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同时也遇到很多困惑的问题,在学习中实践,在反思中提高,放手让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新知识的探究中参与,让学生在数学讲评课中参与,让学生在复习与小结中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在主动参与中不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词】课后反思 学习实践 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113
在数学教学中,遇到很多困惑的问题: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举手回答的学生很少;一堂讲评课,始终是老师在分析如何做,讲解了无数遍,效果甚微…。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相信学生的问题,是给学生的时间、空间不足的问题,是让学生参与不够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在直接进行研究并有所发现时,在了解了一些具体事实和现象时,便会产生最强烈的知识主宰者之感”。数学教师,要明确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尽量让学生参与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参与中经历知识的生成,在参与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在主动参与中不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课堂,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尽量让学生参与新知探究
为改变数学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只注重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应尽量挖掘教材,该学生探究的问题,充分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生成知识。如在学习《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学中,让学生每人剪一个圆,让学生沿直径对折发现圆的对称性和对称轴的条数,作直径CD,使CD⊥AB,让生探究据圆的对称性发现相等的线段及相等的弧。如初一数学第五章如何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首先是让学生每自制三线八角实物,一根木条上钻两个小洞,另两根木条钻一个小洞,用铁钉连接并可自由转动。让学生拿着实物,细致分析三个概念,比较三种角的不同点,让学生谈感受,在主动探究中熟悉八个角。过同一直线上三点的圆有几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探究,通过观察、小结,最后得出“没有”的结论。在探究中,让学生展示交流,让生总结发现。只有充分相信学生,让生去探究、去体验,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有所积累与提高。
二、尽量让学生参与交流与展示
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如教师一讲到底,或是简单的问答式,学生注意力下降很快,课堂死气沉沉。课后反思:如能提出有讨论、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观察、发现后交流展示,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感受成功的快乐。如在初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中,设计为:写五个具体的方程,解出方程的根,讨论根与系数有什么关系,充分给时间计算,独立观察、讨论,让生交流、展示,答对学生鼓励,原来你也是一个小小“发明家”。多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注重表达与交流,有利于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的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经常主动交流与展示的学生反复就是那几个,课后了解学生,有想交流的由于胆子小而不敢说,有担心说错怕同学笑话他而不敢说…,在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的同时,要鼓励学生一个敢字,不懂得知识敢问,不同的意见敢说,想到不同的方法敢做,在这过程中,教师要胸襟大度,鼓励学生也胸襟大度,容忍反对或矛盾,教师提出的问题尽量难度适中,充分给时间思考,对勇于主动交流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如“比较Sin65°和Cos25°,理由是65°大于25°,也有学生认为无法比较,有学生认为相等,理由是65°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高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尽量克服主观专横。惟其如此,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才能轻轻松松学习,无拘无束讨论,从而提出独到的意见或解答。实践证明,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提出质疑、争论、批判、不从众、不迷信、敢冒险,只有大面积学生敢于交流与展示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是培养自我能力展示的舞台。
三、尽量让学生参与分析与解决
单元练习或作业讲评中,为快速完成任务,老师分析易错,分析方法与解法,不停地板书,学生忙于笔记,抄答案……,课后反思:这样的讲评课,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学生的学习主体丢失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在一次单元试卷分析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变老师分析为学生分析,变个别学生讲解为全员参与分析。首先让学生独立改错,不能改错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问题的请教老师,然后所有小组成员分别上讲台交流。实践发现,每个小组的讲评任务并不是专由组长展示,而是每个成员都能分析交流,使讲台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四、尽量让学生参与复习与小结
一堂单元复习课,教师串讲本章知识,学生读记,典例探究,学生练习。课后反思: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对客体的解释,个体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强调的重心是学习者(学生)而非指导者(教师),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特别是理科,学生应该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在数学复习课中,首先让学生自主复习,然后让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再让学生展示本章学习遇到的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或现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每堂课的知识小结中,让学生去小结他的收获是什么?他的疑惑是什么?这种复习与小结虽多用一些时间,但使复习的针对性增强,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习惯,逐步养成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是践行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理念的核心环节,作为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放手让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新知识的探究中参与,让学生在数学讲评课中参与,让学生在复习与小结中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收获自信,在参与中激发潜能,在参与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在主动参与中不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2]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
[3]李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全书.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4.
[4]李明德,金锵.教育名著评介,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
【关键词】课后反思 学习实践 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113
在数学教学中,遇到很多困惑的问题: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举手回答的学生很少;一堂讲评课,始终是老师在分析如何做,讲解了无数遍,效果甚微…。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相信学生的问题,是给学生的时间、空间不足的问题,是让学生参与不够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在直接进行研究并有所发现时,在了解了一些具体事实和现象时,便会产生最强烈的知识主宰者之感”。数学教师,要明确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尽量让学生参与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参与中经历知识的生成,在参与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在主动参与中不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课堂,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尽量让学生参与新知探究
为改变数学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只注重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应尽量挖掘教材,该学生探究的问题,充分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生成知识。如在学习《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学中,让学生每人剪一个圆,让学生沿直径对折发现圆的对称性和对称轴的条数,作直径CD,使CD⊥AB,让生探究据圆的对称性发现相等的线段及相等的弧。如初一数学第五章如何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首先是让学生每自制三线八角实物,一根木条上钻两个小洞,另两根木条钻一个小洞,用铁钉连接并可自由转动。让学生拿着实物,细致分析三个概念,比较三种角的不同点,让学生谈感受,在主动探究中熟悉八个角。过同一直线上三点的圆有几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探究,通过观察、小结,最后得出“没有”的结论。在探究中,让学生展示交流,让生总结发现。只有充分相信学生,让生去探究、去体验,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有所积累与提高。
二、尽量让学生参与交流与展示
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如教师一讲到底,或是简单的问答式,学生注意力下降很快,课堂死气沉沉。课后反思:如能提出有讨论、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观察、发现后交流展示,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感受成功的快乐。如在初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中,设计为:写五个具体的方程,解出方程的根,讨论根与系数有什么关系,充分给时间计算,独立观察、讨论,让生交流、展示,答对学生鼓励,原来你也是一个小小“发明家”。多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注重表达与交流,有利于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的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经常主动交流与展示的学生反复就是那几个,课后了解学生,有想交流的由于胆子小而不敢说,有担心说错怕同学笑话他而不敢说…,在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的同时,要鼓励学生一个敢字,不懂得知识敢问,不同的意见敢说,想到不同的方法敢做,在这过程中,教师要胸襟大度,鼓励学生也胸襟大度,容忍反对或矛盾,教师提出的问题尽量难度适中,充分给时间思考,对勇于主动交流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如“比较Sin65°和Cos25°,理由是65°大于25°,也有学生认为无法比较,有学生认为相等,理由是65°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高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尽量克服主观专横。惟其如此,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才能轻轻松松学习,无拘无束讨论,从而提出独到的意见或解答。实践证明,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提出质疑、争论、批判、不从众、不迷信、敢冒险,只有大面积学生敢于交流与展示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是培养自我能力展示的舞台。
三、尽量让学生参与分析与解决
单元练习或作业讲评中,为快速完成任务,老师分析易错,分析方法与解法,不停地板书,学生忙于笔记,抄答案……,课后反思:这样的讲评课,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学生的学习主体丢失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在一次单元试卷分析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变老师分析为学生分析,变个别学生讲解为全员参与分析。首先让学生独立改错,不能改错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问题的请教老师,然后所有小组成员分别上讲台交流。实践发现,每个小组的讲评任务并不是专由组长展示,而是每个成员都能分析交流,使讲台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四、尽量让学生参与复习与小结
一堂单元复习课,教师串讲本章知识,学生读记,典例探究,学生练习。课后反思: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对客体的解释,个体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强调的重心是学习者(学生)而非指导者(教师),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特别是理科,学生应该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在数学复习课中,首先让学生自主复习,然后让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再让学生展示本章学习遇到的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或现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每堂课的知识小结中,让学生去小结他的收获是什么?他的疑惑是什么?这种复习与小结虽多用一些时间,但使复习的针对性增强,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习惯,逐步养成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是践行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理念的核心环节,作为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放手让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新知识的探究中参与,让学生在数学讲评课中参与,让学生在复习与小结中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收获自信,在参与中激发潜能,在参与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在主动参与中不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2]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
[3]李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全书.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4.
[4]李明德,金锵.教育名著评介,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