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3月至5月,教育部组织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党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讲述活动,111所高校师生从本校蕴含的丰富党史资源入手,多维讲述党史人物故事,分享自身感悟,通过微视频形式在全网接力推送,兴起了追忆峥嵘岁月、探寻红色印记的党史学习讲述热潮。

本次活动将党史和校史相结合,高校师生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依托本地、本校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蕴藏在校园中珍贵的“红色记忆”,作为学习讲述活动的素材来源。
高校师生广泛开展校史、院史、学科史的发掘和调研,通过查找校史典籍、搜集老旧照片、寻访相关人物等,整理出大量鲜活的红色故事,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高校师生深入挖掘在本校求学、工作或与本校有密切联系的先进党史人物,从他们的理想信念、奋斗历程、重要贡献以及与学校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让这些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权威教师”。
学校中的校史馆、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大师生深入这些场馆进行学习、研究、体验,充分利用它们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育人元素,使其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体验教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高校师生从各自校史中的党史故事、校友中的英雄先烈、区域中的革命场馆等出发,以高校视角系统梳理出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谱系,作为学习讲述活动的中心内容。
活动依托“网上重走长征路”分站接力安排,按照红军长征途经省区与其他省区“结对子”形式,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11所高校积极参与。高校师生在对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的深入理解和深情讲述中,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活动讲述内容贯穿各个历史时期,展现了李大钊、江竹筠、张太雷等革命烈士对党和人民事业信念坚定、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呈现了罗炳辉、茅以升、林俊德等英雄人物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表现了黄大年、李保国、杰桑·索南达杰等先进模范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各高校从自身特点出发,以不同领域的发展史展现党和国家的辉煌历程,激励师生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海洋大学通过回顾赫崇本先生怀揣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生故事,引领新一代“海之子”为中国海洋事业作出新的巨大贡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朱德同志在1957年给学校钻井专业毕业生的回信为切入点,回望历史,激励新时代青年以艰苦奋斗和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奉献于祖国石油工业。

立足校园深挖红色资源
本次活动将党史和校史相结合,高校师生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依托本地、本校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蕴藏在校园中珍贵的“红色记忆”,作为学习讲述活动的素材来源。
高校师生广泛开展校史、院史、学科史的发掘和调研,通过查找校史典籍、搜集老旧照片、寻访相关人物等,整理出大量鲜活的红色故事,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高校师生深入挖掘在本校求学、工作或与本校有密切联系的先进党史人物,从他们的理想信念、奋斗历程、重要贡献以及与学校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让这些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权威教师”。
学校中的校史馆、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大师生深入这些场馆进行学习、研究、体验,充分利用它们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育人元素,使其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体验教室”。
构筑校园红色精神谱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高校师生从各自校史中的党史故事、校友中的英雄先烈、区域中的革命场馆等出发,以高校视角系统梳理出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谱系,作为学习讲述活动的中心内容。
活动依托“网上重走长征路”分站接力安排,按照红军长征途经省区与其他省区“结对子”形式,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11所高校积极参与。高校师生在对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的深入理解和深情讲述中,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活动讲述内容贯穿各个历史时期,展现了李大钊、江竹筠、张太雷等革命烈士对党和人民事业信念坚定、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呈现了罗炳辉、茅以升、林俊德等英雄人物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表现了黄大年、李保国、杰桑·索南达杰等先进模范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各高校从自身特点出发,以不同领域的发展史展现党和国家的辉煌历程,激励师生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海洋大学通过回顾赫崇本先生怀揣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生故事,引领新一代“海之子”为中国海洋事业作出新的巨大贡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朱德同志在1957年给学校钻井专业毕业生的回信为切入点,回望历史,激励新时代青年以艰苦奋斗和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奉献于祖国石油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