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梗死临床较为常见,而其最为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为老年人的多发病,其病程长,致残率高,且后遗症多。近年来,我院对脑卒中患者应用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及方法积极探讨、制订和运用康复护理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8月一2012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35.78岁。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脑梗死急性发作前已有肢体残障及认知功能障碍者[1]。
2 护理措施[2]
2.1 选择康复时机
应重视早期康复训练,忽视早期康复训练导致的后果是难以纠正的,发病第2日生命体征平稳应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对肢体进行轻柔、缓慢的按摩和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可以有效伸展处于缩短状态的瘫痪肌肉、降低肌张力及兴奋性,松弛关节周围各种纤维组织,防止关节挛缩变形,还可以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刺激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防止肌肉、皮肤、骨骼的废用性萎缩。
2.2 肢体被动康复训练
在瘫痪早期,要对瘫痪肢体进行活动训练,动作应缓慢而柔和,有节律性,避免做冲击性动作,先活动大关节,再活动小关节,运动幅度逐渐增大,尽量不引起患者明显疼痛,对肌张力增高者,应着重进行与挛缩倾向相反的动作,以充分牵引肌肉,防止关节畸形。
2.2.1 保持肢体功能位
仰卧位时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应尽量张开,各上肢关节处于伸展位。下肢髋、膝、踝关节置于屈曲位,髋部放一合适的软枕,防止骨盆向后倾斜和两腿外旋,避免下肢伸肌痉挛,可以用软枕置于患肢膝下并使膝关节略屈曲,同时应避免被子压在脚背上而造成足下垂;健侧卧位时健侧在下方,患侧在上方,同时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在下方,健侧在上方,同时使患侧上肢前伸(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肩部向前,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患侧卧位是最有意义的体位,有助于防治痉挛,同时利于健侧肢体的活动。
2.2.2 按摩肢体
按摩肢体能有效调节机体内部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应遵循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原则,顺序从远心端至近心端,手法可采用揉、捏、搓等,2次/d,每次20分钟。按摩用指擦或掌擦,可促进皮肤与皮下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揉捏:小范围用手指,大范围用手掌旋转,可防止肌肉萎缩。
2.3 肢体主动康复训练
当患者肌力已逐渐恢复时,应鼓励患者积极做主动运动,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关节到整个肢体,对于不能下床的患者,要锻炼自己外展肩关节,同时还要做屈曲和伸展肘关节、腕关节、握拳和伸掌动作,下肢要坚持做外展和内旋动作,每次1O分钟,2次/d,还应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进行活动,使患者增强锻炼的信心。
2.3.1 翻身训练
2.3.1.1 向患侧翻身
患者将双手十指交叉相握,直举向上方做水平摆动;健腿屈曲放在床E,借摆动动作的惯性,双肢及下肢一起翻向患侧,必要时协助骨盆旋转。
2.3.1.2 向健侧翻身
患者仰卧,双手交叉;帮助患腿屈曲放在床上;指导患者向健侧看并将双上肢伸直转向健侧;护士在患侧肩部和臀部进行协助翻身。
2.3.2 坐位训练
床上坐位,髋关节保持90。的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保持躯干伸展,双侧上肢伸展位放在床前桌上,最好臀下置一坐垫,双膝屈曲50~60。膝下垫一软枕,患侧足底抵一沙袋,保持踝关节背屈或足中立位。
2.3.3 站立训练
在生命体征平稳2~3周后开始站立行走的训练,先在陪护帮助下练习站立,也可扶床尾站立,逐渐过渡到自己扶持物体站立,适应后再做原地踏步,行走时应平稳缓慢,量力而行,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其摔倒;待患者平稳步行一周后,开始锻炼上下楼梯,增加步行时间、步行速度,2次/d,每次不少于1 h。患者每目的训练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状态而定,状态差时提前结束,状态好时可适当延长训练时间。
3 结果
经治后,86例患者中,痊愈43例,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4小结
综上所述,在整个康复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应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病理状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并给予最佳的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坚持康复训练,让患者的残存功能尽早恢复,生活自理,甚至恢复工作,以最佳状态重返家庭与社会[3]。
参考文献
[1]黄央.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5):121.
[2]王会敏.李冬梅.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202.
[3]黄德莲.郑峰.关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1.26.9:1945.
上接54例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观察
肺水肿情况的发生,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与供氧,并采用血管扩张剂疗法,防止心肌梗死。④密切观察患者尿量状态:如果患者具有尿量过低,神情麻木,皮肤湿冷,血压降低等症状,则患者有可能出现休克。
心肌梗死急救后的对患者的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心绞痛、持续性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剧烈的疼痛使患者难以忍受,加重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不利于病情的治疗与护理。同时焦虑可增加心肌耗氧量,能够加重心肌梗死,引发休克甚至猝死。镇痛能够使患者减轻疼痛,从而使患者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下安静休息,减少烦躁心理。一般情况下,可使用吗啡镇痛。同时能够达到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病发疼痛明显患者且血压居高不下者,可加用舌下含硝酸甘油降低血压并镇痛[ 2]。医护人员要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使用安抚性语言,讲明病情和急救方案。使患者减少浮躁心理,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治疗与护理。
5 结束语
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措施的开展对降低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非常重要,因此要普及急救知识,不仅使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也要使广大群众熟悉抢救常识,更有利于保证患者的生存。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 5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4~307.
[2]程义先.现代急诊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医科大学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0, 104.
[3]韩俊惠,李玉美. 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J]. 泰山卫生, 2001,(05) .
[4]乔小燕. 院前急救原则与护理要点[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03) .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8月一2012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35.78岁。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脑梗死急性发作前已有肢体残障及认知功能障碍者[1]。
2 护理措施[2]
2.1 选择康复时机
应重视早期康复训练,忽视早期康复训练导致的后果是难以纠正的,发病第2日生命体征平稳应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对肢体进行轻柔、缓慢的按摩和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可以有效伸展处于缩短状态的瘫痪肌肉、降低肌张力及兴奋性,松弛关节周围各种纤维组织,防止关节挛缩变形,还可以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刺激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防止肌肉、皮肤、骨骼的废用性萎缩。
2.2 肢体被动康复训练
在瘫痪早期,要对瘫痪肢体进行活动训练,动作应缓慢而柔和,有节律性,避免做冲击性动作,先活动大关节,再活动小关节,运动幅度逐渐增大,尽量不引起患者明显疼痛,对肌张力增高者,应着重进行与挛缩倾向相反的动作,以充分牵引肌肉,防止关节畸形。
2.2.1 保持肢体功能位
仰卧位时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应尽量张开,各上肢关节处于伸展位。下肢髋、膝、踝关节置于屈曲位,髋部放一合适的软枕,防止骨盆向后倾斜和两腿外旋,避免下肢伸肌痉挛,可以用软枕置于患肢膝下并使膝关节略屈曲,同时应避免被子压在脚背上而造成足下垂;健侧卧位时健侧在下方,患侧在上方,同时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在下方,健侧在上方,同时使患侧上肢前伸(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肩部向前,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患侧卧位是最有意义的体位,有助于防治痉挛,同时利于健侧肢体的活动。
2.2.2 按摩肢体
按摩肢体能有效调节机体内部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应遵循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原则,顺序从远心端至近心端,手法可采用揉、捏、搓等,2次/d,每次20分钟。按摩用指擦或掌擦,可促进皮肤与皮下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揉捏:小范围用手指,大范围用手掌旋转,可防止肌肉萎缩。
2.3 肢体主动康复训练
当患者肌力已逐渐恢复时,应鼓励患者积极做主动运动,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关节到整个肢体,对于不能下床的患者,要锻炼自己外展肩关节,同时还要做屈曲和伸展肘关节、腕关节、握拳和伸掌动作,下肢要坚持做外展和内旋动作,每次1O分钟,2次/d,还应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进行活动,使患者增强锻炼的信心。
2.3.1 翻身训练
2.3.1.1 向患侧翻身
患者将双手十指交叉相握,直举向上方做水平摆动;健腿屈曲放在床E,借摆动动作的惯性,双肢及下肢一起翻向患侧,必要时协助骨盆旋转。
2.3.1.2 向健侧翻身
患者仰卧,双手交叉;帮助患腿屈曲放在床上;指导患者向健侧看并将双上肢伸直转向健侧;护士在患侧肩部和臀部进行协助翻身。
2.3.2 坐位训练
床上坐位,髋关节保持90。的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保持躯干伸展,双侧上肢伸展位放在床前桌上,最好臀下置一坐垫,双膝屈曲50~60。膝下垫一软枕,患侧足底抵一沙袋,保持踝关节背屈或足中立位。
2.3.3 站立训练
在生命体征平稳2~3周后开始站立行走的训练,先在陪护帮助下练习站立,也可扶床尾站立,逐渐过渡到自己扶持物体站立,适应后再做原地踏步,行走时应平稳缓慢,量力而行,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其摔倒;待患者平稳步行一周后,开始锻炼上下楼梯,增加步行时间、步行速度,2次/d,每次不少于1 h。患者每目的训练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状态而定,状态差时提前结束,状态好时可适当延长训练时间。
3 结果
经治后,86例患者中,痊愈43例,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4小结
综上所述,在整个康复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应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病理状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并给予最佳的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坚持康复训练,让患者的残存功能尽早恢复,生活自理,甚至恢复工作,以最佳状态重返家庭与社会[3]。
参考文献
[1]黄央.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5):121.
[2]王会敏.李冬梅.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202.
[3]黄德莲.郑峰.关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1.26.9:1945.
上接54例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观察
肺水肿情况的发生,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与供氧,并采用血管扩张剂疗法,防止心肌梗死。④密切观察患者尿量状态:如果患者具有尿量过低,神情麻木,皮肤湿冷,血压降低等症状,则患者有可能出现休克。
心肌梗死急救后的对患者的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心绞痛、持续性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剧烈的疼痛使患者难以忍受,加重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不利于病情的治疗与护理。同时焦虑可增加心肌耗氧量,能够加重心肌梗死,引发休克甚至猝死。镇痛能够使患者减轻疼痛,从而使患者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下安静休息,减少烦躁心理。一般情况下,可使用吗啡镇痛。同时能够达到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病发疼痛明显患者且血压居高不下者,可加用舌下含硝酸甘油降低血压并镇痛[ 2]。医护人员要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使用安抚性语言,讲明病情和急救方案。使患者减少浮躁心理,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治疗与护理。
5 结束语
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措施的开展对降低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非常重要,因此要普及急救知识,不仅使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也要使广大群众熟悉抢救常识,更有利于保证患者的生存。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 5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4~307.
[2]程义先.现代急诊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医科大学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0, 104.
[3]韩俊惠,李玉美. 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J]. 泰山卫生, 2001,(05) .
[4]乔小燕. 院前急救原则与护理要点[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