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 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赏析】
这是诗人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指诗人的朋友潭州刺史梁知微,途经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诗题中说“自洞庭山”相送。
首句写洞庭秋色,景中含情,暗寓凄婉的愁绪。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的场景?但诗人只说“巴陵一望”,“洞庭秋”纯粹描写即目所见之景。这种写景方式不渲染、不着色,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
次句写“孤峰”,反映了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的孤独寂寞之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关于君山传说很多,或说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或说“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拾遗记》),这些神仙传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染上幾分缥缈。“水上浮”的“浮”字,既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扑朔迷离之感。但在送别的人看来,愈觉其“孤”。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
第三句由实写虚,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的惆怅。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从字面上看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这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正与别情有着微妙的关系吗?
第四句以心与湖水相比,更加显得心事如潮水一般悠悠不绝。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阔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绪又如何能够平息下来呢?
这首诗浓郁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通体散行,风致天然,“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死扣不着,妙悟得出。诗人张说不仅是开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其律诗“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后矫清规”,亦继往而开来。而此诗则又是七绝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
张 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赏析】
这是诗人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指诗人的朋友潭州刺史梁知微,途经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诗题中说“自洞庭山”相送。
首句写洞庭秋色,景中含情,暗寓凄婉的愁绪。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的场景?但诗人只说“巴陵一望”,“洞庭秋”纯粹描写即目所见之景。这种写景方式不渲染、不着色,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
次句写“孤峰”,反映了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的孤独寂寞之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关于君山传说很多,或说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或说“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拾遗记》),这些神仙传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染上幾分缥缈。“水上浮”的“浮”字,既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扑朔迷离之感。但在送别的人看来,愈觉其“孤”。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
第三句由实写虚,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的惆怅。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从字面上看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这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正与别情有着微妙的关系吗?
第四句以心与湖水相比,更加显得心事如潮水一般悠悠不绝。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阔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绪又如何能够平息下来呢?
这首诗浓郁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通体散行,风致天然,“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死扣不着,妙悟得出。诗人张说不仅是开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其律诗“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后矫清规”,亦继往而开来。而此诗则又是七绝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