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有效预习语文的途径是使用“导学提纲”,具体做法是“依纲读文,明确读法;依纲品文,品析内容;依纲提疑,写出疑惑”,熟练使用,收到实效。
关键词:导学提纲;依纲读文;依纲品文;依纲提疑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语文呢?这是我们在教学时一直摸索的问题。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尝试构建使用“导学提纲”进行语文课前导学的教学模式,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预习效果。教师经过研讨后,精心设计“导学提纲”,让学生在课前依据提纲去预习,就会使语文预习有章可循,收到实效。那么,如何使用“导学提纲”呢?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具体做法如下。
一、依纲读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多读书的好处。但是要讲究读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为了达到这一点,我在“导学提纲”上设置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四个栏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是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总体要求,学生在读文前把握了这一点,就会明确读文的目的,使读文更有了针对性。如,教学《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我将“学习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感知课文内容,品位具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学习难点”定为:品味课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土地的誓言》的学习方向。“学法指导”一栏对学生的读文具有指导意义,它通常会具体指出读文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怎样读文,尤其是不同的文体采用怎样的读法。依据“学法指导”学生第一遍读文时应该“圈点勾画做批注”,用不同的符号、不同的颜色留下读书时的思考。这一遍读文的目的是解决字词,扫清障碍,粗知大意,整体把握课文。第二遍应抓住文体特点细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内容,理解文章的详略安排,把握读文的侧重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法指导”我定为: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记叙要素,“圈点勾画做批注”,并从过渡段入手理顺文章结构,概括大意;然后揣摩写景的特色,抓住散文的特点,从整体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读这篇长文章时就知道该怎样做了。“知识链接”一栏通常会设置作者常识、文章背景、相关资料等,增加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以期达到更好的预习目的。
二、依纲品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读书,才能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主旨。因此,我在“导学提纲”中设置了“预习问题”这一环节,围绕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精心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学生读文思考回答。“预习问题”中通常包括两类题:一类是基础题,是教师为了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而设定的,教师提醒学生要细心,不能放过一音一词,如,文学常识、字词的音、形、义等要围绕书下注释或查工具书来解决,自己在读文中发现的字词疑难也可以写在提纲上,归类解决。另一类是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能力,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应该在读文时联系上下文解决。对于自己理解不透的问题,可以反复读文思考,大胆写出自己的见解,并做好标记,听课时重点解决。学生围绕“导学提纲”的思考題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预习效果就会比较明显。如,教学《登上地球之巅》一课时,我在出示作者及字词练习后,设置了这样几道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勾画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概括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2)找出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说出从中体现登山运动员的什么精神。(3)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4)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5)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这样学生在读文时就会根据问题思考,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依纲提疑
古语说:一分疑惑,一分长进。读文时只有带着疑问思考,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为此,在“导学提纲”的最后一项我设置了“问题质疑”一栏。学生在读文时一定会有所疑惑,尤其是关于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可以选择典型问题写在这一栏目中,以便在课堂分组交流时同学之间研讨解决或者从教师那里得到解答。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在读文时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思考,把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读文水平不断提高。如,有的学生读《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在“问题质疑”一栏提出:“斯科特一行人不去南极探险不行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涉及探险的意义了,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总之,预习是一个提出疑问的过程,预习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导学提纲”对于引导学生有效预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随着“导学提纲”的熟练使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从而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参考文献:
侯晓莉.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导学提纲;依纲读文;依纲品文;依纲提疑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语文呢?这是我们在教学时一直摸索的问题。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尝试构建使用“导学提纲”进行语文课前导学的教学模式,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预习效果。教师经过研讨后,精心设计“导学提纲”,让学生在课前依据提纲去预习,就会使语文预习有章可循,收到实效。那么,如何使用“导学提纲”呢?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具体做法如下。
一、依纲读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多读书的好处。但是要讲究读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为了达到这一点,我在“导学提纲”上设置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四个栏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是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总体要求,学生在读文前把握了这一点,就会明确读文的目的,使读文更有了针对性。如,教学《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我将“学习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感知课文内容,品位具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学习难点”定为:品味课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土地的誓言》的学习方向。“学法指导”一栏对学生的读文具有指导意义,它通常会具体指出读文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怎样读文,尤其是不同的文体采用怎样的读法。依据“学法指导”学生第一遍读文时应该“圈点勾画做批注”,用不同的符号、不同的颜色留下读书时的思考。这一遍读文的目的是解决字词,扫清障碍,粗知大意,整体把握课文。第二遍应抓住文体特点细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内容,理解文章的详略安排,把握读文的侧重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法指导”我定为: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记叙要素,“圈点勾画做批注”,并从过渡段入手理顺文章结构,概括大意;然后揣摩写景的特色,抓住散文的特点,从整体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读这篇长文章时就知道该怎样做了。“知识链接”一栏通常会设置作者常识、文章背景、相关资料等,增加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以期达到更好的预习目的。
二、依纲品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读书,才能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主旨。因此,我在“导学提纲”中设置了“预习问题”这一环节,围绕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精心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学生读文思考回答。“预习问题”中通常包括两类题:一类是基础题,是教师为了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而设定的,教师提醒学生要细心,不能放过一音一词,如,文学常识、字词的音、形、义等要围绕书下注释或查工具书来解决,自己在读文中发现的字词疑难也可以写在提纲上,归类解决。另一类是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能力,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应该在读文时联系上下文解决。对于自己理解不透的问题,可以反复读文思考,大胆写出自己的见解,并做好标记,听课时重点解决。学生围绕“导学提纲”的思考題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预习效果就会比较明显。如,教学《登上地球之巅》一课时,我在出示作者及字词练习后,设置了这样几道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勾画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概括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2)找出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说出从中体现登山运动员的什么精神。(3)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4)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5)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这样学生在读文时就会根据问题思考,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依纲提疑
古语说:一分疑惑,一分长进。读文时只有带着疑问思考,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为此,在“导学提纲”的最后一项我设置了“问题质疑”一栏。学生在读文时一定会有所疑惑,尤其是关于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可以选择典型问题写在这一栏目中,以便在课堂分组交流时同学之间研讨解决或者从教师那里得到解答。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在读文时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思考,把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读文水平不断提高。如,有的学生读《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在“问题质疑”一栏提出:“斯科特一行人不去南极探险不行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涉及探险的意义了,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总之,预习是一个提出疑问的过程,预习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导学提纲”对于引导学生有效预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随着“导学提纲”的熟练使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从而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参考文献:
侯晓莉.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