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内容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實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世界上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最好的国家之一,充分显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本框第一目“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通过图示和说明展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步入法制化轨道,提出三个概括本框全部内容的问题,以此引领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第二目“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阐释民族区域制度的涵义,其次,简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显示的优越性。
2.目标解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实施依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懂得我国民族政策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学习本课,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3.学情分析
针对本框在教材中是第二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民族的一些基础知识。结合本地实际,目前已有48个少数民族的22145名外来人口暂住义乌,占外来人口总数2.67%,义乌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聚居种类最多的县级市。然而,据了解,多数学生都是忙于学业,未能有机会参与了解少数民族的实践活动,所以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未形成整体把握。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少数民族同胞仍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再展示图片,播放相关录像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深入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来突破难点;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本框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来突破,以老师设置问题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学重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难点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必然性、优越性) 。
5.策略分析
5.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和创新,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
本课以“延边那么美,我想去看看”为出发点,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60年的发展历程作为贯穿全课的主线索,构设一节有民族味儿的政治课。在课前教师播放了一段《延边形象宣传片》的视频,延边位于我国东北边陲,是中朝俄三国交界,素有“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之称,配合欢快的音乐,一片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朝族风情独具特色、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热土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不仅直接地感受到延边朝鲜族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之中也认识到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这项制度的优越性。
在情境体验感知过后,通过三个问题引入课题:“朝鲜族自治意味着脱离祖国怀抱吗?”“金华市能否成为自治州?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自治地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如何实现自治?”。在情境体验中,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对于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政治认知,进而为政治认同打下坚实基础。
5.2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法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力量的重要方法,不仅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政治课堂中解放出来。本堂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以6—9人为一个单位,模拟扮演自治区的人大代表,结合本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合作探究中深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以及明确自治权对自治地方的重要意义。在跨小组的分享中,传递、交流思想,激发智慧的火花,多角度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构建本课知识体系,落实三维目标。
5.3理性辨析,走出误区
政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政治认知,更重要的是实现政治认同,而制度认同的前提是理性精神指导下的是与非、对与错之间辨别与剖析。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实生活中亦存在一些非议,尤其是在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一些人认为这两起事件与中国的民族制度有关,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会导致民族分裂,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自治地方是一种束缚,应事先民族完全自治”等错误观点。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呈现认知冲突,在学生中大胆开展理性辨析,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两种认识“实行少数民族完全自治”和“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上,从历史和现实双维思考为何不能采取这两种政策,这两种认识如果变成现实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危害何在,从而进一步深化本课主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制度”。
6.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将同学们分为五大小组,分别为五大自治区的代表,并将该地区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整理成资料卡提前发给各小组成员浏览。 (2)播放《延边朝鲜自治州宣传片》。
(3)教师提问:通过观看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4)學生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问题。
【新课导入】
民族问题无小事,不仅关乎民族发展,也影响国家的安定,世界的和平。我们不仅要坚持把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还需要制定符合国情的而民族关系。
【新课讲授】
篇章一:走进延边魅力之城---思考制度内涵
【教师活动】
(1)教师通过图文资料展示延边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等。
(2)教师提问:
①朝鲜族自治意味着脱离祖国怀抱吗?
②金华市能否成为自治州?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别的自治州?
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如何实现自治?
【学生活动】
(1)仔细聆听参与情境体验,积极思考问题。
(2)学生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①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
②对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居住区);
③自治地方:自治区(省一级)、自治州(设立区、市的市级)、自治县或自治旗(县一级);
④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含司法机关)。
⑤核心内容:自治权
【教师提问】
(1)教师进一步解释教学难点——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等。
(2)引导学生阅读本地区的资料卡,请少数民族代表说一说本自治区行使了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
学生代表发言,分析本自治区的自治权的行使情况。
【教师小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通过情境一眼的形式展开,通过教师真实生动的经历讲述,让学生感同身受,仿佛身在延边旅游,调动其积极性,充分融入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自治权的相关内容,从而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课堂中参与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对于教学难点自治权,采用学练结合的形式,在教师讲授后,要求学生自主分析材料,明确自治权的内容,理解自治权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地位,感受自治权对于自治地方的重要意义。
篇章二:回顾延边甲子辉煌---探究制度优势
【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延边《自治州记忆》片段。
(2)引导学生记录延边60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3)教师提问:
①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延边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②延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学生活动】
各小组代表展示视频中所体现的延边成就与辉煌以及进一步思考辉煌背后的制度原因。
【教师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共同熔铸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采用对比教学法,通过视频资料展示延边60年的今昔对比,在对比中,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延边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导学生记录今昔变化与探索背后的原因,由浅入深,有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篇章三:历史现实双维辨析---实现制度认同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针对生活中存在的“实行少数民族完全自治”、“取消民族区域自治”这两种观点,请各位“自治区代表”结合我国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根据本地实际,谈谈对这两个观点的看法。
【学生活动】
(1)各小组同学阅读手中的资料卡;
(2)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分析两种观点;
(3)小组成员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得出两种观点的不可取之处。
【教师总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必然性);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历史特点);
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现实情况)——社会基础;
③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民族关系(现实情况)——政治基础;
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了显著的优越性,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保证了少数民族人们当家作主,让少数民族人民与我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然而,这一制度的实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它。
【设计思路】
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辨析法,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地理知识对两种错误观点进行分析,从对立观点的批判中,认识到“实行少数民族完全自治”和“取消民族自治”在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不具备实现的可能,进而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从而对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形成政治认同。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政治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生活较远,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安排“延边那么美,我想去看看”导入,采用情境体验,让学生从情境中生成知识,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展示、理论辨析等方式,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但由于此问题理论性较强且涉及到国家政策,师生对此问题了解不够深入,难免存在有些问题阐述不到位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做好课前准备,既充实自己,又让课堂更生动起来。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预设过多,而生成显得不足,仍需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论功底,尊重课堂中的学生闪现的疑惑,及时解答。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實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世界上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最好的国家之一,充分显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本框第一目“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通过图示和说明展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步入法制化轨道,提出三个概括本框全部内容的问题,以此引领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第二目“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阐释民族区域制度的涵义,其次,简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显示的优越性。
2.目标解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实施依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懂得我国民族政策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学习本课,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3.学情分析
针对本框在教材中是第二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民族的一些基础知识。结合本地实际,目前已有48个少数民族的22145名外来人口暂住义乌,占外来人口总数2.67%,义乌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聚居种类最多的县级市。然而,据了解,多数学生都是忙于学业,未能有机会参与了解少数民族的实践活动,所以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未形成整体把握。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少数民族同胞仍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再展示图片,播放相关录像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深入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来突破难点;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本框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来突破,以老师设置问题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学重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难点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必然性、优越性) 。
5.策略分析
5.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和创新,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
本课以“延边那么美,我想去看看”为出发点,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60年的发展历程作为贯穿全课的主线索,构设一节有民族味儿的政治课。在课前教师播放了一段《延边形象宣传片》的视频,延边位于我国东北边陲,是中朝俄三国交界,素有“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之称,配合欢快的音乐,一片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朝族风情独具特色、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热土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不仅直接地感受到延边朝鲜族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之中也认识到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这项制度的优越性。
在情境体验感知过后,通过三个问题引入课题:“朝鲜族自治意味着脱离祖国怀抱吗?”“金华市能否成为自治州?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自治地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如何实现自治?”。在情境体验中,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对于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政治认知,进而为政治认同打下坚实基础。
5.2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法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力量的重要方法,不仅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政治课堂中解放出来。本堂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以6—9人为一个单位,模拟扮演自治区的人大代表,结合本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合作探究中深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以及明确自治权对自治地方的重要意义。在跨小组的分享中,传递、交流思想,激发智慧的火花,多角度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构建本课知识体系,落实三维目标。
5.3理性辨析,走出误区
政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政治认知,更重要的是实现政治认同,而制度认同的前提是理性精神指导下的是与非、对与错之间辨别与剖析。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实生活中亦存在一些非议,尤其是在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一些人认为这两起事件与中国的民族制度有关,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会导致民族分裂,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自治地方是一种束缚,应事先民族完全自治”等错误观点。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呈现认知冲突,在学生中大胆开展理性辨析,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两种认识“实行少数民族完全自治”和“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上,从历史和现实双维思考为何不能采取这两种政策,这两种认识如果变成现实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危害何在,从而进一步深化本课主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制度”。
6.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将同学们分为五大小组,分别为五大自治区的代表,并将该地区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整理成资料卡提前发给各小组成员浏览。 (2)播放《延边朝鲜自治州宣传片》。
(3)教师提问:通过观看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4)學生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问题。
【新课导入】
民族问题无小事,不仅关乎民族发展,也影响国家的安定,世界的和平。我们不仅要坚持把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还需要制定符合国情的而民族关系。
【新课讲授】
篇章一:走进延边魅力之城---思考制度内涵
【教师活动】
(1)教师通过图文资料展示延边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等。
(2)教师提问:
①朝鲜族自治意味着脱离祖国怀抱吗?
②金华市能否成为自治州?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别的自治州?
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如何实现自治?
【学生活动】
(1)仔细聆听参与情境体验,积极思考问题。
(2)学生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①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
②对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居住区);
③自治地方:自治区(省一级)、自治州(设立区、市的市级)、自治县或自治旗(县一级);
④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含司法机关)。
⑤核心内容:自治权
【教师提问】
(1)教师进一步解释教学难点——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等。
(2)引导学生阅读本地区的资料卡,请少数民族代表说一说本自治区行使了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
学生代表发言,分析本自治区的自治权的行使情况。
【教师小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通过情境一眼的形式展开,通过教师真实生动的经历讲述,让学生感同身受,仿佛身在延边旅游,调动其积极性,充分融入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自治权的相关内容,从而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课堂中参与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对于教学难点自治权,采用学练结合的形式,在教师讲授后,要求学生自主分析材料,明确自治权的内容,理解自治权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地位,感受自治权对于自治地方的重要意义。
篇章二:回顾延边甲子辉煌---探究制度优势
【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延边《自治州记忆》片段。
(2)引导学生记录延边60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3)教师提问:
①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延边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②延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学生活动】
各小组代表展示视频中所体现的延边成就与辉煌以及进一步思考辉煌背后的制度原因。
【教师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共同熔铸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采用对比教学法,通过视频资料展示延边60年的今昔对比,在对比中,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延边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导学生记录今昔变化与探索背后的原因,由浅入深,有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篇章三:历史现实双维辨析---实现制度认同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针对生活中存在的“实行少数民族完全自治”、“取消民族区域自治”这两种观点,请各位“自治区代表”结合我国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根据本地实际,谈谈对这两个观点的看法。
【学生活动】
(1)各小组同学阅读手中的资料卡;
(2)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分析两种观点;
(3)小组成员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得出两种观点的不可取之处。
【教师总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必然性);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历史特点);
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现实情况)——社会基础;
③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民族关系(现实情况)——政治基础;
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了显著的优越性,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保证了少数民族人们当家作主,让少数民族人民与我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然而,这一制度的实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它。
【设计思路】
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辨析法,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地理知识对两种错误观点进行分析,从对立观点的批判中,认识到“实行少数民族完全自治”和“取消民族自治”在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不具备实现的可能,进而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从而对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形成政治认同。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政治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生活较远,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安排“延边那么美,我想去看看”导入,采用情境体验,让学生从情境中生成知识,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展示、理论辨析等方式,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但由于此问题理论性较强且涉及到国家政策,师生对此问题了解不够深入,难免存在有些问题阐述不到位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做好课前准备,既充实自己,又让课堂更生动起来。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预设过多,而生成显得不足,仍需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论功底,尊重课堂中的学生闪现的疑惑,及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