,完全无法和巴尔干国家杯相提并论,更不要说赫赫有名的欧洲三大杯了。1960-1961赛季,罗马尼亚的布拉索夫队以8战5胜3平积13分的不败成绩夺得了首届巴尔干俱乐部杯的冠军,1961-1962赛季站上最高领奖台的是希腊的奥林匹亚科斯队。
1989-1990赛季,巴尔干俱乐部杯因为著名的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而暂时取消,这也是巴尔干俱乐部杯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停摆(第一次为1962-1963赛季)之一。1994年,最后一届巴尔干俱乐部杯被土耳其的萨姆松体育队夺得,此后这项赛事便寿终正寝。保加利亚的俱乐部总共九次夺得巴尔干俱乐部杯,希腊的俱乐部以六次紧随其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的俱乐部夺冠次数分别为五次、四次和三次,阿尔巴尼亚的球队仅有一次折桂。
多重因素导致消亡
巴尔干国家杯的消失,主要是因为难以统一的赛制、赛事吸引力不足和各队参赛热情的下降。首届巴尔干国家杯跨度为三年,此后却在每年的一周时间内决出冠军。“二战”后的巴尔干国家杯直到1973年才恢复,但赛制又回到了此前三年的老路上。冗长的比赛时间令参赛球队苦不堪言,但赛会组织者又难以就赛制的统一达成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参赛各队的热情不断下降,巴尔干国家杯的吸引力也每况愈下,最终导致比赛寿终正寝。
巴尔干俱乐部杯走上末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参赛队水平参差不齐、赛事本身缺乏竞争力以及欧洲三大杯的影响。如果说巴尔干俱乐部杯前期还颇有些“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悬念,那么到了后期,来自保加利亚、希腊和土耳其的俱乐部几乎垄断了冠军,而缺乏竞争力的巴尔干俱乐部杯,也注定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此外,伴随着欧洲三大杯赛的如火如荼,大多数巴尔干球队都把精力投入到了欧战上,布加勒斯特星、贝尔格莱德红星都曾红极一时,在这些球队的眼中,参加巴尔干俱乐部杯这样的鸡肋赛事毫无意义。再有就是,南斯拉夫动荡的局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巴尔干俱乐部杯的进行,因此在1994年后,该项赛事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消失的轶事
射手争锋:罗马尼亚杀手群,最大牌普斯卡斯
在巴尔干国家杯历史上,罗马尼亚前锋抢走了不少风头,他们总共获得过五次最佳射手。首届巴尔干杯,博多洛和韦策尔以七球并列最佳射手,而他俩都来自罗马尼亚;1933年的巴尔干杯,类似的情况再度上演,罗马尼亚双枪乔拉克和多鲍伊分别攻入四球,荣膺金靴奖;在1936年、1946年、1977~1980年的杯赛中,罗马尼亚球员也都是当之无愧的杀手之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948年的巴尔干杯上,匈牙利球星普斯卡斯以五球夺得最佳射手,他也是巴尔干国家杯历届射手王中名头最响亮的一位。
卫冕成风
回溯巴尔干俱乐部杯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除了仅获得一次冠军的俱乐部,有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夺冠经历的球队,无不依靠卫冕。最为突出的是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快速,该队在1963-1964赛季和1964-1966赛季蝉联了巴尔干杯。保加利亚的旧扎戈拉比罗亦不示弱,他们在1967-1968赛季夺冠,并于1969年成功卫冕;1983年和1984年,旧扎戈拉比罗再度克隆卫冕奇迹,该队也成为了唯一四夺巴尔干杯的球队。最后一支在巴尔干俱乐部杯上卫冕的球队是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斯拉维亚,该队在1986年和1987-1988赛季勇夺冠军。
南斯拉夫解体
1989年10月,南共联盟第28次中央全会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决议,宣布放弃“一党垄断”。1990年,有着70年历史的南共联盟不解自散,几乎在同一时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300个左右的政党,他们打着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旗号争取选票,民族主义思潮泛滥。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公民投票后同时宣布独立,这标志着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南联邦议会和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后,他们宣布斯、克两共和国单方面的独立决定为非法,南斯拉夫由此战乱不已,巴尔干地区的足球也受到了冲击,俱乐部杯于1994年正式停办,与此不无关系。
较之于英国本土四角锦标赛或是中欧杯,不管是参赛队的实力还是赛事的整体水平,巴尔干杯都要略逊一筹。尽管如此,巴尔干杯依然有着鲜明的特点,国家队之间的群雄逐鹿抑或俱乐部之间的强强对话,都能激发观战球迷的巨大热情。如今,巴尔干杯随着硝烟的散尽已经躺进了历史的故纸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登上时光机,重新造访这项古老而神秘的赛事。
巴尔干人的足球舞台
巴尔干杯包括巴尔干国家杯(Balkan Cup)和巴尔干俱乐部杯(Balkans Cup),前者于1929年正式创办,后者则在1960年才揭开大幕。
不管是知名度还是影响力,巴尔干国家杯都要远超于俱乐部杯。首届巴尔干国家杯历时三年(1929~1931),参赛队包括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比赛以双循环的方式进行,每支球队都要与其他球队交锋两次,一次在主场,一次在客场,各队每胜1场得2分,平1场得1分,输球不得分,每届杯赛结束之后,积分最高的球队获得冠军。首届巴尔干国家杯的冠军得主是罗马尼亚,他们当时的成绩是5胜1负,进26球失13球。
第一届巴尔干国家杯结束后,大赛在1931年就迎来了重大改革:比赛开始采取赛会制,每支球队只与其他球队交手一次,比赛时间也由此前的三年变成了一周左右。从1932年至1936年,参加巴尔干国家杯的四支球队没有变化,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赛事宣告中断。1946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巴尔干国家杯重新开打,希腊宣布退出比赛,阿尔巴尼亚成为了新成员,并一举夺得了二战后的首座巴尔干国家杯。1947年,当时的世界劲旅匈牙利队也加入了巴尔干国家杯,并在当年夺得了冠军,他们曾在对保加利亚的比赛中以9∶0狂扫对手。1948年,巴尔干国家杯的参赛队达到了七支,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也加入到赛事中。但是,由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因,该年的比赛未能顺利举行完毕(总共只进行了10场比赛),从此这一赛事便陷入了漫长的停办期。这一停,足足让球迷们等待了25年。
1973年,巴尔干杯“重出江湖”,赛制再度修改,参赛队伍缩小至四支,只进行两回合制的半决赛和决赛,比赛时间为四年,希腊、保加利亚、土耳其和罗马尼亚参加了比赛。最终闯入决赛的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主场以1∶0战胜对手,客场以2∶3小负,凭借着客场进球多的优势赢得了冠军。1977年,南斯拉夫加入比赛,但他们在最后一届巴尔干杯决赛中以两回合3∶4的总比分不敌罗马尼亚,与冠军擦肩而过。
1960年,巴尔干俱乐部杯正式启动,参赛队是来自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的俱乐部。比赛以双循环的方式进行,每支球队通常是在一个赛季或一年内与其他对手进行主客场比赛,计分规则与巴尔干国家杯相同。由于巴尔干俱乐部杯的参赛队伍水平不高,完全无法和巴尔干国家杯相提并论,更不要说赫赫有名的欧洲三大杯了。1960-1961赛季,罗马尼亚的布拉索夫队以8战5胜3平积13分的不败成绩夺得了首届巴尔干俱乐部杯的冠军,1961-1962赛季站上最高领奖台的是希腊的奥林匹亚科斯队。
1989-1990赛季,巴尔干俱乐部杯因为著名的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而暂时取消,这也是巴尔干俱乐部杯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停摆(第一次为1962-1963赛季)之一。1994年,最后一届巴尔干俱乐部杯被土耳其的萨姆松体育队夺得,此后这项赛事便寿终正寝。保加利亚的俱乐部总共九次夺得巴尔干俱乐部杯,希腊的俱乐部以六次紧随其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的俱乐部夺冠次数分别为五次、四次和三次,阿尔巴尼亚的球队仅有一次折桂。
多重因素导致消亡
巴尔干国家杯的消失,主要是因为难以统一的赛制、赛事吸引力不足和各队参赛热情的下降。首届巴尔干国家杯跨度为三年,此后却在每年的一周时间内决出冠军。“二战”后的巴尔干国家杯直到1973年才恢复,但赛制又回到了此前三年的老路上。冗长的比赛时间令参赛球队苦不堪言,但赛会组织者又难以就赛制的统一达成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参赛各队的热情不断下降,巴尔干国家杯的吸引力也每况愈下,最终导致比赛寿终正寝。
巴尔干俱乐部杯走上末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参赛队水平参差不齐、赛事本身缺乏竞争力以及欧洲三大杯的影响。如果说巴尔干俱乐部杯前期还颇有些“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悬念,那么到了后期,来自保加利亚、希腊和土耳其的俱乐部几乎垄断了冠军,而缺乏竞争力的巴尔干俱乐部杯,也注定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此外,伴随着欧洲三大杯赛的如火如荼,大多数巴尔干球队都把精力投入到了欧战上,布加勒斯特星、贝尔格莱德红星都曾红极一时,在这些球队的眼中,参加巴尔干俱乐部杯这样的鸡肋赛事毫无意义。再有就是,南斯拉夫动荡的局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巴尔干俱乐部杯的进行,因此在1994年后,该项赛事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消失的轶事
射手争锋:罗马尼亚杀手群,最大牌普斯卡斯
在巴尔干国家杯历史上,罗马尼亚前锋抢走了不少风头,他们总共获得过五次最佳射手。首届巴尔干杯,博多洛和韦策尔以七球并列最佳射手,而他俩都来自罗马尼亚;1933年的巴尔干杯,类似的情况再度上演,罗马尼亚双枪乔拉克和多鲍伊分别攻入四球,荣膺金靴奖;在1936年、1946年、1977~1980年的杯赛中,罗马尼亚球员也都是当之无愧的杀手之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948年的巴尔干杯上,匈牙利球星普斯卡斯以五球夺得最佳射手,他也是巴尔干国家杯历届射手王中名头最响亮的一位。
卫冕成风
回溯巴尔干俱乐部杯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除了仅获得一次冠军的俱乐部,有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夺冠经历的球队,无不依靠卫冕。最为突出的是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快速,该队在1963-1964赛季和1964-1966赛季蝉联了巴尔干杯。保加利亚的旧扎戈拉比罗亦不示弱,他们在1967-1968赛季夺冠,并于1969年成功卫冕;1983年和1984年,旧扎戈拉比罗再度克隆卫冕奇迹,该队也成为了唯一四夺巴尔干杯的球队。最后一支在巴尔干俱乐部杯上卫冕的球队是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斯拉维亚,该队在1986年和1987-1988赛季勇夺冠军。
南斯拉夫解体
1989年10月,南共联盟第28次中央全会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决议,宣布放弃“一党垄断”。1990年,有着70年历史的南共联盟不解自散,几乎在同一时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300个左右的政党,他们打着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旗号争取选票,民族主义思潮泛滥。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公民投票后同时宣布独立,这标志着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南联邦议会和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后,他们宣布斯、克两共和国单方面的独立决定为非法,南斯拉夫由此战乱不已,巴尔干地区的足球也受到了冲击,俱乐部杯于1994年正式停办,与此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