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造后力涌度现最大的、诸持多续道时德间楷最模长中的,。“1雷94锋9年”到无2疑0是07得年到的官《方人民塑日报》里,“雷锋”在所有文章的标题中共出现了1182次,超过“孔繁森”72次,是“王进喜”、“罗盛教”和“赖宁”的40多倍。当后几位的光芒都随时代的远去而淡化时,“雷锋”仍是党和国家在漫长岁月中坚持至今的道德符号。
不过,在官方语境里,它并非一成不变的。
革命时代的“雷锋”
1963年3月5日,“雷锋精神”正式走向全国,这一天也成为官方制定的“学雷锋”纪念日。
《人民日报》刊发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他是建国后唯一获此殊荣者,罗瑞卿的文章《学习雷锋》也一同见报;同日,新华社发出通稿号召全国人民学雷锋。
当天下午,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集会,首次面世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开篇即告诉人们到底要学习雷锋什么——“忠于革命忠于党……”。
“这一时期雷锋精神的重点,是突出对政党和领袖的忠诚,比如‘读毛主席书,听毛主席话’‘做永远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同时强调爱憎分明的阶级斗争觉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发现,在整个60年代,雷锋“好人”的一面尚未得到特别强调。
1973年的3月5日,毛泽东题词发表十周年,《人民日报》首次对雷锋精神进行了全面概括,“爱憎分明”中“憎”的一面抬头。
对“憎”的强调一直延续到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的 第一个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高规格的“两报一刊”社论《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批判“四人帮”的同时,还重点提及了雷锋的“钉子”精神。
但是陶东风发现,一年之后,呈现了“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变化”这年的“学雷锋日”,同样是《人民日报》社论,淡化“阶级斗争”、突出“四化建设”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十年“文革”结束,一个新的爱岗敬业的雷锋出现了。
“革命时代的雷锋精神,以无限忠于领袖为核心,兼顾对政党的忠诚与对国家(人民)的忠诚,特殊伦理与普世价值,但以前者统帅后者。革命时期雷锋形象的建构既体现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原则,又出于当时形势所需进行了有限的修正。”陶东风总结。
当“雷锋”遭遇“改革开放”
1988年3月6日的《人民日报》里提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在北京、西安等地,出现了要报酬的“雷锋服务小组”,打着“学雷锋做好事”的旗号,同时又收取不低的服务费。针对有些群众关于“怎么学雷锋还要钱”的质问,服务小组回答:“讲服务,我们保证让对方满意,要报酬,我们也不客气,因为我们要靠这吃饭。”文章同时报道,沈阳军区某部开展了“赚大钱与学雷锋”的争论。
改革开放后,艰苦朴素、集体主义的雷锋,撞上了日益兴盛的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一时期的官方媒体遇到一个麻烦,即如何论证雷锋精神和市场经济的相融性: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物质利益,也不能否定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品德,不能否定 ‘螺丝钉’精神。”陶东风说。
那么,改革开放初期的雷锋精神是怎么样的?
1980年2月的《人民日报》给出的答案是,“概括起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由是“学雷锋,必须适应今天的新情况。”3年后同一时期的社论也认为,“雷锋精神不能丢,但要与时俱进。”
吴永刚发现,“钉子”精神也得到了新的阐发,被定义为“勤奋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到了2003年,纪念毛泽东为雷锋题词40周年前夕,人们发现,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里的几张解密照片描绘了一个新的雷锋形象:不仅仅有补了又补的袜子,还有皮夹克、料子裤这些革命时代的奢侈品;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同时,也喜欢打扮,总是把雪白的衬衫领子翻出来。
“既否定贫穷社会主义论,又反对个人利益至上,这是新时期官方雷锋精神阐释——既坚持又修复——的两个基本原则。”陶东风总结。
于是,“无产阶级斗士“的雷锋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维护社会公德,培养文明行为,注意品德修养”的温和面孔;“高大全”的雷锋远去,换成了更“人性化”、更契合普世价值的新雷锋。
公民雷锋?
进入21世纪,雷锋形象变得更丰富、多元:既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模范,又是二十世纪的“十大文化偶像”。
陶东风认为,这源于参与建构“雷锋”形象的力量更加多元化,除了官方主流媒体中的雷锋之外,还出现了精英知识分子话语中的雷锋和大众文化中的雷锋。
代表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媒体,仍然是阐释“雷锋精神”的主力,并试图构建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来调和各方分歧——让“雷锋精神”和“公民精神”接轨。
在2010年的《人民日报》,讲述了一个“学雷锋标兵”故事,标题是《郭明义30年学雷锋的启示:公民道德的高度和力量》。
在陶东风看来,公民精神是一种普世而低调的道德观,而且讲究公民的权利意识,雷锋精神中着重做好人好事、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内容,具有比较强的普世性,可以吸纳到公民精神之中。
1950年代的偶像
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一个新生的国家刚刚建立,领袖是国家的方向,英雄是全民的偶像,那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坚强不屈、不惜牺牲生命的人,让无数人崇拜敬仰。
1960年代的偶像
经历过连年战争的国家贫穷而落后,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国家,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是那时每个国民的梦想,那些建设者们把激情燃烧的青春奉献给国家,他们自然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