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如今93岁高龄的叶连平仍坚守在讲台上。
叶连平最牵挂的是留守儿童:从2000年叶连平创办“留守儿童之家”至今,他已经为留守儿童义务补课20多年,累计教授学生1500多名。而他2012年创设的“叶连平奖学基金”,至今已发放9届近19万元,累计奖励学生250多名。
“人家是来日方长,我是来日方短。”2月6日下午,满头银发的叶连平佝偻着身子,俯身在一摞作业本中认真批改,“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把时间留给孩子们。”
教室里,温暖的阳光照进来,照亮墙上挂着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等奖状……“我希望我呼出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
照亮留守儿童的“烛光”
“1978年11月24日我受聘任中学教师,这距离我离开南京琅琊路小学群众夜校正好23年。我酷爱教育工作,希望当一辈子教师,愿意在三尺讲台上呼出最后一口气。”
2013年,叶连平因为脑溢血加脑膜炎不得不在南京住院,手术后的第4天,他就“闹着”出院回家。尽管才分别几天,当叶连平出现在教室里,孩子们围着他们的“叶爷爷”仍不禁放声痛哭。
那一年,叶连平85岁,已经义务为留守儿童补课13年。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8岁时,因为父亲在当时的南京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叶连平在那里学得一口流利英语。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一同开办夜校,给南京琅琊路社区做扫盲工作,一直做到1955年。
1978年,50岁的叶连平终于重回讲台,成为卜陈学校的教师。“当时我带的是毕业班,离中考还有6个月。”叶连平记得,班上48名学生,“每天来上课的不到20人,孩子对家人说去上学,其实是跑出去玩。”叶连平用了45天的时间,对48名学生一一家访,一个个把孩子找回课堂。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叶连平把学生按照自然村分成5个组,自己提着马灯,一天一个组地跑到村里辅导学生。
那一年,他班上有11人考上中专,成为全镇中考成绩最好的班级。
30多年来,叶连平始终坚持骑自行车去家访、去县城给学生们买教材教具。“就是去南京,叶老师都是骑着自行车去,他不舍得花钱买车票。”叶连平的学生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说,“叶老师总是说,省下几块钱,就能给孩子们买一本书。”
2000年7月,已经退休10年的叶连平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无人辅导作业,尤其英语基础普遍薄弱,便把自家的一间房屋腾了出来,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这一补,就是20年。其间,无论哪个孩子家里困难或者离学校比较远,都可以在叶连平家免费吃住。
2012年,叶连平又拿出2万多元积蓄,并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立德树人的“阳光”
“教师的职责自然是教好书。但是,教书可不是唯一的任务,教师更重要的责任在于培养合格的人才。简而言之,就是育人。”
从2000年开始,每个暑假,叶连平都会自费包车带他的学生去附近城市的博物馆、科技馆、烈士陵园参观。叶连平说:“只要看到这些乡村孩子在公开场合用英语和别人交流,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只要看到孩子们在博物馆里专注的神情,我就知道,又一颗爱国的种子正在萌芽。”
常久明现在是上海纺织工业园一家成衣定制公司的老总。从2011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带着公司员工回到和县,给“叶连平奖学基金”捐助一笔钱,这已经成为他公司的重要活动之一。
1983年,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想让正上初中的常久明辍学学缝纫。一个傍晚,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家访来了。常久明的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正值汛期,这令常久明非常感动。然而,叶连平还是没能说服常久明的父母。
“尽管我后来还是没能继续读书,但能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他是我一生的榜样。”常久明说。
有一次,叶连平因患白内障做了手术。左眼手术,他就睁着右眼上课,右眼手术,他就睁着左眼上课,一节课没落下。
叶连平说:“教育就像种地,作为一名有着35年党龄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播种者’。”
乡村教育的“强光”
“儿童节快到了,我想给幼儿园的孩子们添些什么……从县城买了玩具和体育器材,却发现自行车前轮瘪了。咬紧牙关,破例第一次打的。”
2013年,叶连平生平第一次“打的”,也是唯一一次。
如果不是2018年车祸伤及腰椎,年逾九旬的叶连平一定还会骑着自行车奔波在长江岸边进行家访。
叶连平始终认为“家访是教师的必修课”。在他看来,登门家访的效果,是家长到校、电话家访所无法达到的。正是在家访中,叶连平才发现了学生的困难,主动让10多个孩子先后在他家免费吃住。
为帮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2月,叶连平跑到银行,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捐出2万元。疫情防控形势刚刚稳定,叶连平考虑到防疫期间很多家庭无法外出打工,家庭收入受到影响。又让卜陈学校筛选了34户孤儿、单亲家庭、特殊困难户,每户发放困难补助400元。
这个把满腔热情和毕生心血都倾注到乡村教育的老人,至今仍住在学校旧教室改造成的平房里,屋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长江边冬天阴冷,叶连平至今还经常穿着60年前离开南京时姐姐给他做的一件棉坎肩。
20多年义务给留守儿童补课,没收一分钱的补课费,反而资助奖励学生50多万元,对此,很多人无法理解。叶连平说:“这里的人从来没有把我当成外人。他们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呀,给自己的孩子补课,还能收费?”
如今,叶连平奖学基金已经交由杨鸿雁打理。“我不定期来看看爷爷,来多了,爷爷怕我耽误工作,来少了我不放心。”杨鸿雁说,“我们这些叶老师的学生商量,大家轮流来给学生上课,把留守儿童之家继续办下去,一定要把爷爷的精神傳承下去。”
(来源:《光明日报》)
叶连平最牵挂的是留守儿童:从2000年叶连平创办“留守儿童之家”至今,他已经为留守儿童义务补课20多年,累计教授学生1500多名。而他2012年创设的“叶连平奖学基金”,至今已发放9届近19万元,累计奖励学生250多名。
“人家是来日方长,我是来日方短。”2月6日下午,满头银发的叶连平佝偻着身子,俯身在一摞作业本中认真批改,“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把时间留给孩子们。”
教室里,温暖的阳光照进来,照亮墙上挂着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等奖状……“我希望我呼出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
照亮留守儿童的“烛光”
“1978年11月24日我受聘任中学教师,这距离我离开南京琅琊路小学群众夜校正好23年。我酷爱教育工作,希望当一辈子教师,愿意在三尺讲台上呼出最后一口气。”
2013年,叶连平因为脑溢血加脑膜炎不得不在南京住院,手术后的第4天,他就“闹着”出院回家。尽管才分别几天,当叶连平出现在教室里,孩子们围着他们的“叶爷爷”仍不禁放声痛哭。
那一年,叶连平85岁,已经义务为留守儿童补课13年。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8岁时,因为父亲在当时的南京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叶连平在那里学得一口流利英语。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一同开办夜校,给南京琅琊路社区做扫盲工作,一直做到1955年。
1978年,50岁的叶连平终于重回讲台,成为卜陈学校的教师。“当时我带的是毕业班,离中考还有6个月。”叶连平记得,班上48名学生,“每天来上课的不到20人,孩子对家人说去上学,其实是跑出去玩。”叶连平用了45天的时间,对48名学生一一家访,一个个把孩子找回课堂。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叶连平把学生按照自然村分成5个组,自己提着马灯,一天一个组地跑到村里辅导学生。
那一年,他班上有11人考上中专,成为全镇中考成绩最好的班级。
30多年来,叶连平始终坚持骑自行车去家访、去县城给学生们买教材教具。“就是去南京,叶老师都是骑着自行车去,他不舍得花钱买车票。”叶连平的学生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说,“叶老师总是说,省下几块钱,就能给孩子们买一本书。”
2000年7月,已经退休10年的叶连平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无人辅导作业,尤其英语基础普遍薄弱,便把自家的一间房屋腾了出来,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这一补,就是20年。其间,无论哪个孩子家里困难或者离学校比较远,都可以在叶连平家免费吃住。
2012年,叶连平又拿出2万多元积蓄,并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立德树人的“阳光”
“教师的职责自然是教好书。但是,教书可不是唯一的任务,教师更重要的责任在于培养合格的人才。简而言之,就是育人。”
从2000年开始,每个暑假,叶连平都会自费包车带他的学生去附近城市的博物馆、科技馆、烈士陵园参观。叶连平说:“只要看到这些乡村孩子在公开场合用英语和别人交流,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只要看到孩子们在博物馆里专注的神情,我就知道,又一颗爱国的种子正在萌芽。”
常久明现在是上海纺织工业园一家成衣定制公司的老总。从2011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带着公司员工回到和县,给“叶连平奖学基金”捐助一笔钱,这已经成为他公司的重要活动之一。
1983年,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想让正上初中的常久明辍学学缝纫。一个傍晚,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家访来了。常久明的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正值汛期,这令常久明非常感动。然而,叶连平还是没能说服常久明的父母。
“尽管我后来还是没能继续读书,但能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他是我一生的榜样。”常久明说。
有一次,叶连平因患白内障做了手术。左眼手术,他就睁着右眼上课,右眼手术,他就睁着左眼上课,一节课没落下。
叶连平说:“教育就像种地,作为一名有着35年党龄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播种者’。”
乡村教育的“强光”
“儿童节快到了,我想给幼儿园的孩子们添些什么……从县城买了玩具和体育器材,却发现自行车前轮瘪了。咬紧牙关,破例第一次打的。”
2013年,叶连平生平第一次“打的”,也是唯一一次。
如果不是2018年车祸伤及腰椎,年逾九旬的叶连平一定还会骑着自行车奔波在长江岸边进行家访。
叶连平始终认为“家访是教师的必修课”。在他看来,登门家访的效果,是家长到校、电话家访所无法达到的。正是在家访中,叶连平才发现了学生的困难,主动让10多个孩子先后在他家免费吃住。
为帮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2月,叶连平跑到银行,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捐出2万元。疫情防控形势刚刚稳定,叶连平考虑到防疫期间很多家庭无法外出打工,家庭收入受到影响。又让卜陈学校筛选了34户孤儿、单亲家庭、特殊困难户,每户发放困难补助400元。
这个把满腔热情和毕生心血都倾注到乡村教育的老人,至今仍住在学校旧教室改造成的平房里,屋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长江边冬天阴冷,叶连平至今还经常穿着60年前离开南京时姐姐给他做的一件棉坎肩。
20多年义务给留守儿童补课,没收一分钱的补课费,反而资助奖励学生50多万元,对此,很多人无法理解。叶连平说:“这里的人从来没有把我当成外人。他们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呀,给自己的孩子补课,还能收费?”
如今,叶连平奖学基金已经交由杨鸿雁打理。“我不定期来看看爷爷,来多了,爷爷怕我耽误工作,来少了我不放心。”杨鸿雁说,“我们这些叶老师的学生商量,大家轮流来给学生上课,把留守儿童之家继续办下去,一定要把爷爷的精神傳承下去。”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