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相声”和“相声里的故事”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t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述相声艺术历史的图书也算读过不少,却从未见到如此好玩儿的一本。不只因其涉及面广泛,上至张三禄,下至当今众多新相声,还谈到许多同类书籍少有涉足的相声创作及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在讲述相声这门艺术的从业群体、传承关系、行业规矩、业内术语、代表作品等诸多话题时,全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保准能让那些哪怕是初识相声的爱好者在读过《相声史话》这本书之后,对相声有了更深的认识。
  若干年前,曾经有人用“吃鸡蛋不必认识那只下蛋的鸡”来形容作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但对现代人来说,大家早已不满足于闷头吃鸡蛋,你看那影视作品的海量拍摄花絮、各类名人访谈,无一不表明人们太想了解那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而对相声这种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来说,那些背后的故事更接地气,更能体现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以及创作者本人所处的境遇。生长于这些故事里的相声,不但是娱乐大众的作品,更是平民视角下历史的真实写照。从事相声艺术传播、创作及研究工作近四十年的高玉琮对这些故事有一肚子话说。正如本书后记中提到的,在从事曲艺类杂志编辑和记者期间,他奔走于全国各地,与众多相声界前辈演员接触交往,老先生们口中相声行的事被他记在心里,而通过这本书,我们有幸也能了解到这些故事。
  比如相声《卖五器》中那件“木器”的故事,就是源自创作者钟子良的亲身经历。当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街头被枪杀,他佩戴的一块名表也在事件中丢失,随后德国兵在北京城大举搜查那块名表。时任地方长官的钟子良在面对德国兵时,装傻充愣地拿出了一块又破又旧的闹表,致使德国兵恼羞成怒,用枪托把钟子良的胳膊砸伤。而钟子良也举起了他反击的武器—— 相声。他先是用一个现挂小段在台上讲了这件事,后来又将其扩充成了《卖五器》这个段子,一直传演至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张寿臣把轰动天津城的白宗魏坠楼案与早前发生的枪毙杜小山案嫁接在一起,创作出中篇作品《白宗魏坠楼》,至今也依然有人在演出。姜昆和李文华到照相馆拍照时,听摄影师讲“四人帮”横行时拍照必须先高唱革命歌曲,拍多少张就得唱多少首,以至于摄影师喉头发炎,于是他们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轰动全国的《如此照相》。相声作家王鸣禄创作的探讨青年人犯罪与家庭教育关系的相声《教训》,因为与现实联系太紧密,王鸣禄家中玻璃被打破,表演这个段子的演员高英培、范振钰也不得不接受便衣警察的暗中保护。类似这样“故事里的相声”书中还有许多。
  相声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由于形式的自由,相声艺术的包容性极强。对相声艺人来说,相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因为形式简单,所以在哪儿都能表演。要说相声行里的这类故事,在《相声史话》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比如发源于北京的相声怎么就拓展到外地去了呢,一个关键契机是有相声演员得罪了清朝的王爷,导致相声在京城一度禁演。相声本来是“俗玩意儿”,之所以有了那些“雅段子”,是因为有些旗人子弟喜欢相声,创作了文化味儿十足的段子,后因家道中落被迫卖艺,“清门”子弟融入相声队伍。相聲艺人多了,怎样才能确定是“自己人”呢,他们靠“摆知”确定师徒关系,用春典交流业务,为的是保障行业利益。为了有个固定的演出场所,演员们一起找投资、建园子,有了园子还要推举“掌穴人”来保障分配的公平。相声演员管创作新段子叫“添产业”,可见他们并未将其视为自己独有的作品,而是“一个锅里抡马勺”。
  作为一名相声爱好者,我以前对相声行业的一些老规矩有些不解,觉得那纯粹是迂腐,可读了这些规矩背后的故事,才明白其中自有道理。相声这样一个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倒不是说登上“大雅之堂”就代表其成功了,而是历经近二百年传承,还能让今天的人们在纷繁的娱乐矩阵中,想要图一乐的时候,听上那么几段节目。这就是相声的作用和魅力。而《相声史话》这本书,就像相声这门艺术一样,无论是讲述“故事里的相声”还是“相声里的故事”,乍看上去轻松易懂,实则深广博大,读者可以根据这本书按图索骥找相声听,也可以以此为敲门砖更深入相声的世界,说不定还会有更多发现,意识到相声这门艺术简直别有洞天。
其他文献
读过《赵铮河南坠子艺术》一书的人,都知道《摘棉花》是本书的第一个作品,也是笔者就读于河南省戏曲学校首届曲艺班学习赵派河南坠子的第一个曲目。记得赵铮先生在课堂上作示范演唱,我为他拉坠琴伴奏。说实在的,我生于坠子家庭,也算见过些世面,但第一次听到赵铮那高亢、辽远、韵味悠长的起腔时,就深深地被打动了。后来,我的专业老师王开端先生又为这个曲目作了伴奏音乐处理,犹如在一幅壮美的田园风景画上添了浓重的一笔。接
期刊
2016年8月,“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之《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的评弹梦》出版了。胡国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我怀着对先生的敬仰读完了这本书,欣赏着那些流动的文字,耳畔似乎就会响起那熟悉的叮咚弦索、悠扬曲调。斯人已去,严韵犹存……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为广大评弹爱好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此次出版的《我的评弹梦》不仅丰富、翔实地记录了评弹名家胡国梁的艺术人生,也为读者真实地还原了评弹中
期刊
十次文代会的隆重召开,不仅仅完成了全国文艺界五年一次的团聚,更是继往开来的开端。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次文代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包括曲艺家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多年来的辛勤耕耘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的具体希望。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曲艺历来就具有深接地气、连接社情的特征,之所以传承千年仍活跃在都市的霓虹光彩和乡村的市井百态之中,其
期刊
读罢2017年第1期《曲艺》杂志刊发的袁小良《苏州评弹现状的喜与忧》一文,感到了一位青年艺术家代表苏州评弹界所进行的思考,所承担的责任,深深而切切。  演员“艺术修养化”、书目“时代气息化”、听众“懂行年轻化”,应该说,这言简意赅的“三个化”是袁文为苏州评弹发展愿景带来的美好目标。袁文也进一步勾发起笔者遐想和探寻评弹艺术创新方式的心绪。借此机会,笔者想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有一种趋势必须面对——
期刊
二十七八月黑头,  谁见过没过门的女婿去偷石榴?  前三天我路过我丈人的家门口,  在那后花园看见了一树的好石榴。  他家的石榴长得好,  黄澄澄的石榴赛金球。  有的石榴裂了嘴,  密密的红籽儿水兜兜。  馋得个小孩多么难受,  哈喇子顺嘴一个劲地往下流。  我低头一计有有有,  去到俺丈人家里去偷石榴。  迈开大步往前走,  他顺着墙根一跐溜。  用手一推门紧闭,  倒叫小孩发了愁。  用手抓
期刊
“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似弹词,拖腔又类昆曲”①,这便是杭州摊簧。溯其根源,“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出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收有‘南词弹簧调’,是文南词的主要声腔之一”②。嘉庆九年(1804年)编订的《白雪遗音》中亦收有《占花魁》中的《醉归》《独占》两回摊簧曲目。杭州摊簧即由南词摊簧衍生而成,在风行南北的说唱曲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代言体的坐唱表演形式,简称“杭摊”。  杭摊的唱腔非常优美,
期刊
3月11日,由宁波市曲协、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文联、东钱湖镇政府主办的“钱湖杯”宁波市第三届故事会演讲比赛颁奖晚会在东钱湖镇文化中心影剧院举行。中国曲协副主席翁仁康,浙江省曲协副主席何微,宁波市曲协主席沈明华等领导出席本次比赛并为获奖选手颁奖。(曲讯)  “北京曲协青年创作实践交流活动——首站四川”座谈会在成都举行  3月30日,“北京曲协青年创作实践交流活动——首站四川”座谈会在四川省艺术院举行。来
期刊
山头花鼓,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间小戏之间的民间艺术。它源自凤阳花鼓,盛行于清末民国时期,因传承于邹城市亚圣孟子林所在的山头村而得名。山头花鼓使用方言说唱,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和梆子,间或有大锣、小锣、钹、铙等,无丝竹管弦乐器伴奏。简便时,一人挎花鼓就可沿街卖唱。大多数时候两人搭班,简单扮成男女二人,打鼓打梆子或小锣,一人多角地演唱。  山头花鼓剧目题材广泛,多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表达广大民众
期刊
文学作品中的事物描写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写照,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记录,表现了人在认识客观现实时的角度、焦点和主观态度。基于此种认识而展开的各种场景描写及表现手段也随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和主观态度。因之,高超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客观叙述,进而使欣赏者从场面描写、情节推进中自然体味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月落烏啼霜满天”一句为人千古传诵,以“月落”点时,“乌啼”衬静,“霜”写时令,而后
期刊
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和改变着曲艺的发展,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借互联网提供的现实技术基础,实现曲艺的创造性轉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曲艺人的共识。开启“互联网+曲协”的新征程,实现“互联网+曲艺”建设目标,既是曲协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又是曲艺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曲艺的互联网建设要以先进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深刻把握网络曲艺发展特点和规律,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统文艺和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