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庆市川剧团演出的川剧《江姐》在第四届川剧节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在舞台美术上,其视觉风格整体而完整,且兼具写实、意象与功能性。本文就从舞台布景、舞台灯光、表演形式三个方面,来看川剧《江姐》的舞台视觉设计。
关键词:《江姐》;舞台美术;新编川剧
脱胎于著名革命小说《红岩》的戏剧《江姐》,从歌剧唱到川剧,已经历了五十余载。在这五十年里,从当年简单的绘景加布景道具,到如今逼真的景片和绚烂多变的灯光效果,演出条件和舞台设备对比20世纪60年代已截然不同。本文就以舞台布景与灯光设计为起点,品评川剧《江姐》的舞台视觉艺术。
舞台上的视觉效果,由舞台布景在舞台上作为景物环境实体的主体部分,在背景、灯光的烘托下,与演员服化造型一同塑造出戏剧的外部形象。舞台视觉造型的好坏,直接影响观众对戏剧的第一印象,一部优秀的舞美作品不仅要让所有组成部分兼容和谐,还要与主题主旨相契合,才能为戏剧演出锦上添花。
1 “岩”——《江姐》的视觉元素符号
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戏曲偏重情感表现与主观构建,是以常用单一背景和简单道具,以演员动作展现环境,而20世纪以后话剧发展,越来越注重理性精神与客观认识因素,受其影响,戏曲舞台不再是戏曲演员和观众约定俗成的虚拟场景,其审美也不再仅仅是精神性的,而是虚实结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川剧《江姐》是以真实的革命先烈为原型的故事,这种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的写实性作品,对于舞台美术的要求首先就是写实,环境布景、道具一定要符合真实历史,人物穿着要具有时代特色,让观众有代入感。这里说的写实并不是照搬生活,而是指场景是具象化的,具有写实的质感。本剧舞台设计就是以写实的形象融合象征、暗示、隐喻、抽象等手法塑造的前景加上写意的背景,共同构成的一个实中有虚的环境。
剧本背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和其要体现的精神——“不屈”,决定了舞台的整体氛围应是肃穆壮阔的,又因其原著之名——《红岩》,所以设计上,创作者选择了“岩”作为其主要设计元素。
整个舞台设计都以岩石的质感与色调为出发点,整体遵从浑厚古拙的风格。一部剧的舞台设计必须在材料、质感、色彩和舞台布局上统一,不同场次营造不同情景与意境,而“石”就是这台戏舞台设计的主线。舞台上的主布景是一洞青石砌成的残门,佐以青石台阶。残破的门墙象征着战火轰炸下残破不堪的中国,给整体氛围增添了一分凄凉。石头的质感是厚重而坚硬的,它平凡、随处可见,却顽强坚韧,正如那个年代的革命党人,笔者想这样的意象也是舞台设计者选择这个创作元素的原因之一。在整部剧最后一个场景,江姐英勇就义时,天幕上落下党徽和镂刻着无数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姓名的幕布,在红色灯光的渲染下如同红岩上永不磨灭的碑刻,视觉感受雄伟壮阔,配合主演沈铁梅饰演的江姐高亢婉转的唱词“……重整山河,开出幸福阳光道,丽日蓝天,五洲人民齐欢笑”,十分激动人心。
《江姐》此次七场戏分别发生在重庆码头、川北某县城外、华蓥山上、县城郊、联络站内、渣滓洞审讯室、女牢几个场景,其中,重庆码头和华蓥山上用了同样的布景主体,青石台阶更是贯穿了这出戏全部的场景,舞台设计者通过不同前景道具、关键细节与背景的组合,对不同环境进行区分。门洞和阶梯不只是单纯用来装饰舞台,从布景的舞台实用性上来说,它们也是演出中有机的组成部分——青石台、台阶拓展了舞台的层次,划分了台阶上、台阶下演出区域,供演员上场。第一场展现在重庆码头,在青石门洞上书“朝天门”点明地点。在川江号子声中,码头工人、挑夫和小贩在舞台上穿梭,在这个场景中,他们不仅是演员,也是舞台布景的一部分,共同展现出剧中环境。
背景是此剧中舞台设计的一大亮点,创作者选用了20世纪流行的木刻版画风格,将它融入了背景设计。木刻版画以黑白线面为造型语言,它古拙的线条纹理中蕴含着独特的刀味与木味,富有中国画写意的审美趣味,还和岩石的质感十分契合。并且,中国20世纪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从诞生伊始,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有无数革命美术作品都以它为表现形式,它是革命天然的代名词,也带有十足的年代感。在第一场中,背景是黑白长线构成的水纹,蓝色灯光穿透水纹,营造出黎明前天微凉的清冷氛围。在第二场、第三场,都有大片的留白,仅在画面右上角(下场口方向)有几道既像墨迹又像云纹,也像水中芦苇洲的痕迹,在灯光渲染下如同水墨画一般。
2 《江姐》恰到好处的灯光运用
纵观每年一度的川剧节数台现代川剧的展演,笔者认为本剧的灯光设计是最为精到的。早期的舞台灯光仅需打亮舞台,而当代的舞台灯光不仅有着渲染背景、表现环境时间、营造氛围、划分演出区域、引领观众视线,让观众自然而然把注意力集中在舞台重点演出区域等功能,更以塑造角色形象、传达情感为己任。
傳统戏曲演出没有灯光这一概念,现代戏曲吸收了话剧的舞台视觉艺术后,有了更为丰富的舞台表现手段,但有时却把握不到“度”——很多剧团好用纯粹的单色光铺满舞台,红就是大红,粉就是艳粉,蓝就是深蓝,没能将光的艺术融入舞台美术整体。
《江姐》的舞台灯光就运用得十分适中,整场戏根据不同场景和情绪,灯光师都能给予舞台上明暗、色彩纯度恰到好处的灯光。
灯光除了照明外的首要功能就是营造场景氛围。戏剧开场,背景光是浅淡的青蓝色,光线从暗到明,从冷到暖,穿透背景木版画风格的水纹,表现出了重庆江边黎明前的岸光水色,在这里的光线变幻不仅指示了时间,更营造出了清冷寂静的氛围。在最后一幕江姐就义之时,场上晕染了饱和度极高的大红,高饱和度、高明度的光色给人以激烈的情感体验,让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配合音响和音乐效果把观众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观众在看到这一幕,看到江姐为理想奉献生命、英勇就义时,更能感受到她悲壮的情绪。
从上述场景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光的确是最能传达情感的介质之一。在现代戏剧中,灯光已经是抒情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舞台上常常以光影范围、强弱、色彩来渲染效果,推动观众情绪。这种情绪不仅是剧情所带来的情绪,也能表现剧中角色的情绪,让观众与之共情。
在第二幕,江姐惊闻丈夫牺牲的消息,那种初听闻时的惊诧、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痛苦,久别离变成永别离的哀婉悲戚,在革命目标激励下的振作精神,通过光色、亮度的变幻,利用面光、场光的渐弱、聚拢,逆光勾勒轮廓与主演富含情感的唱腔相结合,这些情绪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3 《江姐》表演形式上的巧思
除了灯光和布景,这次《江姐》的演出中,还有一幕的表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
笔者认为,舞台调度的形式感同样也是戏剧舞台视觉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江姐》演出中的舞台调度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编排、设计,这样的表演不仅能抓住新观众的眼球,也给老观众惊喜。
第七场绣红旗的唱段中,五名演员牵着一条长长的黄色绸带,边唱边舞,最后引成一个大大的五角星,配合红色的背景光,组成了一面红旗。在历史上其他《江姐》戏剧的演出中,这一段往往是演员们牵着一面真实的红旗缓缓走出、歌唱,重点在于台词或歌曲,而川剧《江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舞台重音移到表演上,狱中的五位革命女性手牵黄绸带,边舞边唱,将穿针引线绣红旗的场景用抽象的舞蹈表现了出来,以背景代红旗,以自身做五星,让人连声称奇,获得了全场观众的认同与掌声。
4 结语
《江姐》舞台上的视觉风格整体而完整。好的舞台美术设计既是实用性的——给予演员恰当的演出空间、帮助演员表演,也是精神性的——展现剧目整体气质、揭示剧本内涵。
从《江姐》的布景到灯光,再到表演形式,我们不难发现,舞台上的视觉效果都是为了剧情以及剧情中所要表达的精神、情感服务的。对于戏剧来说,精神是骨骼、剧情是血肉、舞美是肤发,缺一不可。
当下,新编川剧层出不穷,其舞台设计水平参差不齐,笔者仅希望此篇对于川剧《江姐》舞台视觉呈现的分析,能作为他山之石给予新编戏曲创作者更多参考。
作者简介:陈杨梦园(1995—),女,山西太原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戏剧戏曲与曲艺研究。
关键词:《江姐》;舞台美术;新编川剧
脱胎于著名革命小说《红岩》的戏剧《江姐》,从歌剧唱到川剧,已经历了五十余载。在这五十年里,从当年简单的绘景加布景道具,到如今逼真的景片和绚烂多变的灯光效果,演出条件和舞台设备对比20世纪60年代已截然不同。本文就以舞台布景与灯光设计为起点,品评川剧《江姐》的舞台视觉艺术。
舞台上的视觉效果,由舞台布景在舞台上作为景物环境实体的主体部分,在背景、灯光的烘托下,与演员服化造型一同塑造出戏剧的外部形象。舞台视觉造型的好坏,直接影响观众对戏剧的第一印象,一部优秀的舞美作品不仅要让所有组成部分兼容和谐,还要与主题主旨相契合,才能为戏剧演出锦上添花。
1 “岩”——《江姐》的视觉元素符号
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戏曲偏重情感表现与主观构建,是以常用单一背景和简单道具,以演员动作展现环境,而20世纪以后话剧发展,越来越注重理性精神与客观认识因素,受其影响,戏曲舞台不再是戏曲演员和观众约定俗成的虚拟场景,其审美也不再仅仅是精神性的,而是虚实结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川剧《江姐》是以真实的革命先烈为原型的故事,这种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的写实性作品,对于舞台美术的要求首先就是写实,环境布景、道具一定要符合真实历史,人物穿着要具有时代特色,让观众有代入感。这里说的写实并不是照搬生活,而是指场景是具象化的,具有写实的质感。本剧舞台设计就是以写实的形象融合象征、暗示、隐喻、抽象等手法塑造的前景加上写意的背景,共同构成的一个实中有虚的环境。
剧本背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和其要体现的精神——“不屈”,决定了舞台的整体氛围应是肃穆壮阔的,又因其原著之名——《红岩》,所以设计上,创作者选择了“岩”作为其主要设计元素。
整个舞台设计都以岩石的质感与色调为出发点,整体遵从浑厚古拙的风格。一部剧的舞台设计必须在材料、质感、色彩和舞台布局上统一,不同场次营造不同情景与意境,而“石”就是这台戏舞台设计的主线。舞台上的主布景是一洞青石砌成的残门,佐以青石台阶。残破的门墙象征着战火轰炸下残破不堪的中国,给整体氛围增添了一分凄凉。石头的质感是厚重而坚硬的,它平凡、随处可见,却顽强坚韧,正如那个年代的革命党人,笔者想这样的意象也是舞台设计者选择这个创作元素的原因之一。在整部剧最后一个场景,江姐英勇就义时,天幕上落下党徽和镂刻着无数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姓名的幕布,在红色灯光的渲染下如同红岩上永不磨灭的碑刻,视觉感受雄伟壮阔,配合主演沈铁梅饰演的江姐高亢婉转的唱词“……重整山河,开出幸福阳光道,丽日蓝天,五洲人民齐欢笑”,十分激动人心。
《江姐》此次七场戏分别发生在重庆码头、川北某县城外、华蓥山上、县城郊、联络站内、渣滓洞审讯室、女牢几个场景,其中,重庆码头和华蓥山上用了同样的布景主体,青石台阶更是贯穿了这出戏全部的场景,舞台设计者通过不同前景道具、关键细节与背景的组合,对不同环境进行区分。门洞和阶梯不只是单纯用来装饰舞台,从布景的舞台实用性上来说,它们也是演出中有机的组成部分——青石台、台阶拓展了舞台的层次,划分了台阶上、台阶下演出区域,供演员上场。第一场展现在重庆码头,在青石门洞上书“朝天门”点明地点。在川江号子声中,码头工人、挑夫和小贩在舞台上穿梭,在这个场景中,他们不仅是演员,也是舞台布景的一部分,共同展现出剧中环境。
背景是此剧中舞台设计的一大亮点,创作者选用了20世纪流行的木刻版画风格,将它融入了背景设计。木刻版画以黑白线面为造型语言,它古拙的线条纹理中蕴含着独特的刀味与木味,富有中国画写意的审美趣味,还和岩石的质感十分契合。并且,中国20世纪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从诞生伊始,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有无数革命美术作品都以它为表现形式,它是革命天然的代名词,也带有十足的年代感。在第一场中,背景是黑白长线构成的水纹,蓝色灯光穿透水纹,营造出黎明前天微凉的清冷氛围。在第二场、第三场,都有大片的留白,仅在画面右上角(下场口方向)有几道既像墨迹又像云纹,也像水中芦苇洲的痕迹,在灯光渲染下如同水墨画一般。
2 《江姐》恰到好处的灯光运用
纵观每年一度的川剧节数台现代川剧的展演,笔者认为本剧的灯光设计是最为精到的。早期的舞台灯光仅需打亮舞台,而当代的舞台灯光不仅有着渲染背景、表现环境时间、营造氛围、划分演出区域、引领观众视线,让观众自然而然把注意力集中在舞台重点演出区域等功能,更以塑造角色形象、传达情感为己任。
傳统戏曲演出没有灯光这一概念,现代戏曲吸收了话剧的舞台视觉艺术后,有了更为丰富的舞台表现手段,但有时却把握不到“度”——很多剧团好用纯粹的单色光铺满舞台,红就是大红,粉就是艳粉,蓝就是深蓝,没能将光的艺术融入舞台美术整体。
《江姐》的舞台灯光就运用得十分适中,整场戏根据不同场景和情绪,灯光师都能给予舞台上明暗、色彩纯度恰到好处的灯光。
灯光除了照明外的首要功能就是营造场景氛围。戏剧开场,背景光是浅淡的青蓝色,光线从暗到明,从冷到暖,穿透背景木版画风格的水纹,表现出了重庆江边黎明前的岸光水色,在这里的光线变幻不仅指示了时间,更营造出了清冷寂静的氛围。在最后一幕江姐就义之时,场上晕染了饱和度极高的大红,高饱和度、高明度的光色给人以激烈的情感体验,让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配合音响和音乐效果把观众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观众在看到这一幕,看到江姐为理想奉献生命、英勇就义时,更能感受到她悲壮的情绪。
从上述场景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光的确是最能传达情感的介质之一。在现代戏剧中,灯光已经是抒情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舞台上常常以光影范围、强弱、色彩来渲染效果,推动观众情绪。这种情绪不仅是剧情所带来的情绪,也能表现剧中角色的情绪,让观众与之共情。
在第二幕,江姐惊闻丈夫牺牲的消息,那种初听闻时的惊诧、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痛苦,久别离变成永别离的哀婉悲戚,在革命目标激励下的振作精神,通过光色、亮度的变幻,利用面光、场光的渐弱、聚拢,逆光勾勒轮廓与主演富含情感的唱腔相结合,这些情绪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3 《江姐》表演形式上的巧思
除了灯光和布景,这次《江姐》的演出中,还有一幕的表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
笔者认为,舞台调度的形式感同样也是戏剧舞台视觉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江姐》演出中的舞台调度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编排、设计,这样的表演不仅能抓住新观众的眼球,也给老观众惊喜。
第七场绣红旗的唱段中,五名演员牵着一条长长的黄色绸带,边唱边舞,最后引成一个大大的五角星,配合红色的背景光,组成了一面红旗。在历史上其他《江姐》戏剧的演出中,这一段往往是演员们牵着一面真实的红旗缓缓走出、歌唱,重点在于台词或歌曲,而川剧《江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舞台重音移到表演上,狱中的五位革命女性手牵黄绸带,边舞边唱,将穿针引线绣红旗的场景用抽象的舞蹈表现了出来,以背景代红旗,以自身做五星,让人连声称奇,获得了全场观众的认同与掌声。
4 结语
《江姐》舞台上的视觉风格整体而完整。好的舞台美术设计既是实用性的——给予演员恰当的演出空间、帮助演员表演,也是精神性的——展现剧目整体气质、揭示剧本内涵。
从《江姐》的布景到灯光,再到表演形式,我们不难发现,舞台上的视觉效果都是为了剧情以及剧情中所要表达的精神、情感服务的。对于戏剧来说,精神是骨骼、剧情是血肉、舞美是肤发,缺一不可。
当下,新编川剧层出不穷,其舞台设计水平参差不齐,笔者仅希望此篇对于川剧《江姐》舞台视觉呈现的分析,能作为他山之石给予新编戏曲创作者更多参考。
作者简介:陈杨梦园(1995—),女,山西太原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戏剧戏曲与曲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