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英语教学理念。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课堂教学”更是帮助他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主要渠道了。在多年课改实践中,我领悟到了不少有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知识,深谙我们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我们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而者在英语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多地用英语组织教学,多讲英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英语,做学生练习说英语的表率和榜样,始终坚持一个原则:Use English if possible, use Chinese where necessary.并特别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语言的抑扬顿挫等,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发音。课文讲解时,尽量用简单的英语表达授课的中心内容,这样,除了英语听力课之外,学生还有更多的机会听英语。遇到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及复杂的语法现象时,适当加入汉语,但避免说一句英语马上翻译成汉语的做法,这样会助长学生的惰性,使部分学生不用心听英语而分散精力去听教师讲的汉语,不利于学生的听力。我率先使用英语,既能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也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效仿的例子,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魅力。渐渐地,学生就会喜欢上一个会说一口流利英语的老师了,要学好英语的劲头就更足了。
2 课前精心准备
2.1 加强对英语课程标准的钻研。在备课时,教师们都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并在无形中贯彻任务型教学的思想,这对保证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课程标准是任务型教学的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教师只有了解各级目标要求,才能准确地设计和描述这些目标。
2.2 加强对教材的认识。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材料。由于目前使用的《新目标》教材,起点高、难度大,教师必须花大气力研究教材,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某项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然后系统地合理地设计课时教学案例。
2.3 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学生的个性特质,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2.4 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增添教学活力和乐趣。拥有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的场景,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渲染气氛,避免英语教学中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英语的情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为英语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
3 注重对学生写作的指导
书面表达是英语试题中必考的一种题型,也是学生增分空间最大的一种题型。在写作与词汇量的积累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生往往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却在落笔时犯了难,不是有的单词不知道怎么写,就是拼写发生错误,或是语法又出现了问题。这与学生日常积累不够深有很大关系。教师首先就应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将合作学习引入到写作指导中来。比如针对大部分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类型,教师可以进行分类,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学生现场作文后,让小组内的成员互相检查,并更正,比较哪一组用最短的时间更正了所有的错误,或是小组内互相评价哪一组的检查工作做得好。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在作文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一一纠正。由于同学们都变成了“检察官”,往往对错误的查找更为认真,做错了的同学也会对错误的地方认识的更深刻,这种学生间的彼此指导往往比教师在讲台上的苦口婆心更有效果。
4 在游戏中教学语法
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教学语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在教现在进行时态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心有灵犀”的游戏,这个游戏很多同学在电视上都看过,比较熟悉,我们设计一位同学做动作,让全班同学去猜测,教师要求他们用句型问答:What’s he /she doing? He/She is doing……然后又分两人一组,一个做动作,另一个猜动作,继续在游戏中操练现在进行时的句型。学生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英语语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 在教学中重视文化教育
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准确理解英语表达的意思,就要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遵守以下两个原则,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导入作相关的取舍。
5.1 实用性原则。对初中生来说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基本是与日常交际相关联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导人时,要围绕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去除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反复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2 循序渐进原则。初中生有自己的年龄特点,他们受自身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影响,对新鲜事物有一个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的认知过程,我们在对其讲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时也要遵守这个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总之,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只有在了解了对方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跨文化交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给学生创设跨文化交流的情景对话,引导学生阅读西方文化材料,开设研究性文化课程,都是为了扫清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的根本要求。
1 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多地用英语组织教学,多讲英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英语,做学生练习说英语的表率和榜样,始终坚持一个原则:Use English if possible, use Chinese where necessary.并特别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语言的抑扬顿挫等,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发音。课文讲解时,尽量用简单的英语表达授课的中心内容,这样,除了英语听力课之外,学生还有更多的机会听英语。遇到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及复杂的语法现象时,适当加入汉语,但避免说一句英语马上翻译成汉语的做法,这样会助长学生的惰性,使部分学生不用心听英语而分散精力去听教师讲的汉语,不利于学生的听力。我率先使用英语,既能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也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效仿的例子,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魅力。渐渐地,学生就会喜欢上一个会说一口流利英语的老师了,要学好英语的劲头就更足了。
2 课前精心准备
2.1 加强对英语课程标准的钻研。在备课时,教师们都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并在无形中贯彻任务型教学的思想,这对保证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课程标准是任务型教学的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教师只有了解各级目标要求,才能准确地设计和描述这些目标。
2.2 加强对教材的认识。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材料。由于目前使用的《新目标》教材,起点高、难度大,教师必须花大气力研究教材,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某项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然后系统地合理地设计课时教学案例。
2.3 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学生的个性特质,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2.4 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增添教学活力和乐趣。拥有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的场景,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渲染气氛,避免英语教学中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英语的情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为英语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
3 注重对学生写作的指导
书面表达是英语试题中必考的一种题型,也是学生增分空间最大的一种题型。在写作与词汇量的积累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生往往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却在落笔时犯了难,不是有的单词不知道怎么写,就是拼写发生错误,或是语法又出现了问题。这与学生日常积累不够深有很大关系。教师首先就应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将合作学习引入到写作指导中来。比如针对大部分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类型,教师可以进行分类,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学生现场作文后,让小组内的成员互相检查,并更正,比较哪一组用最短的时间更正了所有的错误,或是小组内互相评价哪一组的检查工作做得好。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在作文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一一纠正。由于同学们都变成了“检察官”,往往对错误的查找更为认真,做错了的同学也会对错误的地方认识的更深刻,这种学生间的彼此指导往往比教师在讲台上的苦口婆心更有效果。
4 在游戏中教学语法
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教学语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在教现在进行时态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心有灵犀”的游戏,这个游戏很多同学在电视上都看过,比较熟悉,我们设计一位同学做动作,让全班同学去猜测,教师要求他们用句型问答:What’s he /she doing? He/She is doing……然后又分两人一组,一个做动作,另一个猜动作,继续在游戏中操练现在进行时的句型。学生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英语语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 在教学中重视文化教育
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准确理解英语表达的意思,就要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遵守以下两个原则,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导入作相关的取舍。
5.1 实用性原则。对初中生来说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基本是与日常交际相关联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导人时,要围绕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去除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反复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2 循序渐进原则。初中生有自己的年龄特点,他们受自身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影响,对新鲜事物有一个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的认知过程,我们在对其讲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时也要遵守这个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总之,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只有在了解了对方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跨文化交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给学生创设跨文化交流的情景对话,引导学生阅读西方文化材料,开设研究性文化课程,都是为了扫清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的根本要求。