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至于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使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过程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教育,而是一种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某项创新潜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绝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必须把素质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运作机制。实施创新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这些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面向全体学生的“全体观”,把握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全面观”,把握发挥学生主体功能的“主体观”,才能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近年来通过实践与研究,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把握“一优三观”,要求课堂教学结构与师生双边活动紧密配合,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交流网络,对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
学生的学习动机源于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些内部动机越强烈,学习的意志就越坚定,学习的自觉性就越强,学习的乐趣也会由此产生。求知识的过程也就成了一种精神享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刻意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与多种教育活动。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利用书中引力变形去激情;利用学生猜想、论证去激情;利用生活经验去激情;利用实地测量去激情等。用这些方法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趋力,使学生乐学。只有学生乐于学习,才能勇于探索,才能不断创新。
二、尝试点拨,指导学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和推理的严谨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特点去尝试和探索,如何适时做好心理调试和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以避免陷入盲目混乱的状态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得到研究数学思想方法,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变式训练,发展思维
训练是数学课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训练应注重知识的联系性,编排的科学性,信息量的密集性,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性,尤其突出变式训练。如在概念数学中把概念习题化,在熟悉的例题、习题中找变化,寻求一题多解等。在这些变式训练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也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四、质疑解惑,求异创新
由于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差异,在这一环节中就可以根据学情,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多言,一题多思,一题多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五、归纳总结,纳入系统
这是对课堂内容、知识结构、技能技巧进行新梳理和再加工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用提纲、表格、图示、语言加以概括总结,找出规律,使知识由点连成线,由线变成面,由面变成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把握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
六、反馈交流,调整教学
课堂反馈的主要途径有:(一)善于观察;(二)适时巧设疑问;(三)及时解答疑难;(四)选用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诊断性测试题目和形成性测试题目;(五)给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机会;(六)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这种贯穿于课堂45分钟的反馈、调整,有利于提高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底蕴。构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结构,还必须体现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一、全体观
全体观即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都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1.正确处理整体与个别的关系,从大多数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提问,因人而异,照顾“学困生”,最大限度防止两极分化。2.正确处理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3.有层次地设计课堂练习:仿照例题编写的习题要求全体学生都会做;体现课标和教材最基本的要求,稍有变化的练习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对;标志着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提高练习,用来考察与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独创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全面观
全面观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同步和谐发展。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同步和谐发展。1.强化知识素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2.训练能力素质。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判断,推理逻辑,空间想象概念,数学思考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思想素质。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三、主体观
主体观即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让学生参与学习进程;2.指导学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给学生基本学法,要求学生做到“五会”,即会看书、会听讲、会思考、会记忆、会讨论。通过教给学生“五会”,启发学生掌握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去学。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决难点,优化“自悟”的过程。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育必须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载体,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数学教学特点,把提高中学生素质教育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一优、三观”课堂教学结构,实质上就是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数学教学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至于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使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过程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教育,而是一种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某项创新潜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绝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必须把素质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运作机制。实施创新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这些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面向全体学生的“全体观”,把握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全面观”,把握发挥学生主体功能的“主体观”,才能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近年来通过实践与研究,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把握“一优三观”,要求课堂教学结构与师生双边活动紧密配合,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交流网络,对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
学生的学习动机源于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些内部动机越强烈,学习的意志就越坚定,学习的自觉性就越强,学习的乐趣也会由此产生。求知识的过程也就成了一种精神享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刻意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与多种教育活动。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利用书中引力变形去激情;利用学生猜想、论证去激情;利用生活经验去激情;利用实地测量去激情等。用这些方法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趋力,使学生乐学。只有学生乐于学习,才能勇于探索,才能不断创新。
二、尝试点拨,指导学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和推理的严谨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特点去尝试和探索,如何适时做好心理调试和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以避免陷入盲目混乱的状态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得到研究数学思想方法,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变式训练,发展思维
训练是数学课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训练应注重知识的联系性,编排的科学性,信息量的密集性,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性,尤其突出变式训练。如在概念数学中把概念习题化,在熟悉的例题、习题中找变化,寻求一题多解等。在这些变式训练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也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四、质疑解惑,求异创新
由于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差异,在这一环节中就可以根据学情,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多言,一题多思,一题多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五、归纳总结,纳入系统
这是对课堂内容、知识结构、技能技巧进行新梳理和再加工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用提纲、表格、图示、语言加以概括总结,找出规律,使知识由点连成线,由线变成面,由面变成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把握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
六、反馈交流,调整教学
课堂反馈的主要途径有:(一)善于观察;(二)适时巧设疑问;(三)及时解答疑难;(四)选用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诊断性测试题目和形成性测试题目;(五)给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机会;(六)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这种贯穿于课堂45分钟的反馈、调整,有利于提高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底蕴。构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结构,还必须体现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一、全体观
全体观即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都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1.正确处理整体与个别的关系,从大多数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提问,因人而异,照顾“学困生”,最大限度防止两极分化。2.正确处理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3.有层次地设计课堂练习:仿照例题编写的习题要求全体学生都会做;体现课标和教材最基本的要求,稍有变化的练习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对;标志着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提高练习,用来考察与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独创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全面观
全面观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同步和谐发展。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同步和谐发展。1.强化知识素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2.训练能力素质。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判断,推理逻辑,空间想象概念,数学思考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思想素质。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三、主体观
主体观即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让学生参与学习进程;2.指导学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给学生基本学法,要求学生做到“五会”,即会看书、会听讲、会思考、会记忆、会讨论。通过教给学生“五会”,启发学生掌握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去学。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决难点,优化“自悟”的过程。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育必须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载体,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数学教学特点,把提高中学生素质教育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一优、三观”课堂教学结构,实质上就是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数学教学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