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二期课改背景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要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兼顾每一个学生,使其学有所得。论证在“不抛弃、不放弃”原则下的五种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此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科技知识储备量,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信息科技;差异;二期课改;分层教学;分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77-01
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无处不在,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责无旁贷的。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如果采用简单的、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则很容易导致:起点高的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得到更好发展;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呢?
首先,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间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① 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同;② 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③ 受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学生间的基础不同。针对这些原因,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五种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针对信息科技这门学科,如何利用计算机这一有效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开学初,发现很多学生的指法都很不规范,本人决定先对学生进行指法训练,但单纯的指法训练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情况,给学生们介绍了几款打字小游戏,有男同学感兴趣的“星球大战”,也有女同学感兴趣的“接苹果”、“打地鼠”等,并且引入了“警察抓小偷”这类竞技性的打字练习游戏。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取得胜利而认真的练习指法的规范性;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了保住自己的擂主地位,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和准确性。这样使学生既可以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又可以在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
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其实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教学正是继承这种思想。分层教学又可分为:教学对象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练习设计的分层等。很多文章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介绍一下我的尝试。
例如对教学对象的分层,在计算机教室上课,经过开学初几堂课的观察,把几名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到靠近老师的位置,使我本人能更好地关注到他们,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会把基础较好的学生安排到他们的身旁,对他们起到一个带动作用。这样,也能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发挥一下“余热”。
又如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在学习Excel的创建图表时,介绍完一般图表的创建后,会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完成柱形、折线或饼形图表的创建;要求中等学生创建完图表后,能对图表进行修饰;要求基础好的学生,除以上两项外,自主探究雷达图、面积图等图表的应用范围。
再如对练习设计的分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做成闯关游戏,共设四关,每关15题,难度由易入深,每闯过一关都会获得一个称号。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人人都能出成绩,人人都能秀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实施分层教学,对每个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3开展分组学习,团队带动个体
我们能否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的问题呢?本人认为是可以的。
把班级的学生分为4~6人一个小队,每个小队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队推选队长一名,小队成员要设计自己的名称、队旗,并且每个小队推选一名同学宣读本小队的学习宣言,这样在一开始就提升了小队的凝聚力,培养了小队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在日后的一些教学环节中,我都是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完成的。比如在进行期终复习时,组织学生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每一名小队成员都需要参与,每一名小队成员的回答都影响自己小队的成绩。在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小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队成员还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基础较低的学生为了不拖小队的后腿,势必要下下工夫;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则会努力使自己的小队向更高的层次冲击。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开展分组学习,在合作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4进行牵手学习,团结互助一帮一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要花很长的时间对一些基础比较低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同时又要顾及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老师却分身乏术。
面对这种情况,本人请了几名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与基础比较低的学生一一结对,并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到一起。这样,基础低的学生通过请教自己的“小老师”,能够及时解决自己碰到的难题;基础较高的学生也可以在辅导其牵手学生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点查漏补缺,更上一层楼。当然,我还要不定时对他们的“教”与“学”的情况进行抽查,避免上机操作的“小老师”包办代劳现象。
牵手学习一帮一,在互帮互助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5实施激励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有这样一句话:“评价不是目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在过程性评价中,灵活地运用激励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做Excel和PowerPoint的综合教学项目活动——“营养早餐”的过程中,一名基础较好、理解能力很强的同学早早就把作品递交了上来,检查后觉得虽然做得比较完整,但以他的实力还有提升的空间。所以就对他说:“做得不错,还能做得更好吗?”他抢着说:“肯定能。”本人却并不急着让他修改,而是推荐了几个优秀的作品给他参考。又经过用心的修改,他最终的作品果然提升了一个层次;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做评价时,则多给他们的是鼓励,虽然有时候他们的作品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是他认真地学、塌实地做,也会给他较好的评价。为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做好对每个学生的客观评价,在激发、鼓励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个体间的水平差异曾是个让本人头痛不已的问题,我们既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迈向更高的层次,又要辅导低水平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以上只是本人在这几年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几个小小的措施,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些的帮助。当然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去完善,使我们的信息科技教学能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真正能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学生个体差异,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人教期刊.2006,3.
[2]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亮(1981-),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中学一级,2003年起从事中学信息科技教学工作,现任教于上海市嘉定区金鹤中学。
关键词信息科技;差异;二期课改;分层教学;分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77-01
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无处不在,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责无旁贷的。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如果采用简单的、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则很容易导致:起点高的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得到更好发展;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呢?
首先,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间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① 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同;② 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③ 受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学生间的基础不同。针对这些原因,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五种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针对信息科技这门学科,如何利用计算机这一有效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开学初,发现很多学生的指法都很不规范,本人决定先对学生进行指法训练,但单纯的指法训练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情况,给学生们介绍了几款打字小游戏,有男同学感兴趣的“星球大战”,也有女同学感兴趣的“接苹果”、“打地鼠”等,并且引入了“警察抓小偷”这类竞技性的打字练习游戏。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取得胜利而认真的练习指法的规范性;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了保住自己的擂主地位,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和准确性。这样使学生既可以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又可以在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
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其实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教学正是继承这种思想。分层教学又可分为:教学对象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练习设计的分层等。很多文章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介绍一下我的尝试。
例如对教学对象的分层,在计算机教室上课,经过开学初几堂课的观察,把几名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到靠近老师的位置,使我本人能更好地关注到他们,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会把基础较好的学生安排到他们的身旁,对他们起到一个带动作用。这样,也能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发挥一下“余热”。
又如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在学习Excel的创建图表时,介绍完一般图表的创建后,会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完成柱形、折线或饼形图表的创建;要求中等学生创建完图表后,能对图表进行修饰;要求基础好的学生,除以上两项外,自主探究雷达图、面积图等图表的应用范围。
再如对练习设计的分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做成闯关游戏,共设四关,每关15题,难度由易入深,每闯过一关都会获得一个称号。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人人都能出成绩,人人都能秀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实施分层教学,对每个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3开展分组学习,团队带动个体
我们能否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的问题呢?本人认为是可以的。
把班级的学生分为4~6人一个小队,每个小队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队推选队长一名,小队成员要设计自己的名称、队旗,并且每个小队推选一名同学宣读本小队的学习宣言,这样在一开始就提升了小队的凝聚力,培养了小队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在日后的一些教学环节中,我都是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完成的。比如在进行期终复习时,组织学生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每一名小队成员都需要参与,每一名小队成员的回答都影响自己小队的成绩。在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小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队成员还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基础较低的学生为了不拖小队的后腿,势必要下下工夫;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则会努力使自己的小队向更高的层次冲击。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开展分组学习,在合作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4进行牵手学习,团结互助一帮一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要花很长的时间对一些基础比较低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同时又要顾及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老师却分身乏术。
面对这种情况,本人请了几名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与基础比较低的学生一一结对,并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到一起。这样,基础低的学生通过请教自己的“小老师”,能够及时解决自己碰到的难题;基础较高的学生也可以在辅导其牵手学生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点查漏补缺,更上一层楼。当然,我还要不定时对他们的“教”与“学”的情况进行抽查,避免上机操作的“小老师”包办代劳现象。
牵手学习一帮一,在互帮互助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5实施激励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有这样一句话:“评价不是目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在过程性评价中,灵活地运用激励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做Excel和PowerPoint的综合教学项目活动——“营养早餐”的过程中,一名基础较好、理解能力很强的同学早早就把作品递交了上来,检查后觉得虽然做得比较完整,但以他的实力还有提升的空间。所以就对他说:“做得不错,还能做得更好吗?”他抢着说:“肯定能。”本人却并不急着让他修改,而是推荐了几个优秀的作品给他参考。又经过用心的修改,他最终的作品果然提升了一个层次;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做评价时,则多给他们的是鼓励,虽然有时候他们的作品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是他认真地学、塌实地做,也会给他较好的评价。为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做好对每个学生的客观评价,在激发、鼓励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个体间的水平差异曾是个让本人头痛不已的问题,我们既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迈向更高的层次,又要辅导低水平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以上只是本人在这几年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几个小小的措施,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些的帮助。当然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去完善,使我们的信息科技教学能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真正能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学生个体差异,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人教期刊.2006,3.
[2]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亮(1981-),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中学一级,2003年起从事中学信息科技教学工作,现任教于上海市嘉定区金鹤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