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亮:评先锋作家,写野性小说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性文字
  《朝霞》是一部关于成长、青春、历史的小说,它描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青年的敏感与自觉心灵的精神史。小说从主人公邦斯舅舅从青海共和县劳改农场回到大都市上海见朱莉开始,马利克逃出了新疆,沈灏沿着长江深入测绘,牛皮筋似乎哪里都去不了,面对因母亲和同学父亲之间的私通,马伯伦、何乃谦、浦卓运三位老知识分子私下里讨论着人生的真谛
  这是一部难以分类的小说,一如它的封皮上数不清的评价标签:宣叙调风格、多声部、重叠的主题、十九世纪小说回归、现代主义形式的戏仿有人说,这是“五四新文学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小说文本”。作家格非更是毫不吝惜自己的极高赞誉:“前不久听说他写《朝霞》,这个事情在得到确证之前我已经听无数人讲过,他们说让我们惊讶的不是吴亮会写小说,而是吴亮写了一本极其出色的小说。”
  “邦斯舅舅回到溧阳路麦加里的那年已经六十五岁了,自然博物馆派人看望他,邦斯舅舅没有发脾气”小说开头这位邦斯
  舅舅取自法国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作品《邦斯舅舅》,吴亮用这种方式向心目中的文豪致敬。随着朱莉、宋老师等人物一个个跃然纸上,他用“丝雨织红,苔阶压绣纹,是年年肠断黄昏,多少个暮春多少个雨季,多少个长夜寂寞碎人心”的柔情话语描写邦斯舅舅在青海下乡时对朱莉的思念之情。故事看似娓娓道来,可愈往后读愈加感觉到吴亮的语言是野蛮、有张力的。
  “骚乱死亡者照片被处决者照片就义者照片还有自杀者照片,为什么喜欢红色因为血是红的祭坛是红的战友的血和敌人的血是红的新生儿是红的光荣与恐怖是红的太阳也是红的”小说第一节中出现的主人公——上海 1970年代游手好闲的少年阿诺的心理旁白就是如此的狂放不羁。
  “你如喜欢,就会终生喜欢它!它的丰沛能量,打开任何一页就汩汩流淌!”扉页上的推荐语引人入胜。
  野蛮写作
  吴亮告诉记者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写小说。“我的写作一直未中断,但从
  62 China Campus
  2015年8月开始,有了较多的空余时间,于是想写点大部头的东西,我并不清楚究竟要写成什么样,没有提前设计,只有简单的提纲和几个模糊的人物,我只知道会是一种不完全的叙事。”这是《朝霞》的萌芽。
  他在弄堂网注册了一个账号,用笔名隆巴耶进行创作,满怀激情的吴亮变得很有速度,他从脑海中的一个画面开始写,写完后就去上网码字,短则一两百字,长则五六百字。“用不断的空行这样的方式(写作),都是一个镜头推拉摇移或者一个长镜头,一个点,有中镜头,有近镜头,它必须在某个地方叙述停止,像蒙太奇一样。”就这样,被遗忘的角色渐渐消沉,觉得可以继续写下去的角色慢慢苏醒,人物从 5个、10个变成 20个,邦斯舅舅、马立克、马伯伦每个人的性格也逐渐鲜活起来
  “之前我在微信里做了一个心理测试,才18岁。”他自嘲起来,讲话一如他的评论,直截了当,血气方刚,一点儿也不像一个年届花甲之人的创作。
  “我在读他这样一个艺术家、一个批评家半路上突然杀出来做这样一个小说,我当时心里也在想他会弄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来呢?”格非心存好奇地阅读了当时刊登于《收获》杂志的《朝霞》,他用“非常非常震惊”来形容这部小说对内心的巨大冲击力。他说,读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不断让自己加速。读完后,戒烟很久的他在凌晨跑到厨房抽了两根烟作为纪念,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格非认为,当代文学的一个根本缺点是视野不够宽阔,缺乏力量感。“现在的小说越写越好看,越写越精致,越写越甜蜜。”他这样总结。但吴亮的《朝霞》着实让格非为之一振。“这是一种野蛮的写作。”
  《朝霞》保留了强烈的骚动不安,充斥着大量的事件、故事、偷情、激情澎湃的场面和片断,但这些片段却不像普通的小说环环相扣,而是不断地切换片段,不断地有新情节加入。“他拒绝把这个小说作为一般的读物来消费。”格非如是点评。“比如里面写到大量的情爱故事,当你觉得要消费它的时候他突然就停了,突然来了一段黑格尔,来了一段读马克思的笔记,让你煞风景,里面有大量的线索是完全可以构成环环相扣的戏剧性的事件,但他没有这样做。”
  文学家黄子平援引的“无限交谈”概念正好解释了小说的对话性:“我觉得吴亮可能无意识地使用了一个叫做中立的裁判者一个中立的裁判者要把答案转化成问题,才能使得这个对话重新启动。”他把小说中不断被打断的交谈与1970年代“真理讨论”联系在一起,认为吴亮“把所有交谈都转化成无穷无尽的问题”,“真理”与“知识”在“无限交谈”中成为了辨证的存在。
  野上海
  2016年9月,吴亮邀请好友陈丹青、格非、杨庆祥对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围绕“成年人的失乐园”与“少年人的理想国”两个话题,讲述1970年代的“少年与天光”。
  最初,吴亮的小说叫做《昨天不再来》,因为小说的基调是回忆往昔的。小说记载了1966~1976年少年们无拘无束的
  如今的世界在杨庆祥眼中是无限张开的。“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买什么东西就买什么东西,当然我要买辆法拉力可能有点困难或者北京五环内买套房子也有点困难,但是基本你日常的消费都能满足。”可恰恰这个时候,个人的存在感和个人的内在变得特别贫瘠。
  生活,他们好奇、幻想、迷惘、探索、叛逆、游荡、冲撞。他们双脚踩踏着大地,可不安分的心早已驰骋在天空。
  《朝霞》写了很多这样的少年以及他们的成长。由于家庭单元的肢解,父母管束的松散,那时的少年可以寻觅自己的喜爱之物,吃的,用的,玩的,读的他们在这一个失乐园中找到了自己限时限量的理想国。在这里,他们成长一样丰沛,他们自己成就了自己。
  但很快,吴亮发现这是一首烂俗的美国歌曲名,于是他开始琢磨着改名。“故事里,那些人都是鬼鬼祟祟,家里会来一个人住在你家里不走了,从青海回来的,新疆回来的,邻居都很警觉”就这样,他把小说名改为了《无处藏身》,与小说中贫穷年代里人物偷偷摸摸玩耍放纵的天性相契合。
  “这是一个特别奇怪的历史悖论。”杨庆祥解释那个贫瘠、封闭、落后时代里孩童们的欢脱。在那个年代,每一个个体外部的关系基本上都被切断了,要粮票、布票、糖票才能生活,去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开证明。“但是在这样一个
  被完全切断外部联系的时代,个人反而获得了一个特别蓬勃的发展和特别有深度的内在。”
  如今的世界在杨庆祥眼中是无限张开的。“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买什么东西就买什么东西,当然我要买辆法拉力可能有点困难,或者北京五环内买套房子也有点困难,但是基本你日常的消费都能满足。”可恰恰这个时候,个人的存在感和个人的内在变得特别贫瘠。谈到这里,杨庆祥是疑惑的。
  陈丹青赞同杨庆祥的见解,他认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这样一段历史的重现与解读。“文革”那年,陈丹青13岁,吴亮11岁,他们的父辈经历着“文革”的浩劫,这对父辈而言简直是灭顶之灾,可对于还是孩童的他们而言,那样阴郁的日子反倒成了无忧无虑的时光。“那会儿的小孩真的很高兴,第一不用上学,第二没有考试,第三没有竞争,我们到农村很苦,你到工厂也很苦,但是大家一样穷。”
  很多人都夸赞吴亮把上海这座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写得如此之好,与吴亮同出生于1950年代的陈丹青就十分认同,他认为吴亮的这部小说写出了一个被淹没了的上海。
  提到上海,读者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1930年代沦陷时期张爱玲、苏青笔下的城市,彼时的上海充满着繁华、躁动的色彩。到了1980年代,王安忆、孙甘露又开始重新描写上海。然而,从1950年代到 1970年代这个时间段对上海的叙述中断了。“随着我们这些人慢慢进入中年、老年,我相信我们很自然的变成我们也有资格开始说我们年轻时的上海,那个没有被说出来的上海。”陈丹青如是说。
  同格非一样,陈丹青也用“强硬”来形容吴亮的小说。“他不会写应景的文字,同时非常锐利,而这种锐利、直爽在我的记忆中其实是上海书生特有的。”说到兴奋之处,陈丹青顺势澄清了大家对上海男人的误解。“我前几天在别的活动上说过,人们印象中上海小男人,很刁滑,很软弱,不是这样的,上海是出“流氓”的地方,这股风没有完全断掉,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我们这帮男孩子承续了这股风气,我在吴亮身上就能看到”
其他文献
今年3月至5月,教育部组织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党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讲述活动,111所高校师生从本校蕴含的丰富党史资源入手,多维讲述党史人物故事,分享自身感悟,通过微视频形式在全网接力推送,兴起了追忆峥嵘岁月、探寻红色印记的党史学习讲述热潮。立足校园深挖红色资源  本次活动将党史和校史相结合,高校师生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依托本地、本校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蕴藏在校园中珍贵的“红色记忆”,作为学习讲
餐盘里浓油赤酱的是茄子还是牛肉?餐盘里的饭餐总共多少钱?只需让结算台“火眼金睛”轻轻一瞄,一秒钟就能显示菜品名称、包含的卡路里数据及结算价格。在上海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这项名为“智眼金睛”的菜品识别智能计价系统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这个人工智能计价系统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博士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发的。  中午12点,上海交通大学第五食堂。一位学生在窗口选完了飯菜,拿着托盘走到在结算的机器前。只见这台纯
王梦瑶红飘带的形态美  近两年,我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空间设计博士生,参与了两项重大设计任务。一是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中,设计天安门广场两侧大型景观“红飘带”;二是清华大学建立110周年校史馆展陈设计更新任务。  很巧,10年前国庆60周年庆典时,我作为北京一名高中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大型图案翻花任务。从一个懵懂的中学生,到现在能和清华老师、同学一起解决社会重大需求问题,感
去年这个时候,因为一个不安分的想法,我靠自学转行去了互联网企业——字节跳动。工作一年多,回头看毕业生求职,我有了“跳出求职看求职”的新感受。从实习失败中总结欠缺点  春季实习是拿到互联网offer的第一个机会。各个企业为了能够提前筛选人才,会在这个时间发出很多实习offer。通过实习的方式,公司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候选人的素质;而对候选人来说,则可以提前了解组内的工作内容和氛围。这样双方都能增加对彼
这年头,好像是谁要是没跳过两回槽,就跟不上进似的。作为一只上进小青年主业图书小编一枚,每次朋友聚会都会面临同龄人(往往是男同学)诧异的目光——“还在那儿上班呢?!可小心温水煮青蛙啊!”过一会儿看我脸色不太好了,又绕回来说,“哎呀不过,女生嘛事业心不用太强,求个稳定也不错……”  你没看见本姑娘是个超级工作狂,累得都快瘦成一张纸片了吗?谁说不跳槽=温水煮青蛙=小怂包=不上进?真正的勇士才敢于面对不跳
在米梁山,你见过吊眉的人,慈眉善目  你见过薄嘴唇的人,言语锋利  你见过高鼻梁的人,深沉颓废  你见过胡子拉碴的人,暴躁刚烈  你也见过长髯飘拂的人,安详宁静  但你一定没有见过秦赵高,一个男身女相的人  一个将眼睛阴险地藏在眼镜后面的人  一个随时可以把脸皮撕下来揣在裤兜的人  一个有着一张国字脸却长着一张婊子嘴的人  一个在权贵面前摇起尾巴、双膝发软的人  一个在群众面前伪善、刻薄、鼻孔朝天
《香港爱情故事》一改港剧的王牌大戏商战剧讲述香港精英阶层的路线,目光转向了位于香港岛南区的瀑布湾,这里是全港有名的公共屋村——华富村。剧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草根港人在“缝隙空间”中的生活状态。高房价的重压下,人际产生了隔阂与疏离。但是,结局是大团圆式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守望相助。  剧中的陈子朗和邱凯琪是恩爱有加的情侣,两个人家庭背景普通,他们是香港中环的普通上班族,拿着不高不低的收入,对居高不
苦难的时代催生伟大的诗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寇入侵,内乱频仍,山河崩裂,民生栖惶。相当多的诗人,此时拿起手中的笔,关注现实,写作魂魄忠勇、不乏现代气度的撼人诗篇,记录人民苦痛与家国灾难,其中以艾青、穆旦的成就最为突出。 “时代的真实、态度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这里分别选辑胡风担任主编的《七月》杂志周围的诗人群、“九叶诗派”诗人群以及“晋察冀派”诗人们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中围新诗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
初秋暮野,云雾缭绕。行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草原上,机播紫花苜蓿又长高了一茬,整齐的苜蓿苗像一条条绿带,给秋天的金黄色添了一抹鲜活。一个戴着眼镜的大男孩不时弯腰查看苜蓿长势,他叫张振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张之洞班”2014级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潮岱村的一名普通村民。高中尚未毕业就着手创业,机器培植紫花苜蓿,那一年,张振华仅仅是一个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大男孩儿。随后的大学
Python,一门神奇的编程语言浪潮般崛起了。今天,Python的教学广告处处皆有,是开机新闻里的常客,网页广告的熟人,哪怕朋友圈也免不了它们的身影。Python热起来,还热出了圈  近20年来,C、C 和Java一直位列程序员最常用编程语言前3位,且远远领先于其他语言。现在,Python在各种编程语言排行榜上地位蹿升,挤掉了源远流长的C、C ,挤掉了叱咤风云的Java,让众多程序员纷纷投怀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