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四“点”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ue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在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呢?笔者认为要从抓好四个关键“点”入手——起始点、兴趣点、着力点、生成点。
  关键词:科学探究;起始点;兴趣点;着力点;生成点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54-03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课标》中关于“探究”的理念目前已经得到了老师们的广泛认识。我们也常常把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作为衡量教师是否认真学习、掌握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标尺,作为评价一堂科学课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那么作为这一过程的引领者、组织者和亲密伙伴的教师,该如何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能引领学生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抓好四个关键“点”,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科学探究。
  
  一、要关注科学探究的起始点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应该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实践表明,如果忽视这点,就不容易把握好探究活动的起始点。起点过低,不易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过高则不利于学生上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曾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摆》时,在指导学生组装摆的装置后,就马上要求学生“组装一个10秒钟摆15次的摆”。学生一脸的茫然,显得束手无策。笔者认为这个探究要求就过高了。所以,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之前,必须考虑学生的 “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找到适合学生展开探究的“最近发展区”,以此来确定探究活动合适的“起始点”,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理想效果。
  1.由此及彼巧迁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或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找到某种相关,建立关联,由此迁移得出新问题,从而确定探究方向。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电磁铁》课时,首先出示一块磁铁问:“关于磁铁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生答略)接着出示只有一种颜色的磁铁问:这块磁铁,你能想办法分辨出它的南北极吗?(生演示)然后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磁铁家族的新成员──电磁铁。关于电磁铁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可能提出问题:电磁铁与电有关吗?电磁铁有磁性吗?电磁铁有南北极吗?电磁铁有哪些用途?……当然,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启发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从中选出适合研究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集中到探究要解决的问题上。
  2.引起内部“矛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认知上与生活经验相冲突,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事实也证明,学生的许多探究动机往往都是在“矛盾”中萌发并展开的。所以,教师要适时引起“矛盾”,让学生自己或与他人在学习中形成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有效地让学生走进科学探究。如:笔者在执教《让沉的物体浮起来》中就创设一个情景——在学生知道马铃薯在水里“沉”后,又在另一杯“清水”(实际是盐水)中放入马铃薯使之“浮”,成功地制造了认知上的“矛盾”。接着,顺水推舟让学生设计证实猜测的办法,以化解“矛盾”,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探究的角色。
  
  二、要激活科学探究的兴趣点
  
  虽然不少科学家都认为科学探究是一个充满情趣与快乐的过程,但也具有科学所特有的理性的严谨,它的情趣与快乐并不是常人轻易能体验到的。而小学生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是非常强烈的,他们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概括,因而,科学探究活动应当能使他们的兴趣盎然。但面对一个未知的探究活动,如果“平铺直叙”,就探究论探究,学生未必能迅速产生兴趣或者就压根儿感觉不到探究活动的趣味所在。所以,教师要弄清学生的兴趣在哪,这个探究活动的有趣之处又在哪,然后在两者的结合点上找到利于激活学生“卷入”探究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1.活动趣包装。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对小魔术、小游戏、小比赛等格外喜爱。因而,教师借助“有结构的材料”,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探究活动做点包装,将探究事物间的矛盾、变化夸张地、趣味化地凸现出来,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方面,有的老师很擅长。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可将一盒大头钉“巧妙”地撒落一地,然后急切地问:“谁能帮老师快速地捡起来?”学生有的用手捡,有的则马上想到了用磁铁吸。尔后,教师又话锋一转:不仅要捡得快,拿下来也要快。学生又是一番思索:有的想在磁铁底部放一块铁皮,然后再吸;有的索性在磁铁外包一块手帕再吸。这一番忙碌,学生对磁铁能吸铁、磁铁能隔物吸物的性质马上心知肚明了,更可贵的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当然,在做“包装”时也要注意适度,决不能“为兴趣而兴趣”,让作为形式的包装抢了眼,而要抓住活动本身的趣味处来吸引学生。
  2.展开讲艺术。有效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在于艺术地呈现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之中。例如,在《认识液体》时让学生认识不同液体相混的情形,从而为理解密度打下基础。这个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处理:第一步:教师出示洗洁精、色拉油、红色的水、蓝色的酒精,让学生猜测一下,如果将它们混在一起将会是什么样?(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测着、议论着,这个问题显得很有意思,他们已迫不及待地想去动手试试)第二步:孩子们开始分组操作了,他们按自己计划的顺序一一将四种液体倒入量筒中。(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液体出现了异常美丽的分层,有的分四层,有的分三层。孩子们异常兴奋,一场生动的讨论会也就开始了)第三步:搅拌混合液体。(搅拌过后的结果又大大出乎学生的预料,新一场讨论又开始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不会有厌学的情绪。
  
  三、要聚焦科学探究的着力点
  
  所谓科学探究的着力点,指的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关键部分。这个“部分”探究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整个探究活动的成与败、深与浅。对于这个“着力点”,教师要敢于放手,舍得让学生花工夫,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亲身经历,把活动做深做透,做细做活。笔者认为,教师必须着重在两个环节上聚焦,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时首先考虑行动计划的科学性,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这一环节一定要重视,不能走马看花,一带而过。因为方案设计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后续操作活动。比如,哪些量要控制不变,如何控制,哪个量是变量,怎样改变,都要指导学生弄得清清楚楚。这样,在实际的操作时,就会应对自如,而且获得的结果也比较准确。否则,很难说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是科学的。例如,在学生提出“用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这一猜想后,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他们以食盐为例制定探究计划的:
  师:怎样用食盐来实验通过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生思考、交流后汇报如下)
  生1:往杯中倒入食盐,加入水,用筷子搅拌,看溶解得快慢。
  生2:谁和谁比较?没有比较怎么知道快慢?
  生3:应该一个杯子里用筷子搅拌,另一个杯子不搅拌。
  生4:还不够科学,如果一个杯子里的盐很多,另一个杯子里盐却很少,不搅拌也溶解得比较快。
  “究竟怎样实验才科学呢?”教师这一问再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应加入相同的盐,一个用筷子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水一样多,水的温度也一样……”一个对比实验的方案就这样被学生周密地制定出来了。可见,这个“着力点”抓好了,探究的效益就会高;反之,看似快,实则慢。
  2.组织学生交流与分析。在学生完成验证过程、将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初步作出解释的基础上,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检验、评价初步得出的结论,或对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在这一环节,教师也一定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活动、探究方法、探究结果成为集体的财富,使学生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只有通过适时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这也是探究活动的目的所在。一般应有如下步骤:首先,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多地收集自己的发现,并整理思路;然后,小组交流,组内同学轮流说,听不懂的要问,前面同学说过的后面同学尽量不要再重复说;第三,小组整理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有什么发现,采用了什么方法等等;最后,相互评价、质疑。
  
  四、要捕捉科学探究的生成点
  
  “用教材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要被教材、教案牵着鼻子走。它要求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话语中、活动中藏着“宝”。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时,能真正地去巡视、去观察、去参与、去倾听,这样,才有可能捕捉到潜藏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在学生言谈举止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科学教学“生成点”。千万别小看了这点,抓得好,就可能成为探究活动的亮点。特级教师路老师上《果实》一课,让小朋友拿出各自带的果实,结果几个小朋友为了“胡萝卜是不是果实”争了起来。就“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的争论开始,这个由学生的“突发事件”而引出的导入设计就成了路老师以后的《果实》一课的精彩亮点。再如,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食物的消化》一课。大多数学生认为“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教科书上也是如是说)有一位学生却认为并非如此,认为饭后马上吃果,其效果相当于吞食“砒霜”,他的理由是“在一本课外的科学书上看到的”。这位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很爱看书,而且能用课外看到的科学书上的知识来和同学讨论。同时,还意味深长地启发学生思考:“对于书包括教科书,能一味地相信吗?古人说得好:尽信书,不如不信书。因此,对于书上讲的,我们要多一个心眼。”饭后一个果是好是坏姑且不论,这位老师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争论中的闪光点,相机对学生进行引领,这不正是对学生的科学态度观进行教育的“生成点”吗?
  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的活动过程。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使之真正成为“有效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还需我们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责任编辑:张桂英】
其他文献
母畜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是导致母畜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很高,对奶牛场和规模化种猪场的危害巨大。本文对母畜子宫内膜炎的病因、临床症状、治
鸡慢性呼吸道病又称鸡败血霉形体病或鸡败血支原体病,是由鸡败血霉形体(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病程长,以病鸡流泪、甩鼻、喘咳、湿性呼吸啰音,消瘦为典型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感染后的主要特征为
课堂教学形式不能是单一的,也不能是固定的,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每一节,都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必须遵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中学图书馆也要实现工作创新:要更新管理理念,转变单纯的管理员角色,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课改需要出发,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积极地直接参与教学、教研和对学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