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百岁嫌不够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lw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95岁的老太太,生活尚能自理,好天气还拄着拐杖去住宅区公园走一个来回,一天到晚乐呵呵的,还爱开玩笑。这么一副健康身态,令六七十岁的人羡慕,一中年妇女祝福说:“婆婆,你准活到百岁!”老太太抬起头,脸色惆怅,惶恐地说:“那我在世不是只有5年了?”
  这不是趣闻,是一段真实的对话。这不是一般的爱惜生命,而是对前途美景的眷恋与憧憬。“憧憬”已不是青年人的专利,老年人虽以减法延续余生,却以“无限好”谱写生命的“尾声”,留恋这个日益昌盛和谐的世道。
  如今,活到百岁已不稀罕。过去对皇帝喊万岁,太子呼千岁,众百姓只能是“百岁”了。可见“百岁”还是分等级带来的吉祥祝福,不可能真有其事。正如皇帝不能活到万岁,太子无法度过999年一样。然而在民间千古流传下来的“百岁”祝词,却奇迹般地变为现实。“人生七十古来稀”,作为历史对人寿的客观评测,无情地滞留在古书堆中。
  “国泰民安”是平民百姓普遍的祈求,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对生的留恋日趋强烈,但期望值并不很高。在离退休人员的群体中,流传着“60不肯(死),70保本,80有赚”的顺口溜,突破了“70古来稀”的门槛;希望活到80,有点赚头,笑着西去。然到如今,这首顺口溜也不“顺口”了,上年纪的人都在打听活到百岁的健康秘诀,顺口溜也改成了“60正狠(行),70不肯,80保本,90有赚”。短短数年间,人们的预期寿命足足提高了10年,也难怪95岁的老太太要为离“百岁”只有5年而困惑了。
  人都有求生的愿望,都有生的留恋。老人晚年生存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对生命的预期。这种对生命的预期,是老人们在公园、弄堂、凉亭、旅游途中谈笑形成的。这既是一种感情交流,又是相互分享生活的乐趣,使延续生命的愿望愈加强烈。
  活到百岁嫌不够,是因为已有不少人跨越了百岁门槛。这种期望目前虽只潜伏于极少数人中,有时难免还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讪笑。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科学医疗的发达,老太太的期望将由“少数”变为多数,这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规律。
其他文献
我的父亲和母亲虽已年近八旬,但他们眼不花,耳不聋,手脚还算灵便,这使我们做儿女的感到十分心慰。  父亲平时有个习惯,每天早晨喜欢到院子里与其他老同志们一块打门球,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母亲做好了早餐叫父亲回来吃,可连叫他几次都不回,直到打完了球才回家,这很让母亲生气。  近年来,与父母亲同在一起共过事的老同志,聚会的次数和时间渐渐多了起来,除了哪家有什么大事他们常聚在一起外,平时,到了周末,常常
期刊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是我的牵挂。由于平时工作很忙,也就很少回家。  前不久,我趁出差的机会回家看看。平时,母亲总是看完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就上床睡觉的,可是那天晚上母亲和我聊到凌晨一点多也不见有困意。第二天,我早早起来就要赶车,母亲硬是要留我吃了饭再走。以前每次离开家的早晨,我还在睡梦中,母亲便已给我做好了饭。现在母亲年龄大了,不能像以前那样早早起来为我预备早餐了,如果我不等母亲做好饭就走,母亲的心里
期刊
新的一年,广大的老年朋友有什么样的愿望?带着祝福,我们走访了100位老年朋友,了解他们的新年愿望(见下图)。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在的老年朋友首要的还是渴望身体健康。由于子女工作忙,在外地工作等原因,使得沟通减少,全家团圆、家庭和睦也成为现代老年朋友的心愿。除此之外,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到外面去开开眼界”和“活到老、学到老”也在老年朋友的心愿中占主要份额:娱乐类中“去旅游”占到了10
期刊
葛存壮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电影表演艺术家,成功塑造了许多经典艺术形象,而他一生最成功的作品无疑是儿子葛优。只要提起葛优,老葛就忍不住一脸自豪,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这孩子,孝顺!”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在娱乐圈内,葛优的孝心比他的喜剧更有名气。他常年在外拍戏,难得有空回家,但只要有空,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望父母,而且手上总是拎满了大包小包。  葛优的幽默世人皆知,那种冷幽默仿佛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人
期刊
我和老公结婚的那天晚上,等客人都散去了,婆婆竟然哭了,婆婆说这都是因为高兴。公公是10多年前去世的,这么多年婆婆跟儿子相依为命,直到我们结婚,家里才添了新人。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时,又听到婆婆的抽噎声:“老头子,你走得早,我终于给你儿子娶了媳妇,媳妇很好,长得很漂亮,人又知书达理,你放心吧!呜呜呜……”虽然婆婆的声音很小,可我还是听的真切。我的心里也酸酸的、涩涩的,心里想着一定要好好照顾婆婆。 
期刊
不久前,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山西省平定县城新民街一所普通的小院里,我终于见到了早想拜访的魏玉秀老人——一位给周恩来总理当过8年贴身警卫的有着传奇经历的人物。  精神矍铄的魏老虽已78岁高龄,可他浑身仍透着一股军人的英气和一份警卫人员的睿智。当我被他热情地让到极其简陋的小屋里时,迎门墙上一帧装着周总理遗像的镜框首先跃入我的眼帘,遗像旁还有当年魏老参加总理追悼会时戴的一朵白花和一块黑纱。魏老见我的目光停
期刊
囡囡的降临给全家人增添了许多喜气,退休在家的爷爷和外公更是喜出望外,立志同心同德要将小囡囡培养成人。可在给囡囡登记户口的时候,两位老人为囡囡跟谁姓的问题闹翻了,爷爷说:“子(女)随父姓的传统亘古不变,只能姓刘。”可外公就不干了,他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功不可没,理应姓杨。”两人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最后只好由囡囡的父亲出面调停:“男女平等,孩子就姓刘杨,叫刘杨囡囡,又洋气,又好听。”两位老人
期刊
我年逾花甲,虽说还没有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但青春气息早已消失了。老伴比我小几岁,可她却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赶时髦。  她每天清晨到公园跳舞,还买来舞蹈录像带边看边模仿,跟着画面上一群青年男女跳得十分开心。我常取笑她:“都老胳膊老腿的还乱蹦乱跳,你不怕人家笑话?”她毫不理会,照跳不误。不料她却跳掉了一身肥膘,头晕病也很久未曾发作了。  老伴还爱唱歌,年轻时就是个歌迷,我俩刚恋爱那阵子,她就和我唱《
期刊
读罢申玉权老人的叙述,开始还觉得这件事让人啼笑皆非,觉得这不过是老年人无所事事罢了,但细细体味,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家庭矛盾问题,它在我们国家特别是几世同堂的家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碍于世俗传统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大部分中国人都有家丑不外扬的心理,都本着只要“凑合”过得去就行,何必自找麻烦呢?但其实家庭的不愉快让我们很揪心。  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申玉权老人的老岳母已是93岁高龄,而申玉权本身也是70
期刊
昆明翠湖公园,一尊特别的雕塑立在那里。远远的,可以看到他微笑慈祥的面孔,坐在湖水边,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边翩翩起舞。  他是昆明市化工厂的退休工人吴庆恒,1984年退休,每月就靠3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  1985年,从西伯利亚飞来的红嘴鸥到昆明越冬,此后年年如此,是昆明人引以自豪的一大景观。吴庆恒老人每天就与红嘴鸥作伴,他节衣缩食,甚至公共汽车都舍不得坐,每天要走30多公里,腾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