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习得的过程,语文考试则是一个解读表达的过程。如何做好中考语文备考工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四条策略:一是提早备考,超前蓄力;二是紧扣课本,细处用力;三是分类指导,精准发力;四是战术灵活,形成合力。通过扎实高效的复习,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中考语文;备考;着力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习得的过程,语文考试则是一个解读表达的过程。语文,是中考开考的第一门科目,如何打响这个“头炮”,不仅需要学生三年扎实的积累习得,更需要老师考前的全面细致备考。综合我近几年的备考实践,我归纳了四点切实有效的备考策略。
一是要提早备考,超前蓄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考语文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积累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具有中考意识,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反复研读教学用书,用心解读《中考说明》,关注每年中考题型变化,让我们的教学,始终向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行走。同时,要未雨绸缪,提早着手。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把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提前布置下去提前让学生消化。比如在九年级开学伊始,我就要求同学们摘录三年所学古诗词,归纳整理三年来所学生字词,每节课前都有古诗词、经典文段背诵检测。名著阅读这一大板块,则要在初中三年里分批消化。这样,在九年级下学期大复习时就可以省时省力,让师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阅读与写作的提升上去,极大地缓解了大复习的压力。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备考方法总会事半功倍。连年来,我们的语文中考成绩总是名列全县前茅。
二是要紧扣课本,细处用力。
课本是师生学习的重要抓手,是教学的基础,也是考试的重点。中考复习第一轮复习“过课本”阶段,一定要扎实细致,抓字词、抓注释,抓写作手法、阅读技能,从基础打起,让学生真正记牢弄通学懂,通过细致扎实的强化来不断提高同学的答题能力。我在复习课本的过程中再次强化字词、背诵,重视口语交际教学,主抓课文解读与写作,把以课文为范本,把阅读理解方法与写作方法的指导渗透到学习的点滴中去,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有梯度的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获得梯度式的提高。这样的做法,虽然复习进度慢一些,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基础打好了,第二轮专题复习才能真正起到强化作用。
三是要分类指导,精准发力。
“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语文教学和备考过程中,老师在复习和备考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因材施教,针对问题,补齐短板。对于优秀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能力的提高上,强化阅读训练,争取达到精准阅读、精准作答。写作方面主要是作文升格,通过不断修改,提高写作水平。中等学生,全方位提高,争取成绩向优秀靠拢。这部分学生,是一个大群体,抓好了,总体成绩必然突飞猛进。而学困生,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基础差学习基础差,对这一部分学生,就要降低要求,先从习惯抓起,从最基础的书写、字词抓起,一定要勤跟紧管,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慢慢跟上。切不可盲目要求,搭建空中楼阁。
四是要战术灵活,形成合力。
利用好集体备课、教研会、外出培训等活动,与同年级老师、同片区老师相互交流,与同组教师协同配合,优势互补,互换教学,创新灵活教学方式,提升复习质量和效率。比如我们同组的老师就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随时随地发现问题,随时随地就展开研讨。我自己在句子成分这一板块是弱项,复习这一专题时,我会请擅长、精通这个知识点的老师走进我的课堂,帮助学生更精准的理解知识点。同课头的老师也邀请我走进他们的课堂,讲授记叙文阅读。我们的这一做法颇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韵味,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一种新体验。 近几年通过互相灵活调整战略战术,我们在形成合力,提高成绩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结束语:
作为语文老师备战中考,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应该作为一个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考试,关注学科的发展,要既懂教学、懂学生,还要懂应试、懂战术,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经常进行案例研究,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中考復习备考工作中,找准着力点,让备考有明确的方向,努力让老师辛勤的教学付出、学生三年的扎实苦学转化为优异的中考成绩!
关键词:中考语文;备考;着力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习得的过程,语文考试则是一个解读表达的过程。语文,是中考开考的第一门科目,如何打响这个“头炮”,不仅需要学生三年扎实的积累习得,更需要老师考前的全面细致备考。综合我近几年的备考实践,我归纳了四点切实有效的备考策略。
一是要提早备考,超前蓄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考语文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积累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具有中考意识,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反复研读教学用书,用心解读《中考说明》,关注每年中考题型变化,让我们的教学,始终向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行走。同时,要未雨绸缪,提早着手。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把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提前布置下去提前让学生消化。比如在九年级开学伊始,我就要求同学们摘录三年所学古诗词,归纳整理三年来所学生字词,每节课前都有古诗词、经典文段背诵检测。名著阅读这一大板块,则要在初中三年里分批消化。这样,在九年级下学期大复习时就可以省时省力,让师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阅读与写作的提升上去,极大地缓解了大复习的压力。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备考方法总会事半功倍。连年来,我们的语文中考成绩总是名列全县前茅。
二是要紧扣课本,细处用力。
课本是师生学习的重要抓手,是教学的基础,也是考试的重点。中考复习第一轮复习“过课本”阶段,一定要扎实细致,抓字词、抓注释,抓写作手法、阅读技能,从基础打起,让学生真正记牢弄通学懂,通过细致扎实的强化来不断提高同学的答题能力。我在复习课本的过程中再次强化字词、背诵,重视口语交际教学,主抓课文解读与写作,把以课文为范本,把阅读理解方法与写作方法的指导渗透到学习的点滴中去,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有梯度的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获得梯度式的提高。这样的做法,虽然复习进度慢一些,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基础打好了,第二轮专题复习才能真正起到强化作用。
三是要分类指导,精准发力。
“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语文教学和备考过程中,老师在复习和备考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因材施教,针对问题,补齐短板。对于优秀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能力的提高上,强化阅读训练,争取达到精准阅读、精准作答。写作方面主要是作文升格,通过不断修改,提高写作水平。中等学生,全方位提高,争取成绩向优秀靠拢。这部分学生,是一个大群体,抓好了,总体成绩必然突飞猛进。而学困生,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基础差学习基础差,对这一部分学生,就要降低要求,先从习惯抓起,从最基础的书写、字词抓起,一定要勤跟紧管,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慢慢跟上。切不可盲目要求,搭建空中楼阁。
四是要战术灵活,形成合力。
利用好集体备课、教研会、外出培训等活动,与同年级老师、同片区老师相互交流,与同组教师协同配合,优势互补,互换教学,创新灵活教学方式,提升复习质量和效率。比如我们同组的老师就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随时随地发现问题,随时随地就展开研讨。我自己在句子成分这一板块是弱项,复习这一专题时,我会请擅长、精通这个知识点的老师走进我的课堂,帮助学生更精准的理解知识点。同课头的老师也邀请我走进他们的课堂,讲授记叙文阅读。我们的这一做法颇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韵味,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一种新体验。 近几年通过互相灵活调整战略战术,我们在形成合力,提高成绩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结束语:
作为语文老师备战中考,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应该作为一个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考试,关注学科的发展,要既懂教学、懂学生,还要懂应试、懂战术,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经常进行案例研究,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中考復习备考工作中,找准着力点,让备考有明确的方向,努力让老师辛勤的教学付出、学生三年的扎实苦学转化为优异的中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