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评价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技巧:
一、弄清题意,抓准评价点
[例1](2008年全国高考宁夏、海南卷《二十年后》阅读)小说中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相关文段]“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解析]应该围绕鲍勃是“值得同情”还是“罪有应得”。吉米是“忠于职守”还是“背叛友谊”这些评价点作明确的判断,并在文中找出依据简要佐证。
文中鲍勃忠于友谊这点值得肯定,但他又是一个罪犯,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被抓而同情他、可怜他。而吉米同样看重友谊,但他知道友谊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鲍勃虽然是自己的朋友,但他犯了法,必须受到惩处,而且,为了不让朋友尴尬,他请了别的警察去抓鲍勃,这恰恰说明他是一个重友谊同时又维护法律至高无上尊严的好汉子。基于此认识,可以得出下面的答案:
鲍勃重情守信,值得肯定,但他是通缉犯,被抓是罪有应得,不值得为此而同情他。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抓捕了鲍勃,但为了不让朋友尴尬,他请了别的警察去抓鲍勃,他并没有背叛友谊,他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因为他知道友谊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入乎其内,在“文中”充分挖掘
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显豁的还好办,若不显豁,就必须认真分析,将潜藏的信息挖出来,以求真正全面、客观、公允地评价。
[例2](2007年高考山东卷《灯火的温情阅读》)作者说在孤独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段]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脱这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换我归去的等……
[解析]我们应抓住作者表达观点的语境以及后文以柳宗元《江雪》为例暗示的正确做法。
作者说,在闹市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一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助无靠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正是在这种语境中,作者才有这种观点,而这种观点表现的恰恰是一种常态,虽然它并不能涵盖所有。但正因为是常态,才让人觉得有些害怕:如果每个人得不到温暖就都这样做,那人生还有意义吗?由此可见,这种做法我们不能完全赞同。
其次,作者自己也说每个人“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后面还举了柳宗元《江雪》所反映的人生境界,并由此得出结论:“其实,人很难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作者虽然说自己不如柳宗元,但对这个在失意中仍不迷失自我的智者,作者是充满钦敬之情的。这正是人正确的做法。而作者自己呢?他追求的乃是灯火的温情。
综上所述,就可得出以下答案:
这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三、出乎其外,在“文外”适当联想和引申
对于主题相对隐晦或寓意相对丰富的文章,要适当联系作者思想、写作背景等相关信息作必要引申才能正确评价;有时还要借助其他有可比性的作者和文章,在动态的比较中评价优劣得失。还是以前面所举题为例。比如吉米是否背叛友谊,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到小说中去寻找答案。小说中吉米赴约了,却惊奇地发现鲍勃原来是通缉犯,其内心肯定极度痛苦,从后文他写给鲍勃纸条上的话“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可知。这些隐含的信息,告诉我们吉米也是很重友谊的。但仅止于此还不行,还必须调动我们基本的价值观——法大于情,才能得出吉米并没有背叛友谊的结论,因为鲍勃是罪犯,必须受到惩罚。
一、弄清题意,抓准评价点
[例1](2008年全国高考宁夏、海南卷《二十年后》阅读)小说中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相关文段]“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解析]应该围绕鲍勃是“值得同情”还是“罪有应得”。吉米是“忠于职守”还是“背叛友谊”这些评价点作明确的判断,并在文中找出依据简要佐证。
文中鲍勃忠于友谊这点值得肯定,但他又是一个罪犯,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被抓而同情他、可怜他。而吉米同样看重友谊,但他知道友谊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鲍勃虽然是自己的朋友,但他犯了法,必须受到惩处,而且,为了不让朋友尴尬,他请了别的警察去抓鲍勃,这恰恰说明他是一个重友谊同时又维护法律至高无上尊严的好汉子。基于此认识,可以得出下面的答案:
鲍勃重情守信,值得肯定,但他是通缉犯,被抓是罪有应得,不值得为此而同情他。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抓捕了鲍勃,但为了不让朋友尴尬,他请了别的警察去抓鲍勃,他并没有背叛友谊,他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因为他知道友谊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入乎其内,在“文中”充分挖掘
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显豁的还好办,若不显豁,就必须认真分析,将潜藏的信息挖出来,以求真正全面、客观、公允地评价。
[例2](2007年高考山东卷《灯火的温情阅读》)作者说在孤独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段]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脱这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换我归去的等……
[解析]我们应抓住作者表达观点的语境以及后文以柳宗元《江雪》为例暗示的正确做法。
作者说,在闹市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一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助无靠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正是在这种语境中,作者才有这种观点,而这种观点表现的恰恰是一种常态,虽然它并不能涵盖所有。但正因为是常态,才让人觉得有些害怕:如果每个人得不到温暖就都这样做,那人生还有意义吗?由此可见,这种做法我们不能完全赞同。
其次,作者自己也说每个人“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后面还举了柳宗元《江雪》所反映的人生境界,并由此得出结论:“其实,人很难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作者虽然说自己不如柳宗元,但对这个在失意中仍不迷失自我的智者,作者是充满钦敬之情的。这正是人正确的做法。而作者自己呢?他追求的乃是灯火的温情。
综上所述,就可得出以下答案:
这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三、出乎其外,在“文外”适当联想和引申
对于主题相对隐晦或寓意相对丰富的文章,要适当联系作者思想、写作背景等相关信息作必要引申才能正确评价;有时还要借助其他有可比性的作者和文章,在动态的比较中评价优劣得失。还是以前面所举题为例。比如吉米是否背叛友谊,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到小说中去寻找答案。小说中吉米赴约了,却惊奇地发现鲍勃原来是通缉犯,其内心肯定极度痛苦,从后文他写给鲍勃纸条上的话“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可知。这些隐含的信息,告诉我们吉米也是很重友谊的。但仅止于此还不行,还必须调动我们基本的价值观——法大于情,才能得出吉米并没有背叛友谊的结论,因为鲍勃是罪犯,必须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