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名曲唱出新意境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256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是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的创造性劳动。所以真正的艺术往往经过数代人的精雕细琢方才成型,后来者依样葫芦尚颇不易,创新更别有难 度。苏州评弹张派弹词选曲《望芦苇》是脍灸人口、久唱不衰的佳作。除原创者张鉴庭及张派弟子外,后学者甚多。而作为张派再传弟子的毛新琳通过三十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更对《望芦苇》别出心得,唱出了新的意境。如今此曲已成为他演出的保留作品。
  一、舍不弃的“情”
  中篇评弹《芦苇青青》原名《冲山之围》,由陈灵犀协同润饰和补写部分唱词,并改为今名。与原稿《冲山之围》相比,修改稿在真实事迹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游击队抗击敌人的主动性,使其情节与故事更富张力。1964年上海市人民评弹团首演《芦苇青青》,其中《钟老太骂敌》《游 水出冲山》《望芦苇》等唱篇深受群众欢迎,尤其《望芦苇》一曲更是常演不衰。《望芦苇》讲述的是在1943年夏,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短枪班受到日军袭击,退至冲山,隐蔽于芦苇丛中。冲山村中大义凛然的钟老太,深情怀念躲避在芦苇中的游击队战士。这一故事充分表现出军民鱼水情,同时也表现出以钟老太为代表的劳动人民质朴、善良的本质 。毛新琳在演唱钟老太这段唱词时,紧扣了钟老太特质,融情其中,感动自己同时更打动了听众。该曲演出多次,并有多种版本,本文试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演出之版本做一赏析。
  頭上白云飞不停,
  真是愁云惨雾压湖滨。
  想伲冲山一片肥沃土:
  山上草,草青青;
  山间石,石磷磷;
  山下水,水盈盈。
  伲冲山人 民都是天生硬骨铁铮铮。
  自从那兽军进犯伲冲山地,
  暴风狂雨带 血腥。
  全村鸡犬都不宁,
  湖水白茫茫,芦苇青又青。
  未知此时同 志们(你们)是何模样是何 情。
  背心太阳晒,膝下尽泥泞。
  半个儿身体在水中浸,
  半个儿身体被烈日熏。
  更何况被困芦苇里,
  到今朝经过了六个早晨五黄昏。
  白昼不得食,哪来粒米向腹中吞。
  夜来不得寝,哪得片时合眼睛。
  这样的艰苦折磨游击队的同志们,
  不知同志们如何能经受,
  不知同志们身体可安宁,
  我是万分焦急暗担心。
  全曲以怀想冲山之景为入情之开端,碧水青草的如画风光没有消磨冲山人民的意志,面对侵略者冲山人民坚贞不屈,硬骨铁铮铮!之后再回想日本鬼子侵犯冲山后血腥罪恶,更使得下文中对子弟兵的渴盼顺理成章。这段演唱要求演唱者充满激情,突出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更把冲山的 愁云惨雾和太湖的草、石、水做一对比,反映出击队员处境之艰难。而“未知此时同志们(你们)是何模样是何情” 一句更可视为题眼,字字句句充满深情,不但反映出钟老太的担忧,更可说明我军的群众基础—— 一支得不到群众支持的军队,绝难让群众有“白昼不得食,哪来粒米向腹中吞。夜来不得寝,哪得片时合眼睛。”这般感同身受的深情诉念。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很难处理好这些唱词。
  毛新琳为了深入体验生活,多次去苏州市郊偏远的光福冲山村。冲山村是位于光福镇太湖中的一座小半岛,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住有百十来户农民和渔民,地理位置偏僻,四周芦苇茂盛,是当年太湖游击队的主要宿营地之一。每次参观后,毛新琳情感上的体会都深了一层,在演出中,这种情感自然而然就会转化 为演唱《望芦苇》激情。
  二、创造性学习前辈经验
  毛新琳一直强调学习张 调是要学习张派艺术的精髓和精神,而不是刻意去模仿太先生张鉴庭表情或手势的运用 或改变运腔节奏或者个别字句的唱法。毛新琳仔细辨味张鉴庭的表演,发现老先生 每次演唱,甚至每一遍演唱都不是完全一样的。例如《芦苇青青·望芦苇》《林冲·误责贞娘》《顾鼎臣花厅评理》《红色的种子·留凤》等,没有一遍是模式全部相同的,都是和当时演唱的感觉和情绪有关。毛新琳认为:如果演唱都是千篇一律的话,那无非是表明演唱者基本上是不动脑筋的或死板的。每次演唱,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演唱者的感觉和情绪,使其表达的方式随之变化。因此单纯模仿反而会弄巧成拙。“有人学唱张调错误认为嗓音要学‘懒皮音’,殊不知这是张老晚年嗓音的自然变化,这样硬学,结果会适得其反,唱坏了嗓子;有 人在声腔上拼命拔高,认为可以表演出张调的‘煞渴劲’,殊不知张调发音是随唱词内容与感情抒发而变化的。最明显的如《芦苇青青·骂敌》一曲中钟老太唱词中三个‘罢’字的处理,有人认为音量越高,声腔变化越多,张调的‘煞渴劲’就越足。岂不知这样完全脱离了人物的感情,仅仅是以演唱技巧骗取观众彩声而已。至于张老先生的脸部表情与手指的摆动,有人理解不到,只是极不自然地绷着一副‘苦瓜脸’,右手上下左右挥舞不停,使人无法理解钟老太思 想感情变化,反而觉得多余,令人厌 烦,影响了观赏效果”。
  三、各种表演手法的合理运用
  在演唱《望芦苇》伊始,毛新琳即迅速进入 角色,先 从冲山的自然景色入手,“头上白云飞不停,真是愁云惨雾压湖滨:想伲冲山一片肥沃土,山上草,草青青;山间石,石磷磷;山下水,水盈盈”,他把日军比作愁云惨雾一般入侵平静的冲山,并 围剿搜索躲藏在芦苇丛中的游击队员。这一段是毛新琳运用慢张调适当配合脸部表情和手势来表演的。“头上”两字轻声停顿后,“白云”用高音,“飞不停”又用低音急骤结束:“愁云惨雾”后停歇,“压湖滨”又用重音结束,两句唱词烘托出全曲的背景,而且脸部表情凝重,手掌、手指三次下压,加之三弦琵琶和谐的伴奏,配合恰到好处。接下去是描绘了冲山景色,土地肥沃,四周芦苇丛生,一片宁谧景象;而磷磷山石,正是冲山抗日人民“硬骨铁铮铮”的具体写照,此处毛新琳 仍用慢张调适当配合脸部表情和手势,随声腔和手指与手掌或上或下变化,十分贴切自然 。
  紧跟着三句唱词是控诉日本鬼子侵犯冲山后的兽行,毛新琳仍运用慢张调,但是适当加重了音量,唱得字字铿锵有力,并在脸上表现出愤怒,结合手指、手掌的运用。“自从那”三字后,先停顿一下,然后唱出“兽军进犯伲冲山里,暴风狂雨带血腥,全村鸡犬都不宁”,似泣似诉,对日军暴行做了有力控诉。
  当再次重复演唱“湖水白茫茫,芦苇青又 青”时,毛新琳娓娓道来,表示对躲藏在太湖密集的芦苇丛中游击队员安全的担忧,尤其唱到“未知此时同志们(你们)是何模样是何情”时,音速放慢,手掌向上,表演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游击队员艰难的处境是全曲的重点,当毛新琳演唱“ 背心太阳晒,膝下尽泥泞,半个儿身体在水中浸,半个儿身体被烈日熏,更何况被困芦苇里,到今朝经过了六个早晨五黄昏”的时刻,叙述中带有关怀与怜惜之情,而重点放在最后一句“到今朝经过了六个早晨五黄昏”,反而将声音压低,突出躲藏在太湖密集的芦苇丛中游击队员艰难困苦的处境。接着又进一步唱出“白昼不得食,哪来米向腹中吞,夜来不得寝,哪时片时合眼睛”,日日夜夜的折磨,食宿困境,演唱时 感情充沛 ,声音下压,为下面最后层次四句作了铺垫:“这样的艰苦折磨游击队的同志们,不知同志们如何能经受,不知同志们身体可安宁。我是万分焦急暗担心”。两个“不知” 又再次点出了钟老太对游击队的同志挂念与担心。
  总之,毛新琳在演唱《望芦苇》一曲时,虽然运用了张调,注意学习太先生张鉴庭的表演风格,决不是一味追求模仿,也不是刻意去创新,而是完全依据自身的条件,从亲身感受出发。他认真琢 磨全曲表达感情层次变化以及毎个字句的音腔与音量运用,最典型的唱到受到艰苦折磨游击队员“水中浸” “烈日熏”时,末字入声均用鼻腔共鸣,同时他的脸部表情变换和手势变动均紧紧配合唱词内容,发挥得当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要把传统名曲唱出新意,不但要下功夫,更要下对功夫。如此才能找到感情的共鸣和表演的新意。
其他文献
二十七八月黑头,  谁见过没过门的女婿去偷石榴?  前三天我路过我丈人的家门口,  在那后花园看见了一树的好石榴。  他家的石榴长得好,  黄澄澄的石榴赛金球。  有的石榴裂了嘴,  密密的红籽儿水兜兜。  馋得个小孩多么难受,  哈喇子顺嘴一个劲地往下流。  我低头一计有有有,  去到俺丈人家里去偷石榴。  迈开大步往前走,  他顺着墙根一跐溜。  用手一推门紧闭,  倒叫小孩发了愁。  用手抓
期刊
“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似弹词,拖腔又类昆曲”①,这便是杭州摊簧。溯其根源,“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出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收有‘南词弹簧调’,是文南词的主要声腔之一”②。嘉庆九年(1804年)编订的《白雪遗音》中亦收有《占花魁》中的《醉归》《独占》两回摊簧曲目。杭州摊簧即由南词摊簧衍生而成,在风行南北的说唱曲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代言体的坐唱表演形式,简称“杭摊”。  杭摊的唱腔非常优美,
期刊
3月11日,由宁波市曲协、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文联、东钱湖镇政府主办的“钱湖杯”宁波市第三届故事会演讲比赛颁奖晚会在东钱湖镇文化中心影剧院举行。中国曲协副主席翁仁康,浙江省曲协副主席何微,宁波市曲协主席沈明华等领导出席本次比赛并为获奖选手颁奖。(曲讯)  “北京曲协青年创作实践交流活动——首站四川”座谈会在成都举行  3月30日,“北京曲协青年创作实践交流活动——首站四川”座谈会在四川省艺术院举行。来
期刊
山头花鼓,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间小戏之间的民间艺术。它源自凤阳花鼓,盛行于清末民国时期,因传承于邹城市亚圣孟子林所在的山头村而得名。山头花鼓使用方言说唱,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和梆子,间或有大锣、小锣、钹、铙等,无丝竹管弦乐器伴奏。简便时,一人挎花鼓就可沿街卖唱。大多数时候两人搭班,简单扮成男女二人,打鼓打梆子或小锣,一人多角地演唱。  山头花鼓剧目题材广泛,多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表达广大民众
期刊
文学作品中的事物描写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写照,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记录,表现了人在认识客观现实时的角度、焦点和主观态度。基于此种认识而展开的各种场景描写及表现手段也随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和主观态度。因之,高超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客观叙述,进而使欣赏者从场面描写、情节推进中自然体味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月落烏啼霜满天”一句为人千古传诵,以“月落”点时,“乌啼”衬静,“霜”写时令,而后
期刊
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和改变着曲艺的发展,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借互联网提供的现实技术基础,实现曲艺的创造性轉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曲艺人的共识。开启“互联网+曲协”的新征程,实现“互联网+曲艺”建设目标,既是曲协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又是曲艺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曲艺的互联网建设要以先进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深刻把握网络曲艺发展特点和规律,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统文艺和网
期刊
讲述相声艺术历史的图书也算读过不少,却从未见到如此好玩儿的一本。不只因其涉及面广泛,上至张三禄,下至当今众多新相声,还谈到许多同类书籍少有涉足的相声创作及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在讲述相声这门艺术的从业群体、传承关系、行业规矩、业内术语、代表作品等诸多话题时,全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保准能让那些哪怕是初识相声的爱好者在读过《相声史话》这本书之后,对相声有了更深的认识。
期刊
1990年央视元旦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超生游击队》是黄宏、宋丹丹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一个经典曲艺作品,至少在近30年的历史里,其创造的“超生游击队”一词已经固定下来,深入人心,且涌现出了不少同名的“互文”之作。如陈佩斯、潘长江的电影《超生游击队》(2007年)和电视剧《超生游击队》(2008年),甚至可以说,“超生游击队”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概念,而已获得了“肉身”,成为了一个丰满的形象——
期刊
3月22日21时38分,《曲艺》杂志社原编辑部主任李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李志同志于1937年9月生于辽宁省永吉县,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8月参加工作,1988年12月调入中国曲协,曾任中国曲艺出版社编辑、编辑部主任,《曲艺》杂志编辑、副编审、编审、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等职,1998年11月退休。(曲讯)  学习乌兰牧骑精神―― 上海曲艺界曲艺轻骑兵巡演活动启动 
期刊
说到典型形象,很自然就能联系到现实主义文艺,无论是曲艺创作者还是文学艺术家对此都不陌生。它既是唯物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曾是艺术家创作的不二法门。然而,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现实主义仿佛成为明日黄花,无法再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解构英雄、歪说经典、零度写作等,被媒体炒得甚嚣尘上,一时洛阳纸贵。人们回顾上个世纪的得与失,常常会用“断裂”来形容艺术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