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w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十四岁遇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之所以说“遇到”,是因那时“文革”初起,学校停课,无事乱读书,遇到什么读什么。先是遇到第三册,卷六到卷八。那个小姐姐安多纳德多让人感伤啊!这一卷只有短短八九十页,就把一个富裕幸福家庭受骗破产,父母去世,年轻瘦弱的姐姐如何含辛茹苦,抚养年幼的弟弟,最后因病死去的曲折故事讲完了。当时我还弄不清楚安多纳德与克利斯朵夫之间的细节(在前几卷写的),只是那次演奏会,她为被观众起哄的克利斯朵夫担心到手指抽搐,再就是弟弟拿来克利斯朵夫新作曲谱的印刷品,上面赫然写着“献给那个受我连累的女子”,还有死前她给他的信……让我知道这个内心极为丰富的姑娘,虽然与小说的主人公没什么接触,却神交已久。她差不多就是克利斯朵夫的一部分。
  从此我把这书奉为至宝,直至今天,还作为“枕边书”,放在容易看到、拿到的地方。中国古代文学,我最喜欢的是庄、陶、李、苏,外国文学我最喜欢四部长篇小说,其中就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喜欢这书还有个原因:也是十四岁那年,我在邻居家听到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唱片,演奏者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说是如痴如醉,也不为过。何况,那时读这样的书,听这样的音乐,有种犯罪感、神秘感,无疑加深了感受。从此,贝多芬和D大调也成为我的最爱,反复倾听不啻千遍。而克利斯朵夫的许多故事正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
  人与书的相遇,和人与人的相遇一样,似乎有缘分在。很难说清,克利斯朵夫对我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但在骨子里。一定有他的影子。几十年来,他像是我的朋友或亲人,忽远忽近总在身边。
  最近读王元化关于这书的回忆,他说:“这位作者在他本国或国外已经被人越来越淡忘了,然而我想到他,仍感到温暖。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曾經在我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中给我以勇气。”当年王元化二十一岁,他是在寒冷、狭窄、阴暗的小阁楼里读这书的,“忘记了手脚已冻得麻木,眼前展开了一个清明的温暖的世界”。最初他爱读的是第四卷《反抗》和第五卷《节场》,可是四五十年后再读,最喜欢的是第六卷《安多纳德》:“这似乎是游离在全书之外、可以独立存在的一卷。安多纳德这个人物在前两卷就反复出现过了。这种写法像交响乐。一位教音乐的友人告诉我,这称为主题的再现。安多纳德在上一卷和克利斯朵夫在剧场偶然相遇,接着就消失了。第二次再见,是驶往相反方向的两列火车的车厢窗口,他们认出了,但是来不及相互招呼一下,火车就开走了。过了很久,第三次再见,是在喧嚣、嘈杂的巴黎大街上。他们又偶然见到了,都挣扎着企图走向对方,但被车马人流冲散了,像两个流浪星球似的接近了一下,又在无垠的太空中分开了。这样的主题出现了三次之后,紧接着,书的第六卷就是《安多纳德》。我读到这一卷所感到的女性美、人性美、人间的爱,是我在前两次读这书时很少感到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前几天重读这一卷,仍然止不住泪。纯洁的女性美、人性美、人间的爱,永远不会过时,这就是无论网络和智能如何发展,只要人还有人性,几千年几百年传下来的文学经典就不会湮灭的原因。
  一九六七年的整个夏天,我都在断断续续读这部书的另外三册(很难借到)。我迷于里面一连串的爱情故事,那些完全不同的女人,弥娜、萨皮纳、阿达、高丽纳、弗朗索瓦丝、阿娜,一直到葛拉奇亚,当然还有安多纳德。在这些爱情故事中,克利斯朵夫的性情凸显无遗,他的欲望、情感、精神极为强烈。但他的性爱中,总掺和着别的东西。年少时,这东西是友谊,年长后他需要的是知音,因为他一直是孤独的。安多纳德和葛拉奇亚是知音,阿娜也是知音。她们爱他,同时爱他的音乐。他们通过音乐互相吸引。茨威格曾说,那个时代的文学中有很多色情描写,《约翰·克利斯朵夫》写了很多男女之爱,但没有一点色情的成分,因为他是通过性爱探求人的内心世界。他那样依恋舅舅、寻找哈斯莱、千里迢迢去见苏兹,然后和安多纳德的弟弟奥里维亲密无间,现代人会怀疑他们是同性恋!他太需要朋友了——不,这样说不准确、太自私,会贬低他对朋友的本心。他是那种视朋友如生命的人。他的情感暴烈、势如烈火、孤僻,但又极为天真、单纯、善良,如一泓清水。他身上闪耀着艺术家——真正艺术家的光彩。不用说,他的这一切是多么不合时宜。贬斥他的不仅有公爵和艺术宗师,连小城里的市民也不容他。他像一头横冲直撞的牛一样,撞到南墙也不回头。当他演奏自己的作品,台下喧声一片,他突然停下来,用一只手弹了首流行小调,站起来对听众说:这才配你们的胃口!说毕扬长而去。
  罗曼·罗兰认为,衰颓、堕落的欧洲需要一个英雄。“我所说的英雄,是指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他宣称要写一位普通人普通的一生,但在潜意识里,却把克利斯朵夫塑造为一个英雄、一个圣人,连主人公的名字也与基督教传说中的圣者克利斯朵夫重合。小说描写克利斯朵夫从生到死的一生:儿时音乐才能的展露,青年时的桀骜不驯以及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中年后事业上的大起大落,最后到达宁静的精神港湾。以情感的线索铺张情节,以音乐和河流的意象笼罩全书,是其非常鲜明的艺术特点。凭借此书,一九一五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罗曼·罗兰。
  莫罗阿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学习人生的“修业小说”;翻译家罗新璋说,这是一部对人的一生,尤其在青年时代,会有重大影响的书。像贝多芬的音乐一样,书中到处可见与命运肉搏的情景,主人公的无畏与顽强对所有读它的人都是一种激励。“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水源。”用这句话概括全书,也很恰切。
  罗曼·罗兰生于一八六六年,逝于一九四四年。他瘦高身材,看上去弱不禁风,如修道士一般(茨威格的印象)。天生一双惊惧、深邃的眼睛,一张似乎随时发出呻吟声的嘴,以及青筋隐隐的额头。在书中,他写了好几个神经兮兮、表面脆弱,其实坚忍的人,差不多是他自己的写照。他酷爱音乐,尤其爱贝多芬,然后是莎士比亚,再后是托尔斯泰。他对这些人顶礼膜拜。大学时代,他给远在俄罗斯的托尔斯泰通信,居然得到回信。托尔斯泰的精神洁癖对他有着致命影响。   他从一九0二年动笔写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整整写了十年。作为一名专家级的艺术教师,也许是世界独一无二能够写一部关于天才音乐家小说的人。毋庸讳言,他未能摆脱那个时代写小说的风气:不把小说当小说,而是加上大量、冗长的议论。不过,傅雷说得好:“这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
  说到傅雷,他也是一名专家级的艺术教师,酷爱音乐和美术。他二十岁去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开始时精神低落,一个偶然机会,读到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如此看来,傅雷堪称天赐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不二人选,使这样一部名著能够在中国扎根生活,胜于在它母国。然而,“此译予译者以早期的荣名,中年的困顿,晚年的罹难”。傅雷被划为右派,“文革”中遭上海音乐学院红卫兵批斗,想必克利斯朵夫都是重要的事因。刚直的傅雷不堪受辱,夫妻一起自杀殒命。那年正是罗曼·罗兰诞辰一百周年(一九六六)。
  拥有一套《约翰·克利斯朵夫》曾是我的梦想。一九八0年五月十六日,得到消息,校新华书店刚进了货,怕失之交臂,我在课间跑步买回。捧到教室,群情激奋。当时我读中文系二年级。这四本一套三十二开一百多万字的大著,如今仍立在书架上。版权页记录,此乃“文革”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印,一次印行三十五万册。后来我又陆续淘到骆驼书店版和平明出版社版。
  一九九八年夏,我策划出版比利时木刻家麦绥莱勒的五本木刻连环图画故事书时,听人说他还为《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过几百幅木刻插图,北大图书馆有藏书。于是托人去找,但终无果。二000年傅敏编的版画插图珍藏本版,收有木刻三百七十幅。这些插图作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正在麦绥莱勒创作代表作品《城市》期间,刀法纯熟,才华涌动,杰作频出。他一生为文学作品作了大量插图,和许多作家交往密切。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坚持反战立场,逃到瑞士,加入罗曼·罗兰的反战组织,两人成为忘年交(罗比他大二十三岁)。罗曼·罗兰很欣赏他的艺术,比之于大画家杜米埃和戈雅。这是很重的推许。鲁迅认为他的木刻作品“浪漫、奇诡、出于人情,因以收得惊异和滑稽的效果”。由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郁达夫、叶灵凤、赵家璧等人的推介,麦绥莱勒对中国木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了这套麦绥莱勒插图本,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收藏算是圆满了。
  回忆和重读少年时代读过的书,心里特别温暖。记得当年读到全书末尾那段话,似懂非懂。这次再读,懂了——
  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整整走了一夜。现在他结实的身体像一块岩石一般矗立在水面上,左肩上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早祷的钟突然响了,无数的钟声一下子都惊醒了。天又黎明!黑沉沉的危崖后面,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
  “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其他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经验;积极心理学  “还有大半年就要高考了,可我一走进考场,就会紧张的不得了,老是担心时间不够用,要不停地看表,有时一科考下来,要看几十次。最近更严重了,看表时大脑好像没有反应,越着急越反应不过来是几点了,看一次表,就要用几十秒钟的时间,刚刚结束的月考,我都没有做完。”  “我从小就是一个胆子很小的男孩,我总是觉得别人知道我内心的想法,所以不敢抬头看人,尤其是不敢看女生
〔摘要〕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严重化、复杂化的趋势,发生也更加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心理咨询师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经过简单短期的培训、学习便上岗。虽然这部分人中很多热爱心理学,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根据自己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多年来真实所见的一些例子,谈谈关于半路出家的心理教师从事心理健康
〔摘要〕北京市朝阳区望京新城南湖中园小学奉行“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将“关爱、发展,让生命精彩”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近年来形成了积极、阳光的心育文化特色,被评为朝阳区示范校、朝阳区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了生命彩虹七彩德育品牌活动,其中青色爱心系列活动就是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素养开展的教育活动。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培养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高雅的审美情
〔关键词〕沙盘游戏;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沙盘游戏疗法是以沙盘游戏为工具,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心理疗法,因为其游戏性和非言语性的特点而受到了各级学校尤其是小学的欢迎。随着沙盘游戏在学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也都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由于学校心理老师有限,而需要得到心理帮助的学生又很多,如果都采用个体沙盘游戏的话,将不利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笔者借鉴国内外沙盘
〔关键词〕朋辈互助;心理健康教育;高中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不像儿时那样喜欢向父母、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不像儿时那样听从父母、老师的意見,他们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但同时由于自身心理发展水平不够成熟,面对课业负担和社会竞争
〔关键词〕高中生;自我意识;心理辅导  一、案例基本情况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小晴,女,汉族,17岁,高中三年级学生,身高1.55米,小眼睛,头发微黄,有些卷曲,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小晴是家中独生女,父母都是农民,父亲身体不好,有残疾,在集市上修鞋;母亲操持家务,种地养猪。小晴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从小对其要求严格,希望她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较好的生活。  (二)主
〔关键词〕初中生;朋友;人际交往;教学设计  【活动对象】初一学生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设想】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随着初中生与同学相处时间的增多,他们对情感支持的需要逐渐从父母转向同龄人,他们渴望结交到同龄朋友以满足其情感归属等心理需要;二是部分初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我行我素”的特点,这种过分“自我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特
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怎样讲好祖国的“那些事”,成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后的又一种考试。客观地讲,每个人看问题、观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会有所差异,但爱自己的国家却始终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虽然“这个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平心而论,当下“我的国”的确长大了、长高了、长壮了。且不说经济总量等一连串数据,也不说航母下水、大飞机上天、可燃冰开采等一系列大事件,单说高铁出
〔关键词〕惩罚;善意;班主任  早晨,我刚进办公室,德育处王主任就领着一个哭哭啼啼的小男孩找来了。  王主任拉着脸问我:“你们班小龙呢?”  我心里一惊:这孩子肯定又闯祸了!赶紧说:“他是学校体育训练队的,估计这时候训练完正在吃饭。”  王主任转身对那男孩说:“别哭了,把事情经过和徐老师说说,让她为你做主。”  通过小男孩断断续续的叙述,我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小男孩叫小晨,是六(2)班今天负责路队执
〔关键词〕重点高中;学长制;实践探索  如何有效地在重点高中校开展学生辅导工作,保证辅导工作与被辅导对象的贴合性,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长制工作的实践探索为案例,阐述了重点高中校辅导工作引入学长制的必要性及相关实践。  一、重点高中学生辅导工作中引入学长制的必要性  学长制是指学生以辅助管理的角色介入学校管理。其方法是挑选高年级中的优秀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从而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