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艺术,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只有亲自听之,赏之,才能感悟音乐的真谛。本文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聆听音乐的途径和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听的习惯;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听以及丰富听的形式,深入听的感受这三方面进行的一次探索。
【关键词】欣赏教学 途径 聆听习惯 形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23-02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聆听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并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听,还要让他们会听,能够听懂,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对会听音乐的耳朵。
一、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听的习惯
欣赏教学中的有效聆听应建立在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稳定在音响当中的。人的听觉是可以有选择性的,当学生拒绝信息传入时,那么这种听而不闻的现象就会失去聆听的意义。让音乐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自愿来关注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1.设问引导
设问引导这种方法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口哨与小狗》抓住口哨声和小狗叫声,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孩子们感受乐曲的风趣、幽默和诙谐以及曲调的轻松和活泼,不仅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感受,同时也传递了乐曲标题的信息。
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导,孩子们对音乐作品中的一些信息就会有探究和关注的欲望。换成通俗的讲法,即“听着”的不仅是耳朵,还会有脑和心。
2.情节引入
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有情节的、有形象的乐曲。《玩具兵进行曲》这首乐曲正是描述了玩具兵在小主人睡着以后偷偷跑出來玩耍的情景,根据这个故事主线,结合教师自制的头饰,让孩子们融入到音乐中来,更好地体验音乐的风格,也让孩子们更快乐的享受音乐。
3.语言激励
虽说音乐的美是不能被告诉的,但是语言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在无伴奏合唱曲《回声》的教学中,相信当我们这样介绍完,学生有的正是我们想要的那种期待的眼神,他们渴望在作品的实际音响中能够找到这种感觉,或者想要去验证作品是不是真如介绍的那样。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听,积累听的经验
一部音乐作品,最终听的次数和记忆、理解音乐的程度一定是成正比的。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需要我们反复聆听,直至理解了整个作品,情感得到升华。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我们也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多的重复聆听、体验作品本身。
1.不同的表达,丰富的感受
对于小学生来说光是机械的反复聆听是行不通的。《渔光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时间久且文化背景差异很大,影片版使学生能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女声独唱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最后的古筝独奏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表现丰富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的印象,享受音乐之美。
2.创造机会,重复聆听
在课上必须保证学生的聆听时间,提高他们听的效率,但日后通过多种途径的复听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期中或者期末时,进行一些小小的“听力测试”游戏或活动,巩固听的感受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丰富听的形式,深入听的感受
俗话说“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小学生富有想象力,所以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大胆想象,通过动口唱、动手奏,或用身体律动的舞蹈形式、甚至是用图示、色彩等美术的形式来表现,低段还可采用游戏形式来表现。使学生融入到音乐活动中去,产生最为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深化对音乐的听觉经验。
1.律动
达尔克罗兹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乐器。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启发他们产生乐曲的激情,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加细腻敏锐,激发想象力,促进儿童的各方面学习能力。
在《单簧管波尔卡》的教学片断中,我结合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及音乐各要素,包括音的长短和高低,设计了“蝴蝶的飞舞”的律动。简单的律动给学生最直接的音乐体验,同时增加了学生聆听的兴趣。
2.图形谱
低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图形谱进行直观教学也是十分有效的。将枯燥的音乐要素通过有趣、生动的图形谱展示出来,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例:《单簧管波尔卡》主题二的聆听,加入了图形谱。
3.歌唱
将歌唱结合到欣赏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记忆,例如《祝你快乐》主题活跃,就可配以歌词歌唱。中高段教学中还可为主题音乐创编歌词,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亦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和感受。
众多形式均可让学生充分聆听和感受音乐,深化听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更为广泛的音乐感悟,为其终身享用音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明.聆听,并且记住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7(4):32-34.
[2]陈建平.音乐教学中的“听”之见[J].中国音乐教育,2009(5):11-13.
【关键词】欣赏教学 途径 聆听习惯 形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23-02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聆听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并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听,还要让他们会听,能够听懂,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对会听音乐的耳朵。
一、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听的习惯
欣赏教学中的有效聆听应建立在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稳定在音响当中的。人的听觉是可以有选择性的,当学生拒绝信息传入时,那么这种听而不闻的现象就会失去聆听的意义。让音乐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自愿来关注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1.设问引导
设问引导这种方法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口哨与小狗》抓住口哨声和小狗叫声,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孩子们感受乐曲的风趣、幽默和诙谐以及曲调的轻松和活泼,不仅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感受,同时也传递了乐曲标题的信息。
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导,孩子们对音乐作品中的一些信息就会有探究和关注的欲望。换成通俗的讲法,即“听着”的不仅是耳朵,还会有脑和心。
2.情节引入
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有情节的、有形象的乐曲。《玩具兵进行曲》这首乐曲正是描述了玩具兵在小主人睡着以后偷偷跑出來玩耍的情景,根据这个故事主线,结合教师自制的头饰,让孩子们融入到音乐中来,更好地体验音乐的风格,也让孩子们更快乐的享受音乐。
3.语言激励
虽说音乐的美是不能被告诉的,但是语言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在无伴奏合唱曲《回声》的教学中,相信当我们这样介绍完,学生有的正是我们想要的那种期待的眼神,他们渴望在作品的实际音响中能够找到这种感觉,或者想要去验证作品是不是真如介绍的那样。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听,积累听的经验
一部音乐作品,最终听的次数和记忆、理解音乐的程度一定是成正比的。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需要我们反复聆听,直至理解了整个作品,情感得到升华。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我们也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多的重复聆听、体验作品本身。
1.不同的表达,丰富的感受
对于小学生来说光是机械的反复聆听是行不通的。《渔光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时间久且文化背景差异很大,影片版使学生能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女声独唱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最后的古筝独奏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表现丰富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的印象,享受音乐之美。
2.创造机会,重复聆听
在课上必须保证学生的聆听时间,提高他们听的效率,但日后通过多种途径的复听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期中或者期末时,进行一些小小的“听力测试”游戏或活动,巩固听的感受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丰富听的形式,深入听的感受
俗话说“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小学生富有想象力,所以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大胆想象,通过动口唱、动手奏,或用身体律动的舞蹈形式、甚至是用图示、色彩等美术的形式来表现,低段还可采用游戏形式来表现。使学生融入到音乐活动中去,产生最为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深化对音乐的听觉经验。
1.律动
达尔克罗兹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乐器。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启发他们产生乐曲的激情,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加细腻敏锐,激发想象力,促进儿童的各方面学习能力。
在《单簧管波尔卡》的教学片断中,我结合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及音乐各要素,包括音的长短和高低,设计了“蝴蝶的飞舞”的律动。简单的律动给学生最直接的音乐体验,同时增加了学生聆听的兴趣。
2.图形谱
低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图形谱进行直观教学也是十分有效的。将枯燥的音乐要素通过有趣、生动的图形谱展示出来,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例:《单簧管波尔卡》主题二的聆听,加入了图形谱。
3.歌唱
将歌唱结合到欣赏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记忆,例如《祝你快乐》主题活跃,就可配以歌词歌唱。中高段教学中还可为主题音乐创编歌词,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亦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和感受。
众多形式均可让学生充分聆听和感受音乐,深化听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更为广泛的音乐感悟,为其终身享用音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明.聆听,并且记住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7(4):32-34.
[2]陈建平.音乐教学中的“听”之见[J].中国音乐教育,2009(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