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三注意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k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评价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技巧:
  
  一、弄清题意,抓准评价点
  
  [例1](2008年全国高考宁夏、海南卷《二十年后》阅读)小说中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相关文段]“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解析]应该围绕鲍勃是“值得同情”还是“罪有应得”。吉米是“忠于职守”还是“背叛友谊”这些评价点作明确的判断,并在文中找出依据简要佐证。
  文中鲍勃忠于友谊这点值得肯定,但他又是一个罪犯,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被抓而同情他、可怜他。而吉米同样看重友谊,但他知道友谊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鲍勃虽然是自己的朋友,但他犯了法,必须受到惩处,而且,为了不让朋友尴尬,他请了别的警察去抓鲍勃,这恰恰说明他是一个重友谊同时又维护法律至高无上尊严的好汉子。基于此认识,可以得出下面的答案:
  鲍勃重情守信,值得肯定,但他是通缉犯,被抓是罪有应得,不值得为此而同情他。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抓捕了鲍勃,但为了不让朋友尴尬,他请了别的警察去抓鲍勃,他并没有背叛友谊,他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因为他知道友谊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入乎其内,在“文中”充分挖掘
  
  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显豁的还好办,若不显豁,就必须认真分析,将潜藏的信息挖出来,以求真正全面、客观、公允地评价。
  [例2](2007年高考山东卷《灯火的温情阅读》)作者说在孤独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段]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脱这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换我归去的等……
  [解析]我们应抓住作者表达观点的语境以及后文以柳宗元《江雪》为例暗示的正确做法。
  作者说,在闹市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一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助无靠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正是在这种语境中,作者才有这种观点,而这种观点表现的恰恰是一种常态,虽然它并不能涵盖所有。但正因为是常态,才让人觉得有些害怕:如果每个人得不到温暖就都这样做,那人生还有意义吗?由此可见,这种做法我们不能完全赞同。
  其次,作者自己也说每个人“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后面还举了柳宗元《江雪》所反映的人生境界,并由此得出结论:“其实,人很难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作者虽然说自己不如柳宗元,但对这个在失意中仍不迷失自我的智者,作者是充满钦敬之情的。这正是人正确的做法。而作者自己呢?他追求的乃是灯火的温情。
  综上所述,就可得出以下答案:
  这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三、出乎其外,在“文外”适当联想和引申
  
  对于主题相对隐晦或寓意相对丰富的文章,要适当联系作者思想、写作背景等相关信息作必要引申才能正确评价;有时还要借助其他有可比性的作者和文章,在动态的比较中评价优劣得失。还是以前面所举题为例。比如吉米是否背叛友谊,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到小说中去寻找答案。小说中吉米赴约了,却惊奇地发现鲍勃原来是通缉犯,其内心肯定极度痛苦,从后文他写给鲍勃纸条上的话“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可知。这些隐含的信息,告诉我们吉米也是很重友谊的。但仅止于此还不行,还必须调动我们基本的价值观——法大于情,才能得出吉米并没有背叛友谊的结论,因为鲍勃是罪犯,必须受到惩罚。
其他文献
文章材料翔实,引例丰富,满天星斗,金碧辉煌,既能显示作者之“富有”。又能夺读者之“眼球”,这固然是上作。然而,身在考场,脑子里一时半刻未必能立即组织许多材料。这时候不妨转换思维,搞“单兵作战”,或就话题本身的材料,或另外精选一个材料。进行切割剖析。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复运用材料,以议论取胜。  与其满天星斗。莫如一枝独秀。    【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
期刊
衬托和对比都属于积极修辞。且都涉及两个对象,容易混淆。我认为辨析它们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来考虑:  一是衬托和对比所涉及对象的地位不同。衬托所涉及的被衬托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是主次关系。被衬事物是主要事物。它居于主要地位:衬托事物是用来陪衬烘托主要事物的,它居于次要地位。如: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鲁迅《社戏》)这个句子是一个
期刊
唯一现象,指多音字中那些只有在某种特殊情形下才会读另外的音,而其他情况下读音都相同的现象。譬如“胖”,只有在表示“安泰舒适”义时才会读成pan,其他则多读pang。显然,对于这种存在“唯一”异读的多音字,只要记住这个“唯一”。则一切就可迎刃而解。此类异读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形:
期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潜)力(qiǎn) 三(番)五次(fān) (剖)析(pōu) 鳞次(栉)比(jié)  B (歼)灭(jiān) (翘)首以待(qiáo) 愤(懑)(mèn) (栩)栩如生(xǚ)  C 厌(恶)(wü) (数)见不鲜(shù) 债(券)(quàn) 负(隅)顽抗(yǜ)  D (假)期(jiǎ) 按(捺)不住
期刊
一、下面一首诗中的的关键宇词隐去了,请补充,并说明所填字词的理由。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爽。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 )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解析】此种考查是“炼”字型试题的翻新,但难度加大。既要“用”字准确,又要赏析合理。此题的答案应为“凉”,凉,既指天气凉,又指作者的心凉。一语双关,而写“照”“白”“愁”等都不如“凉”字准确。  二、根据要求,调整下列诗句的语序。  A
期刊
X  在2009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对作品尾段的考查就达9套10个题目,可见其被考查的活跃性。其一般命题问式和答题模式如下:  问式一: (2009年北京卷《司马祠》阅读)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信心?  【解题方略】这是理解尾段(句)中的某个词语类题型。①答案组成:“词性特征”(视题目要求情况取舍)+“思想内容”+“情感倾向”。②思考路径:先看词性,再看词义,三看其语境
期刊
坐在车内,静静地享受着初春还不算耀眼的朝阳,任凭还带有一丝凉意的春风肆意摩挲车窗外始终连绵的群山,让我不免觉得毫无新意。  这是通往公墓的必经之路,或许是一年一度的清明情怀在潜滋暗长。车内的气氛一直很压抑。加之没有过多的言语,我只好选择欣赏山路边廉价的风景。  不知过了多久,我便觉得身体变得越来越轻,轻到可以随风飘荡。和着风轻柔的旋律,我慢慢地飘到了初春的乡间。  在阡阡小路上,我感觉到了脚下松软
期刊
一、摘录    古今中外的名人在阅读中对摘录的方法是非常重视的。像司马迁在下笔写《史记》前。广泛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参考图书,并从中摘录了许多内容,如各种观点、故事、人物、文章的体制、不同风格的语言等等。这些摘录最后汇总在一起,据说厚度远远超过了成书的《史记》,对历史文化的研究而言,其价值不可小觑。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研究土地问题时,花费十年时间摘录了德国、法国、美国的大量文献著作和统计资
期刊
多年以后,我们在某个地方相遇。  在香醇的阳光下。你是否会想起年轻时飞扬的日子?多么希望,在我们经过岁月刀削的脸上仍能荡漾起纯真的笑容。就像当时的甜美。  我们在花季笑。在雨季哭。恣意的笑容,风干的眼泪,以为转身便会消逝,可它们终究还是不曾被遗忘,而是在青春的道路上刻下美丽的剪影,就这样陪伴我们一直走下去。  明媚的笑脸,勾起的小指,用虔诚的神态去呵护小小的承诺。庄严肃穆。在此时的眼里高于一切胜于
期刊
1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