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所在,而隐喻更加促成了诗歌的美感。本文探讨隐喻的两种诗学功能:意象与陌生化。
关键词:隐喻;诗歌;意象;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31-03
一、诗歌和隐喻
理查兹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1]。隐喻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现象。有些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认为,所有的话语表达都来自比喻。但是,为什么比喻会如此普遍?隐喻的功能是什么?
隐喻具有修辞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文字游戏功能、语言学功能和诗歌功能。本文只选择其诗歌功能作为分析的对象。在谈到隐喻的诗歌功能时,我们必须要清楚,什么是诗,什么是隐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诗人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在其作品《诗艺》中写道:
一首诗应该默不出声但可以触摸得到
像一只浑圆的果实,
它喑哑无声
像拇指抚摸那古老的圆雕文饰,
它静悄悄的像那被衣襟磨损
长出了青苔的窗台石
一首诗应该缄默无语
像群鸟飞翔。
一首诗应该在时间中凝然不动
像明月攀登天穹,
像明月一个枝丫一个枝丫地
解放那被夜色缠住的树林,
像明月遗忘残冬,
一片记忆一片记忆地从心头离去
一首诗应该在时间中凝然不动
像明月攀登天穹。
一首诗应该等同于:
虚妄。
对于一切悲苦的历史
是一条宽阔的门道和一片槭树叶。
对于爱
是慰藉的绿草和海上的两盏明灯
一首诗不应该说明什么
而是为了存在[2]。
事实上,这首诗本身就解释了一首诗应该是什么样子。一首诗应该给读者提供一个生动的画面,读者可以用心去感受、去触摸,这样的诗才是一首好诗。
“诗歌是语言的使用。但是,在许多方面,诗歌所使用的语言是很独特的。她们的意思是椭圆形的,难以捉摸的,与常用意思不同。往往是倒行逆施中,一声不响地违反语言的传统用法和常识,热衷于选择斟酌字句,转变短语含义。”[3]那么,诗人怎样才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呢?可以求助于隐喻。
与明喻不同,隐喻的比较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因此,“对于读者而言,诗歌需要读者有更好的能力去理解诗歌自身隐藏的关联,洞悉人、事物或者隐含的想法。”[4]在一个明喻中,我们会发现两个不同元素的相似的特殊点,但是,隐喻中却没有暗示任何内容。
路易斯(C. Lewis)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 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巴克拉德(G.Bachelard)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费尼罗撒(E. Fenellosa)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5]。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暮霭,
它在日落后向西方徐徐消退:
黑夜,死的化身,渐渐把它赶开,
严静的安息笼住纷纭的万类。
在这首短小的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使用了五个隐喻,分别是:光是一种物质,事件是行动,生活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一生是一天,生活是光。
二、隐喻的诗学功能:意象及陌生化
“能够正确地使用我上面所说的各种词,就会写出很好的诗歌。正确地使用复合词和不熟悉的借用词,也很重要。而掌握隐喻词的用法尤其重要,可以说这是伟大天才的标志,因为使用隐喻词的能力充分地显示出他对事物的相似点的感知。”[6]本文将主要讨论隐喻的诗学功能的两个方面,即意象和陌生化。
(一)意象
提到隐喻,很自然地让我们想到意象主义的理念:通过所选择的精确词语来强调清晰的表达。在意象主义者的诗歌中,诗人竭尽全力为读者展现一个惟妙惟肖的画面。隐喻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的出奇性和创造性。以埃兹拉·庞德的代表作之一《在地铁站》为例: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在这首短诗中,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数点花瓣占主导地位,传递出美的信息,使得意境更加丰满,同时,简洁地暗指人群中的美丽的面孔。“措辞最大的美,在于清晰有条理,而又不能平淡无味。”“有一种办法能够防止语言流于平淡和普通,这就是:新奇词、借用词、隐喻词、修饰词,以及前面我论述过的其他修辞格。”[7]
你瞧!红润的是她的闺房,
玫瑰花铺满了地板,
她的床是一个安乐窝
被众多的玫瑰花簇拥着。
然而,早晨她在穿衣时,
为什么你要靠近她的秀发?
噢,我明白了,我担心
因为她的脸颊就在旁边。
(理查德·洛夫莱斯《玫瑰》)
玫瑰原本素花开,
她们有天不服气,
我的萨福玉胸白,
还是她们更白皙。
但是一比败下来,
羞色满面到脖底,
当时玫瑰挂红彩,
从此诚服风波息。
(罗伯特·赫里克《玫瑰为什么变红》)
在这两首诗中,“玫瑰”激起了我们的想象,它在提示我们女人的肤色、芬芳、体态和优雅。它们占据了诗的主要位置。“闺房”、“床”隐约地让读者联想到了性。另外,“礼服、秀发、脸颊、腮红和胸部”也有助于读者产生上述的想象。
下面是莎士比亚的《国王理查德二世》中国王理查德的一段台词: 无人谈论舒适;
让我们谈论坟墓,蠕虫和墓志铭;
让纸变成灰尘并用我们的眼泪
在大地的胸脯上书写我们的悲痛。
在这首诗中,不同的事物被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由于不相关事物和事件的并置,既对我们的想象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我们的理解能力形成了挑战。这就是诗歌的陌生化带来的效果[8]。在中国古诗中,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道路、瘦马、夕阳自然而然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远离家乡、漂泊他乡的游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些事物就象征了一个孤独的人。
另外,有些诗歌当中的隐喻难以辨认,例如惠沃尔特·惠特曼的《哦,船长,我的船长》: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艰苦的航程已经终结,
这只船渡过了一切风险,我们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
港口在望,我听见钟声在响,人们都在欢呼,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它显得威严而英武。
可是,呵,心啊!心啊!心啊!
哦,鲜红的血液长流,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哦,船长,我们的船长!起来吧,起来听听这钟声,
起来,——旗帜正为你飘扬——军号正为你发出颤音。
为你,送来了这些花束和花环。
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
在甲板上像是在一场梦里,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我们的船长不作回答,他的双唇惨白而寂静,
我的父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息、没有知觉,
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碇泊,已经结束了他的航程,
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得手中。
欢呼吧,哦,海岸!轰鸣,哦,洪钟!
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这是一首缅怀林肯总统的诗歌,虽然整首诗歌当中,没有一处明确提到“船长”就是林肯,但是读者可以感受到“船长”比喻林肯总统,“巨轮”比喻美国,“艰苦的航行”比喻美国内战,“港口”比喻胜利。
(二)陌生化
“诗歌通过自身的奇妙之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种奇妙意味着人们之前没有意识到或者不了解的现实的某个方面,受到了人们的重新认识。”[9]欣赏文学作品,重要的不在结果上,而在于过程。因此,一个作家会试图延长这一过程,不直接把内容说出来,而是使用大量的隐喻词。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流派,俄苏形式主义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一开始,什克洛夫斯基使用的俄语单词意思是“使奇怪、怪异”,但是排字工人排错了单词,最后意思变为“使尖锐、锋利”,后者也就沿用下来了。事实上,什克洛夫斯基不是第一个提出“陌生化”概念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为诗辩护》中提到“诗使熟悉的好像不熟悉起来”[10]。约翰·多恩的诗歌因奇特的比喻、口语化的诗体而出名,例如,他的《日出》中的诗句:
她便是一切国家,我是君主的君主,
其余的便什么都不是。
君主们不过摹仿着我们;与此相比,
一切荣誉是丑角,一切财富是骗局。
你,太阳,只拥有我们一半欢乐,
当宇宙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聚拢;
你的年龄需要悠闲;既然你的职责
便是温暖世界,你己对我们尽了本分。
你只须照耀我们这儿,光芒就会遍及四方,
这张床是你的中心,墙壁是你的穹苍。
在这首诗中,多恩高度赞扬了爱情,“她”是“国家”,以及“我”是“贵族”。后来,多恩再次提到:他们的爱情超越了荣誉和财富,因为荣誉和财富都是假的,只有恋人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在整个世界上,只有爱是真实的,爱是所有幸福的来源。最后,诗人使用了比喻来结束整首诗:爱人的房间比喻为整个世界,四周的墙壁比喻成一个球体,爱人的床比喻成世界的中心。如果太阳熠熠生辉,温暖着他们的房间,那么着意味着太阳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在一节中,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达到了夸张的目的。
“完全理解一个隐喻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理解明喻,但是,当我们最终领悟了隐喻的微妙之处和内在的关联,‘智慧之光’照耀着我们,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11]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首诗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路”是指一个人的生活选择,我们可以从“可惜”、“叹息”、“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等这些词语受到启示。关于生活,选择或者决策更为重要。因此,包含隐喻意义的诗歌显得更为重要。
三、总结
诗歌是语言的应用。但是在很多方面,诗歌使用的语言是独特的。诗人是一群具有使用文字天赋的人。是什么使得诗歌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每个人都可以给出答案,这其中部分的答案可能会包括隐喻的使用。隐喻的意象和陌生化功能,使得诗歌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诗人对于语言的使用非常讲究,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寥寥几个单词或句子来引起作者的注意。同时,他们尽力让读者在脑海中意识到或看到一些东西,而又超出他们的预测。达到这种效果的方式是使用隐喻词,这也是诗歌的核心。
参考文献:
〔1〕Richards.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 NewYork: OUP,1936.92.
〔2〕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342249. 〔3〕H. G.. Widdowson,实用文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
〔4〕〔9〕〔1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178,12,179.
〔5〕Rogers, R. Metaphor , a psychoanalytic view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4.
〔6〕〔7〕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88,84.
〔8〕邹莹.隐喻性的强弱对诗歌陌生化的影响[J].剧影月报,2009(3).
〔10〕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关键词:隐喻;诗歌;意象;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31-03
一、诗歌和隐喻
理查兹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1]。隐喻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现象。有些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认为,所有的话语表达都来自比喻。但是,为什么比喻会如此普遍?隐喻的功能是什么?
隐喻具有修辞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文字游戏功能、语言学功能和诗歌功能。本文只选择其诗歌功能作为分析的对象。在谈到隐喻的诗歌功能时,我们必须要清楚,什么是诗,什么是隐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诗人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在其作品《诗艺》中写道:
一首诗应该默不出声但可以触摸得到
像一只浑圆的果实,
它喑哑无声
像拇指抚摸那古老的圆雕文饰,
它静悄悄的像那被衣襟磨损
长出了青苔的窗台石
一首诗应该缄默无语
像群鸟飞翔。
一首诗应该在时间中凝然不动
像明月攀登天穹,
像明月一个枝丫一个枝丫地
解放那被夜色缠住的树林,
像明月遗忘残冬,
一片记忆一片记忆地从心头离去
一首诗应该在时间中凝然不动
像明月攀登天穹。
一首诗应该等同于:
虚妄。
对于一切悲苦的历史
是一条宽阔的门道和一片槭树叶。
对于爱
是慰藉的绿草和海上的两盏明灯
一首诗不应该说明什么
而是为了存在[2]。
事实上,这首诗本身就解释了一首诗应该是什么样子。一首诗应该给读者提供一个生动的画面,读者可以用心去感受、去触摸,这样的诗才是一首好诗。
“诗歌是语言的使用。但是,在许多方面,诗歌所使用的语言是很独特的。她们的意思是椭圆形的,难以捉摸的,与常用意思不同。往往是倒行逆施中,一声不响地违反语言的传统用法和常识,热衷于选择斟酌字句,转变短语含义。”[3]那么,诗人怎样才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呢?可以求助于隐喻。
与明喻不同,隐喻的比较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因此,“对于读者而言,诗歌需要读者有更好的能力去理解诗歌自身隐藏的关联,洞悉人、事物或者隐含的想法。”[4]在一个明喻中,我们会发现两个不同元素的相似的特殊点,但是,隐喻中却没有暗示任何内容。
路易斯(C. Lewis)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 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巴克拉德(G.Bachelard)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费尼罗撒(E. Fenellosa)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5]。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暮霭,
它在日落后向西方徐徐消退:
黑夜,死的化身,渐渐把它赶开,
严静的安息笼住纷纭的万类。
在这首短小的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使用了五个隐喻,分别是:光是一种物质,事件是行动,生活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一生是一天,生活是光。
二、隐喻的诗学功能:意象及陌生化
“能够正确地使用我上面所说的各种词,就会写出很好的诗歌。正确地使用复合词和不熟悉的借用词,也很重要。而掌握隐喻词的用法尤其重要,可以说这是伟大天才的标志,因为使用隐喻词的能力充分地显示出他对事物的相似点的感知。”[6]本文将主要讨论隐喻的诗学功能的两个方面,即意象和陌生化。
(一)意象
提到隐喻,很自然地让我们想到意象主义的理念:通过所选择的精确词语来强调清晰的表达。在意象主义者的诗歌中,诗人竭尽全力为读者展现一个惟妙惟肖的画面。隐喻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的出奇性和创造性。以埃兹拉·庞德的代表作之一《在地铁站》为例: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在这首短诗中,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数点花瓣占主导地位,传递出美的信息,使得意境更加丰满,同时,简洁地暗指人群中的美丽的面孔。“措辞最大的美,在于清晰有条理,而又不能平淡无味。”“有一种办法能够防止语言流于平淡和普通,这就是:新奇词、借用词、隐喻词、修饰词,以及前面我论述过的其他修辞格。”[7]
你瞧!红润的是她的闺房,
玫瑰花铺满了地板,
她的床是一个安乐窝
被众多的玫瑰花簇拥着。
然而,早晨她在穿衣时,
为什么你要靠近她的秀发?
噢,我明白了,我担心
因为她的脸颊就在旁边。
(理查德·洛夫莱斯《玫瑰》)
玫瑰原本素花开,
她们有天不服气,
我的萨福玉胸白,
还是她们更白皙。
但是一比败下来,
羞色满面到脖底,
当时玫瑰挂红彩,
从此诚服风波息。
(罗伯特·赫里克《玫瑰为什么变红》)
在这两首诗中,“玫瑰”激起了我们的想象,它在提示我们女人的肤色、芬芳、体态和优雅。它们占据了诗的主要位置。“闺房”、“床”隐约地让读者联想到了性。另外,“礼服、秀发、脸颊、腮红和胸部”也有助于读者产生上述的想象。
下面是莎士比亚的《国王理查德二世》中国王理查德的一段台词: 无人谈论舒适;
让我们谈论坟墓,蠕虫和墓志铭;
让纸变成灰尘并用我们的眼泪
在大地的胸脯上书写我们的悲痛。
在这首诗中,不同的事物被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由于不相关事物和事件的并置,既对我们的想象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我们的理解能力形成了挑战。这就是诗歌的陌生化带来的效果[8]。在中国古诗中,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道路、瘦马、夕阳自然而然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远离家乡、漂泊他乡的游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些事物就象征了一个孤独的人。
另外,有些诗歌当中的隐喻难以辨认,例如惠沃尔特·惠特曼的《哦,船长,我的船长》: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艰苦的航程已经终结,
这只船渡过了一切风险,我们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
港口在望,我听见钟声在响,人们都在欢呼,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它显得威严而英武。
可是,呵,心啊!心啊!心啊!
哦,鲜红的血液长流,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哦,船长,我们的船长!起来吧,起来听听这钟声,
起来,——旗帜正为你飘扬——军号正为你发出颤音。
为你,送来了这些花束和花环。
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
在甲板上像是在一场梦里,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我们的船长不作回答,他的双唇惨白而寂静,
我的父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息、没有知觉,
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碇泊,已经结束了他的航程,
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得手中。
欢呼吧,哦,海岸!轰鸣,哦,洪钟!
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这是一首缅怀林肯总统的诗歌,虽然整首诗歌当中,没有一处明确提到“船长”就是林肯,但是读者可以感受到“船长”比喻林肯总统,“巨轮”比喻美国,“艰苦的航行”比喻美国内战,“港口”比喻胜利。
(二)陌生化
“诗歌通过自身的奇妙之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种奇妙意味着人们之前没有意识到或者不了解的现实的某个方面,受到了人们的重新认识。”[9]欣赏文学作品,重要的不在结果上,而在于过程。因此,一个作家会试图延长这一过程,不直接把内容说出来,而是使用大量的隐喻词。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流派,俄苏形式主义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一开始,什克洛夫斯基使用的俄语单词意思是“使奇怪、怪异”,但是排字工人排错了单词,最后意思变为“使尖锐、锋利”,后者也就沿用下来了。事实上,什克洛夫斯基不是第一个提出“陌生化”概念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为诗辩护》中提到“诗使熟悉的好像不熟悉起来”[10]。约翰·多恩的诗歌因奇特的比喻、口语化的诗体而出名,例如,他的《日出》中的诗句:
她便是一切国家,我是君主的君主,
其余的便什么都不是。
君主们不过摹仿着我们;与此相比,
一切荣誉是丑角,一切财富是骗局。
你,太阳,只拥有我们一半欢乐,
当宇宙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聚拢;
你的年龄需要悠闲;既然你的职责
便是温暖世界,你己对我们尽了本分。
你只须照耀我们这儿,光芒就会遍及四方,
这张床是你的中心,墙壁是你的穹苍。
在这首诗中,多恩高度赞扬了爱情,“她”是“国家”,以及“我”是“贵族”。后来,多恩再次提到:他们的爱情超越了荣誉和财富,因为荣誉和财富都是假的,只有恋人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在整个世界上,只有爱是真实的,爱是所有幸福的来源。最后,诗人使用了比喻来结束整首诗:爱人的房间比喻为整个世界,四周的墙壁比喻成一个球体,爱人的床比喻成世界的中心。如果太阳熠熠生辉,温暖着他们的房间,那么着意味着太阳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在一节中,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达到了夸张的目的。
“完全理解一个隐喻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理解明喻,但是,当我们最终领悟了隐喻的微妙之处和内在的关联,‘智慧之光’照耀着我们,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11]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首诗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路”是指一个人的生活选择,我们可以从“可惜”、“叹息”、“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等这些词语受到启示。关于生活,选择或者决策更为重要。因此,包含隐喻意义的诗歌显得更为重要。
三、总结
诗歌是语言的应用。但是在很多方面,诗歌使用的语言是独特的。诗人是一群具有使用文字天赋的人。是什么使得诗歌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每个人都可以给出答案,这其中部分的答案可能会包括隐喻的使用。隐喻的意象和陌生化功能,使得诗歌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诗人对于语言的使用非常讲究,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寥寥几个单词或句子来引起作者的注意。同时,他们尽力让读者在脑海中意识到或看到一些东西,而又超出他们的预测。达到这种效果的方式是使用隐喻词,这也是诗歌的核心。
参考文献:
〔1〕Richards.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 NewYork: OUP,1936.92.
〔2〕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342249. 〔3〕H. G.. Widdowson,实用文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
〔4〕〔9〕〔1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178,12,179.
〔5〕Rogers, R. Metaphor , a psychoanalytic view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4.
〔6〕〔7〕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88,84.
〔8〕邹莹.隐喻性的强弱对诗歌陌生化的影响[J].剧影月报,2009(3).
〔10〕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