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我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物理教师应在转变理念、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充分利用物理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实验 课堂 教学 有效性 研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念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试图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角度,从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课后提不出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细节作详尽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一一予以告诫。?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取得知识,老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后不需要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大气压”时,学生通过感受拉开两个小橡皮碗需要用很大的力来体会大气压力的存在;再通过观察瓶内被热水烫过的饮料瓶盖上盖,温度降低后被瓶外的空气压瘪的实验进一步感受大气压的威力。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例如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中,如果仅仅是指导学生按教材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在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的1/5和低于额定电压这三种条件下的发光情况,并将首次测得的电压电流值填在实验表格内,算出三次功率值,那么,实验目的单一,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中采取“三不”措施,收效甚好。①不限定实验原理:上课时只讲清本实验的目的,并说明小灯泡上标的“3.8V”或“2.5V”和“0.3A”的意义,至于实验原理由各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结果出现了三种实验原理:P=UI、P=U2/R1、P=U2/R和对应的三种实验电路图,并通过对三种实验方案优劣的深入分析,确定应用P=UI为实验原理的方案为最佳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②不框死实验步骤:进实验室要求不带课本、实验册,动手前只说明实验中要观察灯泡亮度、触摸灯泡热度、计算灯泡的功率和电阻,并不限定实验有三个步骤。结果在巡视实况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设计出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其中有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杯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灯泡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以及灯泡热度的触摸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③不定向实验归纳:实验后不定方向,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了如下结论:①伏安法既可测电阻也可测电功率。②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③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其两端实际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灯亮度随实际功率增大而增大。④灯泡只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实际电压过高会烧坏灯泡,过低灯泡不亮。⑤因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变大,故不宜用P=I2和P=U2/R测灯泡的功率。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强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学生自己独立实验,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促进素质教育。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
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
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3、做好课外小实验。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五、增加课外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新的有益活动。课外小实验可以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器材、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器材、步骤,也不明确观察的现象,所以部骤均需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了浮力阿基米德定律后,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用浮力计算物体密度的课外小实验。又如,学了照明电路后,可让学生设计和安装楼梯开关的实验。实践证明,凡能坚持做课外实验的同学,不但其动手能力得到了强化,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通过增加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增加课外小实验等创新实验手段,对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物理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我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物理教师应在转变理念、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充分利用物理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王丽颖,新课程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年5月。
[2] [3]黄干,高中物理情景教学探微[J],中华少年,2011年第1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实验 课堂 教学 有效性 研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念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试图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角度,从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课后提不出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细节作详尽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一一予以告诫。?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取得知识,老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后不需要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大气压”时,学生通过感受拉开两个小橡皮碗需要用很大的力来体会大气压力的存在;再通过观察瓶内被热水烫过的饮料瓶盖上盖,温度降低后被瓶外的空气压瘪的实验进一步感受大气压的威力。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例如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中,如果仅仅是指导学生按教材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在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的1/5和低于额定电压这三种条件下的发光情况,并将首次测得的电压电流值填在实验表格内,算出三次功率值,那么,实验目的单一,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中采取“三不”措施,收效甚好。①不限定实验原理:上课时只讲清本实验的目的,并说明小灯泡上标的“3.8V”或“2.5V”和“0.3A”的意义,至于实验原理由各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结果出现了三种实验原理:P=UI、P=U2/R1、P=U2/R和对应的三种实验电路图,并通过对三种实验方案优劣的深入分析,确定应用P=UI为实验原理的方案为最佳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②不框死实验步骤:进实验室要求不带课本、实验册,动手前只说明实验中要观察灯泡亮度、触摸灯泡热度、计算灯泡的功率和电阻,并不限定实验有三个步骤。结果在巡视实况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设计出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其中有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杯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灯泡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以及灯泡热度的触摸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③不定向实验归纳:实验后不定方向,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了如下结论:①伏安法既可测电阻也可测电功率。②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③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其两端实际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灯亮度随实际功率增大而增大。④灯泡只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实际电压过高会烧坏灯泡,过低灯泡不亮。⑤因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变大,故不宜用P=I2和P=U2/R测灯泡的功率。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强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学生自己独立实验,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促进素质教育。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
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
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3、做好课外小实验。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五、增加课外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新的有益活动。课外小实验可以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器材、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器材、步骤,也不明确观察的现象,所以部骤均需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了浮力阿基米德定律后,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用浮力计算物体密度的课外小实验。又如,学了照明电路后,可让学生设计和安装楼梯开关的实验。实践证明,凡能坚持做课外实验的同学,不但其动手能力得到了强化,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通过增加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增加课外小实验等创新实验手段,对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物理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我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物理教师应在转变理念、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充分利用物理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王丽颖,新课程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年5月。
[2] [3]黄干,高中物理情景教学探微[J],中华少年,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