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南融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my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放带动战略是徐州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六大发展战略之一,“东进呼应沿海开发,南融接轨长三角”,为徐州的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未来“大徐州”的发展勾勒了美好前景。徐州东进对接连云港,使沿海经济带和陇海兰新产业带更紧密地连接起来,中西部地区将更充分地共享港口资源,广阔的腹地与港口能力的提升,从此将进入良性循环;徐州要积极地融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的经济能量,实现跨越发展。
  关键词:东进南融;开放带动战略;区域经济
  开放带动战略是徐州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六大发展战略之一,“东进呼应沿海开发,以大城市对接大港口,以大交通对接大开发,促进沿东陇海线工业走廊和城市群快速崛起;南融接轨长三角,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全面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区域一体化、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增创发展新优势①”,为徐州的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未来“大徐州”的发展勾勒了美好前景。作为全国和江苏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未来的区域发展格局决定了其发展水平和地位。本文试图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徐州的开放带动战略,即东进南融,以进一步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
  一、徐州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
  随着徐州被纳入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沿东陇海线发展带成为国家十二个重点开发区域和东中西合作示范区的建设等一系列战略实施,徐州市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开辟了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广阔空间。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跃上大台阶,2011年全市经济总量居全国百强城市第34位。影响徐州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条件等,本文选取了资源限制、区位条件和区划影响三个较为重要的条件进行分析。
  (一)资源限制
  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农业和城市手工业发达,自古有“丰沛足,养九州”的美誉。自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知州时发现煤炭资源后,徐州开始开采煤炭,1882年应洋务派重要首领、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要求兴办“徐州煤铁矿”,开启了徐州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煤炭开采的历史。解放以后至今,徐州是全国基础能源供应基地之一,为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从70年代初期开始,为支援江苏工业迅速发展崛起,徐州长期超强度开采,累计开采原煤7.43亿吨,在此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矿产资源采掘、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的畸重型单一结构。截止至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为9.6:50.7:39.7,轻重工业比重为30.7:69.3②。近几年来,徐州针对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的现状,到2007年底,先后关闭6座大型煤矿和160多对矿井。作为一个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徐州的经济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的影响和制约。在四大主导产业中,装备制造和能源产业仍然要依靠煤炭资源,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在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徐州市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转型难题。
  1.资源枯竭使传统产业面临生存危机。目前徐州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部分矿井采掘深度已超过-1000米,矿井服务平均年限仅仅还有20年,制约和影响着地方财力的增长。近几年来,全市煤炭关闭已减少年财政收入7亿元以上,今后一个时期还将每年减少近10亿元左右。
  2.体制性制约矛盾突出,缺乏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徐州资源型企业的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地方管理两条线,互不隶属,各自为政,致使企业与地方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区域内经济资源整合,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型企业失去竞争力。徐州的资源型企业,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的突出问题,工人劳动强度大,企业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
  4.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任务艰巨。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企业在岗、下岗和退休职工数量相对全省都较为庞大,加上辖区内的中央和部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地方,社会保障任务十分艰巨,在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三大保险上就有5.75亿元缺口。
  5.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多数下岗工人文化不高、年龄偏大、技能较少、观念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初步统计,已关闭的煤矿直接减少就业岗位达3万多个,今后几年矿井关闭后还将减少就业岗位4万个左右,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6.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全市已形成采煤塌陷地27万亩,按平均每亩15000元的标准计算,约需复垦费用40.5亿元。同时,采煤区仍以每年5000亩以上的速度塌陷,预计到2020年采煤塌陷地将达40万亩以上,复垦治理将在较长时期内面临资金投入的难题。
  (二)区位条件
  徐州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是毋庸置疑的,也造就了过去的辉煌。明末清初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写到:“(徐)州冈峦环合,汴泗交流,北走齐鲁,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经营天下,岂可以彭城而后图哉!”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但是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及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传统区位优势逐渐减弱。距离全国三大经济高地较远,距离本省经济发达地区远,区位和政策低谷的双重叠加,使得徐州难以接收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
  1.区域优惠政策缺乏,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发区、中西部地区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区域优惠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至1999年,江苏省仅剩徐州、淮安和宿迁三地为未开放地区。为此徐州市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不愿意继续追加投资或在发展后向国家政策扶持区域迁移,例如目前天宝集团在扬州设立分厂,逐步退出徐州市场。
  2.开发区优惠政策不足,对外商投资缺乏吸引力。《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徐州由于没有经国务院批准为高新技术开发区,许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徐州市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2010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徐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在徐州市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徐州投资环境有了新优化。   3.外资投入缓慢,很难形成群聚效应。2009年,徐州市全年新登记注册外资投资总额11.6亿美元,南通为55.3亿美元;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33户,南通174户。2010年以后,徐州市开发区升级后,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迎来了外商投资的新高潮。2010年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0.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2%;2011年实际到账外资14.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7%③。与南通市仍存在较大差距,南通市2010年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0.61亿美元;2011年实际到账注册外资为21.66亿美元,但是增长幅度远低于徐州④。
  4.投资能源项目多,高新技术投资相对偏少。自1996年华润电力有限公司投产后,以发电、热电为代表的能源项目投资较快。能源项目投资多的原因:一是徐州地处铁路、公路运输枢纽,交通便利,且煤炭资源丰富,是电力投资的理想地区;二是投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已于1999年1月1日起取消,全国各地区统一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区划影响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是典型的省际交界城市。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素的流动越来越自由和规范,但是在我国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仍旧很明显,特别是在省际交界城市约束作用更加强烈。省际交界城市所在的地域在区域经济中的表述为行政区边缘经济,它是区域经济的一种形式。徐州市所在的行政区边缘经济突出表现为以下特征:
  1.行政区的边缘性所导致的经济的欠发达性。在各省的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中,往往以中心城市及邻近周围地区为主体,交界地带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四个省的发展重点来看:江苏的重点是沿江和苏南,苏北成了江苏省的一个薄弱地区;山东的重点是胶济铁路沿线,从济南到青岛形成了“济南都市圈”和胶东半岛城市群,鲁西南被边缘化;安徽的重点是合肥和皖江沿线;河南的重点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开封虽然是其中之一,但始终处在郑州的阴影之下。
  2.区域经济行政分割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发挥。如徐州所在的淮海经济区内部经济存在差距,鲁南、苏北发展水平较高,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和扩散提供了动力条件,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受行政区划体制的约束,苏鲁豫皖四省之间以及各省内部之间的产业传递十分困难。尽管口头上都认识到要拆围墙、求联合,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进展,严重影响地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3.经济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冲突性。由于特殊的区位条件以及历史上形成密切的地域关系,省区交界地带具有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优越条件,是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区域之一,但是合作中的冲突比比皆是。如徐州所在的淮海经济区有区域中心城市徐州和连云港、日照两个天然深水良港,具备大的经济区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分处不同省份,发展思路和目标不同,并没有形成纵深方向的合作,反而出现产业结构趋同、恶性竞争的局面。
  通过徐州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徐州的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优越,但是随着经济、科技和现代交通的发展,传统的优势在逐渐减弱。并且由于地处四省交界,城市发展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单纯依靠徐州自身的发展已经受到许多制约。因此,必须寻求区域的联合与协作,与周边政策优惠地区或经济高地进行融合,走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以带动自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东进:呼应沿海开发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将江苏沿海发展列为国家战略,要求到2020年,这个地区人均GDP必须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使江苏沿海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沿海发展战略,牵动的不仅是江苏沿海三市,而是吹响了江苏全省再出发、再发展的号角。江苏正举全省之力通盘谋划发展大计,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推动江苏更高水平上的区域共同发展。江苏沿海开发为徐州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徐州和连云港历史和现实的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联系性,使得徐州东进呼应沿海开发,进行徐连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一)以大城市对接大港口
  建设现代化的海港,既是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突破口,也是寻找出海口、实现“开放”的落脚点。以连云港深水大港为核心的江苏沿海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于徐州和连云港先天和后天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为徐州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1.加强徐州都市圈建设。徐州都市圈是2002年末确定的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范围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省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省商丘市的永城市,共涉及8个地级市,其区域构成以江苏省境内为主体,面积48043平方公里,人口3214万。目前徐州都市圈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中心城市,徐州的首位度不高,带动力受到较大影响。徐州应该在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与连云港进行经济对接,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形成双核驱动的态势。
  2.强化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淮海经济区是东部发达地带的经济低谷,但就区位条件和资源丰度来看,潜力巨大。在淮海经济区内,徐州不仅占有区位中心优势,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也具备一定优势。但是,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性都不够大。要强化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不但需要徐州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创新。
  (1)增强区域内城市历史、文化上的认同感。淮海经济区所在的黄淮海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积淀深厚、渊源相近的历史文化是区域内凝聚人心、密切联系的重要精神纽带,应当多角度、多侧面地挖掘研究,提炼精神内涵,在淮海经济区内大力弘扬,增强成员市在历史、文化上的认同感。
  (2)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与其他发达区域中心城市相比,徐州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仍偏低,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远没有达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应有的服务功能和水平。为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体系,扩大城市功能,用足用好硬件,提升服务水平。建议强化徐州八大中心的建设,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实质性区域合作,促进区域间的紧密联系,强化淮海经济区联络处的职能,支持开展淮海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研究。   (3)增强区域核心圈城市的向心力。淮海经济区范围较广,城市较多,而徐州市目前的辐射能力还较弱,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可先缩小范围,将徐州市及周边若干城市划定为核心圈,推动实质性合作,以增强核心圈城市的向心力。2010年5月7日,第一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召开,标志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包括徐州市、淮北市、宿州市、商丘市、济宁市、枣庄市、宿迁市和连云港市,面积和人口约占淮海经济区的37.3%和38.5%。按照核心区一体化的构想,这8个城市将在交通、产业、市场准入和物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旅游业、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4)增强省际区域经济洼地隆起的示范性。国内类似淮海经济区这样的省际区域经济洼地较多,且多为贫困欠发达地区。加快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对促进这些省际区域经济洼地的隆起将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实施“省际区域经济洼地隆起计划”,显然符合国家利益,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以大交通对接大开发
  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兰客运专线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北滨微山湖。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我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随着高铁的发展和亿吨大港的建设,徐州的交通更加便捷,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1.大力发展路桥经济。新亚欧大陆桥是横贯亚欧大陆的便捷的大通道,东起我国连云港,以中国陇海、兰新铁路为骨架,西经中亚、欧洲有关国家至荷兰鹿特丹港,全长10870公里,在中国境内长4131公里。新亚欧大陆桥的形成,将中国内陆腹地与中亚、欧洲国家紧密连接起来,同时为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与东欧、西欧、西亚、中亚、南亚各国的贸易发展开辟了一条重要通道。这一大通道的开通,将使中国对外开放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总体上向东开放,转变为“东西进出”,使中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又一前沿,形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徐州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的第一座“桥墩”,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上经济总量最大、发展最快的中心城市之一,早在1993年就被列为全国19个“较大的市”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原城市带、关中城市带和兰州的崛起,这条中国东西向的铁路第一线开始发力。这对徐州绝对是个好消息,应抓住机遇,在路桥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2.加快徐连一体化进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点——轴——面格局,徐连一体化发展总体目标可以具体化为一组“三位一体”的专项目标。
  (1)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城市一一一东桥头堡和国际枢纽港。增强港口吞吐能力,包括联合徐州交通枢纽中心,大力增强能保证港口高效作业所需要的集、疏、运能力,使之与新亚欧大陆桥正常运营的要求相适应,并从长远看,与西桥头堡鹿特丹港相对接。逐步发展成为以集装箱码头为主体,煤炭、铁矿石、水泥等散货泊位,木材、粮食、食品、石油、危险品等专业化泊位和客运码头齐备的多功能综合性国际中转大港,并具备与枢纽港配套的包括铁路、公路、航空、内河、管道运输在内的现代化集散功能。同时,结合港口建设,强化连云港市区的城市建设和港口产业建设,这样,突出港口建设,既以港兴市,又依市建港,走向港城一体,以增强“龙头”港城的综合功能。
  (2)建设大徐州,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和商贸集散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的作用,使之与连云港龙头城市相互配合。同时连结徐连经济带及周边中心城市,依靠大交通开路,培育大市场,发展大商贸,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构筑包括生产协作、商品流转、资金融通、信息传递、科技开发、文化交流所需要的城乡一体、内外接轨的经济、科技、文化网络。
  (3)在连云港和徐州的沿桥地带,建立点——轴——面相结合的区域性经济。在保证粮棉增产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徐连大农业经济带;进一步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工业,大办港口工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协调城乡工业的发展,形成直接为陆桥服务并与沿江工业优势互补的徐连工业走廊;在沿桥市、县之间发展专业化分工和推进城市功能分工,按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形成大、中、小城市(镇)合理配置和组合的城镇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南融:接轨长三角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三省一市全境,意味着徐州市也是长三角的一部分。2010年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长三角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避免同质化竞争,《规划》为长三角25座城市确定了发展方向,详细阐述了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分工与定位。徐州被定位为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承接长三角的经济能量,为徐州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一)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
  根据徐州市“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徐州市自身要做大做强,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就要融入全国最发达地区的发展浪潮中,全面接收长三角的经济辐射。
  1.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了全面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长三角都市圈各成员城市应切实从都市圈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转变传统的各自为政观念,报以诚恳、平等的合作态度和整体、开放、互利的观念,弱化行政区划界限对城市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通过空间整合、加强合作和一体化发展,在机制、制度、政策、法规、市场、管理等方面确实构筑起一个统一的运作机制和操作平台。(1)从战略高度出发,充分发挥龙头城市——上海的作用。(2)转变观念,树立市域观或区域观乃至全球观。(3)统一规划和联合建设都市圈基础设施,努力构建互通互连、共建共享、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4)以市场原则实行跨行政区产业组织的重组,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封锁格局,尽可能减少对市场运作的障碍,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5)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机构,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寻求区际利益平衡和共同受益的新机制。   2.徐州在产业分工中的角色调整。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徐州在科学崛起、跨越发展中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1)明确徐州在圈内产业分工的差异化定位。徐州具有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围绕建设区域性特大型城市这一目标,应在长三角经济圈中定位于“两中心一基地”,即长三角北翼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基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在产业分工的功能上,是长三角经济圈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高端优质生产要素的供给基地和圈内核心城市服务经济辐射的互动方。
  (2)积极做好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对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落实和项目储备中,徐州应主动参与,积极介入,及时向国家和省方提出意见建议,争取在项目库中更多体现徐州在圈内的重要地位。充分做好规划衔接,认真研究规划在功能分区、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任务,根据规划确定的方向和思路,抓紧拟订徐州本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突出产业重点,细化产业分工,促进关联转移、成链集约和集聚发展。
  (3)大力创新产业链招商方式。坚持以我为主的招商理念,在产业链招商方面深耕细作,重点引进有利于生产要素配置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和资源能源消耗少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同时注意拓展新的产业领域,鉴于所处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在我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等,以重点楼宇为载体,着力引进能量大、效益好、辐射强的企业,注重产业链的配套聚集。
  (4)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做好产业布局规划,将同产业上下游企业相对集中,制订产业配套目录,引导产业内部的协作交流。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重大项目例会制度和绿色通道制度,将“绿卡保障、特事特办”和“阳光服务”等行政服务措施落到实处。按照项目集群、产业集聚、园区集中的要求,发挥徐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龙头作用,加强各开发区的产业配套和设施配套建设,充分提升开发区发展自主权,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的产业承载能力,继续深化南北工业园区合作共建。
  (5)加快完善对接保障机制。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增创发展新优势。一是持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目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二是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外地股份制金融机构,壮大地方金融竞争实力。三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以灵活的机制体制积极鼓励自主创新和先行先试,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
  (二)全面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
  1.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方向。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方向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趋于高度化;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在持续,重心向东半球转移,东亚成为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最大承接地;服务业外包和转移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亮点;高技术产业国际转移加快,研发全球化和本土化趋势明显;信息产业是此轮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核心,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都在加快转移。总之,世界产业转移使得各国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普遍呈现产业结构普遍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演进轨迹。具体表现为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支配地位的产业结构演进路径。
  2.徐州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过度依靠其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其经济发展的初期就具有潜在的缺陷,突出地表现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上。
  (1)产业结构的制约
  结构失衡,经济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产业结构单一,重工业比重大,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大,加工工业比重小,且大都处于产业链的前端,产品的加工程度相对较低,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比重偏低。如徐州市煤炭采选业和原料工业,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工业总产值中仍占5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所变化,但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在未来的发展中,徐州更定位了煤电及在此基础上的煤化工、盐化工、铝深加工等重化工为其支柱产业,轻重工业的比重会达到1:3,产业结构的超重型态势明显。
  基础薄弱,无可持续后劲。由于历史上建设的原因,加上资源开采对于技术水平的需求不是很高,所以,资源型城市企业职工的文化结构中文化层次偏低的比重较大。在人才方面,往往是资源型产业人才济济,而其他产业科技力量不足,人才缺乏。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从事同一产业的人员过于集中,往往面临共同的社会问题,使得社会矛盾表现出整体性。
  (2)产业优化转型
  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徐州市将继续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大力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文化产业特色发展,推动徐州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①以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为目的,重点培育和扶持优势产业。徐州是一个重化工结构的城市,也是一个资源型工业痕迹比较明显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6年,徐州市要以打造装备制造、食品、能源、冶金、建材、煤盐化工“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以打造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旅游业“五大千亿元服务业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㈤。可以看出,徐州未来的主导产业就在这些产业当中,优势主导产业会脱颖而出。   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进产业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依托优势资源,资源型城市普遍发展起来了具有优势的资源型产业,如徐州已发展起四项产业:盐化工,钢铁、铸造,电解铝,煤化工。21世纪初,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就是产业高度化,而产业高度化的关键就是加快技术创新。为此,要把提高工业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加快工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③依靠制度创新,形成结构调整的新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经济体制,为结构调整提供企业内部、市场环境和宏观调控等一整套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杜绝结构劣化的体制因素。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协作的主体,进而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资产交易市场和企业家市场等市场体系,以健全市场机制来促进结构优化;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引导企业调整结构。
  ④组建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与发展中小企业并举,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组建大企业集团人手,发展规模经营,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专业化协作,特别是促进中小企业(一般是非资源型产业)与其他地区的大企业分工协作,以此带动工业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徐州形成了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是装备制造业、能源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业。这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较好,据初步统计,2011年产值均超过千亿元,老工业基地三年振兴计划超千亿元目标得以实现。
  资料来源:2010——2012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要面对周边的大环境,做好自身的发展定位。面对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许是最佳一次发展机遇来临的时候,徐州要想在新一轮开放中抢抓机遇、搭上经济大发展的末班车,需要这样的大手笔:呼应沿海开发,努力找到对接大港口的突破口;主动接轨上海,融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大潮,形成徐州的区域发展特色。
  参考文献:
  [1]沈正平.江苏省产业带建设效应与演化动力.地理研究.2011(3).
  [2]李盾.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2010(16).
  [3]《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
  [4]《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年.
  [5]《中共徐州市委关于制定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
  [6]张颢瀚.空间经济发展的要素与沿海发展要素的形成——兼论江苏沿海开发的战略引导.《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3).
  注 释:
  ①《中共徐州市委关于制定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
  ②《2011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2010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2010年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⑤曹新平:《加快“两个率先” 建设美好徐州——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年9月15日.
其他文献
摘 要:煤炭开采条件的复杂性,使得矿山瓦斯、煤尘、水、火、顶底板事故的隐患无处不在。在已发生的重大事故中,瓦斯煤尘爆炸占了绝大多数。在这些瓦斯事故中,绝大部分是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局部瓦斯积聚,再遇上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火花,从而引起瓦斯或瓦斯煤尘爆炸。因此,本文对煤矿矿井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煤矿;通风;安全;控制;因素  一、概述  矿井通风是矿井安全工作的基
期刊
摘 要:该文强调基层班组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班组安全生产是基层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多年实践经验来看,把班组安全生产工作贯穿到全年各项工作的始终,不断探索班组安全生产的新路子,实现班组安全生产与航标科技进步和谐发展。  关键词:班组.安全.生产;重要性.对策  班组的安全生产是单位的核心工作,也是单位一项长期的最基础的日常管理活动,班组安全生产是单位安全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蓬莱航
期刊
摘 要:推进科学理财、提高部队财务科学管理水平,必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打牢思想基础;统筹配置军队财力资源,把住核心内容;深化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坚决落实改革措施;积极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建立健全运行依据;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关键词:部队财务;科学理财;科学管理;财务改革  近几年来,军队积极贯彻落实军委总部和各级党委有关加强财经管理文件精神,在财经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期刊
摘 要:室内排水管道的建筑安装施工,应该为用户提供符合使用功能的舒适、卫生、安全、方便的卫生设施。但室内给排水工程交付使用后,因管道堵塞或其它问题,常常会造成污水溢流、污染生活环境。如何通过合理的施工和正确的监理手段使室内排水管道施工趋于合理与完善值得探讨。  关键词:室内排水;施工监理;管道安装    目前,室内排水管道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和监督,均是靠观察外观和看材料试验资料来进行的,这是很不够
期刊
摘 要:良好的动机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途径”。探索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对于实现审计文化建设上的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审计文化;审计法规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审计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构成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推动审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科
期刊
摘 要: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是学生工作中重要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其本身的必要性、独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内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对策    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各族学生的未来和切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基于NI公司的PXI-6225多功能数据采集卡进行了虚拟电压表的研究,实现了操作面板完全虚拟化、测量数据智能化处理及对测量结果保存的功能,该设备具有测量精度高、数据稳定可靠、使用方便简单等优点。  关键词:LabVIEW;虚拟仪器;PXI-6225;NI DAQmx
期刊
摘 要:对于农业的发展和收益,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利的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正常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当今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都会对水利发展有着新的要求和需求。那么水利部门和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于水利工作也有了更大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水利管理的工作中,加强知识的学习,提高管理方式,加强技术应用,这样水利工作才能够跟上时代的进步。本文分析了水利技术
期刊
摘 要: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的进程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作为一项能够有效的调节城市空间的布局,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一,在步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中,城市道路规划管理新的问题也逐渐的浮出水面。城市道路作为未来城市快速交通发展取向的主体和城市路网结构的骨架,随着近年的建设起步,倍受政府部门和规划界的广泛重视,但在快速道路系统的规划上只有明确的技术标准,缺乏
期刊
群众文化是当前整个文化艺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文化机构,积极推进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摆在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非常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因此,认真的研究和积极的探讨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既是历史赋予文化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也是历史赋予的一项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