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普及音乐教育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音乐课程提出了歌唱教学等六个模块的选修内容,这就意味着高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自己喜欢的模块进行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歌唱模块教学呢?
一、明确歌唱教学理念与教育教学目标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主动参与,转变传统音乐教学中重技能、轻音乐审美的习惯,突破以往课堂歌唱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格局,是新课程背景下理想的教育。
对歌唱模块的教学,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里是这样制定的: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在歌唱模块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要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为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制定教课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把三维目标加以整合,并实施教学。同时,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学科态度的端正、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具有持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二、探索新的教学对策
(一)以兴趣为动力,培养学生自主歌唱的主动性
1.利用教学曲目本身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新课标给予教师适当删选、整合教材内容的权利。因此,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哪些歌是浏览性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创建校本教材。特别是高一、高二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宜学唱偏抒情的、音域不宽、音高较少的歌曲,并尽量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品味和歌唱知識以后,继续引导他们正确的审美导向,采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美声唱法的技术要求和演唱风格。
2.通过教师范唱调动学生歌唱热情。笔者认为,范唱也、是提高学生歌唱兴趣的好办法。有时一个声乐作品由录音或者视频播出,学生会觉得歌唱家的演唱水平让他们觉得遥不可及,望而生畏。而教师有感情的范唱,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听觉体验。同时,近在咫尺的歌声更加亲切,教师在演唱技巧方面的要求也更有说服力。
(二)知识、技能与审美体验相辅相成
处理好知识技能与审美的统一关系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关键点。音乐基础知识是指音乐的符号、记号、旋律、节奏、调式等表达音乐的基本要素。歌唱知识包括识谱、发声。在教学中“体验在先,紧扣情感”,突出音乐基本要素在表达歌曲情感中的实际意义,歌唱基础知识的理解不脱离声乐作品。过程上遵循先通过倾听、默唱的体验后再结合体验的感受进行学唱和知识认知。
(三)尝试“三步走”教唱法
通常情况下,一字一音的乐句学生掌握快,而一字多音旋律复杂的乐句,让他们唱准确就显得很困难。教师可以按照先念后读的方法进行教唱。具体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完整有感情地朗读歌唱,达到念熟;第二步是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诵歌词;第三步,将歌曲旋律与歌词结合起来学唱。实践证明,这一教唱法收效很快。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仅背熟了歌词,可以按照节奏有效解决音准问题,而且也理解了词意,能够有感情地演唱。
(四)探索有效的体验性评价方式
普遍说来,选修歌唱模块的学生都是喜欢唱歌的,无论他们基础多好或者多差,他们都希望自己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能够学有所得,唱得越来越好。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体验过程的评价,看他们在学唱过程中是如何把握歌曲内涵,如何一步步克服歌唱技巧来完成作品的。应坚持发展性原则,把握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使评价能够发挥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具体落实在教学中就是教师态度温和,评价及时,语言适度,以演代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主动性,让每个人都有评价发言的权利。
(五)提供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仅靠每周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况且由于诸多因素,18个周的课时并不能保证按时上完),很多学生学不饱,唱不够,他们需要更多的实践和表现机会。为此,笔者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每学期开展1~2次班级音乐会,学生们可以各尽所长,展示各自的才艺,在这个平台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学过的曲目进行舞台表演。
2.利用校园广播站。有的学生不仅爱唱歌,同时还擅长词曲创作,特别是有的学生暂时还缺乏当众演唱的自信心,但他们很高兴自己能像歌手一样,有自己的碟片,自己的歌声能被众多听众欣赏。
3.充分把握各种比赛和课外活动带来的表现时机。通常说来,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像国庆的爱国合唱比赛、野外踏青拉歌比赛、到敬老院慰问演出、五一晚会、元旦文艺晚会等。这些场面都是学生放飞梦想和展现自我的锻炼时机。
总之,在高中歌唱教学中,应适应时代潮流,既体现歌唱模块教学的基础性、灵活性、选择性等鲜明特点,面向全体,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又要注重个性,为音乐特长生和有志于从事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辟道路。
一、明确歌唱教学理念与教育教学目标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主动参与,转变传统音乐教学中重技能、轻音乐审美的习惯,突破以往课堂歌唱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格局,是新课程背景下理想的教育。
对歌唱模块的教学,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里是这样制定的: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在歌唱模块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要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为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制定教课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把三维目标加以整合,并实施教学。同时,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学科态度的端正、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具有持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二、探索新的教学对策
(一)以兴趣为动力,培养学生自主歌唱的主动性
1.利用教学曲目本身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新课标给予教师适当删选、整合教材内容的权利。因此,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哪些歌是浏览性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创建校本教材。特别是高一、高二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宜学唱偏抒情的、音域不宽、音高较少的歌曲,并尽量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品味和歌唱知識以后,继续引导他们正确的审美导向,采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美声唱法的技术要求和演唱风格。
2.通过教师范唱调动学生歌唱热情。笔者认为,范唱也、是提高学生歌唱兴趣的好办法。有时一个声乐作品由录音或者视频播出,学生会觉得歌唱家的演唱水平让他们觉得遥不可及,望而生畏。而教师有感情的范唱,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听觉体验。同时,近在咫尺的歌声更加亲切,教师在演唱技巧方面的要求也更有说服力。
(二)知识、技能与审美体验相辅相成
处理好知识技能与审美的统一关系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关键点。音乐基础知识是指音乐的符号、记号、旋律、节奏、调式等表达音乐的基本要素。歌唱知识包括识谱、发声。在教学中“体验在先,紧扣情感”,突出音乐基本要素在表达歌曲情感中的实际意义,歌唱基础知识的理解不脱离声乐作品。过程上遵循先通过倾听、默唱的体验后再结合体验的感受进行学唱和知识认知。
(三)尝试“三步走”教唱法
通常情况下,一字一音的乐句学生掌握快,而一字多音旋律复杂的乐句,让他们唱准确就显得很困难。教师可以按照先念后读的方法进行教唱。具体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完整有感情地朗读歌唱,达到念熟;第二步是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诵歌词;第三步,将歌曲旋律与歌词结合起来学唱。实践证明,这一教唱法收效很快。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仅背熟了歌词,可以按照节奏有效解决音准问题,而且也理解了词意,能够有感情地演唱。
(四)探索有效的体验性评价方式
普遍说来,选修歌唱模块的学生都是喜欢唱歌的,无论他们基础多好或者多差,他们都希望自己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能够学有所得,唱得越来越好。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体验过程的评价,看他们在学唱过程中是如何把握歌曲内涵,如何一步步克服歌唱技巧来完成作品的。应坚持发展性原则,把握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使评价能够发挥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具体落实在教学中就是教师态度温和,评价及时,语言适度,以演代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主动性,让每个人都有评价发言的权利。
(五)提供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仅靠每周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况且由于诸多因素,18个周的课时并不能保证按时上完),很多学生学不饱,唱不够,他们需要更多的实践和表现机会。为此,笔者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每学期开展1~2次班级音乐会,学生们可以各尽所长,展示各自的才艺,在这个平台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学过的曲目进行舞台表演。
2.利用校园广播站。有的学生不仅爱唱歌,同时还擅长词曲创作,特别是有的学生暂时还缺乏当众演唱的自信心,但他们很高兴自己能像歌手一样,有自己的碟片,自己的歌声能被众多听众欣赏。
3.充分把握各种比赛和课外活动带来的表现时机。通常说来,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像国庆的爱国合唱比赛、野外踏青拉歌比赛、到敬老院慰问演出、五一晚会、元旦文艺晚会等。这些场面都是学生放飞梦想和展现自我的锻炼时机。
总之,在高中歌唱教学中,应适应时代潮流,既体现歌唱模块教学的基础性、灵活性、选择性等鲜明特点,面向全体,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又要注重个性,为音乐特长生和有志于从事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