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从天津产权交易所传出消息,一汽集团要将其在成都的基地挂牌出手,标价50235万元。本次挂牌转让,要求意向受让方是注册资本超过人民币70亿、年销售收入8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轿车整车生产企业。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大家纷纷猜测:谁有可能摘牌?一汽为何要在这个敏感时期出售资产,是不是缺少资金才出此下策?事情很快有了答案。据一汽集团发言人和一汽-大众公关部负责人证实,接盘者早已内定──正是一汽-大众。
其实两年前,一汽-大众就已经在成都一汽生产捷达轿车了。令人不解的是,一汽-大众为什么要买下成都一汽呢?
主角“浮出水面”
故事要从2002年说起。当年10月,一汽集团在四川成立了成都一汽──一汽集团占81.15%,成都工业投资公司占18.85%。在成都一汽成立之后,一汽就拟出以成都一汽为载体、在成都上轿车项目的规划。
但之后国内轿车市场不振,一汽集团成都轿车项目几近放弃。后来在四川和成都两级政府的大力促进下,一汽集团轿车项目得以上马。他们同时还成功游说了一汽最大的合作伙伴──德国大众。
2005年5月,成都一汽迁至龙泉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期设计产能达10万辆的轿车项目开工,原定2006年投产,目的就是捷达完全转产成都。
直到2007年7月,捷达终于实现在成都投产,但是设计年产量已从10万辆锐减至2.4万辆。一汽-大众总经理安铁成说,成都一汽轿车生产的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当中后三项已具备,只待车身等冲压件从长春基地运来。
更麻烦的是,产销规模不大,配套供应商不愿跟随入川。
显然,一汽-大众很早就看到了这一问题。而记者所了解到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成都一汽并入一汽-大众的资产清算工作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并且一汽-大众的高层很早就进驻到了成都一汽。
前不久,大众汽车(中国)公布的中国市场“2018战略”显示,10年后大众在华年销量将达到200万辆。如果南北大众每家分担100万辆,那么目前一汽-大众长春工厂的现有产能只有66万辆,剩下的产能差距如何实现呢?
“毫无疑问,成都和南京将成为大众在华下一步产能扩张的重要两极。”接近大众汽车(中国)高层的分析人士说,通过政府资源深厚的一汽集團一系列资本运作,大众可以绕过诸多政策壁垒,轻而易举地实现既定产能扩张计划。
捷达西南新出路
如果仅仅为了产能就花重金打造西南基地,这个理由显得有点勉强,为捷达等老车型寻找新出路或许才是一汽-大众购买成都基地的主要原因。
作为老三样之一的代表车型,虽然捷达已经在市场上打拼多年,但皮实耐用的特点使它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尽管捷达的对手越来越多,如奇瑞旗云和A5,比亚迪F3等,但调查数据显示,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四类规模城市中,在大城市以下生活的消费者们,考虑购买“老三样”的人群比率依次是68.1%、68.3%和71.1%,足见“老三样”在中小城市中具有较强影响力,而其中“老三样”中最具群众基础且口碑最好的无疑是捷达了。
畅销成熟车型移师二三线城市进行生产并非没有先例。早在2005年,上海通用赛欧就正式转投烟台生产,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将热销车型转移到二线城市生产的厂家。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现在汽车企业纷纷进军二三级市场,如果捷达能把握住这个机会,转移到成都去寻找“第二春”,延续其产品的市场周期,何尝不是个在地级城市再创销售高峰的好机会呢?
不仅如此,据熟知一汽-大众的人士预测,一汽-大众下一步计划将以位于中西部的成都为跳板,进一步梳理现有产品结构,随时为引进旗下全新的汽车品牌留出空间,包括已经针对中国市场进行过相关调研的大众西亚特品牌。
而对于自主乘用车产品线并不丰富的一汽集团而言,仅仅在成都新建一个轿车基地不是主要目的,通过充分利用合资伙伴(无论是丰田还是大众)提供的成熟技术和现有车型平台,达到盘活闲置的国有资产,解决入主川汽的后顾之忧,还能将大众和丰田在中国的发展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真可谓“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