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百吃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o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位山西朋友说,他老家的面食无比丰富,如果让他母亲每天三顿饭都做不同花样的面食,她能做到一个月不重样。我听了非常羡慕。的确,把小麦磨成面粉后,可塑性特别强,可以烙成各种各样的饼,可以蒸成各种形状的馒头、包子,可以炸成不同花样的油条、麻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面条,还可以调成各种口味的面糊糊。面食的花样太多了,相比之下,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人不免自惭形秽,因为大米通常只用来做粥饭,没有什么花样。
  后来见得多了我才发现,用大米也是能做出各种花样的,米糕、米饼、米线,还有桂林的米粉,不都是用米做成的?但这时我对食物这些形式上的花样已经不感兴趣了,而更注重其养生价值。
  有一道传统菜品:粉蒸肉。这道菜全国都有,是用米粉包裹五花肉,然后高温蒸出来的。但要做出高水平的粉蒸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米粉的好坏。制作上好的米粉程序非常复杂。过去,都是把锅里的剩饭连锅巴一起盛出来晒干,炒黄,再磨碎。稻米经过一煮、一蒸、一晒、一炒,再一磨,那就不一样了。把准备好的肉片放在这种粉里滚一滚,然后使劲一捏,让米粉和肉充分黏合,再高温蒸熟。在蒸的过程中,米粉吸收了水分和肉里面的油,变得非常酥松,同时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與肉香融为一体。炒熟的米粉具有消食的作用,与肉结合,减少了猪肉的肥腻,吃起来只觉其香,不觉其腻。从另一个角度讲,米粉炒后颜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白色变成了黄褐色。在五色与五脏的关系中,黄色属土,而脾属土,脾即主黄色。黄色的米粉正是养脾的好东西,它减轻了脾胃消化肉食的负担。
  炒黄了的米继续炒,就炒黑了。炒黑的米,比黄色的米具有更加显著的消食功效。民间有一个单方叫作“开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偏少、消化不良有奇效,就是将一两白米放进锅内完全炒黑炒焦,再加进去凉水,煮开后,连汤带米服下。开胃汤是漆黑的,用西医的说法就是,米在高温下被炒成了炭,炭颗粒悬浮在水里,被人喝下去后可以吸附肠胃里的油腻、污浊,帮助其排出体外,从而清洁肠胃。这是解释得通的,只不过还不够充分。炒黑的米除了清洁肠胃外,还能暖胃、健脾、利湿,正是因为这么多功效同时起作用,这个单方才有如此明显的效果。
  说到这儿还得说说我在皖西南山区一位朋友家吃饭的经历。他家用“煮、滤、蒸”三个步骤做出来的米饭,最后都会在锅底留下一层烧煳发黑的锅巴。等把锅里的米饭盛完后,我看到朋友的母亲把米汤倒进锅里,跟这些锅巴一搅和,一锅黄中发黑的锅巴粥就做成了,散发着让人开胃的香气。吃完饭再喝一碗锅巴粥,油腻顿消。我不禁为之叫绝:烧煳的米饭发黄甚至发黑,正好可以健脾开胃,而米汤有滋润柔和的功效,两者配在一起做成粥,饭后喝上一碗,不正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吗?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胃汤吗?这种看似原始的饮食方式真是颇合养生之道啊。我在那位朋友家里住了十几天,离开的时候并没有长胖,反倒略微瘦了一些,但是精神比以前好了,胃口也比以前好了。这无疑与那里的环境和饮食有关,尤其是饮食,那是我见过的最自然、最科学、最健康的饮食方式。
  吃饭有何作用?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吃饭不是为了增加体重,而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精神和体力,这就需要让吃下去的东西被迅速消化,转化成能量,不要在体内堆积。但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运动较少,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都不合理,结果造成消化不充分、脾胃压力大、能量物质和湿气在体内堆积等情况。于是,人们最大的烦恼就是肥胖,爱美的女士为了瘦身,不惜尝试各种手段:吃减肥药,疯狂节食,甚至进行局部抽脂。而更可怕的是伴随着肥胖而来的各种疾病,如高血脂、动脉硬化等。但是,我们每天吃饭的时候,偶尔发现电饭锅底的饭稍微烧煳了一点,就会马上警惕起来,总觉得那些烧煳了的饭里有什么致癌物质,不能吃。殊不知这样一来,我们其实扔掉了解决我们自身问题的好药。
其他文献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曲,来自电影《红色娘子军》。半个多世纪以来,《红色娘子军》感染、激勵了几代人,至今仍不断被重新演绎。而这部红色经典的编剧,就是著名军旅作家梁信。  梁信原名郭梁信,1926年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祖籍山东。他出身贫寒,7岁丧父,12岁便出门流浪,饱尝人间的苦难与艰辛。1945年,他
期刊
69岁的梅耶·马斯克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作为亿万富翁之母,她拒绝退休,还在模特界开辟出了一方天地。这一生,她狂拽酷炫,令人惊艳。  每个母亲都是超人  美国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马斯克并非出自富贵之家。1948年,她出生在南非一个来自加拿大的飞行员家族。她的父母常带着孩子们飞行,或进入沙漠寻找古城遗迹,所以,冒險家的精神从一开始就融入了梅耶的灵魂。十几岁时,她已经出落得十分美丽出众,一双
期刊
中國传统绘画注重写意,尽管艺术价值很高,但能够算作科学画的作品并不多,其中最典型的要数本草著作中的植物插图了。这种插图尽管不像西方的科学画那么精细,但用途相同,都是为了识别物种。  本草研究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不过早期的本草著作一般没有插图,唐代以后才开始有编撰者将常用中草药绘图附于书中,以便读者识别药材。唐宋时期的医书插图比较潦草,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可以称为图鉴的本草书籍——《救
期刊
大写意的特点,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夸张和取舍。  如何细致地观察对象呢?我首先从小鸭的身体结构入手。先对小鸭有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了解,得出一个总的概念。  除了依靠大量的写生和速写外,还要依靠视觉记忆。要使小鸭瞬间的生动形象再现于心中,才能创造出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  我画小鸭选用羊毫斗笔,因为羊毫比较圆细柔润,含水量多。作画如同写大字,笔必须大,这样才能运转自如。如果用小笔写
期刊
来到中国  胡萝卜原产于亚洲西南部,在那里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其后胡萝卜传入中国。明代李时珍在诸多食疗蔬果中,首推胡萝卜。  《蕲春县志》载,李时珍赴深山采药时,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见他面色红润,手脚麻利。问后得知,老翁常年以胡萝卜为食,且山野之人,清心寡欲。李时珍听后很受启发,便将胡萝卜的食疗方编入《本草纲目》,介绍给了更多的人。  驴子和萝卜  
期刊
童年时,我们常三五成群,或坐地玩耍,或东奔西跑,打打闹闹,欢欢喜喜。  小巷里有两棵不大不小的榆树,春天来时,树叶吐出新芽,枝上密密地长着榆钱。嫩绿的榆钱一嘟噜一嘟噜,压弯了枝头,我们时不时跑去,咽着口水仰望。  有一天,邻家的阿哥出门时看见了我们的馋相,于是纵身跳起来折了一大枝,我们每人分到一小枝。我们乐不可支,四五个人并排坐在门口两边的大青石上,手拿榆枝,摇头晃脑,一瓣一瓣掐着吃。悬在半空的腿
期刊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篙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期刊
12年前,我无意中看到了秀峰大姐的一幅力作——《歌手的沉寂》。与画面中人物如炬的目光乍一相接,那如刀刻斧凿般的人物形象便瞬间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人生中真正透入骨髓、深入灵魂的幸福抑或痛苦,都不是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述出来的,因而有人说,绘画是一个人心灵的直接外化。也许吧!面对画面,似乎一切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我还是想加一段画外音。  大姐早年是画工笔画的。作为一个西部大省美术协会
期刊
小鸡的基本形体大体上是由两个蛋圆形组成,大的为小鸡的身体,小的为小鸡的头部。作画时,小鸡的头部一般要画得比真实比例大一些,这是为了充分表现小鸡天真稚拙、活泼可爱的形象。  画小鸡要用两种笔:一是羊毫笔,如小提笔、大白云,这种笔吸水多,铺写面积大,笔触在纸面上易渗化,可以表现其毛茸茸的感觉;二是硬毫笔,如叶筋笔、衣纹笔等,适合画小鸡的嘴和爪,以表现其质感。  画小鸡的蘸墨法是:先使笔头吸满淡墨,在调
期刊
此图以侧锋淡墨皴出了石头大的体和而,用笔概括,强调虚实。重墨的苔点和短草给墨色单纯的石头增加了一些变化,并与梅枝的墨色相呼应。梅枝用笔以中锋为丰,兼用侧锋,顺逆有序,连断、顿挫自然,提按、虚实适当,淡墨圈梅花,浓墨点花萼和花蕊,醒目而又有细微的变化。用浓墨画梅枝,用以衬托淡墨画的石头,形成了明显的层次关系。  此图综合使用了中锋、侧锋、驻笔、顿笔、皴、点等各种笔法。用中锋勾勒水仙花的叶子,叶端用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